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12-03 01:38:3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科学教案范文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华】科学教案范文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喜欢小鸡、小鸭,有亲近它们的愿望。

  2、发现并能区分小鸡、小鸭明显的外形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能关心爱护小动物。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5、、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1、材料:PPT、小鸡小鸭叫声音频。

  2、经验:对小鸡小鸭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它们的'叫声是不同的。

  活动重难点

  发现并能区分小鸡、小鸭明显的外形特征。

  活动过程:

  (一)儿歌《小鸭小鸡》导入

  1、幼儿随乐《小鸭小鸡》表演。

  这首儿歌里面都有那些小动物呢?小鸡小鸭是怎么叫的?

  2、幼儿观看PPT,观察、分辨谁是小鸡,谁是小鸭。

  你觉得小鸡、小鸭看上去怎么样?你们喜欢它吗?为什么?。(如:可爱、黄黄的颜色很漂亮、毛茸茸的。)(二)看图观察小鸡小鸭,发现它们明显的特征和习性。

  1、说一说小鸡喜欢吃什么?小鸭呢?

  小结:小鸡去草地吃毛毛虫,小鸭去池塘吃小鱼。小鸡除了吃毛毛虫,还吃大米和青菜,小鸭的食物有小鱼和小虾。

  2、小鸡和小鸭的脚有什么不同,他们是怎样走路的。

  小结:小鸡的脚是分开的,小鸭的脚是连着的,中间有蹼[pǔ]。小鸡走路快快的,小鸭走路一摇一摆的。

  3、观察图片说一说小鸡的嘴巴怎样,小鸭呢。听听它们的叫声,请你学一学。(教师与幼儿共同边做动作边小结:小鸡小鸡尖尖嘴,唱起歌来叽叽叽。小鸭小鸭扁扁嘴,唱起歌来呷呷呷。小鸡小鸡,叽叽叽,找到虫儿叽叽叽。小鸭小鸭,呷呷呷,摇摇摆摆呷呷呷。)4、小鸡、小鸭有什么本领?(小鸡会捉虫,小鸭会游泳。)5、你知道小鸡、小鸭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吗?

  (三)猜一猜:

  展示小鸭、小鸡嘴、脚图片,分别播放他们的叫声,让幼儿猜一猜是小鸡还是小鸭。

  教学反思: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所致,社会行为经验缺乏,思维具体形象,我班幼儿存在的表现有会和同伴交往合作,自私等。通过本次语言活动,来帮助幼儿建立社会经验。我首先借助幼儿对小鸡、小鸭基本特征的了解,采用了听声音猜动物和送礼物两个环节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蔬菜,知道名称,颜色及营养

  2、教育幼儿多吃蔬菜

  活动准备:

  1、百宝箱,土豆,胡萝卜,青萝卜,白菜,芹菜,韭菜

  2、《蔬菜宝宝营养多》课件

  活动过程:

  1、百宝箱变出各种蔬菜宝宝,请小朋友上来把它们都请出来。

  百宝箱上蒙着一层布,让小朋友伸手进去摸,看看是什么东西并让小朋友猜一猜。

  老师揭晓答案:它们都是:土豆,胡萝卜,青萝卜,白菜,芹菜,韭菜。他们共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蔬菜。

  2、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还知道什么蔬菜?

  黄瓜,西红柿等等

  3、请小朋友跟老师一块看看,老师还请来了哪些蔬菜宝宝来做客。

  1)播放课件PPT,给小朋友讲解,各种蔬菜的名称,颜色及营养。

  2)请小朋友欣赏用蔬菜做成的作品。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给蔬菜穿上漂亮的衣服(在事先准备好的'画有蔬菜的纸上,给蔬菜涂颜色。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1)、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三)制订方案 实施探究 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四)、展示交流

  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五)、拓展创新: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探索活动,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2.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

  活动准备:

  电脑、课件:《水的循环》《多变的云》;酒精灯;试管;试管夹;幼儿查找的相关资料、图书;电饭锅;玻璃;前几天与幼儿一起洗的手帕;小实验记录表;笔;排序表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提问:这是什么,请小朋友来摸一摸,它怎么了?(干了)水到哪里去了呢?

