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大山里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读懂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你们爱自己的家吗?有个山里的小朋友也很爱自己的家,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
二、示情景图,初读课文
1、示情景图,放音乐,生自由读
要求: 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读,教师正音。
3、去掉拼音自己试读。
4、指名读。
5、出示词语自由读。
6、开火车读,指名领读。
7、认读生字(注:在认读二类字的过程中,要扩展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自学词的能力。
三、理解课文
找出你喜欢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四、配乐赏读
分段指导朗读,带着感受读。
五、拓展思维:
可以唱家乡、画家乡、说家乡、读家乡、写家乡。
六、小结:
短短的.两小节,让我们欣赏了一幅有声的画和一首无声的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
2、认读词语:
二、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我”。
2、出示生字卡片“我”。
3、学生拼读,识记字形,并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4、分析字形,口头组词。
5、学生书写练习,教师范写,学生在拼音本上写生字。
6、学习“家、丁、叫、行、半”,方法同上。
7、学生齐读生字。
我:笔画比较多,教师要示范,写好这个字的关键斜钩要充分展开,写得比左边部分高长,其实也可以遵循写好汉字的规律——左低右高。
家:这个字历来是书法中的一个范字,字形难以掌握,让学生充分观察这么多撇的长短,让他们和睦相处,下边的弯钩要写在田字格的左边。
行:注意左边两撇要上下取齐下撇稍微长些,竖不要长了,占一半。
三、巩固练习:
拼音本上写生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初步理解新词在本课中的意思,能认读“惹、皱、脸”三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应用。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绿色、红色、黄色、棕色)
2、那么,谁见过蓝色的树叶呢?为什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 课,让我们从
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板书课题:《蓝树叶》。
二、进入新课: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借、吞、吐、趴、等、盒、削、眉、由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2)看投影,读词语:
皱眉、借铅笔、趴在、削铅笔、不由得、吞吞吐吐、盒子、惹人喜爱、脸红
3)自己练习读
4)指名读,比一比谁读的正确。
5)说说你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
吞:上下结构的字,上边是一个“天”字,第一笔容易写成撇,教学时应注意提醒学生。
盒:这是一个形声字,上声下形,上边的“合”与“盒”字同音,下边是一个皿字底。
削:这是一个形声字,左声右形,右边是个立刀旁,用刀子削。
眉:学生容易将“目”写成“日”,可引导学生想一想,“眉”的下边为什么是“目”。
4、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打手势告诉老师。
2)指名分段读,听一听谁读的正确、流利,进行评价。
3)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同学,李丽要画绿树叶找不到绿色彩笔,向旁边的林园园同学借。可是林园园却舍不得把心爱的笔借给她,找各种借口,最后李丽只好画了一片蓝树叶,林园园看到后,感到很难为情,不由得脸红了。)
三、练习巩固:
1、小组为单位共同练习:
1)请你们小组共同复习本课生字新词,并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小组之间互相出题目考查,合作学习小组长留下进行监控。
例如:
看拼音写词语;
听写词语;
组词;
读句子;
读课文;
……
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并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展示学习成果。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让学生打开语文书看课后的第二题,观察每个生字的占格情况。
2)让学生说说眉、借、由的`占格情况。
3)在书中
练习描写。
4)进行展示,进行表扬,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抄写难字、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文中林园园认识到自己没有帮助同学而感到羞愧这件事,使学生懂得同
学之间要助人为乐,互相帮助。
2、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了解人物的特点
3、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有语气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并培养学生有语气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并培养学生有语气朗读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如果给你一片树叶,请你为它涂上颜色,你会涂什么颜色,为什么?
(绿色、红色、黄色……根据树叶在不同时间的颜色不同而定。)
2、今天,我们课文中的主人公李丽画了一片蓝树叶这是为什么呢。
3、齐读课题《蓝树叶》。并进行板书。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名分段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同学,李丽要画绿树叶
找不到绿色彩笔,向旁边的林园园同学借。可是林园园却舍不得把心爱的笔借给她,找各种借口,最后李丽只好画了一片蓝树叶,林园园看到后,感到很难为情,不由得脸红了。)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李丽是怎样向林圆圆借绿铅笔的?
