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10-27 21:54:11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科学教案三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糖果在水里会慢慢变小慢慢消失,水会变甜;

  2、愿意探索发现不同的糖果在水里的变化,并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发现;

  3、能主动参与活动,对探索性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硬糖大量、人手一只杯子

  大的透明杯子一只、温开水大量

  活动过程:

  一、探索性话题引起幼儿讨论

  提问:

  (1)小朋友,你们吃过糖果吗?喜欢吃吗?

  (2)请你说说糖果在嘴巴里会怎样?(变甜、变小等)

  (3)请你猜一猜,把糖果放在水里会怎样呢?

  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可以和旁边的幼儿展开小讨论

  二、做试验证实幼儿的.推测

  糖果放到水里到底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吧

  老师把硬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里,注入适量的开水,引导幼儿观察

  (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用勺子加以搅拌增加糖果溶化的速度)

  提问:

  (1)看一看,糖果发生什么变化了?(变小)

  (2)猜一猜,糖果到哪里去了呢?

  (3)刚刚还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现在会变成什么味道了呢?

  幼儿猜测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前品尝糖水,并把自己品尝的结果告诉大家

  老师小结:糖果在水里会变小,慢慢的没有了,水会变甜。

  三、集体操作,观察糖果在水里的变化

  幼儿人手一粒糖果一杯温开水操作观察

  提醒幼儿注意不把水泼掉,提醒幼儿有耐心。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照动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多重分类。

  2、能够区分家禽和家畜。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操作包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观察农场场景。

  1、今天,我们一起去农场里看看吧!你看到了农场里有些什么动物?

  2、简单认识农场里的小动物,说说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并进行比较(几条腿,有无长翅膀等)

  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小猪长得什么样?(胖胖的身体、肥肥的脚、尖尖的耳朵、四条腿)

  (鹅、鸡)小鸡和白鹅哪些地方长得一样的?(2只脚,翅膀)

  3、这些动物都生活在农场里,为什么呢?

  小结:以前这些动物也生活在大自然中,在森林里、河边、水里。了解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由于这些动物能帮人们做很多事情,人类把它们圈养了起来,所以它们现在都一起生活在农场里。

  二、饲养员请客,按动物特征进行分类。

  1、新年到了,饲养员叔叔要请动物们吃大餐,他请来了鸡、鸭子、鸽子、鹅、猪、羊、马和牛。饲养员叔叔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忙:看看这些小动物哪些地方长得一样的,把他们放在一组,一共有几组?(强调:怎么样的动物放在一组)动动小脑筋,看仔细哪些地方长得一样的。

  2、幼儿按动物们的某个特征进行分类。

  3、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并说一说各自的理由。

  (1)你是怎么分的,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家禽是两条腿,有羽毛和翅膀。会生蛋的鸟类;而家畜是四条腿、没有翅膀的哺乳类。

  (3)巩固认识家禽和家畜。

  什么样的动物叫家禽?什么样的动物叫家畜?

  三、动物就餐

  1.现在,饲养员要请小动物们吃饭啦,其中家禽们坐在一桌,家畜们坐在一桌,请小朋友们来帮忙分一分吧?(教师手拿一张操作纸,请幼儿讨论)

  2.分发给幼儿操作纸及工具人手一份,请幼儿分别剪下小动物,粘贴在位子上,提醒将家禽和家畜分类。

  3.说说家禽、家畜各喜欢吃什么食物?并在每个动物前面的盘子里为它们画上各自喜爱的食物。

  四、动物去散步

  1.播放课件【动物散步】的画面,请幼儿观察农场里有哪些美丽的`地方?

  2.小动物们吃饱了,饲养员要请他们去外面散步,你们猜,它们都喜欢去哪里?

  请幼儿参与课件游戏,按动物们喜欢去的地方进行分组,可以分几组、每组有几种动物?

  活动延伸:

  1.欣赏课件【视频欣赏】,请幼儿进一步欣赏农场里的动物们。

  2.回家和爸爸妈妈收集关于家禽、家畜的资料,带至幼儿园与同伴交流。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乐于思考, 善于倾听,体验活动的快乐。但由于孩子受到经验、能力等诸方面的影响,在活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问题、心理上也会出现不良反应,此时老师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效引导,调整策略,在活动中,注意回应,帮助梳理,提升经验,整体推进孩子的发展。在多重分类的经验基础上帮助孩子提升关于家禽与家畜的概念。 整个活动力求让孩子玩的开心,学的有效,从而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课后反思

  过去,教师习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习惯以自己的经验来评价事物。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没等学生开口,教师就口若悬河,说个是是非非。由于没有经过学生的自我识别过程,要么出现了师生抵触情绪,要么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中迷失了自我。注重学生的评价能力正体现了教育最本质的一面,能帮助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更有利于学生在漫长的终生学习中受益、成才。

  同时,学生的身心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同学对他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从心理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被认可和赏识的需要,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这种需要更为直接和迫切。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评价方面,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积极评价他人。学生很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他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要肯定对方的优点再指出其不足之处。这种互评的方法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懂得了尊重对方,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尤其是引导学生来评价教师,张扬其个性,尊重其心灵,使学生以平等的姿态来跟教师交流,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

  二、自我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实验证明:学生是很有点“好为人师”的味道的,有机会叫他们自我评价,会使他们感到兴奋,注意力集中。同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再学习过程,凡在自我评价中接触过的学习内容,学生记得比较牢。三、自我评价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在自我评价活动中能逐渐用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能学习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自我教育是从自我认识开始的。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12-24

【精选】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经典]12-06

科学教案(精选)10-20

科学教案【经典】07-28

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10-19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经典)科学教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