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02 19:23:5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集锦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集锦8篇

语文教案 篇1

  【内容简析】

  本次语文百花园安排了四大项内容,包括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及语文大课堂。这些练习既巩固了本单元的一些基本知识,也注重语言的积累,训练了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创设有趣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发现知识,积累语言,培养观察及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带“束”和“朿”的字本义上的差别,让学生明白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仿写句子,训练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说明事物,把话表达得既形象又生动,发掘想象力。

  3、背诵关于描写春天的成语及诗句,积累语言。

  4、阅读短文感受想象的丰富。

  5、课文大课堂中让学生感受花的世界的美丽,从中学会观察,学会收集资料并训练说和写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会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汉字,激起兴趣

  1、出示课件展示“束”和“朿”字部在本义上的差别。

  2、学生观察比较图画及字体,说说有什么发现。

  3、出示“策、枣、棘、刺”和“速、赖、懒、剌”两组字,进行区分。

  4、读对话框里的对话,加深理解,教师归纳:一个字的偏旁的本义与这个字的字义是相关联的。

  5、拓展: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学生举一反三。)

  二、品读句子,仿写句子

  1、读句子,对比,思考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2、归纳。

  (第一组中的第二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形象,更具体可感。第二组中的第二个句子展现了水花四散时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水花的美。这两个句子都在描写事物的同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3、学生用“……仿佛……”和“……如……如……如……”造句。

  4、指名回答,师生点评。

  三、背诵词句,积少成多

  1、读背成语,了解大意。

  2、指名背诵成语。

  3、学生举一反三,说说描写春天的成语。

  (“春意盎然、春色无边”等。)

  4、读背诗句,了解大意。

  5、指名背诵。

  6、学生补充其他描写美景的诗句。

  四、阅读短文,自主感悟

  1、读短文,了解短文意思。

  2、细读短文,思考:作者希望

  一年四季的风是什么颜色的?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3、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汇报成果。

  (作者希望春天的风是绿色的,它能把花儿衬托得更美;希望夏天的风是浅蓝色的,让人感到凉爽;希望秋天的'风是金色的,使人有丰收的感觉;希望冬天的风是鹅黄色的,令人觉得暖和。)

  5、有感情朗读短文,体会想象的丰富及其强大的感染力。

  6、谈谈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五、作业

  1、把成语及诗句背给父母听。

  2、写三个比喻句。

  第二、三课时

  教育目的: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探寻花的世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活动准备:

  1、举行一次班级春游活动,搜集表现春天百花盛开的素材。

  2、春游时,爱画画的,准备一个速写本;爱照相的,带上相机;爱写作的,带上笔和本子。

  3、春游回来后要求把画和照片整理一下,写上说明;把记录下来的景物写成文章;通过查找或访问,搜集你喜欢的一种花的照片、图片和有关知识。

  活动过程:

  (主持人甲、乙上场。)

  甲: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开展了“探寻花的世界”的春游活动,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为了让春之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中盛开,今天我们举行“花的世界”的主题展示活动。现在,我宣布活动开始!

  乙: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个重要的季节,春天是无限美好的,百花竞相怒放,到处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通过春游,同学们一定收获了很多。今天,就让我们把收获展示出来。

  (各小组长分别向大家汇报活动概况。)

  (各小组表演节目。)

  1、音乐表演。

  全班齐唱《春天在哪里》。

  2、书法、图画现场表演和部分书画作品展览。

  请小书法家、小画家上场,现场书写和作画。

  3、摄影展。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对摄影作品进行展览并说明和介绍其内容。

  4、写作汇报。

  请各组的小作家上台表演朗诵。

  5、总结,颁发奖品。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验生活中的童真童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同能力目标)

  学习设想:课文是作者多自己童年往事的追忆,有无穷的孩童生活趣味,针对这一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细,有整体到局部,从故事内容、主题到写作手法、语言特色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生勾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从而达到情感升华。

  教学用具:电视机、多媒体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课件展示童年情景

  2、 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3、 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4、 作者简介(课件)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合作探究)

  1、散读课文 。(阅读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都讲了哪些童年往事?

