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4-11-25 15:45: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爱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与教育》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爱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1

  《爱的教育》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译介来后,被誉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为教育界及一般人士所喜读。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华章,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

  我是在高中一年级读到这本书的,安立柯这个小孩子的所行所为、所思所想,让一个初经启蒙的少年胸中似乎有火焰在燃烧。那些书中的故事让我把它居为奇书一部,拿书中的章节向多少同学炫耀。

  《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这个补充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二者的分别与心理进展的连续性上。《爱的教育》是安立柯做小学生的心理记述,主人公是安立柯及其父母,续集则是他做中学生时的记述,主人公是他的舅父白契。正像译者所说的,可以看到,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感情教育,软教育,而续集所写的却是意志教育,硬教育、《爱的教育》中含有多量的感伤性,而续集中却含有较多的兴奋性。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然而就是这部能让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儿童读物继续地广泛阅读下去。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教育的整体认识上,作为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社会本身的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将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教育不仅仅是自由的,也是强制的。集体教学的形式一经奠定,所谓“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从这一点上来说,《爱的教育》也在用成人的标准要求一种教育,我们毕竟不能与儿童一样生活在儿童的世界中,儿童也在成长,他们也不会永远地停留在儿童的标准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安立柯进入中学后没有任何的惊诧,而是觉得顺理成章的缘由。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写这本曾经影响过很多人,但现在已波澜不惊的《爱的教育》的原因。不仅仅因为我短暂的教师经历,也因为在采访中我看到的那些贫穷的儿童和深受伤害的幼稚心灵。

  《爱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2

  《爱的教育》是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4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它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小说,它通过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本书讲述了无数个发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告诉我们的小读者: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纯真与情趣。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但还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朴实的爱、深厚的爱。

  “人间情,不分天南地北,暖你暖我;献爱心,莫谈贫富‘贵贱’,人人可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献给他人一份爱心,留给自己一份春天。”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爱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3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碗心灵的鸡汤,满满的爱意,其味甘美,读来令人手不释卷,掩卷则引人深思,是一本净化心灵的好书。书中的几十个爱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爱”,首先是与亲人间的“小爱”,其次与同学、老师、朋友或是陌生人之间的“中爱”,最后是对国家、民族博大深沉的“大爱”。撷取书中任一个关于爱的故事,都能让人接受爱的洗礼,甚至感动得泪流满面。

  “小爱”中使我最感动的一个故事是—父子情深。一个叫裘里亚的男孩,他看见爸爸的工作非常辛苦,每天抄书抄到晚上12点钟才睡,于是每天半夜等父母熟睡后,就偷偷爬起来帮爸爸抄书,这样居然骗过了爸爸和编辑的.眼睛,好长时间都没有被发觉。当爸爸在饭桌上自豪地宣布自己因工作效率提高获得更多收入时,裘里亚心里美滋滋的。然而由于长期熬夜,影响到了学习,他的成绩较之从前越来越差,终于被爸爸发现。爸爸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原本的责备化作了充满爱意的拥抱,并为儿子小小年纪就如此懂事感到无比欣慰。看到这里,我被这对父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感动不已,我觉得我应该向裘里亚学习,做一个体恤父母辛劳,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中爱”的故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全班同学对一个不幸失去母亲的同学表现出的关爱。当这位可怜的同学在母亲去世后第一天来到班上时,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打闹嬉戏,伤心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虽然没有言语,但我想这位同学一定能感受到大家对他莫大的同情和关心,从集体中获得爱的力量,坚强、勇敢地站起来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这个故事情节中,我体会到,爱是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和理解,更是支撑人们面对困难和不幸的力量源泉。

