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总六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 学情分析
教学预设教学调整
10 惊弓之鸟
教材分析
听到弦响 掉了下来
(1)指名读第一行 正音 齐读
①同学们笑什么呀?这种笑是赞赏的笑吗?②指名读。
语文园地三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三由“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几部分组成。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介绍我自己”,教材结合本组课文“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的主题,对如何介绍自己提出了要求,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抓住自己的特点来介绍,要说真话。
本次习作和口语交际的训练可以紧密结合。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某一方面写下来。教材里列举的三个题目,提示了习作的不同角度,教师可指导学生选取合适的角度来表现自己。
我的发现安排的是反问句和陈述句进行对比的两组句子,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发现每组句子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在语气上存在差异。
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记记”选取了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句。积累这样的词句,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语言现象。而“读读背背”是一些有关思想方法方面的谚语。能让学生在受到一定思想教育的同时积累语言,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成语故事《买椟还珠》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并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具体事例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特点、爱好,做到语言准确、情感真挚。并能在交流过程中,学会倾听、评价,在充分认识同学的同时提高自我认识;
2、能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通过反复朗读来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发现每组句子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在语气上存在差异。
4、通过读读背背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5、运用读读、想想、讲讲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和讲述寓言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自己的特点,通过具体的事例介绍自己。
2、初步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背,积累语言,初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预设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说说我自己)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描述人物特点,生猜猜是谁。
“我是人见人爱的大明星,你看我,头套金箍圈,手持金箍棒,有一双火眼金睛,降妖除魔数我本领最大!”
2、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是啊,“火眼金睛”、“神通广大”、“降妖除魔”那可是孙悟空最大的特点啊,刚才老师把孙悟空最主要的特点说出来了,所以我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想让大家更了解你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着说说自己。(板书课题:说说我自己)
二、明确要求,多角度说特点
1、提出要求
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有的同学爱哭、爱笑,有的同学爱唱、爱跳……想让大家更准确地了解你啊,我们就得抓住自己的特点来介绍。想一想,你有什么特点,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特点吗?注意把话说清楚,说真话。(板书:抓住特点,说真话)
2、指名生说,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听。师随机把学生的介绍归类,如:你说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你介绍了自己的爱好特点;你是从优点缺点的角度来说的。(随机板书:性格、爱好、优点、缺点、习惯)若学生说得比较单一,教师可随机提醒生从其他角度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特点。
3、方法指导:是啊,我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说说自己外貌特点、性格爱好,也可以说说自己的优点、缺点等。
4、同桌互说,把自己最突出的特点告诉同桌。
三、围绕特点,拓宽思路说具体
1、刚才,同学们都介绍了自己的一两个特点,可我们听过后却记忆不深,有好多已经忘了。看来,想让别人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光说出自己的特点还不够,还要把特点说得具体、生动。
2、提供范例,学习方法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朋友的自我介绍,想听听吗?
我叫林艳,是个女孩子,已经10岁了。我中等个子,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经常扎得高高的,看起来很有精神。我凡事就喜欢一个字——“快”,平时说话快,走路快,吃饭快,做作业也很快。“快”带给了我很高的办事效率,也让我吃了不少的亏。就说前几天吧,我带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弟弟去奶奶家。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面的小摊上摆满了彩色的小风车,旁边还围满了人。一阵风吹过,五颜六色的'风车呼拉拉地转着,真美!我越看越喜欢,恨不得自己能立刻飞奔过去。于是,我焦急地催弟弟走得快些,可弟弟刚刚学会走路,摇摇晃晃走不快。这哪行啊,像他这样慢,风车肯定会被别人抢光光。当时,我的心急地直痒痒,一跺脚,顾不得弟弟,拉起他的小手一个箭步向前冲,结果弟弟摔了个四脚朝天,哇哇大哭。看着弟弟的泪珠子滚下来,我后悔极了。嗨,都怪我太“快”了点。
(2)听了介绍后,你知道了什么?
(3)林艳留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4)回忆一下,林艳是怎样把自己的这一特点给介绍具体的?(通过一两件事例来说明)
3、迁移运用,学习介绍
师:你也能像林艳这样,用具体事例说说自己的某个特点吗?
(1)自由准备
(2)指名几个同学说说 ,其余生用心听,并于听后评评议议,于评评议议中得到提升。
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
他哪儿说得让你最喜欢?
你觉得什么地方说得还不够好,可以怎么说?
对他的介绍,你觉得还有什么可补充的?