  3、试着概括一下这一幕幕趣味盎然的童年故事,并给它们加上小标题。

  4、作者想我们展示她的童年生活,蕴含着什么思想感情?

  5、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师抽学生汇报。

  明确:

  (2)装扮布娃娃、初学识字、自扎小辫、和表妹比唱歌、洗地板、帮妹妹退敌、夏天度假、春天怕梅雨……

  (3)玩具风波、多彩童年、可爱玩伴、四季感受

  (4)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追求自由与快乐的纯真童心的`赞美之情。

  三、重难点探究

  (一)对比手法的的理解

  1、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有今昔对比,有自己感受与他人态度的对比,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分析一下。

  2、 明确

  (1)第1段与第3段,鲜明的对比留给人不尽的深思。

  (2)第4段与第7段,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现在的孩子生活的单调枯燥形成鲜明的对比。

  (3)第11段与第3段,写自己童年没有雨鞋而在梅雨季节的痛苦状况与今天的儿子给他买雨鞋进行“撅嘴跺脚”对比。

  (4) 第5段,刚识几个字的我读精装英汉大字典的自我陶醉与行人的捂嘴而校;自己梳妆打扮觉得漂亮极了与妈妈等人的“前俯后仰”“差点背过气去”。这里将自己的感受与旁观者的反应对比,更突出我的稚憨可爱。

  (二)幽默生动的语言

  1、本文语调诙谐,真切地写出了童年心情,充满童趣,请从文中找出来。

  2、结合课本38页练习分析。

  四、思路拓展

  1、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作者爱劳动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对他今后有何影响?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五、布置作业

  1、配套练习

  2、小作文 《童年往事》

  六、板书设计

  一、玩耍的乐趣

  二、自豪的往事

  三、可爱的玩伴

  四、四季的感受

  【教学总结】

  记叙怎样做到生动,特别是在叙事时怎样做到生动,这是我们时常思考的问题。我们时常说,一个好故事让有的人一讲,就变得了无趣味,没有生动可言,这大约是不会叙事的缘故。

  我们先来读一读舒婷《童年絮味》中的第一段:

  “童年的玩具只有一个布娃娃,她的塑胶面具很快就损坏剥落,剩下一个光秃秃扁平的布脑袋。我只好用铅笔、纲笔、彩笔为它整容,随心所欲描绘鬈曲的睫毛、整齐的刘海、鲜红的樱桃小口。我怀中的宠物因此面目常新。我还搜遍外婆的针线箧,寻出碎布头,做小帽子做超短裙,甚到做了一件游泳衣。我的妹妹羡慕极了,她也有一个极不成形的小布娃,为央救我也给打扮打扮,主动勤奋地给我的洋娃娃洗澡。结果我的可怜的娇滴滴的小美人,真正成了一个湿漉漉的细糠,吊在晾衣绳上晃荡。那几天妹妹畏畏缩缩小老鼠一样,我脸上自然是雷霆万钧。”

  这里是回忆性地叙述儿时为玩具——布娃娃“整容”的事儿。作者为了使简单的叙述摇曳多姿,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视角:首先是从自己的视角去叙述如何地给布娃娃打扮,然后是从妹妹的视角写妹妹求她为自己的的洋娃娃进行整容,而“主动勤奋地给我的洋娃娃洗澡。结果我的可怜的娇滴滴的小美人,真正成了一个湿漉漉的细糠”。写同样的事,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写,就让故事丰满起来。所以,我们叙述同样一个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写,那远比只从一个角度叙述丰富得多。由此看来,叙述角度选择是让故事丰满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或是技法。

  为给布娃娃“整容”是很多小姑娘所做的事儿,在这“整容”的过程里,多半反映出小姑娘的玩皮与天真,爱好与情趣,似乎也从中看出小姑娘的审美观来。一个简单的很差劲的布娃娃,如果小姑娘对它很鄙视,这当然也是一种情感态度,也是真实的态度。如果仅是这样去写,就没有什么趣味可言。本来,对简单的差劲的布娃娃的鄙视,是一种常态的情感。然而,作者却对它表现出具大的兴趣与偏好,没有嫌弃它,反而是十分地爱惜它,而且还认真地为它整容。这样写来,就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我倒要看看你是如何为这布娃娃整容的。我们叙事时叙什么,从哪个方面叙述它,这是一个选材的问题。我们常说选材要新,或是从不新的材中创出新来,读了这一段文字是或许有某些启示的。