  “大爱”是“小爱”和“中爱”积累后的升华。关于“大爱”,书中讲述了一个伟大将军逝世的场面,国王亲自出席将军的葬礼,全国人民自发聚集在一起开展悼念活动,为将军送行。这位将军之所以得到人民的爱戴,是因为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觉得将军戎马生涯几十年,为国家、为人民出生入死,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力挽狂澜于既倒,背后支撑他的是其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同胞的无比博大深沉的爱,这种爱是从对亲人的爱和对同学、朋友、老师的爱中不断堆积升华而来,汹涌澎湃,宽广无边。作为一个小学生,我虽然还不具备将军这样的“大爱”,但我要从“小爱”、“中爱”做起,好好学习,孝敬父母,关心同学,尊敬老师,怀着一颗爱心,融入爱的海洋,这样才能成长为胸怀“大爱”,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大雪无痕,大爱无疆。《爱的教育》引导我学会爱,为爱拼博和奋斗,建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对于提高我们的修养,大有裨益。

  《爱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4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自己……”当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觉得在我的身边也处处都洋溢着爱,父母对我的爱,老师给我的关爱,同学的友爱,面对这么多爱,我应该时时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爱的教育》是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叫恩利科的四年级孩子在学校,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所见所闻,一个个小小的平凡故事,讲述着父母对孩子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和朋友间的友情,让我觉得生活中如果缺少了爱,就像是没有了灿烂的阳光。

  在所有的故事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讲的是朱利奥家里很穷,他的爸爸白天工作特别辛苦,为了养家,晚上还要兼职抄文件挣钱,朱利奥看到爸爸如此辛苦,就想帮爸爸抄文件,但是爸爸怕影响他学习,没有同意,于是朱利奥就半夜偷偷地起来抄,因为睡眠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最后还遭到爸爸的斥责,朱利奥心里很委屈,但却没有吭气。直到有一天爸爸发现了这个秘密,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儿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我被他们一家人所感动,朱利奥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非常体贴、孝顺他的'父亲,他们家虽然很贫穷,但是能够互相体贴,互相关心。让我感受到,他们一家人很幸福。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还要辅导我的学习。为了让我有一个好身体,每天陪我锻炼身体,

  我发烧的时候,整晚上都在我身边陪着,爸爸妈妈就像我的影子一样,对我的爱无微不至,而我有时却不能体会到爸爸妈妈为我做的这些,有时候还任性,不能理解爸爸妈妈做的这些其实是对我的爱。

  在我们身边有父爱,母爱,友爱,师生之情,我们不止是享受这些爱,还要学会感恩,学会爱别人。首先要学会爱父母,从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做起,自己把自己的学习管好,不让父母操心,给工作一天辛苦的父母倒杯水,主动帮父母倒垃圾、洗碗,作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也要主动承担家务。父母生病的时候,也要向他们关心我一样关心他们……其次在学校要尊敬老师,自己管好自己,让老师少操心,什么事情自己都要规划好。哪怕是主动擦黑板、帮老师倒杯水。

  爱,其实就这么简单。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父母、老师、同学从做一件件小事开始,学会感恩,学会爱别人。

  《爱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5

  女儿这学期的语文书上有一篇《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课文,老师要求大家回家后能阅读一下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并希望家长也一起学习,为此我特意买了这本书,并认真地看了一遍。

  教育恐怕是最难的事情了,鲁迅早在80年前说中国少有合格的父母,到今天依然让人觉得没有过时,因此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而言,教育子女的关键是父母要具备教育的资格,老师要具备教育的资格,可是不幸的是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这一点,于是在"问题父母"、"问题教师"的教育之下,社会上批量生产"问题少年",面对这样的形势,许多人在焦急中束手无策。

  在《爱的教育》之《译者序言》里,译者夏先生把办学校比做挖池塘。他说,我国办学校以来,老在制度上方法上变来变去,好像把池塘,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不断地改来改去,而池塘要成为池塘必须有水,这个关键问题反而没有人注意。他认为办好学校的关键是必须有感情,必须有爱;而当时的学校所短缺的正是感情和爱,因此都成了没有水的池塘,任凭是方的还是圆的,总免不了空虚之感。夏先生给这部小说的评价很高,说作者写出了理想的教育境界。就是把学校、家庭、社会都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小说原名《心》,夏先生觉得这个书名不醒豁,不能表明内容,先想改成《感情教育》,最后决定用《爱的教育》。