  二、幼儿探索活动

  请小朋友到桌子上去查一查,看一看相关的`资料,然后告诉大家水到哪里去了,好吗?这里有小朋友准备的资料有电脑,在小实验中有一张记录表,在做实验时你发现的秘密纸上有就在后面打勾,没有的就用自己的方式在下面记录。

  1.第一组:幼儿的资料、图书

  2.第三组:实验(强调安全)

  3.第四组:电脑

  刚才小朋友找了很多的资料并且做了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加热,才会变水蒸气)

  (幼儿回答)

  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三、利用多媒体,了解水的循环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1、播放课件:《水的循环》(一)

  小水滴怎样才能去旅行呢,它会想出什么办法?

  有谁会它?

  离开了大海它会变吗?变成什么?

  2、播放课件:《水的循环》(二)

  让我们看一看,到底是谁帮助了小水滴,它变成了什么?(水蒸汽)

  播放课件:《水的循环》(三)由于太阳光的照射,水面慢慢的变热,就变成了水蒸汽,慢慢上升在天空中聚集成云。

  3、播放课件:《水的循环》(四)

  水变成云后会怎么样?它还会变吗?它会变成什么?

  幼儿讨论后回答

  4、让我们来看一看,《水的循环》(全)

  幼儿边看,教师边做解释。

  大海水——水蒸气——云——雨雪等——水(大海),然后又重新开始的这个过程就是水的循环。

  5、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排序表,还有——请你从红旗处开始把水的循环过程排一排。

  5、那谁来告诉大家手帕上的水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四、环保教育

  1、在我们的生活中能离开水吗?

  2、那,我们怎么来保护水资源?

  让我们大家一起收集保护水资源的资料,然后向大家来介绍好吗?

科学教案 篇5

  第一单元 电

  1.1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 调查家中的电器。

  (1) 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 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

  (3) 全班交流。

  (4) 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5) 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 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富兰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中当学徒。然而,他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许多发明,而且是电学的开门鼻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然而,当他的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的时候,有人却报之以轻蔑和嘲讽。但是,科学终究会战胜愚昧和无知,1756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

  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但是传到英国却发生一段离奇的故事。

  D、关与电的科学家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 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 全班交流。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1电和我们的生活

  1、调查家中的电器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教学后记: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一跟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 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 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 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

  5、 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教学重点: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电的很多知识,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怎样点亮小灯泡?

  二、探究过程。

  1、 让小灯泡发光。

  (1)观察材料。

  ? 仔细观察电线、干电池、灯泡,我们有什么发现?

  ? 说说电线的特点;

  ? 说说干电池的特点;

  ? 说说小灯泡的特点。

  (2)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用这些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3)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4)说出电在小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猜一猜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在小组里指着说说电的流动路线。

  ?在记录本上画出电流在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2、出示四种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说出判断的理由。

  ?分别试着连一连。

  ?在科学文件夹里,分别画出这四种电路图。

  ? 为什么不亮的原因,区别短路与断路。

  3、交流

  ? 今天我们学会了几种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有什么新的问题?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1、 让小灯泡发光

  2、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教学后记:

  1.3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1、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使小灯泡发亮;

  3、学会用简单的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

  4、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使用灯座让小电灯亮起来。

  教学难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小灯座、电池盒;

  活动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一个、电线4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电流在小灯泡里怎样流的。

  (1) 请一学生到前面来,用1根导线、1个电池,点亮小灯泡。

  (2) 发现问题:一个人操作很难。

  (3) 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来。

  (4) 出示电池盒、小灯座。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过程: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1)观察材料。

  ? 观察电池盒的结构特点。

  ? 观察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连接电路。

  ? 在电池盒两端的弹簧夹上接电线并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

  ? 把小灯泡连接在小灯座上。

  ? 用电池盒与小灯座组建一个电路。并且说说电是怎样流的?

