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最新读《目送》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读《目送》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新读《目送》有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读完之后我释然了,我们不停地目送悲欢离合,不停地去感受人生无常,才能不断成长,这就是人生。学会欣然目送,不必追。人就是在不断目送中长大成熟,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
其实我一直觉得愧疚。每次离开家,都会让父母那么忙碌,最后送我离开。每次把我送上车的,是妈 妈,还有外公。一直以来,我都把外公忽略了。在我的意识里,外公是那么开朗的一个老人,应该不会懂得那么多的离愁别绪,而事实又并非如此。孙女是他的一部分,是他的骄傲。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亲人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外公。外公会在天堂里永远看着我,而我再也看不到外公了。
最新读《目送》有感2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行将合上时,却有想要流泪的冲动。在闹世喧嚣、张狂、失意、疲惫、喜悦、悲伤,以及任何的时候,都值得一读。
目送,毕竟会是跟随每个人一生的动作目送吸引了我,龙应台笔力独到,以女性细腻感性的笔触剖析人生的悲欢辛酸——“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令人心碎。为人子女者当读此书!
对亲人,对家庭,对生活,这些我们天天要面对的,我们已经熟悉到视而不见,忽略不计的',让我们喜欢也让我们无奈的一切的一切,龙应台作了真切的描述,触动了人性的柔软,善良和美好。当然更多的是共鸣,因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们父母这一代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我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似乎也在讨教对人生、对社会、对亲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见。
龙应台的《目送》是本难得的好书。在你看完前几篇,会产生一种感觉——不忍心读下去,读完了,就没得读了。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是她个人的情感。写她与儿子一起逛街时,儿子不愿跟她牵手过街,儿子大了,有了疏离感;写她母亲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复复的问她是谁,写她与母亲逛街,母亲的那个爱美样子;写她与父亲同样在过街时,要牵她的手,而她已经人在中年,写她父亲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时,由于佣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龙应台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只是让人不禁为之唏嘘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觉得在美丽文字的背后,龙应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时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这个社会是需要关怀老年人的。虽都说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而老,那是英雄迟暮,美人易老时。那是一个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时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时刻。那时,多少预示了人生的悲怆。或者,说的白一点,人,要有个好死!
最新读《目送》有感3
龙应台的《目送》一书,包含写父亲、母亲、儿子、朋友、兄弟的七十三篇散文,深邃、美丽的文字,吸引我在这个七月盛夏用几个晚上读完该书,共鸣之处颇多,最是印象深刻的还是跟孩子有关的《目送》和《十七岁》。
首篇《目送》,讲述儿子华安上小学第一天目送其消失在门里;十六岁机场送别一寸不移的跟随安检的儿子终没等候到儿子消失前的回头一瞥;大学时不搭同路的母亲的车,留下母亲高楼俯视其等公交车的身影。叙述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及其变化,透露着作为母亲的落寞无奈与对不必追的选择。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孩子的成长中要不断顺应孩子的变化呢?
《十七岁》那篇读到华飞从德国飞到希斯罗机场与剑桥演讲的妈妈相会时那段,华飞拒绝妈妈为他预备的雨伞;笑说妈妈对欧陆早餐与英式早餐的大惊小怪;提醒妈妈只说就能够不要用手指牛顿苹果树后代……让我想起前一日儿子挂掉我没有说完的电话以示对我管束他的抗议,再打过去,直呼神经病随即挂断来对付我的啰嗦,跟十七岁时的华飞不一样的是,儿子七岁就开始了跟妈妈意见不一时的应对,就那么不轻不重不咸不淡的应对着,让你爱不来气不起的。还在为儿子挂我电话的事情耿耿于怀,计较着儿子对我不尊的时候,从《目送》的文字中读出作者在应对孩子时,跟所有的母亲一样有困惑,不一样的是她懂得控制,使得她在孩子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自我调整的方法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的人所应有的自由和尊重,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犯的一个错误,总是把自我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导致跟个性独立的孩子发生冲突时鲁莽的给孩子定义为叛逆。我们要像作者那样,做一个睿智的家长,把孩子当做一粒种子,给予足够的阳光、空气和水,爱护他、滋养他、保护他,让孩子感觉到自我不是在被塑造被管制被约束,而是在溢满爱的环境中为实现自我的梦想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一切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教育的理论学习都是无用的。好读书,读好书,重在应用,尊重孩子的成长变化,做好孩子的好父母。
最新读《目送》有感4
亲情是可贵的,亲情是不可缺少的,人世间最宝贵的亲情,最珍惜的也是情亲。亲情会给你帮助很多,但是终有一时路将要自己走。
“再见。”我看着妈妈逐渐远去的背影和逐渐远去的小汽车,不免有些担心,“今天所有事情都要靠自己,我能做得到吗?”我不免这样想着。过了一会,我肚子有些饿了,东翻翻,西翻翻,什么东西都没有找到,有了!出去买,但我看看外面的倾盆大雨打消了这个念头。“妈!我饿了。”
“对了,妈出去了”我非常沮丧,平常都是妈妈做了这些。我东走走,西走走,冷静下来,默默的翻开一本书那本书便是《目送》,翻开之后一段话让我醒悟: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是呀,有些事,只能一个人走,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关只能一个人闯。看我这段话后,我真的懂了很多,我一个人穿上衣服,打着伞出去了,虽然被淋湿了一点,虽然是件很小的事情,但这不是已经迈出了一个人走的一步吗?
