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一、设计理念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及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确,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显得更为重要。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探索精神的培养等。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上着重体现了以下指导思想。
(一)、紧紧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阅读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搭石》一文极富感情,更不宜分段训练,层层分析。那样反而会搞得支离破碎,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从整体着眼,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来整体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并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从本质上讲,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搭石》一文截取了农村生活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二、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奠定情感基调。
首先我们以小诗导入,
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小诗,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听后猜猜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家乡给你留乡下了怎样的印象?朗读学生自己喜欢的句段,在反复的朗读中,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浅的解读,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碰撞。为学生学习下文奠定了基调。
第二课时:抓住“美”的主线,朗读感悟文本。
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
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欣赏画面: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探究语言文字,欣赏“调整搭石”,“走搭石”,“相互礼让”,“背老人走搭石”等画面,使语言文字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等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
深化文本:为了让人物形象在脑际丰富起来,为了让学生对“搭石”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多种手段。如在让学生体验诉说“
调整搭石”画面时,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练习说话,旨在强化获得感悟的实践过程,是学生的领悟是由衷的`自然的,这种超文本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是学生能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让学生从“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从“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从“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强化朗读: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如中心句的理解,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停留在表面上,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进行多次出现,反复朗读,层层感悟,这样,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让学生体会出其蕴涵的感情。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小练笔: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美在平凡的小事中。以“发现美”延伸课文,使读写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读物的习惯。
2、 使学生认真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要求、意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 让学生成为观察训练的主体,体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义和注意点,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我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带学生到图书室实地练习选择读物,体会方法,交流意义。
教学设计:
一、 步入实地,激发读书激情。
1、 活动:师生进入图书室,安静入座
2、 谈话:(体现学生为主,了解学生知识面)
3、 小结: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需要而定,请大家活学活用书本上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选择一位书本朋友。
二、 看图明法,交流经验名理。
1、 看图交流步骤:确定书类,按类查找----通过书脊,发现书名----轻拿浏览,确定办理
2、 学生补充借书、购书经验,提请大家注意:
(1)看书架上的标记或者咨询有关人员寻找分类
(2)仔细查找,轻轻抽书----内容提要,大致一看----重新选择,书回原位
三、 静静默读,实践结交书友。
1、 评选速度奖
2、 评选专心奖
四、 交流收获,强化选读意义
1、 小队交流假日读书活动,评选优胜“读书郎”
2、 个人探讨读书选择及其心得,评选“小博士”
3、 发下调查表选填
(1) 我最想读的3本书是--------、-----------、-----------。
(2) 我读过最难忘的书是---------、---------、-------。
(3) 我愿意为班级图书角提供-------书。
(4) 我希望班级图书角拥有-------书
五、 作业:制作名言书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由仿到创活学活用“读书作记号”的学问,实践体会,交流意义。
一、 导入: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如何选择图书,选后不认真读书那就失去了选择的意义。该怎样读书才算认真呢?(学生交流:四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做记号”相机板书课题)
二、 自学做记号的方法与要求(看图归类讨论)
1、 姿势同书写:“三个一”不能忘
2、 不同记号的意义探讨,允许保留意见
生词、疑难----?---- 妙词佳句。。。。。重点句段***关键词句————等
3、 补充自己所习惯的记号,交流意义
三、 交流方法
四、 实践深化
1、 第一课上做记号,交流评选,表扬得法者(注意姿势)
2、 补充材料上自选一文,小组共做记号交流,评选合作小组
3、 小结:读书该怎样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
4、 各自读16课,进一步理解要领、意义
五、 总结提醒:
落笔要轻,保持整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张甫七录,善于摘抄,读书动墨,受益匪浅。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从图启思,感受“无字词典”的重要,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一缸金鱼、一盆盆景、分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板书
问: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做?