  要做到叙述的有味,有可读性,当然是要靠语言了。叙述的语言是要具体生动形象的。这一段文字的语言就很有特色。“我”为布娃娃“整容”,这是相当严肃的事情,可是“我”做起来却是“随心所欲”;既是“整容”,那就是为它修饰容貌,把布娃娃打扮得相当好看,可是“随心所欲”地把它打扮得“面目常新”,只能说布娃娃的美是符合儿时的审美趣味了。本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在自己的专注态度中却是“随心所欲”地做着,一个“损坏剥落”的布娃娃,却如此随意地打扮得“面目常新”,读起来不人不让人觉得有味。这味从哪里来呢?来自于作者的语言使用。一般地看来,这几个词很有“用词不当”之嫌,但是就是在这用词不当中使二者形成极度的反差。本是这样做事是很随意的,却用很庄重的语言,就形成了荒谬,而这种荒谬里便隐藏着诙谐的趣味。对于这一点,我们从妹妹“主动勤奋”地给洋娃洗澡,却把它变成了“一袋湿漉漉的细糠”也可以看出来。

  使描绘语言有味,生动、具体、形象是必不可少的。你看,“我的可怜的娇滴滴的小美人”——洋娃娃——变成了“一袋湿漉漉的细糠,吊在晾衣绳上晃荡”,这多形象呀。而“主动勤奋”地把事做坏后的妹妹几天都“畏畏缩缩”跟小老鼠一样,“我”又是“雷霆万钧”的样子,这又多形象呀。看来,要使描绘的语有味,非在生动、具体、形象方面下功夫不可,而这种功夫重又在语言的使用上。用反差强烈的词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了解到桂林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样的水。

  二、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三、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 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四、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背诵第2、3自然段。

  七、安全教育:文明休息,进餐。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语文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 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把握诗的情与景、事与情,感受

  品位诗歌的意境。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位诗歌的意境。

  3. 背诵这三首诗。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两首

  《望岳》《春望》。

  二. 杜甫介绍: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

  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 712~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

  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望岳

  一、课文导入: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俗语说有眼不识泰山,可见泰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你们见过泰山吗?如果没亲身见识过泰山也不要紧,下面来看一些泰山的风景图,领略一下它的壮丽风光吧。(大屏幕投影一系列图画,教师介绍)

  下面学习杜甫的《望岳》,看看古人眼里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风景。

  听范读,要求边听边注意读音,听完朗读一遍,

  板书:曾ceng通层 眦zi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问:结合照片及诗,你感觉泰山有什么特点?诗中哪里体现出来?

  (板书:地域_、风景_、山势)

  岱宗两句。

  问:岱宗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尊称泰山为岱之宗?(投影第最后一页泰山居五岳之首,在古代被认为是最神圣的山。)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齐鲁怎么理解?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形象地用齐鲁地区代表泰山的广阔。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板书:地域广)

  翻译:泰山是怎么样的呀?它在齐鲁大地上都是一片连绵无尽的青翠。

  造化两句。

  问:造化指什么?(大自然)为什么说天地神秀都聚集于泰山?说明泰山的什么特点?(山势高峻)

  问: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提白云山作对比)

  问:你觉得割字用得好吗?换成分、切行不行?(割的对象比分或切的更有硬度,力度较大。说明泰山阴阳差别明显,界线分明。)

  (板书:风景美、山势峻)

  修辞特点:对偶

  荡胸两句。

  问:请调换一下语序理解这句话:层云生荡胸,归鸟入决眦。(曾通层眦即眼睑接合处。)决眦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修辞特点:对偶 夸张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面对这么一座雄伟的山,谁不想攀登上去成为勇者?