我们慢慢的变得有力量,有力量力所能及,有力量去接受生命的洗礼,有力量去吃苦,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选择,也许很困难,但我们总要面对,总要向前。
当风过境,你转身离去。时隔多年也未曾改变,身后有万千天光,眼前是滔天迷障,但我们终要向前,独自拨开眼前的迷雾,追寻自己梦想。光影夹缝掩藏未知的路,只要义无反顾的冲上前就好,坚信那一刻总会到来。
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记住这句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我们不断进步,憧憬美好的未来。当自己有困难时,不要想着安于现状或者去请求他人的帮助,唯有这样,靠自己改变心情,改变态度,不断学习进步,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才可能做好。
自己走走这条路吧,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最新读《目送》有感5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这一评价确实很贴切。
中学读朱自清的《背影》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受,可能是那时年纪太小,也可能和朱自清生活的时代隔的太远,总之,朱对父亲的那种感情,在当时的我的心中没有产生太大的共鸣。
可《目送》不一样,因为80后的我们开始准备成家立业,准备担起职责,父母能为我们做的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始思考怎样让他们安度晚年。所以,读她的故事仿佛能够看到10年后的自我。
龙应台,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这是个坚强的女人。精通英法德多国语言,在政坛中叱诧,可光鲜的背后她也是个普通人,为人子,为人母。应对中风最终离她而去的父亲,应对老年痴呆的母亲,应对在法国的孩子,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这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辛酸和温情。
当把整本书都读完,回头才开始明白《目送》这个名字的意义。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目送。小时候,总是父母目送我们离开,那种目光出此刻学校校门口前,出现火车月台上,出此刻机场安检口,我们总是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他们不能挽留,只期望自我的目光能在孩子的背影上多停留一秒。
此刻,当孩子已经有了自我的事业了,有了自我的家庭了,才发现父母正在渐渐走远,在我们的生命中。
想带着她看电影,电影院里的仅有武打,恐怖,悬疑,充斥着荒唐的喜剧,适合老年人的柔和的电影少的可怜;劝她买几件新衣服,她说没有适宜的,我不相信,拉着她走进百货商店,琳琅满目的服装,淑女装,男士专柜,儿童天地,唯独没有老年人。“老”,意味着不被关注,从人们的心中消失。
想为他们做很多事情,想留他们在身边,可每次回家看到他们变白的头发;看到忙碌的厨房里少了以前利落的身影,多了一些凌乱;看到手上的老年斑,心里就是一阵阵酸楚。岁月正清楚地告诉你,他们在离你远去,而你无能为力,唯有目送。这种折磨,是一种痛。
最新读《目送》有感6
以前只知道《目送》里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然后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此类的句子
近日,把《目送》整本书都看了一遍,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里面给我更多的感受是学会珍惜,学会相处,学会接受!
珍惜父女之情,珍惜母女之情,珍惜兄弟姐妹之情,珍惜一切与亲人相聚的时时刻刻!她说,兄弟姐妹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不像朋友,不像恋人,不像知己,我们都有彼此的空间和世界,我们相约往往也不是为了想念对方,而是为了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在彼此的眼里看见曾经的自己,我们就像两株雨树,即使相隔30米远,但是我们同树同根,是当有一天爸妈突然不在的时候,他们留给你世上最后的礼物!学会与人温柔的相处,以一颗包含热情的心去对待生命中出现的所有人,学会接受,接受自己不在年轻的皮肤,不再散发光芒的'容颜,接受父母越来越迟钝的模样,学会接受坦然自若……
人生本来就是一段旅程,爸爸请慢慢走……看到这一段,我真的忍不住泪目了,突然想起那句,究竟是野马奔腾引起了尘埃,还是野马本身就是尘埃?我究竟是因为感性而流泪还是眼泪本身就是为了感性?我不曾知晓,也不想明白,只是读到这一段,我突然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我知道,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改变,我只祈求时光是慢一些再慢一些,我只愿在父母康健姊妹安乐的日子里,我们能够永远幸福!
