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备课新思维》读后感

时间:2022-11-12 10:14:2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名师备课新思维》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师备课新思维》读后感 ,欢迎大家分享。

《名师备课新思维》读后感

  读完《名师备课新思维》后,我有了以下几方面新的认识:

  一、备课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对于课程实施来说,课堂是一个双向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在互动中一起推进课程,实现经验的改造。我认为,与学生实现和谐互动的前提之一就是:全面了解学生。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内在需求的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本身是一种对话,是双向的活动,师生构成了共同体,在互动中实现经验的改造。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教书”变为“教人”,教师的课前准备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当教师设计的问题和任务无论过难还是过易都难以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在课堂反映中,就是学生无积极性,对所提出的问题和任务不感兴趣。枯燥的、无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拒绝学习。关键就在于兴趣的培养和在习得过程中获得一种愉悦的体验。

  二、备课过程中,关注教学的生成性

  教师对学生所学的内容可能达到的程度有一个预期的展望,将这种展望通过假设的情况蕴涵在教案中,好像一条暗线穿插在整个教案中,使教师能够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情境进行灵活的、动态性的调整,形成“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灌输现成的知识;是促进学生思考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生成出新的教学闪光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师进行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教师根据课前预设引领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于教师把教学过程统的过死,课堂完全成了教师的课堂,学生习惯于思考“老师要我回答什么”,而不是“我是怎样想的”,学习的过程成了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的过程,成了学生努力配合教师完成教学预设的过程。正是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成为走进新课程的思想理念的绊脚石。

  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超出预设范围)生成时,教师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而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可以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独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对于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火花”,教师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并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名师备课新思维》读后感 】相关文章:

集体备课工作的总结11-10

听名师授课的心得体会10-19

精选名师年度工作计划三篇06-29

英语备课组工作总结09-20

体育备课组工作总结08-17

备课组长工作总结08-11

名师年度工作计划汇编7篇09-02

初中数学名师讲课心得体会10-29

【精选】备课组工作计划7篇07-04

【必备】备课组工作计划4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