(3)同桌间互相介绍
(4)鼓励部分学优生抓住自己的几个特点来说一说
三、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怎样介绍自己,把自己的特点说得生动、具体,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同学们彼此之间已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相互理解,愉快相处。
第二课时(习作训练:写写我自己)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师:在上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谁能说说,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抓特点,用具体事例说明,说真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习作角度,拟定题目
1、你准备抓住自己的什么特点来写写呢?(同桌交流)
2、能根据你确定的内容,先给自己的介绍拟一个题目吗?(可引导学生参考书上的题目,也可随机板书学生说出的典型题目,供大家参考运用)
三、明确习作要求,自主习作
1、出示习作要求
(1)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抓住自已的一个或几个特点,来写一写自己。
(2)介绍自己特点里,可运用具体事例把特点说得生动、形象。
(3)注意写真话,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
(4)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把字写得端正。
2、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多元交流评议,修改习作
1、自主修改:请同学们先认真地读读自己的习作,进行自我修改。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选择典型习作,在班级内交流,师生评议,提出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随机渗透评议要点: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是否写出自己的特点;是否把自己的特点说得明白、生动)
3、二度自我修改:对照评议要点,再度修改自己的习作。
4、同桌互读互改。
5、优秀习作赏读。
五、总结学习活动,整理习作
1、师作总结
2、把修改后的习作抄入习作本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成语故事)
一、我的发现
1、读读课文中的两组句子
2、结合学习泡泡中的提示(“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
(1)上下两个句子一个是问句,一个是一般的句子,但两句话的意思一样。
(2)虽然两句话的意思一样,但问句的语气更强烈些。
(由于学生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这种语言现象,所以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自己去发现,让他们自己说出来。)
3、多形式练习朗读,注意读出不同语气
4、拓展练习
(1)出示句子读一读
师:其实,像这样的句子,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老师这里给大家带来了几个: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你这不是在笑话我吗?
你越紧张,不就越不会说了吗?
这不正好说明他有十足的信心吗?
(2)你能说说这几个问句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吗?
(3)对比着读读,在读中体会问句语气的强烈。
二、成语故事
师: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几个成语故事,还从中学到了很多道理。今天,我们再来读一则简短的成语故事——买椟还珠。
1、自读故事,读通、读懂短文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读懂故事内容。
(2)同桌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更好。
(3)结合故事内容,说说“买椟还珠”的意思。
2、结合短文意思,理解寓意
(1)说说这个成语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练读故事,并试着把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讲下来
第四课时(日积月累)
一、读读记记
1、自读课文中的五个句子。
2、指名学生读,指导读通、读准。
3、说说这五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再读句子,说说每句话中都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生动、形象。
5、多形式练习朗读,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6、到学过的课文中去找找这样的句子,看谁找得又快又多。
7、交流找到的句子,并读一读。
8、以后,在课文里或课外书中,如果遇到了这样的句子,可别忘了多读几遍,把它背下来噢,如果你还能在写作时也试着用上几个这样的句子,就更好了!
二、读读背背
1、自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着重指导:“薄”、“莫”等字的读音)
3、再读,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交流。
4、通过师生、生生间不同形式的对读、赛读,达到积累背诵的目的。
5、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的有关思想方法的谚语。
三、动笔抄抄
在采蜜本中摘录喜欢的句子或谚语,注意把字写端正。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 学 进 度
月 日 周次 教学内容及课时
9.1 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
9.4—9.8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3、郑成功
9.1—9.15 3 古诗两首——练习1
9.18—9.22 4 5、负荆请罪——6、船长
9.25—9.29 5 7、爱之链——练习2
10.2—10.6 6 国庆节放假
10.9—10.13 7 8、小草和大树——10、生命的林子
10.16—10.20 8 1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习作3
10.23—10.27 9 练习3——13、牛郎织女
10.30—11.3 10 14、安塞腰鼓——习作4
11.6—11.10 11 练习4——16、草原
11.13—11.17 12 17、麋鹿——习作5
11.20—11.24 13 练习5——18、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
11.27—12.1 14 19、钱学森——20、詹天佑
12.4—12.8 15 21、鞋匠的儿子——练习6
12.11—12.15 16 练习6——23、学与问
12.18—12.22 17 24、大自然的文字——习作7
12.25—12.29 18 练习7——学和做(3)
1.1.—1.5 19 期末复习
1.8—1.12 20 期末复习、考试
教 学 计 划
一、 教学大纲对本年级本学科的基本要求:
1. 学习习惯。
(1) 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朗读方法,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2) 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3) 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搜集材料并养成习惯。
(4) 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习惯,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
2. 汉语拼音。
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 继续练习钢笔字、毛笔字。
4. 口语交际。
(1)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 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3) 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5. 阅读。
(1) 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 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4) 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6. 习作。
(1) 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2) 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3) 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本册课文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 “阅读”、“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课文安排了7个单元。共25篇,习作7篇,练习7个。