最新读《目送》有感7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这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心中的.感慨和绝然的迷茫。龙先生笔下的是人物的真情、事物的生动。深邃。忧伤。美丽。
目是注视的深情,送是离别的忧伤。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我读到这句,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总能想到母亲。
母亲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干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有时我总嫌弃她不解风情,对一些新鲜事物大惊小怪。
一次旅游,母亲看到一位身着时尚的女孩,疑惑地指给我看——我只当做没看见,说:“妈,您别指了,人家是时尚了一点,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母亲只冲我笑了笑,像个孩子。
她看着我。
看着我的背影消失在她的眼前。
母亲总喜欢在暮色沉沉是倚在门口,我知道,她在等我。黄昏的风带了一丝凉意,吹起她的发丝,脸上泛着点点红晕,我搀着她,与她讲讲小时候的故事。
母亲老了。
依然看着我逝去的背影。
我不在埋怨她,我懂得她想说的。
“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最新读《目送》有感8
人生是由一场又一场的别离与相聚组成的,而孩子与父母尽为前者。
十三年前,父母的面孔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是浅浅的存在。我与大多数人尽同,生活在一个古朴的小镇,伴随着年迈的长者们静静地生长在这片土地,在槐树底下听尽“南柯一梦,精卫填海”,踏尽小镇的每一寸土地,寻遍每一处花的存在。这样的我很幸福,很幸福……但一直有个深深的期盼,去往那光芒万丈的大城市。并不为了那份繁华的诱惑,只因那份来自父母,从那遥寄过来的.爱。
每当那辆从远方缓缓归来的车停在那棵槐树旁时,心中的喜悦就如蜜一般溢出,停滞在我那红扑扑的小脸上。而这一次我深深地明白他们的归来是因为有一份离别,一份与“南柯一梦,精卫填海”的离别。深深记着那一天,只有静与黑笼罩在病房内,每一次机器正常运作的轰鸣声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份庆幸。
当读完《目送》后的那个晚上,我的脑海就一直显现着这个场景久久不见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的拐角处。他那背影仿佛正在说:不必追。”这段话伴随着灯光打下,我回忆了许久。爷爷奶奶与父母的离别是这般无奈。我们每个人都站在时光轴上,而时光却把至亲的人推开直到我们无法再去眺望……
而真应当“不必追”吗?我不欣赏这股凄凉,终有一天我与父母也会站在那个十字路口,而我会勇敢回头站在父母身后,静静诉说: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
最新读《目送》有感9
揪着心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欲哭无泪的感觉在心中漫散开来。“此刻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仅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可是,我进不去。”
我出生在新安江,爷爷奶奶以及家里其他人都住在那儿,由于父母的工作,我们家住在杭州。低年级时,我们经常到爷爷奶奶家去,五一也去,国庆也去,中秋也去,寒暑假去住上个把星期是常有的事。奶奶总是牵着我,早起坐公交车到江对面吃早餐,公交车上,我们总是说说笑笑,慢慢,慢慢地走,丝毫没有赶时间的紧迫。我经常会到后院里喂鱼,我不总喜欢干精细活儿,于是爷爷过来,皱着眉头,喊道:“喂鱼的.食物要掰小一点,不然鱼吃不了!”爷爷又拉我绕后院走一圈,指指点点,用方言重复着我早已烂熟于心的资料:“这个叫番茄,这个叫丝瓜,那些是辣椒……”
但这些只留作回忆,此刻,来回车程四小时,已被爸爸妈妈繁忙的工作以及我各种各样的课外班所占领,于是只能在一年的寒暑假里面见缝插针抽出几天去看望他们。即使去了,我也更喜欢独自做自我的事情,并不乐意与他们对坐着谈话。仅此而已。
我小学一年级时,妈妈总是跟我说:“你永远都这样大就好了。”我无法体会这句话所蕴含的心境。害怕时光飞逝罢,担心我长大后会离她越来越远罢……
读初中了,我要学习,妈妈要看报、办公,虽然天天在一齐,但从来都各自坐在各自的书桌前,永远隔着一扇门——这个距离挺远的。
“今日是最终一堂课,教师想对大家说几句话,首先,要理解父母,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的,真的很辛苦,只是你们此刻体会不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最新读《目送》有感10
关于《目送》,源于一段写在该书封底的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乍然觉得那会是一部多么哀伤的作品,试想我们的一生将会有多少目送的故事,不管是“目送”还是“被目送”,总是会透露淡淡的离别依依。
在《目送》中,有若干篇散文,这些文章,写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心情,总之是充满了一个“情”字。有感情浸润的文字总是迷人的,透露着灵性。、《目送》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读完之后我释然了,我们不停地目送悲欢离合,不停地去感受人生无常,才能不断成长,这就是人生。学会欣然目送,不必追。人就是在不断目送中长大成熟,从“被目送”走向“目送”……