  看了《爱的教育》后感受颇深,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爱的教育,“用正确的爱去滋润、培养青少年的成长,教会他们在生活中学会爱,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具有爱的能力的健全人格的人。”这是一句极一般的解释。更有许多人说:对现在的独生子女们来说,爱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这种教育又有多少实际效用呢?在这里,人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的词,那就是“正确的爱”。

  一说到爱,人们的.脑海里出现的,总是那种要啥有啥、样样迁就的溺爱;管头管脚、包办控制的占有式的爱;或以满足物资需要为主要内容的物化的爱。

  其实爱既需要慈,同样需要严,它是严慈统一的爱。如果对孩子不讲原则,没有严格要求,只能培养自私、任性、依赖、骄横的人。长大后不能适应社会,也没有能力服务社会。这个不是正确的爱。

  爱也绝不能把活生生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占有物那样去控制。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天赋、意愿,剥夺了他的自由思想和实际能力,这将使孩子不会自己走路,永远都不会成为真正独立的人。这不是正确的爱。

  《爱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6

  打开书柜,用手四处翻动着一本本书,终于找到了这本《爱的教育》。当时因为我年龄小,不喜欢看,所以扔在了柜子里。不过我现在看了起来。

  我这才发现,读这本不一样,它的原名叫《心》也是一本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这是一本日记式的小说。这每一个故事,每一篇日记重点讲不是自已,而是别人。不过大多数的故事还是围绕《爱的教育》的“爱”字进行的,书中每一个故事栩栩如生,作者通过了件件平凡普通不过的事,写出了同学的爱,姐弟的爱,老师的爱,还有对可怜的孩子的爱等。

  其中有一个故事使我心潮澎拜,心里难于平静。它的题目是铁匠的儿子。这是一个小故事。它讲了普雷科西是铁匠的儿子,他身体瘦小,经常病,但学习上他却非常用功。而他的`父亲却不误正业,经常喝得醉醺醺的,回到家又无缘无故地打他,把他的书和笔记本扔了,有时候去学校,脸都肿了,同学们想说他的父亲又打他了。可是他从来不自卑,说不是父亲打的。每次把普雷科西的东西弄破了,为了父子的面子,普雷科西都不承认,就连吃饭还是别人给的,他也不承认。他真是一个善良、勇敢的孩子。

  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普雷科西好可怜,他的父亲不务正业,他也要受苦,可他并不愿父亲,反而为了父亲面子,不承认是父亲干的。这样一个父亲,既没有好好对待孩子,又没有教育孩子,我真为普雷科西感到不值。每天普雷科西挨饿,都是他的朋友和老师来给他吃的。不过故事总比现实不一样,因为这样同学总是帮助他。可惜在我们的中国偏偏不一样,孩子的父母都很宠他们的孩子,因此同学和老师或同学之间没有什么,就象亲人一样了解对方了。

  爱的教育让我明白,每一种爱都是不同的,无论对谁,只要你对他关心,对他付出关爱,世界就会少一份仇恨,如果每人付出博大的爱,世界上的邪恶就会更少了。有一个人说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啊,要是世界就这么简单就好了,一个人不能为小矛盾就不顾兄弟之情,因为仇恨就可以变仇人,因为一点贪心就做不利他人的事情......这些人的心胸和品格是非常渺小的,虽然可能有钱有势,这样的人必然会糟社会的惩罚,因为贪婪虚伪的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社会上的恩怨情仇实在太多了。要是一个人总是舍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无私奉献给别人,那么他的内心一定是非常广阔的,虽然可能没有什么钱,但每个人的心一定会的心都会向着他。我向全世界呼吁:我们的世界不仅需要人才,最重要的还是有一颗为社会供献,真心真意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因为有了这些人,世界上的珍贵亲情、友情、师生情、姐弟情这些将会传给更多人,让世界充满爱。