2、指名说一说:
(第一次李丽小声问林圆圆可不可以借绿铅笔用一下,林圆圆说自己还没有画完;第二次李丽等她画完向她借,她担心李丽把她的笔尖弄断;第三次林圆圆再三嘱咐李丽要注意这注意那,李丽一再表示会小心,只画树叶和小草;第四次林圆圆皱着眉嫌李丽画得太多,这一次,李丽没有再接林圆圆的铅笔。)
3、整个借笔过程,课文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来写具体的。自由读,找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体会体会。
4、根据所画内容,练习有语气的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李丽的话应读的比较温和,是耐下心来尽可能按照林圆圆的意思办,尽量不给林圆圆添太多麻烦,她一心想画一片漂亮的绿树叶,所以在林圆圆显示出不愿借的情况下,李丽尽量迁就、忍耐;林圆圆不愿帮助别人,当李丽向她借时,她是吞吞吐吐,想办法拖时间或找别的借口,面对同学,她不好意思不借,但心里又舍不得,于是小气的她就嘱咐这嘱咐那。读她的话,应读出那种不情愿、小气、挑剔的语气。)
3)小组练习分角色有语气、有表情的朗读。
4)全班范围内有语气朗读。
5)评一评谁的语气好,为什么?
5、当林圆圆看到李丽本上的蓝树叶时,不由得脸红了。此时她会怎样想?
后悔自己的小气。
从来都没见过蓝树叶,李丽把树叶画成蓝色,也是迫不得已。这都是自己造成的。
如果因为树叶是蓝色的影响李丽的成绩,那自己真是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
李丽是我的同桌,现在同桌有困难,我却推三阻四,真是不应该。
如果哪天我忘带彩笔,李丽也这样对待我,我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呢?
……
(三)、联系实际,说说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会怎样做?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结合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
教师小结: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类似的事,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只有这样,才不会有蓝树叶的遗憾。
三、有语气的朗读全文:
1自由读。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
3、进行全班展示:分角色朗读,最后评价。
四、作业:1、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句。
板书:
探究活动
收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小故事,开一个“夸夸……”的座谈会。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写父子二人买了一头毛驴,回家路上,听了各种人的议论,不断地改变主意,终于落了个哭笑不得的下场。告诉我们,遇事一定要有主见,千万不可盲目听从别人的话。指导读懂买驴老人产生种种错误想法和做法的原因,练习复述课文故事,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初读课文揭示课题“抬驴”。指导学生读准“驴”字音。然后设问:毛驴有哪些用场?为什么要抬它?细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通过认真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接受语言训练。
教学要求:
1.学习默读课文,能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认识感叹句和反问句。知道反问能加强肯定的语气。
3.教育学生遇事要有主见,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话。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上面一篇课文《谁的本领大》是一个童话故事,他告诉我们的道理“各有各的本领”是明说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却没有明说,要我们去体会。这个故事的题目是《抬驴》。
二、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
2、 教学课题生字。
3、 看了课题,你一定会很奇怪吧,我们来看这个故事。
三、初读
1、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再读课文,读完后,画出生字词。
3、 自读词语,这些字在音形义上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
4、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四、教学生字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一)选字填空
记 纪
日( ) ( )念 笔( ) ( )者 ( )律 ( )录
(二)比一比,组词
抬( )受( ) 经( ) 纪( )
台( )爱( ) 轻( ) 记 ( )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词语的意思,认识感叹句、反问句,并能知道两种句子表达的语气。
2、教育学生从课文故事中懂得一个道理:遇事要有主见,不要盲目听信别人的话。
教学过程(www.20xk.com):
一、复习
1、 指名读课文。
2、 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新授
1、 学习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
自读第一段,回答上述问题。
2、 学习第二段(第2——5自然段)
在回家的路上,父子俩遇到了哪些人呢?他们怎么说的呢?