1. 关于阅读。
本册教材大体上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应用文等组织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本册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风富,体裁多样。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又有颂扬现代英雄人物的;既有描写著名自然景观的,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
本册课文安排生字时继续采用了“识写分流”的办法。全册共安排生字222个,其中要求写得为165个,其余的57个生字只要求认识。
三、对本班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7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1人。
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成绩稳定、优异的,还属女生居多。但男孩子相对而言,脑子比较灵活,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比较迅速,课上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且质量较高。但也有个别男孩子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育。
学习习惯很好,学习成绩稳定、优异的学生有:宁天畅、倪梦雪、陈雪、孙梦、高婷婷、徐俊锋、何明星、赵雅文、郭招娣等,共计10人。
学习习惯不错,但学习成绩不够稳定的学生有:李杨、李森、王诗睿、姜涛、王顶尚、王纯、王厚栋、姜衍坤、陈雪、阎雪等。共计10人。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学习习惯不好,而且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肖芳芳、杨杨、孔芮、孟晓清、刘欣雨、张伟龙、袁苑、俞亚楠、朱桂君、王力群、汤宇等,共计11人。这些学生还有待于老师和家长的进一步加强管理。
四、改进教法提高质量的设想:
针对本班孩子的整体情况,特提出一些改进教法提高质量的设想:
1.要坚持不懈的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方面,我要认真抓好本册所安排的关于读书做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培养;另一方面,对本套教材以往所提的各项学习习惯也要常抓不懈,始终抓紧、抓实,务求达到预定的目标。
2.要坚定不移的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我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指导学生原原本本地把书读好;注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让他们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在平时,多开展读书、摘抄活动,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3.要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重读写结合,循序渐进的进行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增加比较阅读的份量,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2.体会在特定历史时期,作者如何借写日出来抒发对社会光明的强烈渴望。
3.教学过程以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难点:如何使读者体会出对旭日光明的描写是表达了对社会光明的渴望。 三、教学时数2课时。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分组:告诉大家今天的学习要分组,以便进行一些合作探究。然后将全班按照每组4-6人进行划分,强弱男女搭配。各组都为自己的组起个名字。
(二)引入:我们作个小组竞赛:大家会背哪些跟太阳有关的诗文?——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三)问:都是琅琅上口,生动难忘的佳句啊!同一颗太阳,能引发人这么多不同的观感,为什么?——时间、地点、环境、心情不同,作者不同,就带来千变万化的诗情画意。问:记得有一篇外国作家的小说,写一名逃犯,在逃亡途中,看落日,“太阳像一只巨大的独眼”,为什么?——逃犯心情紧张,害怕被发现,这种心情影响到他对落日的感受。
(四)好,等一会儿要考验大家一下,你会体悟多少作者的心情。我们今天将学习徐志摩的《泰山日出》。我先介绍一下。解题、作者和背景(见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略)(要交待徐是浪漫主义诗人。)
(五)现在大家仔细阅读《泰山日出》。
(六)阅读之后,梳理字词。解释下列词语,完成加点的字的注音写字。 饱饫 无餍 醒豁 消翳 厚毳长绒 溟濛 飒飒 蜿蜒
(七)分组讨论:1. 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2. 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3. 练习二,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谈谈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4. 练习三,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开场白:上节课我们各组都已按照所给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就进入表述阶段,看看哪个组说得好、说得精彩!各组同学自己给自己编好序号,1、2、3、4、5、6。
(二)第一个问题: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念每组的序号,被念到序号的同学就发言。按答的水平打分。)注意:这是一个开放题,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那些能产生特别的表达效果的词语,或采用了某种修辞来增加表达效果的句子。如: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劲烈”一般与“寒风”搭配,这里用来形容晓寒,使人生动地感受到凌晨的十分的寒意。“醒豁”本意是指意思表达得明显,文中与“睡眼”搭配,传神地写出了“我”尚有朦胧睡意的行状。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以“神驹”形容太阳从东而来,光辉灿烂不可阻遏的样子,极有力量与速度。“热奋”,中文本无这个词,这是根据字意临时造词,但读者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热烈、兴奋义,促进读者体验到光华无比的太阳强劲地前行的样子。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本句采用比喻,以“雀屏”形容云霞的形态之美,以“金”饰霞,形容云霞的光彩之美。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比喻云彩的色调光影的,极尽华丽与堂皇,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义请调。
(三)问: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 明确:本文不是集中笔力描绘日出的壮丽图景,而是重在写自己的期盼、激动、幻想。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大……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形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四)问: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有什么关键词能提示我们?关键词:巨人 睡意 唤醒 东方 光明 复活这是用了象征的写法,象征东方巨人的觉醒。再考虑写作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光明”“复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这里的欢乐,狂欢般的,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五)下面大家的发言是抢答式了,哪个组答得多,答得好,就能赢。问: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自圆其说即可)徐志摩写云海的句子是:①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②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海涅、姚鼐的见练习二。
(六)问: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开放)
(七)作业:①完成课后“词句品味和积累”各题。②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在热奋地驰骋”。附:板书设计:
泰山日出生字词: 探究讨论:饱饫 无餍醒豁 消翳厚毳 溟濛飒飒 蜿蜒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天,谁能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春天。
