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11:14: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精神》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精神》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精神》读后感

  中国精神,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是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韧不拔,是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淡泊清雅。

  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璀璨的,正如书本的扉页中所言“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这本《中国精神》中主要为我们展示了各种派别的唐诗宋词,其中名师大家不在少数。它的第一课便是家喻户晓的《咏柳》,这首诗把早春时节的新柳写得亭亭玉立,生机勃勃,似乎它就在我们眼前:万千枝条随风摇曳,散发着浓浓的春天气息。书里的注释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语言组织十分美妙,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正陶醉在某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当中。除了《咏柳》这样的诗还有像《送元二使安西》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种送别诗,既描写了送别环境,衬托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悲伤情绪,也可谓是句句见真情,把诗人与朋友分别的不舍情绪写得淋漓尽致。“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当我看到这句诗时,就已经体会到了王观刚送走春天,又要送走鲍浩然郁闷的心情。

  其中,最令我触景生情的就要数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了: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驿站外的断桥边,一树梅花在寂寞地怒放,孤孤单单没有人来欣赏这美景,那沁人的芬芳也无声飘散。梅花花开的风骨,排在百花的首位。可是梅花却无心与百花争享春光,只是淡然的开放,任凭百花去羡慕、嫉妒。即使梅花的花瓣飘落在地被碾作尘泥,也依然能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由梅花的这种特点,我们会想到在生活中那些不屈服于困难挫折,抬头挺胸,勇敢生活的人;他们无私无畏,奉献于社会;他们有了成绩不炫耀,独自咀嚼着成功的果实。就如城市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环卫工叔叔阿姨们,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起床工作。那一张张慈祥的面孔布满了汗水;那一双双勤劳的双手长满了厚茧。一滴滴汗水洒在公路上,没几秒就被蒸发了,可他们留下的劳动成果,却是无法抹去的。想想吧,早晨我们起床,朝外张望时,看到的美丽大道,是谁早早起来留下的?是作为环卫工的他们,或许我们无法看见这条大道美丽的进化史,但是,我们却享受了他们的劳动成果。

  这不就像梅花那自强不息的精神吗?

  反观我,平时连家务都懒得去做,哪怕只是打扫一个房间也不想做。跟环卫工叔叔阿姨们打扫的马路比起来,我打扫一个小小的房间又算什么呢?

  我该学习梅花这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我相信总有一天,书中的精神品质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我们将是下一批的传承者、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