  《爱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7

  《爱的教育》是一本全世界都很著名的教育小说,它的作者是亚米契斯。这本书是以一个小学生的姿态来写得,是以日记体写得。

  每一小篇文章都很简单,也不是很长,但是每一篇文章中都融入了满满的爱。这每一篇文章都是记录着孩子在读书期间一天内发生的有趣,有意 义的事,孩子只是很简单的将这些学习过程,教育过程如实地记叙着,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 是可以表达很多的内涵。因为读者看到小学生将他眼中的先生的教育方法,先生对学生的爱、 关心,对学生的帮助,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友爱的情感用一些记叙性的文章记录下来, 有一些简单的情感表达其中,小学生虽小,但却能深刻感受到先生“爱的教育”,感受好与坏,感受爱与憎恶,这一切复杂的感受通过这一篇篇日记表达出来,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 的一些思考,让读者能切身体会“爱的教育”,感受“童言无忌”。

  当我们在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时,可以慢慢思考些什么,这些思考使我们能够深刻体会一下“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并非易事,当教师、父母能把握好这个度,那爱的教育则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正当处理这爱的教育,这爱就有可能成为溺爱,盲目的爱,将会起到反作用。

  我想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所以,这些以日记形式的小故事表现给我们看。这些日记大人 可以看,以了解孩子的心灵,小孩也可以看,感受同龄人的身心状态,一切都因它没有复杂 的语言,却能带来一些共鸣。下面来介绍一下作者,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出生在意大利里古拉州的一个小镇奥 奈格里斯,参加过统一意大利的爱国战争,在行军打仗中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活。

  1870 年意大 利完成统一,亚米契斯退伍后从事教育事业,创作了许多反映教育事业的作品。亚米契斯受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马志尼的'影响很大,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他认为教 育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他所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 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人类美好的精神,在作者眼中通过一些小故事表现得 亲切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先是因为作者读他所描写的对生活的熟悉,特别是 对孩子心理入木三分的洞察,写来就自然生动,给人印象深刻。其次是由于作者拥有一颗孩 子般纯真的爱心,使作品拥有一种统美的情感。

  《爱的教育》是一本很好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书,我很喜爱这本书。我也希望大家都读一读这本书,体会一下书中描写的爱。

  《爱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8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与教育》后,我被他的爱所震惊,被他对教育事业的全心全意的爱所震惊,被他真实感人的故事所震惊,为他教的学生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让我深深意识到做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如果你爱学生,你必须善于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爱朋友;爱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放弃的最后一道防线。我非常同意这一点。如果没有爱学生的心,如何教育好学生?如果没有爱和童心,怎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说爱与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再合适不过了!

  老师应该更加关注和情绪化,李说。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过上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让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有多好!是的,爱是我们的语言,与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取学生的真诚和信任,成为学生真正爱的老师。作为一名,你把你内心的爱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后,我发现自己做得不够。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因为他带了两个班,而不是班主任,所以他平均没有太多时间和每个班的孩子在一起。通常这节课进入这个教室,下一节课进入另一个班。我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和交谈,所以学生们对我不是特别亲密和理解。事实上,我非常爱他们。我真诚地为他们的进步和失败感到高兴和悲伤。但作为一名教师,我总是潜意识地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在学生面前追求太多的`尊严。事实上,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该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朋友的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了爱,真心付出,孩子们也真心喜欢你。爱也体现在对学生的赞美和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即使只有一点成就,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蜜的微笑令人陶醉,这种未知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他们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犯错误,仔细教,让他们觉得老师教他们是因为爱他们,这种爱不需要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因此,他们下次会注意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让孩子努力奋斗,改正错误,你会发现这种教育更有意义,更容易接受!因为有了爱,让孩子努力奋斗,改正错误,你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更容易接受!换句话说,我们不仅需要一颗爱人的心,还需要一颗智慧的爱!

