【精】科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认 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的科学知识。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准备:泥鳅若干条,音乐磁带一盒,南瓜叶、棉手套、 废手帕、筷子、棉布、沙子、其他植物的叶子若干、一次性手套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泥鳅。
1、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群小客人,知道是谁吗?提示一下:身体是长长的,整天在水里游、泥里钻?猜猜看是什么?(幼儿猜测)
2、师:你们猜得对吗?看仔细了,他们要出现了。(教师揭开盖布)
提问:它们是什么呀?原来是一群小泥鳅来我们班上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呀,小泥鳅长什么样子?(幼儿围观,自由说一说)小泥鳅来我们班上多开心呀!它们在盆里高兴的游呢?我们也一起来学学小泥鳅。(师生共同学小泥鳅游泳的动作)
二、设置情景,鼓励幼儿第一次尝试捉泥鳅。
1、 师:这么多的小泥鳅挤在一起,我们小朋友看得可不清楚,这样,偶老师抓几条起来让你们多瞧瞧好吗?(教师操作)
2、 师:咦,偶老师怎么抓不起来呀?谁来帮帮我?(请个别孩子帮忙抓泥鳅)
3、幼儿出现困难,
师:小朋友一起去帮帮偶老师的忙吧!可别让泥鳅掉到地板上哦!(幼儿第一次尝试)一只手不行还可以两只手!
4、活动后,要求幼儿擦擦手。
三、总结尝试结果。
1、师:(安顿幼儿坐下后)小朋友,你们在捉泥鳅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秘密?为什么泥鳅会抓不起来呢?(幼儿回答)
2、师:既然泥鳅这么难捉,我们用什么办法才能更好的把泥鳅抓住呢?(鼓励幼儿讨论,并个别交流)
师:谁来把自己想到的好办法告诉我们大家.(幼儿个别交流)
四、幼儿借助别的物体(毛糙)抓泥鳅。
1、师:小朋友你们想得真好,偶老师都没有想到,还可以借这么多的小工具帮忙,那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用那些小工具帮忙呢?快过来看看,都有哪些小工具呀?(逐一出示,幼儿认识)请你们动手试试看,能不能抓起来!
2、幼儿再次操作。(教师指导)
3、师:你是请什么小工具帮忙的?成功了吗?(怎么抓起来的)!(记录操作结果)
4、师:为什么这些小工具抓不起来呢?(抓得起来呢?)
5、得出结论。
五、引导幼儿了解泥鳅身上黏液的作用。
1、师:刚才我们在抓泥鳅的时候,发现泥鳅身上有滑溜溜的东西,偶老师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泥鳅身上滑溜溜的呢?你们知道吗?(幼儿自由说——个别说)
2、教师总结泥鳅黏液的作用。
师:原来泥鳅身上那滑溜溜的东西这么神奇,那除了泥鳅有这样的本领外,还有什么动物也有这样的本领?(幼儿交流)
六 、游戏结束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们真能干,连泥鳅这么滑的东西都能抓起来,我们一起来表扬表扬自己,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庆贺一下。(幼儿玩游戏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在动动、玩玩中感知发现圆形与球体的不同。
2、尝试用球进行多种滚动游戏,并体验其乐趣。
活动准备:皮球、乒乓球、弹力球、玻璃球、硬币、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球操的录像片
活动过程:
1、让幼儿欣赏球操,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出示装球体、硬币、圆形卡片的篮子:
教师提问:这些玩具滚动时一样吗?每人选两样不同的玩具,两人一组,一起玩一玩,并说己的发现。
幼儿:皮球能到处滚来滚去幼儿:硬币、圆形卡片可以朝着一个方向滚动。
教师:请将到处滚动的放在圆形的篮子里,只朝一个方向滚动的放在方形的篮子里。
教师:只朝着一个方向滚动的是圆形。
3、看一看,说一说让幼儿说出:皮球、硬币、圆形卡片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教师:从每个方向看都是圆形的',并且能向每个方向滚动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
4、找一找,说一说:
请幼儿说出生活中哪些物品像圆形,哪些物品像球体。
5、请幼儿自由玩球,进一步探索球的特性。
(1)请幼儿在室内探索球的玩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玩法。
6、活动延伸:户外区玩球,继续探索球的玩法。
科学教案 篇3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 、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 、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 1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 2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
( 3 )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 4 )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2 、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 1 )讲述:
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 3 )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 4 )提问:
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 5 )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 6 )讨论:
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①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
②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
③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地球在转动)
④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 24 小时)这说明什么?(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 7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做地轴。(板书:“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 8 )指导学生填写课本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9 )提问:
①什么叫地球自转?我们根据什么知道地球在自转?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③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 、指导学生认识昼夜的成因
( 1 )讨论:
①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的。既然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那昼夜现象应该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②请你想像一下,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昼夜现象呢?