  问:诗人的这句豪言壮语对你有什么启发?(泰山之颠象征人生的理想颠峰)

  (背诵此句,2分钟抽三个同学以上背)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则寓言,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2. 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3. 初步理解寓意,通过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4.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全面。

  【教学重点】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白课文的寓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青蛙错在哪里。

  【课前准备】

  课件PPT 小鸟和青蛙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知道了故事发生在一个井边,认识了两只小动物,它们是?青蛙在坐在?小鸟落在?同学们的记性真好。今天,我们再一次去认识它们,看看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

  2.指名读。

  3.听写。

  4.检查听写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检查学生上一节的学习情况,让学生重温上一节的学习内容,为开新课做铺垫。】

  二、指导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出示朗读要求:青蛙和小鸟为( )而争论起来,青蛙认为天( ),小鸟认为天( )。

  2.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 让学生完成填空,并朗读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为的是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充分朗读的情况下完成填空,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 过渡: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到底谁对谁错?我们去读读它们的对话就知道了。

  (二)再读课文,找出对话。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 ”画出青蛙说的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

  2. 检查完成情况。

  3. 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读一读,让学生初步认知谁对谁错,让学生初步认识青蛙的无知,为让学生弄懂寓意做铺垫。】

  (三)指导学习三次对话,认识故事的寓意。

  1.指导学习第一次对话。

  (1)指导读好对话。

  (2)了解“一百多里”有多远。同学们,一百多里有多远呢?“一百多里”是很远很远的,也就是围着我们的跑道跑250圈。同学们想象一下,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它都飞过哪些地方,都见到了什么?

  (3)出示图片,让学生明白“一百多里”有多远,小鸟都可能见过什么。

  (4)过渡:小鸟真厉害,飞过那么多地方,见识那么广,它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一百多里”有多远,也让学生指导小鸟飞过很多地方,它认识的也就很多很多,让学生知道小鸟说的话是可信的。】

  2.指导学习第二次对话。

  (1)学生相信小鸟的话吗?(学生:不信)

  (2)出示:“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3)从哪里知道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话?(大话)

  (4)“大话”什么意思?

  (5)青蛙认为小鸟哪一句话是大话?(飞了一百多里)

  (6)出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能不能给句子换个说法,但不能改变句子的意思。(“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大话”是什么意思;通过句式训练,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意思的句子有不同的说法。】

  (7)小鸟是怎样回答青蛙的?出示:“朋友,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的很那!”

  (8)指导读好小鸟的话。

  (9)“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10)句式练习:无边无际的 。出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明白“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练读,让学生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通过句式训练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明白“无边无际”的意思。】

  (11)它们俩的看法为什么如此不同?

  (12)让学生做实验,把音乐书卷起来,从小孔中看黑板,让学生亲身体验青蛙的眼光狭窄。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小鸟见识广,所以知道的也多。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够明白青蛙之所以有如此看法,是因为它见识的少。】

  3.指导学习第三次对话。

  (1)出示第三次对话,指导练习读好对话。

  (2)青蛙和小鸟都笑了,两个动物的笑各是什么意思?(学生:青蛙的笑是愚昧的笑。小鸟的笑是友善的笑。)

  (3)从哪里看出青蛙是愚昧的?(学生:“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4)指导学生用“一……就……”说话。

  (5)面对青蛙的无知,小鸟为什么还能那么友善地对待青蛙那呢?

  (6)指导读好对话。

  4.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5.出示填一填,让学生明白小鸟见识多,所以看待事物比较全面。从而让学生明白故事的寓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白青蛙和小鸟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与它们的见识有关系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拓展练习。

  1.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什么?它会怎么说?

  2.指名回答,教师加以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明白世界是很大的,也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寓意的理解程度。】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

  2、学习会写字

  “暮、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课件出示7)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课件出示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课件出示9)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课件出示10)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板书:《题西林壁》)(课件出示12)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13)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课件出示14)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课件出示15)

  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课件出示16)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课件出示17)(教师板书:横岭侧峰)(教师板书:变幻莫测)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课件出示18)(教师板书:远近高低)(教师板书:千姿百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课件出示19)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课件出示20)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答:梅花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教师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课件出示21)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22)

  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指名说)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教师板书:雪白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课件出示23)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24)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五、作业(课件出示25)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篇三】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会读课后词语。

  2、能用“夸”说一句话。

  3、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夸”说一句话。

  2、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词句的意思,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知道爸爸妈妈小时候冬天都吃什么蔬菜吗?