(1) 指名读第2——5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边用笔画出有关语句。
(2) 四人一组互相讨论。
(3) 学生讨论交流。师出示教学挂图,边说边指图。相机理解感叹句,疑问句,这里要读出什么语气?有感情读一读。
(4) 那些人说话后,父亲是怎样做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自己在读读第二大段,回答。
(5) 分角色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1、练习默读课文,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
2、再次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感情。
3、练习复述课文。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完了《抬驴》这个故事,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齐声朗读课文。
二、默读指导。
1、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爸爸妈妈听吗?
2、默读时,要由慢到快,眼睛看得快,脑子想得快。下面自己默读课文,第一遍慢,第二遍快。
三、指导复述。
1、通过我们默读课文,许多同学对故事情节又掌握了不少,下面就请你看看图,自己说说,也可以通过板书内容,自己说说。
2、同座位互讲。
3、指名复述。
四、课后练习。
1、读读课后练习4的句子的要求
(1)指名读第一组两个句子。
(2)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同吗?
(3)在表达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4)这两个句子分别叫什么句?
(5)读一读,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6)有
感情地朗读两个句子。
2、第二组句子教学同上。
五、课堂练习。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抄写课后练习3的词语两遍。
二、填字成词语。
忍不( ) 经得( ) 抬不( ) 过得( )
走不( ) 走得( ) 吃不( ) 吃得( )
三、将下列词语整理成句子,在加上标点符号。
1.一个老人 一头毛驴 和他的儿子 买了
2.孩子的 看见了 一个 妇女 抱着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掌握口述读书体会的方法。
2、通过一段话正确地表述自己读书的感受,重点讲述爱在哪里。
教学设计:
一、激趣入题
1、故事导入:讲“凿壁借光”、“映雪夜读”。
2、交流自己看的书。说说自己最喜爱看什么书?
二、示例学法:
1、示例:我先来说,我最爱读《东方之珠》这一课。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三大景观,展观了香港的繁华和美丽,学了这一课,我真想飞到香港,一睹“东方之珠”的风貌。我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出。
2、讨论方法:
⑴请想想讨论要注意什么?①开头语。②具体内容,包括书名、作者、精彩片断主要内容等等。⑶结尾完整。
⑵接着发言应怎样说呢,应该用上“你说得很好,我也来谈谈。”
三、举行小小读书交流会:请学着上面样子,在小组内介绍你爱读××。做到介绍清楚,内容正确、感想贴切、态度谦虚,比比谁说得好!
1、小组练习,大组汇报。
2、师生评议,评选读书之星。
四、作业:利用假日小队开展一次“好书交流会。”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囗、纟”2种偏旁,会用“多么”说话。
2、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能够按笔顺准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3、让学生感受到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引导他们学会尊敬国旗,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到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引导他们学会尊敬国旗,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新课
1、(播放《国歌》)同学们,这个音乐你们都很熟悉吧,你平时会在什么时候听到它?
2、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回答。(在升国旗时)
3、揭题:同学们说得太对了,升国旗演奏的就是我们的国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升国旗有关的课文。(板书:升国旗,认读生字。)
二、初读文本,感知文本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词。
2、听课文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3、再次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课文生字词。读完后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教师适时正音。提示:“国”是三拼音节;“升、中、红”是后鼻音。
(2)去拼音,开火车认读。
4、认识“囗、纟”2个偏旁。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五中立正)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读,老师相机正音,并进行口头组词。
2.你学会了哪些生字?介绍一下你的好方法。学生自由识记,介绍方法。
3、课件演示会写字笔顺书写动画,学生书空。
四、精读文本,品读感悟
1、指导看图引读,出示第一句: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1)我们的国旗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图片:刘翔手举红旗。指导朗读: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当刘翔取得冠军后,把代表国家的五星红旗披在自己身上,多么自豪啊!你能用自豪的语气读读这句吗?
(3)指导朗读第一句。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2、指导看图,引读第二、三句。
(1)五星红旗,是我们自己的国旗,在升国旗的时候我们还听到了什么?