  《爱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9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期中所记的日记,以及每月一次老师所讲的关于意大利少年的故事。

  读着读着,根据逐渐展开的内容,我走进了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的生活,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学们是怎样生活、怎样学习的,是怎样去爱的,以及他的老师、家长、邻居是如何对他及他的同龄人进行”爱的教育“的。

  小说记述了主人公恩里科在三年级整整一学年中所经历、观察和感受到的一切,其间穿插了他的父母、姐姐写给他的话及老师给学生抄写的每月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来颂扬爱的美德和高尚的.心灵,教诲青少年爱祖国,爱人民,爱大自然,爱学习,爱劳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保护弱者,同情不幸的人等等一切美好的情感,综上,本书就是作者向我们展示如何进行”爱的教育“的。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处,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地、不可言说地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中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对祖国的忠诚等故事体现出的情感,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我读了以后同样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这些各种强烈的情感所震撼。

  看完了本书,我为书中的少年所拥有的一切美好的品质和他们的教育者合理合情有效地教育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细想自己这么多年来从呱呱坠地到如今走进社会摸爬滚打多年,每时每刻无不沐浴在父母、老师、同学以及社会各界大家庭所赋予的各种无私鼓励、帮助、支持等等这些正能量的爱的阳光和雨露之中。师长每日对我谆谆教导、诲人不倦,现在想起来,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爱”呀!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想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我多幸福呀“!

  朋友们,让我们学学卡罗内、洛贝谛他们吧,多献出一点爱,多付出一点爱,努力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用爱的钥匙,去打开人们的心扉,就能体会到爱与被爱的美好滋味,我们生活的国家、社会与世界也会因之变得越来越好!

  《爱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10

  爱宛如灯火,照亮人间的真谛;爱好似流水,缓缓流入心窝;爱犹如一轮明月,皎洁明净;爱仿佛一杯热茶,味甘清香……读了《爱的教育》我更对爱的伟大深有感悟!

  爱是长辈对孩子的父爱母爱,是同学之间的友爱,是同学和老师之间真挚的师徒之情,是小辈对晚辈的亲爱,也是对英雄的敬爱。不管是哪种爱都像温暖的火焰一样在心灵中溅出感恩的火花。

  《爱的教育》中,同学之间的友爱常令我发自内心的敬佩,同学之间发生小矛盾是难免之事,可是《爱的教育》中的小小主人公却用宽容,大度地原谅了对方,从而换来的是更多的朋友,和宝贵的友爱,这让我学到了很多。只有内心会包容别人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友爱。

  爱不只是书里有的,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涌现出爱的力量!在我们身旁就有这么几个为爱付出的榜样!吴菊萍阿姨被称为“最美妈妈”,她的感人事迹不仅震撼了全国,还震撼了每个人的心。那天,吴菊萍阿姨所在的那个社区里的一幢楼边围了好几个人,吴菊萍阿姨见了,也跑过去看,一个不满5岁的小女孩趴在居民楼的窗台外,眼看着就要掉了下来,吴菊萍阿姨不顾一切的跑上前去,伸出双手准备接那个小婴儿,只听“噗”的一声,吴菊萍阿姨和那个小女孩都跌倒在地昏迷不醒。到医院后,医生确诊吴菊萍阿姨的一只手粉碎性骨折,而吴菊萍阿姨醒来说的第一句话并不是关心到自己的.健康,而是急切的问:“那个孩子怎么样了?”好人总会有好报,吴菊萍阿姨和那个婴儿妞妞渐渐康复出院了,但这个感人事迹,将流传在杭州,铭记在人的心中。是什么力量能让她去接妞妞呢?这就是世间伟大的爱的力量!