  师:现在也是冬天,你能吃到那些菜?(板书:冬天)

  师:这些蔬菜是在哪种出来的?(导入新课)

  师:出示大菜棚的图片,出示课题:18课《冬天里的大菜棚》。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轻声读儿歌,争取把每一个字音都读准确。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同桌互相帮助。

  2.大家读得特别认真,咱们来看课件读读词。(目的: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芹菜豆角黄瓜韭菜

  冷冰冰暖融融一层层绿生生

  三、联系生活理解课文,朗读句子。

  1.现在咱们就一起去蔬菜基地看看,出示课件,天刚下过雪,刮着寒风,走在路上,多冷呀,能用什么词表达?请你做动作表示出来。请你试试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终于进到了大棚里,感觉……做个动作。多暖和呀,快读读书上是怎么说的?

  师:看这两个句子,发现它们有对子了吗?哪位同学把前两行读给大家听?

  3.在这暖融融的大棚里,我们看见了哪些蔬菜?它们都什么样?快读读3、4行。

  师:出示课件。再请一名同学读读一层层,绿生生。

  4.谁知道大棚里还生长着哪些蔬菜?什么样?出示课件。(由书本向生活的拓展,培养学生抓住蔬菜的特点说清楚的能力)。

  师:因为有了大菜棚,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可口的蔬菜,

  谁来夸夸大菜棚?

  师: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大菜棚,齐读最后两行。

  师:你喜欢这首儿歌吗?在小组里读读。指名读。

  师:我们就要离开大菜棚了,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四、学习生字,重点指导“角”。

  师:怎么记住它?

  打开书,根据笔顺跟随,自己用手写一写,一起书空说笔顺,说笔画。

  学习“角”的书写。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角”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指名说。

  生描红,书写。

  师:提醒写字姿势。

  五、作业:用“夸”说一句话。

  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体会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会读课后词语。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展示

  二、认读词语

  黄瓜豆角芹菜韭菜冷冰冰暖融融一层层绿生生里面不认识的.字,利用文中拼音认读

  三、学生字

  1、利用生字表自学,读音,利用笔顺跟随仿些描红。

  2、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怎样记住这些字?比一比谁记得好,记得快?

  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记字方法,认识“尸字头”

  3、利用方法认字、记字

  4、卡片认读,检查效果,认读生字和词语

  5、指导生字书写

  四、作业:

  完成生字书写练习;读课文和词语。

  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指导汉字的书写,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多数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学生在书写时能够认真观察,个别的学生观察不认真,写字的姿势还需要纠正。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三种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小儿歌“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的口诀帮助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五、教学时间

  8分钟微课堂

  六、教学适用对象

  义务教育九年制内的学生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

  八、教学设计与过程

  开场白:

  你们好!我是来自文一街小学文一校区的语文老师金颖,以下是我的微课作品《“的、地、得”的区分与使用》

  (一)问题与疑惑

  1、重要性

  同学们,汉字中的“的地得”作为一级字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字,经测算,每100个汉字中就会出现四次。可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却经常出错!你瞧!

  2、错误使用案例的纠正

  (1)使用错误:

  因为我地表现好,老师高兴得奖励我一颗星,相信我会表现地更好!

  疑问:这个句子哪里出问题了呢?

  (2)纠正错误:

  因为我的表现好,老师高兴地奖励我一颗星,相信我会表现得更好!

  释疑:原来正确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3、过渡质疑: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区分“的、地、得”呢?赶紧来找

  找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吧!

关于语文微课教案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古诗教案09-05

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园地五》语文教案07-27

《语文园地一》教案07-15

人教版语文教案09-06

《语文园地六》教案08-25

小学语文教案08-26

关雎语文教案08-29

挑山工语文教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