板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二、 学习观察静物
1、 回忆老师带大家观察南园一角的方法,结合第五页下图谈谈观察静物的方法
(1) 同桌讨论----男女生比赛----小结板书:
按一定顺序、要有重点、展开想象、勤于动笔
(2) 动静结合----象什么----当作活的----观察日记----填写表格
2、 实践运用
(1) 出盆景观察----默默构思----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小结评优
三、 学习观察动态事物
1、 根据第四页上、中的图讨论方法
2、 交流(南北两组学生对抗)
(1) 活动:按照进行顺序,重经过
(2) 人物: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留心场面和善于抓住特点鲜明的人来观察
(3) 动物:外形、动作、习性(注意动态时的生命力)
3、 实践分组
(1) 按照小队选择观察对象(如:低年级的体动课、小小鱼缸引力大)-------汇报交流------小结评优
四、 总结、作业
1、 总结:观察不但要细心,更要耐心、恒心才能从变化中发现乐趣,养成好习惯,练出好眼力。
2、 作业:一周观察日记
(1) 选定目标反复看
(2) 写出所得至少3篇
语文教案 篇3
阅读《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伽利略)选段,回答7~10题。(共13分)
①基于长期的经验,我似乎发现,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处于这种境地: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想夸夸其谈;相反知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事物时,变得非常优柔寡断。
②……可当他后来观察到,黄蜂、蚊子与苍蝇不是象鸟雀那样,靠气息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叫声,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一种不间断的嗡嗡声时,与其说他的好奇心越发强烈了,毋宁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因为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和相信:蟋蟀尽管不会飞,但它却用翅膀而非气息发出那般和谐且响亮的声音。嗣后,当以为除了上述声音方式之外,几乎已不可能另有他法时,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风琴、喇叭、笛子和弦乐器,种类繁多,直到那种含在嘴里,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用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而吹奏的铁簧片。这时他以为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睹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甚至无法减弱那极其尖锐的鸣叫声,而不见蝉振动躯壳或其它什么部位。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它折断,要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了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它声音一道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的说知道某些方法,但它笃信还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
③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某种宽宥的,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法形成。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它的成因何在,更应当予以谅解了。
7.选文选自《智慧的灵光》,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表达的最重要的智慧经验。(3分)
8.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把第②段中划线句的意思说得更直白些。(2分)
9.作为一个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为何说“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某种宽宥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4分)
10.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试结合具体内容探究选文在说明事理上的两个主要特色。(4分)
答案:
7.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共3分。意对即可)
8.他越研究越觉得自己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甚至无知。(共2分。意对即可)
9.(1)一方面说明他对彗星的成因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没有什么进展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正是突出了本文说明的中心,即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2)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坦然谦逊、求真自信的人。(共4分。两部分各2分,意对即可)
10. 提示:可围绕用例典型、说明形象、一波三折、巧用类比等方面展开,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说明分析。(共4分。特色与分析各2分,意对即可)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课题 :习作四:记一次体育活动
教学课时 :2课时 主备教师 李丹
教学目标 :
1.要求学生通过对运动员和观众动作、表情、语言的描写,将场面写细致,做到有详有略,把比赛情节再现。
2.把运动员奋力拼搏的动作、表情、语言及观众热情助威的场面写出来。
3.要求学生学习评价和修改习作。学会修改习作的方法,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确定作文中心,写清难忘的体育活动是什么,为什么难忘,自己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或者留下怎样深刻的记忆。
教学准备及手段
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 在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曾经阅读了一组明星事迹的文章,他们的顽强拼搏精神为人们深深感动。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参加的体育赛事获的经历写下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要求学生通过对运动员和观众动作、表情、语言的描写,将场面写细致,做到有祥有略,把比赛情节再现。
2.要求学生学习评价和修改习作。学会修改习作的方法,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
三、提示习作方法:
1、用侧面描写你经历的赛事。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
3、习作引路
记一次阳光体育活动
十月的第三周是我们金陵小学的“阳光体育健身”活动周,星期五下午则是五六年级的活动日。
那天下午,我们早早地带着小凳子跟随同学们迫不急待的跑到操场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有说有笑,整个操场顿时热闹了起来。老师安排我们坐下,运动员在前,我们这些啦啦队员们坐在后面。六年级的比赛项目有:男子单摇、女子单摇、男子1000米、女子1000米当然还有最激动人心的集体项目:跳大绳。