  (3)画简单的电路图。

  ? 能不能更简单的方法表示电路。

  ?把简单的电路图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2、 点亮更多的灯泡。

  ? 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个一个、电线4根。

  ? 小组讨论: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

  ? 要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怎么研究?

  ?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 开展研究活动。

  三、小结。

  四、拓展研究。

  在能不能使10个小灯泡同时发亮?为什么?

  板书设计:

  1.3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2、 点亮更多的灯泡

  教学后记:

  1.4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1. 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 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 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2-3个小灯泡、电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灯泡、没有剥皮的电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

  教师准备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出示一个不能使灯泡发光的有故障的电路,提出问题: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内容: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电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

  讨论交流:全班有多少种分析和猜想。

  2、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好。

  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灯泡是否能亮。

  (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指导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检验电路检测器是否可以用。

  (3)制定检测计划。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

  边检查有故障的电路,边做记录。

  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5)讨论交流。

  A.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小组的检测办法告诉大家,边说边演示。

  B.进行集体的评价。

  3、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4、注意安全: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三、总结

  四、课堂作业。

  五、板书设计。

  1.4电路出故障了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2、做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后记:

  1.5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18种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 “电流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师生共同研讨检测“一元硬币”的研究计划。

  突出:①在检测之前先预测;②需检测两次;③注意检测的顺序。

  (针对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1、学生探究任务:检测18种物体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是会不会导电?

  2、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

  3、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

  (通过检测2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汇报探究结果、发现提出问题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电珠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电珠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 对螺丝刀、插头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电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3、 交流发现材料的一些规律。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用电安全

  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二、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关系密切;三是这两种物体与学生“心理距离“很近,孩子对它们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5导体与绝缘体

  1、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教师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后记:

  1.6我来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

  2、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教学准备:

  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点亮小灯泡了,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的?

  二、 探究过程

  ? 1、观察手电筒

  (1) 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 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比一比它和小灯泡的电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 (4) 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

  ?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1) 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

  (2) 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

  (3) 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

  3、红灯、绿灯和黄灯

  (1) 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2) 在控制红绿灯装置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

  4、小组讨论制作。

  三、交流汇报

  1. 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2. 延伸活动,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

  四、总结

  板书设计:

  1.6我来做个小开关

  1、观察手电筒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3、红灯、绿灯和黄灯

  教学后记:

  1.7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教学目标:

  1、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4接线盒子的过程;

  2、学会根据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面电线的连接方法;

  3、初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学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教学难点: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准备:

  每组:电路检测器一个、4个连接点的黑箱子一个;

  游戏用:四跟导线;

  演示用:6接口的黑箱子一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一猜,左边的哪个电线头与右边的哪个电线头是同一根电线?依据是什么?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盒子上面有4个接线头,里面有电线连接着,不打开盒子盖能知道哪几个接线头是连通的吗?

  (1)计划

  ?说说打算如何去检验?怎样检验不对遗漏连接点的检验?

  ?想想大概需要检测多少对连接头?

  ?检测要求:

  A、组装检测器;

  B、试试检测器是不是灵;

  C、把检测结果记录在表中。

  (2)推测盒子里的连接方法。

  ?运用检测器检测。

  ?我们能根据检测记录,推测4接线头盒子里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吗?请讨论一下,把推测结果画在纸上。

  ?交流汇报。请将推测的图话在黑板上,并说说推测的依据。

  ?统计全班一共推测出几种连接方法。

  ?想一想,根据这些推测结果我们能确定盒子里的连接是哪一种吗?

  2、研究的延续。

  (1)测试

  4个接线头的盒子我们会测了,那么6个接线头的呢,需要检测接线头几对?请把接线头的对数和顺序写在白纸上。

  (2)推测

  如果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怎么连通的,会推测盒子里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吗?试试。

  3、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1) 小组讨论。

  (2) 合作完成电路游戏板。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1.7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1、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2、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后记:

  1.8我们选择了什么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节电池、1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2、经历1节电池、2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3、经历给模型房间设计电路,并能在科学文件夹中画出电路的过程;

  4、经历给模型房间亲自安装电灯,并让其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教学难点:能设计一个房间的电路。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两节电池、两个灯泡、若干电线。