我喜欢《回家》,写的是作者的母亲,心中那份渴望回到家乡的思念。家,是什么样的地方?作为儿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作为父母,孩子在的地方就是家;作为终身伴侣,两个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家,不是一个邮政区号、不是一个地址,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一段有着温暖而安心的记忆的时光。就算人会一个一个走,但家还是会在那,驻足我们心中的一个角落,某年某月某一天,我们还是会认得,家的样子。
我至今还会跟我的朋友们说,我读大学的时候一天一个电话往家打,不为什么,也没什么事,就是想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爸妈,他们都笑了,说“有病,没事打什么电话”,其实那是一种对家的牵挂和依赖。“儿行千里母担忧”,从没离开过家,爸妈习惯了我在身边,一旦他们的生活中缺少了我,他们会不习惯。若干年后在整理爸爸的东西时,我发现他保存着我大学四年来寄回家的所有信件、贺卡甚至学校寄回的成绩单……
学会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就可以了,无论爱你的、你爱的,当所有的风景都看透,他们会陪你看细水长流。
最新读《目送》有感11
这是一个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地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
翻开《目送》,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种种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伤感和彷徨。她用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动人心弦的种种感悟。读起来,连呼吸也充满了与之共鸣的.渴望。
她,拥有着不凡的骄傲和锐气,然而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让步。在浮华的万千世界中,她常常这样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却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辞去了文化局局长的官职,抛开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环,重归学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朴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虚浮和掌声过后,在繁华落尽之时,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细腻的母爱;她的优雅知性,也使孩子拥有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理应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许是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心也变得容易忧伤罢,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不知不觉间也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们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所以,书中的一字一句仿佛踩在我们最柔软的心房上,让人流下暖暖的泪来。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们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转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与亲爱的人相伴走完整个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顾着留意峭壁上那丛艳丽的花,等突然惊觉四下阒然无声时,却早已“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了。
最新读《目送》有感1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的这段话,像小心地吹掉陶瓷上的灰尘一样轻轻地飘入我的眼帘,但却软软地划开了我的心。
《目送》中的孩子踏上那条叫做成长的路途,他已充满力量,蓄势待发,急着去披荆斩棘去开天辟地,再也不能忍受母亲对他缠绵的爱。于是只是吝啬地留给她一个无情的背影。着背影轻飘飘却冷得彻骨,灌入母亲的瞳孔里如同倒入一股寒风。母亲只能目送他,最终她双眼中燃起的火光被寒风吹灭,没有任何火星的残留光亮,只剩下一滩湿漉漉的灰烬,散发着草木香灰的悲凉后调,沉淀出无奈心酸的轮廓。她不得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思绪被拉扯回那段生了锈的时光中。“文韵!走慢点,妈帮你背书包送你进去吧!”母亲的嗓音突兀地闯入寂静的校园。我不耐烦地转身对她翻白眼,“不用。”冰凉的声音反射出冰雪更加凛冽的光。而后头也不回地走了,我用背影告诉她:不必追。于是她站在原地目送我离开。而那句“不用”的话语断在阳光里看不到痕迹,可是谁都听得到那些痕迹破裂在她的内心深处,千沟万壑。唯独我选择捂住了耳朵。
如今想来,这段回忆在我的心上践踏出一片空荡荡的疼痛。甚是愧疚,()懊恼自己当初为何不给母亲爱我的机会,为何还要伤害她呢?只是因为嫌弃她穿得像大婶,怕给自己丢脸?我真是不孝啊。要补偿还来得及吗?