比赛前,运动员们忙着热身,裁判员则忙着准备比赛用的器材。场下的同学们一个个都伸长脑袋,翘首企盼比赛快点开始。我和另一名同学讨论我们班能不能得第一。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比赛开始了,首先是跳绳、踢键子和跳大绳,运动员们个个卯足了劲,使出了浑身解数,谁也不甘落后为班级争光。接着是男子1000米跑步,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运动健儿们都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只见我们班的蒲成磊同学有力地摆着双臂,两条腿飞快地交替着,速度快的'像一只猎豹;我心里高兴极了,可是到了第二圈,他的脚步有些零乱了,速度也不如刚开始那会儿,渐渐地,他与其他对手已拉开了一段距离,他落后了,排到了第五位,只有两个同学还在他的后面努力地跑着,我的心里很着急,在场下拼命地喊着“加油”。跑到第四圈时,好几个同学的体力明显不支了,速度渐渐慢了下来,有的甚至开始一步一步往前挪,这时,刚才那些排位靠后的同学反而加快速度,渐渐超过了前面的同学,他们胸前的红领巾和背上的号码布随风飘舞,好象在为他们加油助威,场下的啦啦队更是喊得卖力:“加油、加油……”。虽然运动员们热得汗流浃背、累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但是场下啦啦队的加油声,好像使他们忘记了疲惫,更加坚定了目标,拼命得向前冲去。
比赛结束了,我们班没有取得第一名,大家都觉得非常遗憾。但是老师对我们说:“名次得第几无所谓,重在参与,最重要的是咱班的每个人都尽力了,所以我们不后悔。”
比赛过去了很长时间,但运动员们在场上激烈拼搏的场面时常在我的脑海激荡。是的,我应该学习他们为了实现理想而勇敢拼搏,不懈努力的精神,用这种精神指导我的学习与生活。
四、指导修改习作:
1、朗读习作:推荐有代表性和有特色的作品朗读,看那些地方写得清楚,生动,感受写作深刻感人。那些地方尚存不足,需要修改和完善。
2、学生自评:朗读自作的同学自我评价。说说自己对这片作文哪些地方最满意,认为最有新意、最深刻,那些地方需要修改,引导学生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3、师生评价:看文章内容介绍是否明白、生动,是否联系自己的生活写出了感受,在评价中分享他人习作看到来的快乐。
4、师生互改:老师给学生面改,学生相互交换修改。
5、誊抄成文
板书:
记一次体育比赛
1.结合自己参赛的经历来写。
习作要求 2.力求做到有点右面,详略得当。
3.把运动员奋力拼搏的动作、表情、语言及观众热情助威的场面写出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感情有朗读以下内容。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节选)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
三、朗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课文1—3段列举了我同古代诗歌中的什么现象?
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课文4、5、6段)
3、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布置作业:练习:
第2课时 (总第76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 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 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 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 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 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
2、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二、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三、赏“柳”诗 品柳之意象
诗一: 咏柳 诗二: 垂柳
贺知章 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 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 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 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 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 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 青楼扑酒旗。
附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第3课时 (总第77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 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①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 西陆:指秋天。③ 南冠:指囚徒。 ④ 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 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三、赏“梅”诗 品梅之意象
诗一: 早梅 诗二: 山园小梅
齐己 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三、布置
作业:课外朗读唐宋诗词,体会诗中的意象。
课后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积累字词。
能力目标: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德育目标: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体会人物形象刻画的技巧;
2、体会课文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
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过了《水浒传》,想必大家对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看看以下的人物的绰号,各指代的是谁?
行者:武松
黑旋风:李逵
花和尚:鲁智深
豹子头:林冲
刚才所提到的,无一例外都是男性。那么,《水浒传》有没有女性呢?
母大虫:顾大嫂
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蒲柳人家》,里面有个女性绰号和以上所提到的三位女性
当中的一位是一样的。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来看看她是谁?
二、字词积累
投影:
擀gǎn嘬zuō剜wān檎qín荣膺yīng
腌臜āzā捯气dáo隐匿nì呼哨hūshāo
断壁残垣yuán如坐针毡zhān妙手回春望眼欲穿
影影绰绰chuò一气呵hē成芒刺在背天伦之乐
学习效果检查:《导学导练》生字词部分选择题
三、整体感知
1、请你给课文的第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2、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明确:“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四、深入研讨
(一)析人物
1、速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能突出一丈青大娘性格特点的句子,并概括其性格特点,用以下格式作答:
一丈青大娘是一个_____的人,我从_____可以看出。
⑴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明确:身强力壮、泼辣、豪爽
⑵“站住!”“都给我穿上裤子!”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抢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明确:泼辣、大胆、豪爽、爱打抱不平
⑶“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
明确:身强力壮、泼辣、大胆、豪爽
⑷“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痛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明确:勤劳、善良、热心助人
⑸“给何满子缝了一件五光十色的百家衣;百日那天,给何满子穿上,抱出来见客,博得一片彩声。”“到一周岁生日,还打造了一个分量不小的包铜镀金长命锁。”“何满子是个娇哥儿,奶奶老是怕阎王爷打发白无常把他勾走;听说阎王爷非常重男轻女,何满子穿上花红兜肚,男扮女妆,阎王爷老眼昏花地看不真切,也就起不了勾魂索命的恶念。”
明确:溺爱孙子