( 2 )讲述: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个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仪,我们就用它来实验。
( 3 )分组实验:
①点燃蜡烛,用蜡烛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转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即从左向右)转动,观察在同一地点 (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是否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 4 )汇报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也可以分步进行。如果分步实验,汇报也分步进行。)
( 5 )讨论:
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②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 6 )教师小结: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及昼夜成因。)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双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 7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8 )提问:
①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②昼夜现象为什么是交替循环的?
③昼夜的来临为什么会逐渐发生的?
3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
( 1 )谈话:地球除自转外,还有其他运动形式吗?
(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公转。
( 3 )观察:
①从图中看,地球在怎样运动?(绕太阳转动)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
②你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周要多长时间吗?(一年)
③从图中看,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时,地轴的方向是怎样的?(总是倾斜的,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 4 )讲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由于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角度不变,这样就造成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大,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小,有时太阳高度居中。我们知道太阳高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气温的变化,这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现象。
巩固应用
l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提问:
( 1)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 2 )什么是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 3 )一天 24 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
( 4 )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了多少周?
( 5 )为什么一年有 365 天?
布置作业
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近段时间本班有部分幼儿会带一些小磁铁到幼儿园来,我发现很多孩子对这个特别感兴趣,而且还能玩出很多花样。并且在以前的学习中也基本了解了磁铁能吸铁的特性。看到孩子们对磁铁这么感兴趣,我想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磁铁能吸铁的特性及感受磁铁的两极性。
2、情感目标:了解磁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技能目标:善于用各种方法来玩耍磁铁,并在玩耍小车的过程中发现磁的两极性。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知磁铁的特性并通过玩耍小车的过程感受磁的两极性。
教学难点:部分幼儿缺乏动手操作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发现磁铁的特性并感受磁的两极性。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纸杯,里面装有回形针,小铁片,小塑料片,小纸片。
2、每组幼儿一套磁力小车,每组4名幼儿,各有两个。磁力小车的样式是两头装有磁铁。
3、每位幼儿一块磁铁。
4、磁铁应用的PPT
活动过程
1、 开始环节:老师通过隔着一张白纸让小铁片跳舞的魔术引发幼儿的兴趣,并引出主题磁铁。
2、 基本环节:给幼儿分发纸杯和磁铁,鼓励幼儿玩耍,并在此过程中让幼儿温习已经了解的磁铁的特性。在幼儿玩耍结束后,通过提问引导,让幼儿自己说出磁铁能吸铁的特性。
在幼儿兴致正浓的时候,老师用拟人的手法告诉幼儿磁铁先生为了表扬大家发现了它吸铁的本领还想和小朋友再玩一个游戏,然后老师利用“魔法变变变”的方式把刚才的磁铁变成已准备好的磁力小车,告诉幼儿磁铁先生就藏在小车上。在发给幼儿玩耍之前给幼儿一个小任务,找到磁铁先生藏到了哪里。
先让幼儿各自玩耍,并引导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发现小车的两头可以吸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发现磁铁在小车的两头。
接下来让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项比赛,幼儿4人一组,共有8个磁力小车,比比看哪一组的小车能最快地连在一起。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发现磁铁之间可以相互吸引。第二次比比看哪一组的小车能一个推着一个跑得最远。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发现磁铁之间还能相互排斥。
游戏结束后,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总结刚才发现的磁铁的小秘密,幼儿可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磁铁的两极性。
3、 结束环节:幼儿自由玩耍小车,并可以和其他的幼儿自由组合玩耍,进一步感受玩耍小车的乐趣。并在玩耍结束后请幼儿为大家展示自己连接的各种各样形式的小车。