后来我常梦到这样一个梦。梦中,我和母亲分别,我离去的背影牵扯着母亲绵长的目光,我不断回头,瞥见她的目光里盛满温柔,仿佛夕阳一般笼罩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她涟漪般徐徐散开的笑容抚醒了一大簇绚烂的野花。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但是请在离别时,回一次头,给那个目送你的人一个微笑,哪怕只是轻轻的一瞥。趁现在,趁她还在。当记忆的时钟缠上碧绿的爬山虎与白色的野蔷薇穿插在我们灵魂的空隙时,才不会留下遗憾。
最新读《目送》有感13
《目送》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这片土地没有变。“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儿时看到时,只觉迷惘。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留给他的妈妈。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也早已忘了小时候黏着妈妈的华安了。时间在改变,而我们没有变。牵连着他们的,是那根维系柔情的无形纽带。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身为龙应台的妈妈她又惆怅什么呢?
再细读时,心猛然一震,继而涌出一股伤感的`情感,仿佛看到了那个用怯怯眼光追随妈妈的小小华安和以后头也不回决绝又干脆地离去的背影。维系他们唯一的纽带也就只剩那薄弱但坚固的亲情了。我们一直在离别,但无数次的目送,留给我们无尽的心酸。这一生这么长,又这么短。这条路上来往过客无数,行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父母,曾经陪伴但从未离场,他们陪你走过的每一段路,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扶和关爱你。
在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时间是个刽子手,颠倒灵魂的白与空。而我们的父母会越走越慢,最后渐渐的走不动,需要你停下来,转过身搀扶他们。我们会有各自的家庭,各自的责任,自己也逐渐成为父母,对于儿女而言,我们是港湾,但于我们本身而言,港湾永远是自己的父母。
稚子远游,身在异乡。一杯清酒,三生如豆。每每思及此,都觉怅然,而《目送》这本书,截取的是生活中每一个都会经历的片段。我们以后会逐渐体会到“所谓父(母)子一场,就是目送他在你面前渐行渐远,而他没有回头。”曾经在操场上挥酒热血的少年啊,大抵以后都会变成为人父、为人母的角色。愿我们还身怀这其中的感动,度过以后还很长很漫长的日子。
最新读《目送》有感14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
最新读《目送》有感15
生活是一堂上不完的课
封面,是绿的渲染。七十三篇散文,写尽人生的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目送,是别离的开端。目送着父亲的棺木进了火葬场;目送着母亲日渐苍老;目送着孩子长大成人开始嫌弃自己……眼睁睁看着一些东西从身边走失,珍贵的亲情、友情,因生命的期限而破灭。
无意间意识到,“华飞”好像现在的自己。我们,变了。在我们小时候,稚嫩的时候,对身边的一切倍感好奇与新鲜。我们为每一个未知和全新喝彩,那时候,父母也会笑,陪着我们一起“欢呼”。父母像没有思想的,心里的快乐只为我们。可他们老了,我们却变了。我们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年,我们抱着理所应当的心态,认为父母看到的可爱的、神奇的、新颖的,就只能淡定地看看,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以为他们的阅历比我深,见的世面比我广,当他们变成一个“好奇宝宝”,在我面前手舞足蹈是一件多么尴尬的事!我会无语、会尴尬、会难为情,敷衍几句“嗯”“哦”就了事了。在作者的这个角度看,我才觉得,我仿佛是抛弃了他们那般的狠心、对待陌生人那样的冷淡……
当我们有一刻嫌弃父母时,我们就应该想起,在我们幼稚的时候,是他们填充着我们一个个可笑的梦。我们也应当记得,我们要以同样的回应去对待现在的父母。
渐渐地发现,看别人的人生,才会认识到生活是一堂上不完的课。也发现,当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一份事业时,他虽会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却遗失了生活中的很多点滴。就像作者不知道杜鹃是杜鹃,与自己一墙之隔的那个邻居是谁,不知道生米里的虫用水泡泡就全能出来了。
或许,从稚嫩蜕变到成熟,经历了很多之后,看世界就会觉得一切似曾相识。曾经的我们,曾经的他们。我们可能要热爱生活;我们可能可以去留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我们可能可以记下每个生活中的瞬间;我们可能可以……
“一串红,二悬铃木,三年桐,四照花,五针松,六月雪,七里香,八角茴香,九重葛,十大功劳。”……先人仿佛有意布下这朦朦胧胧的生活规律。我们或许可以拨开每一朵绿叶去看每一朵鲜花……
【最新读《目送》有感】相关文章:
目送读后感05-28
《目送》读后感11-08
目送读后感06-23
目送的随笔09-18
(通用)《目送》读后感08-27
《目送》读后感【优选】08-16
《目送》读书心得体会05-31
《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12-19
目送读后感15篇03-11
目送读后感(15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