(2)在国歌声的'伴奏下,有谁认真观察过五星红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3)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升得多高啊!在祖国的蓝天上空随风飘扬。多美啊!谁能把这样的美丽通过你带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
3、学习第四、五句。
(1)升国旗的时候,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立正、脱帽、敬礼)
(2)“您”在这儿指谁?(国旗)为什么要用“您”而不用“你”?(表示对国旗的尊敬)“您”一般用在长辈或值得你尊敬的人身上,在生活中可以用“您”称呼哪些人?向国旗敬礼,表示我们尊敬国旗、热爱祖国。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缺点。
2、抓住自己的特点写清楚完整。
3、以自己特点的某方面为主来写。
4、通过人物的外貌、爱好等来反映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自己的特点写清楚完整。
2、以自己特点的某方面为主来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2分)
1、教师自我介绍。
2、问题激趣。
问题1:那只是右手?(真厉害!)来个难点的问题
问题2:我叫什么名字?(记性真好!)第三个问题可就更难了,
问题3:文老师的爱好是什么?
2、板书课题:说说我自己
二、出示例文,指导写法。(18分)
1、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方法。
2、出示教师介绍自己的短文,指导介绍。
(1、)学生听介绍片段一,说说老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的。
(2、)学生仿照片段介绍自己的年龄、外貌等。
小结:同学们看,在这段自我介绍里,都是大家看的见的内容,比如:身高,外貌。但是,要让别人更了解你,你就要真实的介绍自己最特别的地方。比如性格、爱好等等。
(3、)出师片段二,指导抓住性格特点和爱好介绍自己
(4、)学生仿说。
(5)、出示完整的.自我介绍短文,教师小结
3、全班或小组内介绍。(7分)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自我介绍,我们相互了解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它写下来,那就更好了,写完后我们玩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如果同学们猜出来了,说明你介绍的很真实,将会获得奖章一枚。
三、习作大挑战。(10分)
出示习作提示
四、作文展示。(8分)
1、学生互评。
2、教师评。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能记住“伙、伴、盯、冲”这四个生字;
2.能练习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里查找“伴、怒、烈”。
3.根据一些句子中的提示语读出一定的语气。
4.使学生了解要想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重点和难点:
1.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能记住“伙、伴、盯、冲”这四个生字;
2.能练习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里查找“伴、怒、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师述:小朋友,你照过镜子吗?那么你发现照镜子的奇妙之处吗?(学生交流,师)
2.师述:今天让我们瞧瞧小花猫是怎样照镜子的?师板书课题:30.小花猫照镜子(学生字:镜。)
3.齐读课题。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师述:请小朋友仔细听录音,听清小花猫照了几次镜子?(生交流)
2.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思:花猫每次照镜子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3.出示:要想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述:那么怎样才是首先要尊重别人,然后别人才会尊重自己呢?让我们再来看看小花猫的表现吧。
1.学习第一、二节。
(1)出示第一、二节。再读课文,要求读得较通顺。
(2)学生字:瞪盯怒冲剧烈(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3)练习感情朗读,读出“怒气冲冲”的'样子。
(4)出示句子:他弓起背,瞪圆了眼,“喵一喵—”大叫两声,扑了过去。
(5)找好朋友演一演,生交流评议。师述:小花猫跑去找妈妈,妈妈又说些什么呢?
2.学习第三、四节。
(1)出示第三、四节。同桌分节读。
(2)自学生字:伙伴。说说你的伙伴是谁?
(3)描描写写“伙伴”。注意左窄右宽。
(4)练习感情朗读,读出“笑眯眯”的样子。分男女生感情齐读。
3.学习第五节。师述:谁再来说说小花猫两次照镜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四、复习字词,全文
1.复习生字:小花猫钓鱼。
2.复习词语:小花猫捉老鼠。
3.描一描,写一写“瞪盯怒烈”
(1)“瞪盯”左窄右宽。(2)“怒”上下相当,“烈”上厚下薄。(3)生描写,师巡视。(4)评评议议。
4.师:学习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生谈体会。
师。
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要做到——(生)首先尊重别人,然后——(生)别人才会尊重自己。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训练内容:
根据老师的意见,修改这篇文章,先自己改,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修改的情况,听听老师的意见,再作一次补充修改,最后誊写在作文簿上。
作文题目:
《妈妈又回到了身边》
教学目标:
一、能通过阅读老师的批语,体会老师的修改意图,明确作文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序,内容具体。
二、能通过阅读《妈妈又回到了身边》,联想妈妈对“我”的爱,并以真实、感人的事例插入到文中。
三、能参照老师修改意见,掌握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四、能激发习作兴趣,鼓励学生自由地说,生动地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认真阅读习作六,了解文章中需要修改的地方,掌握修改的方法,准备《妈妈又回到了身边》的投影。
学生:写几则能表现妈妈关心“我”的生活小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谁给大家说一说自己妈妈的“好”?