  这些伟大的叔叔阿姨给我们树立了好榜样,我们也要从一点一滴做到发现爱,感受爱,给予爱。在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时递上一杯热茶。给教育我们的“园丁”老师的辛勤“哺育”给予优秀的作业的回报。

  《爱的教育》这本好书触动了我的心弦,让我明白了,爱是同学间伸出手的帮助,爱是你我微不足道的关怀,是晚辈给长辈的一杯热茶,或许只是给老师的一份优秀作业。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可贵的东西,那就是爱。爱能让所有生命都变得生机勃勃,爱能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自信。爱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用心的去感受,就知道,爱是多么的伟大,又是那么的平凡。让爱充满你我家,让爱播下美丽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它永驻人间吧!

  《爱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11

  今年“五一”假期,我读完了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爱的教育》,通过十来岁的孩子的眼光观察他所在的班级、学校、家庭,所处的学生、老师、家长,以及周围的社会环境,深深地被书中的一个个平凡人物而又不平凡的思想品质而感动。这本书没有任何的高谈阔论,也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却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

  《爱的教育》通过一件件平凡、细腻的事情娓娓动听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人性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爱的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它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孩子的眼光。来写孩子的生活与思想。《爱的教育》整部作品并不刻意讲究修辞和结构,语言朴实、晓畅,但由于饱含了作者对社会中下层艰辛度日的大众的深沉关爱,对普通人纯真心灵的'热忱赞颂,融爱于每一细节之中,使整部作品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使作品于细微处见真情,平凡中寓崇高。

  目前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爱的教育,是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爱是教育的根本。青少年时代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我们除了教给他们知识,还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呢?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育他们首先要爱自己。“做我,做最好的我”。爱周围的人。父母、长辈、同学、老师。滨江小学每年举办的“10岁成长仪式”,就是爱教育很需要的实施,举行10岁成长仪式的场面,深深打动了许多学生、家长的心灵,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爱的种子,在心灵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展枝、开花、结果。爱周围的环境。家庭、班级、学校。关心集体,爱护公物。再教育他们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假如一个人,自己和周围的人都不要爱,能爱人民吗?假如一个人,不关心集体,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吗?

  其实“爱国”“爱人民”都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作为小学生可以举出很多爱国的例子,但他们不一定能完全体会到对祖国那种热爱的感情。祖国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名字。书中恩利科的父亲在信中用声情并茂的例子,而非言辞说教,历数什么是爱国,激发孩子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加强历史责任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抽象事物。尤其是在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小学生不喜欢说教式的、缺乏生动和吸引力的喋喋不休式的教育方法,因此要使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方法更要求生动、活泼、多样化、入情入理。

  《爱的教育》讲述的是情感教育,却洋溢着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无情鞭挞。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爱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12

  “爱”这个字一直都是让人捉摸不透的。在我的印象里,从小到大都没人有告诉过我关于爱的准确定义,爱到底是什么,代表什么,在哪里,是需要我们自己用时间去琢磨和理解的。

  《爱的教育》主要讲的是一位叫安利柯的意大利市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写的学年之纪事。它主要揭示的是同学之爱,师生之爱,家人之爱,以及对祖国之爱。

  对于严师,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抗拒和害怕,也不乏有反抗的心理出现。文中的先生看上去难以亲近,但他默默地关心着生了红粒的学生,也不责罚在他背后趁他不注意玩闹的孩子,而是用亲切的语气试图和学生们拉近距离,用爱和学生交流。这显然是极有效的。比起棍棒下的教育,用爱去感化学生,就是以身作则的最好表现,也是育人的初衷。

  同学间的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友谊,其实是最单纯的。虽然文中挺身而出救一个快要被车撞到的低年级学生而被压到脚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概率实在太低,但是也让我感到由衷钦佩。小孩子的友谊总是纯真的,单纯的,也是最富有爱意的。这种爱意无关风月。