4、 延伸环节:为幼儿播放讲解磁铁应用的PPT,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冰箱的门上,黑板上各种各样的粘钩,磁悬浮列车,指南针等都是利用了磁铁。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缺少一些教学理论。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以下方面无论是与否,都应该分析是与否的原因,从而总结经验或提出改进措施)
⑴对幼儿发展的反思:本次活动基本上还是尊重了幼儿发展学习的`规律,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自由探索。并且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了自主性,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在游戏过程中既有自我探索的部分,也有与小组协作的过程,进一步锻炼了幼儿的协作能力以及积极参与的态度。
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基本了解幼儿的已具有的关系磁铁的经验水平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参与较少,主要以组织和引导幼儿为主,让幼儿能有最大限度的发展。
⑶对师幼互动的反思: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个体差异的存在,调整活动时间,以及对不同的幼儿引导的方式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本次活动主要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耍中发现规律,教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但个别幼儿还不能完全地自主观察与参与,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的引导,使幼儿都能达到各自的发展水平。
4. 这节课在游戏活动设计上还可以更新颖,比如用一根细棍穿过两个环形磁铁,并让这个两个磁铁想排斥,上面的磁铁就悬浮在空中,这可以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磁铁相互排斥,并简单、初步感受这一特性在磁悬浮列车中的应用。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蔬菜的食用部位,并尝试进行分类。
2、乐意向同伴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懂得多吃蔬菜身体好。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蔬菜。
2、筐子五个,分别贴有果实、花、叶、根、茎。
关键点:能够按蔬菜吃的不同部位进行分类活动过程:
一、幼儿相互交流喜欢的蔬菜1、幼儿介绍自己喜欢吃的蔬菜2、集体认识,教师出示蔬菜,幼儿讲述名称。
师小结:哦,原来啊,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吃蔬菜。有的喜欢它的颜色,有的喜欢它的形状,也有的是喜欢它里面的营养。蔬菜的营养很丰富,有很多的维生素、矿物质,我们应该样样蔬菜都爱吃。
二、介绍吃的部位,并进行分类1、师:老师也带了自己喜欢吃的蔬菜?你们来猜一猜,好吗?(幼儿猜。)师:老师有个问题考考你们?吃萝卜的时候是吃萝卜的哪个部位呢?
2、幼儿了解蔬菜的各个部分3、出示贴有标志的“蔬菜的家”,向幼儿一一介绍。
4、幼儿按蔬菜吃的部位分类放菜。
5、纠错——看看有没有找错家的蔬菜宝宝?为什么?
6、小结:原来有的蔬菜要吃它的根,有的要吃它的茎,有的吃它的叶,还有的吃花和果实。
三、延伸活动1、幼儿游戏:蔬菜对对碰2、经验积累:莴笋、荸荠吃的是哪个部位呢?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几种蔬菜,知道其名称和外形特征。
2、丰富幼儿相应知识,引导幼儿学会按植物食用部分的不同名称分类。
活动准备:
芹菜 萝卜 白菜 花菜 玉米 茄子实物各一
各种蔬菜图片每组一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蔬菜宝宝们要开一个联欢会,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参加,你们愿意吗?
(二)集体学习活动。
1、分别出示各种蔬菜,引导幼儿认识各种蔬菜,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各种吃法、味道等。
2、蔬菜宝宝们都出场了,可是,它们却为了"比谁的贡献大"吵起来了。有的说:"我的贡献比你大,人们可以吃我的根。"有的说:"我的贡献最大,我开的花人们最爱吃,营养可丰富了。"就这样,它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吵起来了,谁也不肯让步,怎么办呢?
3、小朋友们快来做调解员,帮它们分分类、评评理吧!
4、教师手拿实物,以蔬菜宝宝的口吻分别介绍自己的特点:
芹菜:我是芹菜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杆(茎),我的杆又鲜又嫩又好吃。
萝卜:我是萝卜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根,我的根营养丰富,还有杀菌的作用呢。
白菜:我是白菜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叶,我的`叶子又大又白又水灵,真好吃。
花菜:我是花菜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花,我的开的花好看又好吃,还有抗癌功能呢。
茄子:我是茄子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果,我的果实又黑又亮,营养也很丰富。
玉米:我是玉米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籽,我的籽煮熟了香喷喷的,可好吃了,人们还说我是一种保健食品呢。
5、它们都作了自我介绍,小朋友们来给它们评评理吧。
(引导幼儿认识蔬菜的根、茎、叶、花、果、籽六种不同组成部分,知道各种蔬菜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同的食用部分,每种蔬菜的营养都很丰富)
6、蔬菜宝宝们说: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评得也很有理,它们都成了好朋友,高高兴兴地去参加联欢会了。
(三)分组学习活动。
教师:蔬菜宝宝还有许多好朋友,你能帮它们分别找到好朋友吗?
(引导幼儿按蔬菜不同组成部分分类)
(四)评价活动。
请分得又快又对的一组幼儿选一名代表上来演示,师作适当评价。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精选)10-20
科学教案【经典】07-28
科学教案07-21
(实用)科学教案10-18
(必备)科学教案10-26
(集合)科学教案10-28
科学教案(热门)10-24
(精品)科学教案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