2、学生自由说话。
3、有一位同学在采访盖惠玲同学后,写了《妈妈又回到了身边》一文,我们这节课就是帮助她修改修改。
二、自读感悟,查找缺点
1、出示投影《妈妈又回到了身边》的内容,学生初读感悟,找出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3、打开课文,结合教师批语再读课文,比较自己及同学们的汇报和老师批语的异同。进一步体会修改的具体要求。
4、学生参加小组讨论。
5、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作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
(1)、适当地写一写外貌。
(2)、适时地补上织毛衣、买录音机两件事。
(3)、具体地写出喂药时安慰的话。
(4)简练的地议论、总结。
6、教师根据板书小结,同时引导学生从“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到“白居易请保姆给诗提意见”认识到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一定要改掉拿到作文只看等第,不看批语的坏习惯。
三、联系生活,灵活修改
1、这篇作文应该怎样修改,才合适呢?你认为还应解决哪些问题?
生1:“我认为修改前应该弄清这篇文章要表现的重点是什么,然后紧紧抓住重点修改。”生2:“我们没有亲身经历盖惠玲妈妈为她织毛衣、买录音机的事,也没有听见盖惠玲妈妈在喂药时安慰她的话,该怎么写?”
生3:“内容补充在何处最适宜,是不是都要具体描写?”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可用笔在文中作适当的批注。
3、学生以同桌、小组为单位作多种形式的讨论。
4、学生自由发言,参加交流。
生1:“重点应为文章题目中的‘又’,文章应该重点写出盖惠玲对待妈妈的感情变化,以及后妈如何和亲妈一样的爱她。”
生2:修改时,我们可以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嫁接上去,如的确没有织毛衣、买录音机的事,应该改用其它事例,如同学们在刚才介绍的有关妈妈关心“我们”的生活小事都行。这样的作文才富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生3:“我认为不需要每件事都具体写,我们应该抓住自己感受最深处重点写,其它的可以一笔带过,这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5、教师小结点拨。
6、学生根据讨论的方法独立修改。
四、讨论交流,再次修改
1、学生参加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各组派代表参加班级交流,师生共同赏析。
生1:“‘病死’一词用的不恰当,它不能表现盖慧玲同学对妈妈的爱,以及她失去母亲的痛苦,我把它改为‘病逝’。”
教师引导:“说的很好,同学们还有其它的改法吗?”
生2:“我改为妈妈就被可恶的病魔夺走了生命。”
生3:“我改为妈妈因病与世长辞。”
生4:“我改为妈妈带着对慧玲的牵挂去了另一个世界。”
生5:“对于新妈妈的外貌我是这样该的:新妈妈三十多岁,中等个子,深邃的眼睛闪出智慧的光芒,浓浓的眉毛上,一头乌黑油亮的长发,嘴边还时常挂着微笑。”
生6:“第二小节我是这样改的:新妈妈刚来的一个月当中,她总是躲着她不理,什么事都与她对着干。可新妈妈并不介意,仍以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她一点一滴的关爱与呵护。不经意间,盖惠玲发现原来破破烂烂的家变得井井有条,家中的生活条件也略微有了好转。一天,天公不作美,刚刚还晴空万里,这会儿雨又肆无忌惮地下起来了。可把惠玲急坏了,因为她没有带雨具,爸爸一天到晚忙里忙外,哪有时间给她送雨衣?新妈妈会来送吗?不可能!同学们都走了,只剩下她一个。惠玲卷起裤管,正准备冲向雨帘,一个憔悴的妇女正打着伞,站在那东张西望,脸上一副焦急的神情,雨水已打湿了她半个身子。惠玲使劲地揉了揉眼睛,怎么也不敢相信那站在雨中的是她的新妈妈。‘惠玲,’新妈妈叫着她跑过来,‘快回家吧,做了你最爱吃的红烧鱼。’惠玲发现妈妈的`头发上还沾着几根麦草,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真想喊一声‘妈妈’,可总是……”
生7:“第三小节我是这样改的:一天,盖惠玲生病了,身上,地上吐得全都是秽物,味道难闻极了。新妈妈先将她的衣服换了,然后又清扫地上的脏物,晚上,专门为她做面汤,亲自给她喂药:‘来,把药喝了,慢点,当心烫着,苦吗……’望着新妈妈微笑的眼睛,倾听新妈妈亲切的话语,惠玲心里不禁一阵酸痛,“妈妈”,这发自肺腑的声音和着那决堤的泪水流进了妈妈的心坎……”
生8:“第四小节我是这样改的:她是不幸中的幸运儿,心中的那根弦终于被拨动了,她重新唤起了对母爱的渴望,再也没有恨,也没有痛,有的只是甜蜜!”