  每组已设计好的纸盒房间,最好是两个房间。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小开关各2个,长电线4根、短电线6根、胶带纸1卷、小剪刀1把、白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知道有关电的很多知识,会动手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研究有关电路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1、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1)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节电池、2个电池盒、1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连接起来,让灯泡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连接。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2)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把1节电池、2个小灯座、2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让灯泡亮起来,能有几种连接方法?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串联、并联电路中,比划出电流的流动路线。

  2、分组讨论,总结。

  三、小结

  板书设计:

  1.8我们选择了什么

  1、串联

  2、并联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想自己动手设计房间里的电路吗?这节课我们来设计一下,看谁想的方法最好?

  二、探究过程

  1、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1)出示一个纸盒做的模型房间,用我们学过的电路知识,象电工那样为这个纸盒房间设计照明电路。

  (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

  ?要解决哪几个实际问题?

  ?采用怎样的电路安装?

  (3)交流汇报:全班交流各组的设计方案。

  ?评说别人的设计方案。

  ?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

  (4)讨论交流后,把我们组想好的设计方案用简单的电路图画下来。

  2、安装我们房间的照明电路。

  (1)提出安装的要求:各组安装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进行,安装每一个线路看看电是否经过了用电器,特别要注意断路现象。

  (2)安装完毕后仔细检查一遍照明电路的连接,在通电。

  (3)每组作品展示,比一比哪组的小屋组装的电灯最亮。

  三、小结

  板书设计:

  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内容、特点和要求。

  2、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自主导学】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

  A.通行证(xíng) 蓬勃(pén) 提倡(chàng) 幻想(huàn)

  B.遨游(áo) 猕猴(mí) 翅膀(bǎng) 网络(lu)

  C.拓宽(tu) 羡慕(xiàn) 受益匪浅(fěi) 闭幕(mù)

  D.编撰(zhuàn) 克隆(lóng) 如火如荼(chá) 绵羊(miá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电恼 庆幸 流传 图文并茂 B.提供 繁植 眼界 科教兴国

  C.查阅 闭幕 决策 通俗易懂 D.热朝 简洁 精英 基本国策

  3.序言,是 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 ”,内容多说明写作缘

  由、经过、特点等。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读课文,试就下面内容筛选出相关语句。

  科学的意义:。

  科学飞跃发展的形势:。

  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

  【自主合作探究】

  5.梳理脉络。

  科技知识的意义和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编撰的背景、目的

  从小就要爱科学 (1) ——介绍、评价

  (2) ——提出希望

  6.《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的特点是什么?

  7.你是如何理解科技知识的意义的?(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8.⑴从一定角度上看,这句话确实没有错,因为在他的背后,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科技知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立身之本。(句中“从一定角度上看”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⑵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热潮,耳闻时代列车高歌猛进的轰鸣,我相信少年朋友们定会……(这里的`“面对……轰鸣”能否删去?为什么?)

  ⑶如果说,在20世纪50年代初,扫除“文盲”一度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那么,今天扫除“科盲”,也成为国家着力提倡之举……(在这两个句子中,“如果……那么……”表示的是什么关系?试作简要分析。)

  9.文盲,是不识字的成年人;科盲,是缺乏科学常识的成年人。请就“文盲与科盲”的问题发表你的看法。

  10.在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使自己具备科学素质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反馈检测】(14分)

  10.填字组词.(4分)

  图文并( ) 高( )猛进 如火如( ) 受益( )浅

  11.下列句中横线上所填词语最恰当的是 ( ) (4分)

  ①今天________“科盲”,也应成为国家着力提倡之举,这也是迎接新世纪对我

  们的迫切要求。

  ②这些新成就,既为广大少年朋友________奔向新世纪的理想翅膀,也为他们

  ________了眼界和思路。

  ③我相信少年朋友们定会以建设祖国为己任,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长大了为

  伟大的祖国________新发明,作出新成就。

  A.排除 提供 拓展 创作 B.排除 提倡 拓展 创造

  C.扫除 提供 拓宽 创造 D.扫除 提倡 拓宽 创作.