2、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目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
3、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目中的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一谈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2、小组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出示下面词语,指导学生读正确:
穿梭 悄然 拢住 扑腾 曲线
5、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6、请一个学习小组读课文,其他组同学进行评议。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1、细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互相质疑解难。
3、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书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搜集海伦·凯勒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检查反馈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3、教师根据听写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二、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1、明确研读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了各自的感悟。这篇课文有许多词句含义很深,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认真揣摩其言外之意。
2、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全班交流,教师用投影出示学生提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引导每一位学生认真揣摩,然后再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并介绍自己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4、引导学生总结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方法。
⑴ 联系上下文理解。
⑵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⑶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三、品析语言,有感情朗读课文
1、作者对盲女安静的描写极为细致、逼真、生动,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及精妙。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深化感受。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哪些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表达方法、学习方法等多角度来谈。
2、盲女孩安静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她或许看见了我们所不能看到的事物。请同学们快速默读“阅读链接”。
3、这段文字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谁能将搜集的有关海伦·凯勒的事迹介绍给大家。
4、结合同学们的介绍再来阅读这段文字,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5、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或《海伦·凯勒自传》。
五、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1、用“有人……有人……”写一句话。
1)读例句,说说人们在湖边干什么。
2)想想在什么时候,人们会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
3)先指名说,评议。然后独立写一写,写后自己读一读。
2、独立完成课堂作业第3、5两题。
3、完成同步练习上的一些作业。
打卷柳叶多干净
低头小花多精神
煮熟小鱼多高兴
烤热湖水像镜子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次“积累运用”安排了“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四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读背古代名言警句,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阅读短文《胸有成竹》,理解成语的意思,练习说成语。练习表演课本剧,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观念。根据提供的几个事物,想想它们中间发生的事情,编得要有意义,叙述要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表演课本剧,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观念。根据提供的几个事物,想想它们中间发生的事情,编得要有意义,叙述要清楚。
教学构想
逐题进行练习,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背诵五组古代名言警句,丰富语言,增加积累。阅读短文《文与刻画竹》,了解短文主要内容,理清短文的叙述顺序。
学生学习过程
一、完成“读读背背”
1 启发导入。同学们,我们平时与人交往或阅读文章时,会发现许多人的语言特别生动、有趣,说出来的话很有哲理。实际上,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平时多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对我们的说话、习作会大有帮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几句古代的名言警句。
2 引导学生自读自背
(1)学生自由、大声地读句子,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互相朗读、背诵。
3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其他名言警句。
二、完成“阅读”
1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个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从什么故事引申出来的?
2 自读课文,明确要求。
(1)通读短文,看看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文与可画竹有没有什么秘诀?从什么地方看出文与可特别爱画竹子?作者写猫玩纸团是为了说明什么?
(3)质疑,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 检查自学情况。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与可画竹有什么秘诀?找出有关语句。从什么地方看出文与可特别爱画竹子?作者写猫玩纸团是为了说明什么?
4 读后明白了什么道理?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5 讲“胸有成竹”的故事。
(1)教师提示:讲故事是要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注意叙述的.顺序。
(2)学生练习讲故事。同位对讲。
(3)学生找同伴讲故事。
作业设计
在课外书中找一些有意义的、给人启迪的名言警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并背诵。
板书设计
积累 运用五
读读背背——名言警句
阅读——胸有成竹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演课本剧《陶罐和铁罐》”。深化对课文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当我们学完课文《陶罐和铁罐》,文中陶罐和铁罐这两个形象一定给大家留下来深刻印象。今天,我们要把这篇文章编成课本剧来表演。
二、组织学生讨论
1 怎样改编课文中角色的语言?怎样演出不同角色的神态?
2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看法。
三、表演课本剧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04-10
小学语文《春》教案01-29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06-13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1-25
小学语文教案[必备]07-30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08-03
小学语文教案【集合】08-13
(精)小学语文教案11-19
小学语文教案(集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