▲小结:一丈青大娘是一个泼辣、豪爽、爱打抱不平、勤劳能干、溺爱孙子的人。
▲这就叫做栩栩如生,我们通过阅读课文的文字,就能想象得到人物的容貌的,这就叫做刻画人物的活灵活现。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不仅是因为课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的独特性,也得益于本文独具特色的乡土气息的语言。
(二)品语言
1、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文语言特点的句子。
明确:
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⑵“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
2、品读下列两组句子,看看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一丈青大娘的脸色瞬间阴云密布,只见她轻舒猿臂,手起掌落,可怜那年轻的纤夫像被击中的鸟,一头倒在沙滩上,痛苦的呻吟着。
明确:动词用得生动传神。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在一丈青大娘的心中,何满子就是唯一的无价之宝。
明确:用了口语和俗语,突出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
3、总结小说的语言特点
⑴一方面,作者采用民间口语和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⑵另一方面,作者遣词造句文白相间,讲究押韵和对偶,读起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同时也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的色彩。
五、延伸拓展
寻找身边同学的个性化语言。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七、布置作业
用个性化语言及适当的人物描写方法,描述班级中的一位同学,力求传神、有文采。
高一语文蒲柳人家评价
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杈,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这也是一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还是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兜肚、长命锁;无论洗三、百家衣,还是何大学问的`走西口,都别具魅力,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可以说,大量的乡土风俗已经成为这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增加了作品的民族气息,构成了刘绍棠作品独特的魅力。
高一语文蒲柳人家主要内容
《蒲柳人家》是当今文坛颇具特色的乡土小说。它用散文化的笔法,把几户普通人家的故事展示在读者面前,把京东北运河沿岸农村的独特地域风貌民俗风情浓彩重墨地渲染了出来。故事很简单,但它留给人们的视觉、听觉和内心深处的难以言表的审美享受却令人留连忘返,兴味盎然。
串联故事的是一个叫做何满子的六岁男孩,这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可爱男孩的独特视角为全文带来了乐观活泼的喜剧色彩。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完全是古典小说的笔法: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起外号、类型化、漫画化,等等,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你看,奶奶一丈青大娘大个儿大脚,身强体壮,种地、撑船、打渔、扎针、接生,样样是行家;性格豪爽,心直口快,爱憎分明,侠肝义胆,粗中有细,柔中有刚。爷爷何大学问也是人高马大的北方汉子,但是在奶奶的雄霸一方的巾帼豪气的衬托下,爷爷的活动舞台不得已转移到了“外边”。他是个赶马跑生意的能人。他的侠肝义胆,仗义疏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特征,我们不难从古典侠义小说、英雄传奇、历史演义等文学样式找到它的“族谱”。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借助资料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冬去春来》的乐曲、学生的相片、学习资料、读写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自主读书。
1、重视体验,激发兴趣。教师:(音乐声起。)同学们,你们现在听到的是一首名为《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出示学生的照片)你们看到的是咱们班几位同学在儿时留下的美好瞬间。在一次又一次冬去春来之后,他们长成什么样子呢?请看(请这几位同学站起来。)——他们真是越变越可爱。那么,他们,不,还有你们,包括老师在内的未来会怎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请先生写的散文《匆匆》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2、感知课题,激发联想。由课题想开去,贴近作者的情感。板书课题)请看文题,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主发言)
3、感知资料,激发情感。你们在课前收集到哪些关于这篇文章和作者的资料呢?请同学交流、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出示教师整理过的资料)
从这个表中不难看出作者学业有成,事业有进,24 岁时就写下了《匆匆》这篇文章,真可谓是年轻有为。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助同学深入学习。(附资料)
二、整体感受,自主积累。
1、学生自读全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找出读得不准确或不流利的词语和句子,一会儿请同学自主汇报。(引导学生从内容、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自主积累。)
2、小组内轮读课文,学生互相听读,要求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落实本课时读的要求,为有感情地朗读做准备。)
3、同学汇报朗读各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可以随时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是自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整体感悟,自主交流:
请同学说一说喜欢某句话的原因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质疑。
自主汇报。质疑有可能集中在第四自然段,作者连续自问,意在表现当时的彷徨以及受到新思想影响后的觉醒。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经过整理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背景,1919年2月《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同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还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2年4月写下了《匆匆》一文。朱自清当时被人称为年轻而卓然的诗人。
一方面变换读的形式,如自读,指名读,师生问答读(例如,生读“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赤X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X裸裸的回去罢?”师读“不行啊!”生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师读“绝对不能!”等。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要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的感情。
四、课堂反馈。(附读写练习)
五、作业: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精选)11-19
[经典]语文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