  12.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

  ⑴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热潮,耳闻时代列车高歌猛进的轰鸣……该书文字简介

  ⑵该书文字简洁……小读者们阅读后会受益匪浅。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在小朋友们的心目中,科学家的大脑中装满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一定什么都知道。一位科学家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引起小朋友们的纷纷议论,他们毫不怀疑科学家问题的正确性,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证明科学家的话是正确的。玛丽亚对科学家的问题心有质疑,在妈妈的启发下,她亲自动手,终于从实践中获得了正确的答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位、朋、友、鱼、这、亚、对、买”8个生字,会认“科、杯、别、议、论、理、些、得”8个生字。认识“寸”字旁。

  2、了解课文的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科学家说的话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懂得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查找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事迹,课文朗读磁带,教师制作相关内容的课件;准备一条金鱼,一个玻璃水杯。

  教学时间:2课时

  设计理念:

  1、在兴趣中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将科学家----这个深为学生崇敬、距离现实生活非常

  遥远的权威人物请进课堂,借助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自然地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转化为学生与科学家的直接交流,让学生与小玛丽亚一起,历经疑惑、生气、惊讶、高兴的情感变化,懂得“不懂就问,勤于动手才能得到成功”的道理,并在亲手实践中享受成功带来的乐趣。识字教学加强生生合作学习,识字记字方法多样化。

  2、重视多层次的朗读感悟。

  阅读教学以读为主。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注意分层次地指导朗读:初读整体感知----精读有所感悟----读时培养语感----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活化语言,内化感情,强化玛丽亚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玛丽亚不懂就问和敢于实践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迪。

  3、勇于疑与实践。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领悟到就连知识渊博的科学家说的话都不一定是正确的,要自己亲手做做看。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奇怪”一词,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在自己的阅读中探求问题的真谛;在学生动手实践时,成功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而是在本课问题的探究中获得发现更多问题的兴趣、自信与勇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揭示课题: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科学家”三个字,问: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科学家

  是什么样的人呢?

  (让学生自由回答,在学生的心中,科学家懂得许多知识,几乎没有不知道的问题。)

  师:是啊,科学家有着非常渊博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老师

  在“科学家”后面加上“的问题”三字。)学生齐读课题:16、科学家的问题

  师:读完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质疑。对有价值的质疑进行肯定与鼓励。

  (过渡语:我们一定会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的。)

  二、听范读后自主合作,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1、听录音机里的范读,用铅笔圈出生字。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读准字音。并帮助同桌纠正错误的发音。

  4、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长抽读生词卡片,包括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会认的字。

  5、开火车认读生字,识记生字,及时正音。

  6、学生再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7、指名朗读课文,反馈读书情况,引导学生评价并正音。

  三、在书写指导中写对、写美。

  1、复习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位、朋、友、鱼、这、亚、对、买。

  2、小组讨论识记方法。

  3、交流识记方法,并口头组词。

  4、重点指导书写:这、亚。老师边范写,边指导重点。

  这:“文”字的捺变成了点,“之”注意一波三折。

  亚: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中间部分注意对称。

  对:认识“寸”字旁。

  5、学生练写生字。老师巡视,提示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创设情境:我与科学家面对面。体会科学家问题的奇怪之处。

  1、师:同学们,今天科学家爷爷也来到了我们一(1)班,(老师播放课件:一位和蔼、慈祥的白胡子老爷爷出现在屏幕上,非常严肃、认真地说:“一(1)班的小朋友,你们好!”)科学家爷爷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畅所欲言,尽量说出自己所能想到的,老师对学生的想象和向往表示理解。

  2、师:来,让我们一起看看科学家爷爷给我们带来什么礼物吧?(播放课件,科学家爷爷说:“小朋友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就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随着科学家的提问,屏幕上显示出问题。)

  3、师:你能像科学家爷爷一样把问题说清楚吗?

  自由读后指名读,读时体会科学家提问题时的认真语气。

  4、师:这个出人意料之外的礼物可真奇怪呀!奇怪在那里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联系全文用笔画出你认为问题奇怪之处?