  “爱国”二字是我们最不常挂在嘴上的,觉得国家大事,国家的`繁荣昌盛,都和我们没有实质性关系,其实不然。五湖四海的人只要在同一个国家,就是一家人。哪怕是素不相识,萍水相逢也要多多照应。这就是爱国情的体现。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本里提到过,爱国其实很简单。不需要我们在联合国代表大会上发言,也不需要我们上前线保家卫国,我们只要做到最基础的对国旗尊重,对国歌尊重,不知法犯法等基础要求便足够了。文中那可怜的孩子忍受不了别人对他国家的侮辱,那些对他而且很重要的,别人以同情之心给他的钱,他全数丢还回去。只因他心里明白没有什么比国家的尊严更加重要。这就是爱国的意义。

  整本书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不是它的配色或语言有多温柔,而是它故事的纯真和不加修饰的爱。“爱”这个字在中国其实是不常被听见的,国人大多腼腆,从不把爱挂在嘴边,也不系统地告诉孩子爱是什么。我们所讲究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难道就不是爱的教育了吗?不,它是,一切的教育都是以爱为基础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罢了。爱是无法触及的,可它是能被感受的,天天哭喊着自己缺爱的人大多只是不明白爱的真正意义罢了。爱代表的不只是爱情,沉下心去感受,爱一直萦绕在身边,只是我们从未发现它的存在。爱的教育,爱的真谛,并不是羞于说出口的。

  《爱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13

  看完了意大利著名作家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的小说《爱的教育》,我不由得长叹一声“唉,这是另一种世外桃源!”

  小说以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的眼睛来看世界,通过他一学年的日记内容,把他所看到的世界展现给了读者。书中叙述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时时刻刻让人感到人世的温暖。可每当掩卷面对现实时,又怀疑作者所写的也只是他自己的一种理想而已。我努力说服自己,这是真的,只是书是1886年出版的,离现在已有127年了。那么,该是真的了。如今的意大利还是这样的吗?我不得而知。但对于我现在所处的中国而言,这不能不说是另一种世外桃源。

  作为一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教师,我深感教育的空虚。改革,教学条件越来越好,教学设施越来越先进,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可是我所教的学生,却越来越从活生生的孩童变成了木偶似的学习机器,没了感情,没了思想,没了活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原来的学生从你面前走过,即使不说一句问候的话语,但你从他们的动作,从他们的表情就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对老师的尊敬;可现在的学生呢,10分钟之内跟你打5次照面,会5次从他们嘴里飘来“老师好”的问候语。可这实在仅仅是从嘴里飘过来的,不是从心底发出的声音,这种问候,一瞬间生,一瞬间就灭了。怪他们吗?不能!他们每天像机器一样的忙碌,能如此问候,已实属不易了。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活生生的人啊,可是教育,又有多少情爱在里面呢?“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事实如此。尽管上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能只看重分数,但是有用吗?说归说,做归做。孩子是父母的面子,是老师的价值,是学校的牌子,唯独不是他们自己。有谁真正关心他们的内心生活?有谁真正无私地爱他们,不带任何功利心理?

  书中所写的那种人人平等,个个为孩子成长着想的社会是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的教育的世外桃源。

  我不否认现代化教育先进性所起的巨大作用,只是提醒大家,我们看中的只是非本质的东西,而忽略了作为本质的孩子。

  多多关注他们吧,他们的所需,他们的所要,他们的所思,他们的所想,他们的情,他们的爱······这才是关键之所在。

  愿教育的世外桃源能成为现实!

  

【《爱与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的教育格言11-25

爱的教育随笔08-02

爱的教育读书随笔09-20

爱的教育读书感言05-09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05-05

[经典]《爱的教育》读后感09-16

爱的教育读后感[经典]08-18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06-30

爱的教育读后感06-15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