生9:“第四小节我是这样改的:真情再一次唤起了盖惠玲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母爱的强烈呼唤,“妈妈”又回到了她的身边……”
生10:“我是这写开头的: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盖惠玲同学九岁那年,妈妈不幸病逝,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痛……
十一岁时,家里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女人,成了盖惠玲的新妈妈。她的出现再次撞伤了盖惠玲幼年丧母的伤疤。新妈妈的关怀和笑容只不过是一种怜悯,一种奢侈,一场刚开始的噩梦。盖惠玲仇视她,恨她夺走了妈妈的地位。新妈妈第一次见面递给她一只苹果时,盖惠玲甩手把它打落在地上,从此,盖惠玲开始躲避着新妈妈。”
生11:“我是这写开头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盖惠玲同学九岁那年,妈妈就被可恶的病魔夺走了生命,母女从此阴阳相隔,她失去了人间最宝贵的母爱,原有的幸福、快乐都被孤独与无助的泪水代替。转眼两年过去了,就在那个丰收的季节里,又有一个陌生的女人闯入了她与父亲的二人生活中。”
3、教师小结,评价。
4、学生再次检查修改,最后誊写。
五、推荐发表,展示风采
1、小组推荐佳作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赏析。
2、教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再作指导,学生再次修改。
3、教师推荐优秀作文至各报刊、杂志发表。
教学设计评析:
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开放性。
1、开放了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问题的发现、改法的感悟到修改、评价的过程,都留下了学生的足迹,教师不作灌输,只是作相应的点拨。
2、开放了学习的方式,采用合作式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由地组合,在小组中讨论,碰撞思维,产生新的火花,明显优于个人的探索。
3、开放修改的内容,使文章更有真情实感。由于盖惠玲不是我们生活中的人,学生对她的事情一无所知,自然难以修改。让学生写自己的事,再嫁接到盖惠玲同学身上,同时,若自己没有经历过织毛衣、买录音机这两件事,可以换成其它事,不必拘泥于文章的要求。这样,既给了学生广阔的施展空间,又符合学生习作中写真事、吐真情的要求。学生无需胡编乱造,融入自己的真情后修改出来的文章自然更有灵性。
本课的设计也体现了层次性。首先,课前让学生写几件妈妈关心“我”的生活小事,既唤起了学生爱妈妈、赞妈妈的情感,也为习作修改积累了素材,使学生在情感上、素材上都有了充分的准备;其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了修改的内容;接着是重点讨论如何修改,使学生认识到可用写“我”的事嫁接到修改中,意识到应有详有略地描绘等,解决了学生修改的重点与难点;然后再让学生一气呵成,独立改写;最后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修改的方法,再次作补充修改、誊写。这样的教学,不仅学生从中掌握到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06-13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1-25
小学语文《春》教案01-29
小学语文教案04-10
【热】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教案[精品]10-09
小学语文教案[合集]10-12
小学语文教案【优】10-14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优秀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