  5、学生自由朗读,勾画。

  6、学生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表意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相机引导:

  A、学生联系课文后面的内容,知道科学家

  提的是一个错误的问题,科学家那么了不起的人怎么会提出错误的问题呢?

  B、问题本身很奇怪,金鱼放进水中,水不会漫出来,这是为什么?玛丽娅的同学毫不怀疑科学家的话有什么不对。

  C、实际上通过第一课时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学生都知道金鱼放进去后水是会漫出来的。科学家其实知道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提出来?

  7、老师在适当时机引导学生懂得科学家提出这个奇怪的问题目的是要小朋友们遇到问题时不要凭空猜测,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学习2----6自然段,体会玛丽亚动手实践的可贵之处。

  (一)师:从课文中,我们都知道科学家提出的这个奇怪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但是,当时的小朋友们可并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请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1、读后指名回答。

  2、指名读小朋友的对话。

  3、理解“议论纷纷”。

  (二)师:看来,遇到问题时,大多数人都是凭着自己的想象猜测,并未深入思考,只有一个人例外,她就是玛丽娅。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后说说:玛丽亚听了大家的议论后是怎么想的?

  1、学生自由回答时,引导学生抓住“玛丽亚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是自己又说不出是什么道理。”想一想自己平时遇到问题时有过这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吗?可以联系着简单说说。

  2、玛丽亚遇到问题,寻求妈妈的帮助,妈妈是怎么样回答玛丽亚的,指名读妈妈的话。

  (三)自由读读第4自然段,玛丽亚听了妈妈的话,又是怎么做的?

  1、引导学生在回答时体会玛丽亚看到水漫出来的惊讶之情,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惊讶的语气。

  2、咱们都是玛丽亚,我们动手实践,看一看。

  指名一学生将一条金鱼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中。

  3、(师)哎呀----(生)水真的漫出来了!!!

  4、师:结合后文我们都知道实验一定会出现这种结果,但是玛丽亚并不知道呀,如果你是玛丽亚,面对这种结果,你会怎么想呢?

  学生回答:伤心、生气、难过、气愤,感觉自己和同学都被科学家欺骗了。

  5、师:让我们和小玛丽亚一块儿,带着气愤、伤心、生气与被骗的感觉,一起去问问科学家。

  指导学生读好“您怎么可以提错误的问题来骗我们呢?”,采取多种形式读,自由读----对读----指名读----齐读。体会小玛丽亚的生气的感情。

  6、师:面对玛丽亚的责问,科学家并没有生气,他是什么反应呢?从第5自然段中你会找到。

  学生回答:哈哈大笑。自己试一试,用动作来理解“哈哈大笑”。从哈哈大笑中体会科学家对玛丽娅能动手实验感到非常高兴。

  7、自由读,读懂科学家的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8、重点指导“有些问题”、“自己动手试一试”、“正确的答案”。(板书:自己动手试一试)

  9、玛丽亚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她高兴地笑了。齐读,体会高兴的感情。

  10、你想对玛丽娅说些什么吗?

  学生自由说出真情实感。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师:玛丽亚与她的同学的不同之处面对一个问题时,其他孩子靠凭空想象,理所当然地认定了自己的答案,只有玛丽亚能从答案中发现问题,正是因为养成了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好习惯,这个小女孩长大后也成了科学家,(用课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她就是著名的居里夫人。理解“著名”。

  2、学生简介自己收集的居里夫人的事迹。

  3、朗读第7自然段。

  四、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玛丽亚遇到的这种情况,当你不太相信别人的说法时,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自己发表意见,老师给予肯定与鼓励。

  五、总结:这就是科学家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生活与学习中,遇到问题要做到不懂就问,勤于动脑,用信心与恒心去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六、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与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想法。

  板书:16、科学家的问题

  奇怪的问题自己动手试一试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10-19

【精选】科学教案12-24

(经典)科学教案12-27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精选)10-20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科学教案[经典]12-06

科学教案(经典)12-24

科学教案【经典】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