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经典【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成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故事1
夜郎自大
【典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教育意义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告诫人们要懂得谦逊礼让。
成语故事2
【成语名字】没轻没重
【汉语拼音】méi qīng méi zhòng
【近义词】没大没小
【反义词】知轻知重
【成语出处】
1、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9回:“那小孩子没轻没重的便说不好了,石师爷的老太太上了吊了。”
2、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管秀芬这丫头,打断我们的谈话,没轻没重的。
【成语解释】指言语或动作鲁莽。
【没轻没重造句】这几句没轻没重的话,得罪了在场的所有人。
【没轻没重的成语故事】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9回:过了一夜,这位老太太见一个人闹的没味了,便拿了一根带子,自己勒起颈脖子来。恰好被我用的老妈子看见了,便嚷起来。那天刚刚我在家,便同内人过去解救。一面叫我用的一个小孩子,到招商局去叫映芝回来。偏偏映芝又不在局里,那小孩子没轻没重的,便说不好了,石师爷的老太太上了吊了;这句话恰被一个和映芝不睦的'同事听了去,便大惊小怪的传扬起来,说甚么天津地方要出逆轮重案了,快点叫人去捉那逆子,不要叫他逃脱了。这么一传扬起来,叫总办知道了,便把映芝的事情撤去,好好的二十两银子的馆地,从此没了。天津如何还住得下,只好搬回通州去了。
成语故事3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外食非常的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大伤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说:“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好医生为人治病民宰相治理国家。”这种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周围的人非常敬佩。后来,范仲淹当了参知政事翩宰相)提出许多利民富国的措施,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志向,成为一代名人。
成语故事4
【注音】bì shí jī xū
【成语故事】公元前623年,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采用避实就虚的作战方法,避免与楚军的中军主力决战,先令其下军向楚右军进攻,因为楚右军是由陈、蔡两国军队组成的弱势部队,一举取胜。晋军主将狐毛又用计诱歼了楚左军,最终取得重大胜利。
【典故】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孙子·虚实》
【解释】实:实在,坚实部分;虚:空虚,虚弱部分。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方面
【相近词】避实就虚
【相反词】以卵投石
【成语例句】
◎ 汉末赤眉军和黄巢农民起义军,避实击虚,驰骋在广阔战场上的大量流动作战的事例,就是典型的战例。
◎ 从上述事例中,说明企业家只有重视与积累市场信息,及时地、准确地分析与利用市场信息,确定市场中的"空"与"实"所在,采取"避实击虚"策略,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成语故事5
运斤成风
楚国的郢都有个勇敢沉着的人,他的朋友石是个武艺高明的匠人。有一次,他们表演了这样一套绝活:郢人在鼻尖涂上像苍蝇(fly)翅膀一样薄的白粉,让石用斧子把这层白粉削去。只见匠人不慌不忙地摆荡斧头,呼地一声,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却涓滴没有受到损伤,郢人也依旧面不改色,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
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他非常佩服石的特技和郢人的`胆量,很想亲眼看一看这个表演。于是,国君就恭恭敬敬地把匠人石请来,让他再表演一次,石说:“我的挚友已经去世,我失去了唯一的搭档,再也没法表演了。”
根据这个故事,先人将“运斤成风”引为成语,比喻手法谙练,武艺高超。
成语故事6
老汉粘蝉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感悟: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àn)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感悟: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有个著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感悟: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成语故事7
【成语名字】风言风语
【汉语拼音】fēng yán fēng yǔ
【近义词】:流言蜚语、无稽之谈、飞短流长
【反义词】:义正言辞
【成语出处】
1、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
2、杨朔《渔笛》:“宋福一有空也去帮着她推磨压碾子,做些力气活,这就不免要惹起一些风言风语。”
【成语解释】没有根据的、不怀好意的、带有讥讽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暗中传说。
【风言风语造句】总有一些人喜欢把一些没来由的.风言风语,当做天大的事相传。
【风言风语的成语故事】
焦赣,梁国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人,出身于贫民之家,但自幼发愤苦读,涉猎广泛,独钟于《易》学,并在《易》学方面有所成就,得到地方人的称颂。梁王得知焦赣的情况后,对其十分欣赏与宠幸,命王室“供其资用,令极易学”。焦赣学有所成后,梁王先任命其做郡吏,后来又推荐其做小黄令。
成语故事8
靠近长城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死亡的占了大多数。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又名《淮南鸿烈·人间训》)
【释读】比喻虽然暂时遭受损失,却也许因此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可能会转变为好事。
成语故事9
成王败寇 成语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称为寇贼。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可这属于元规则,若要成功必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是胜利者,强者就是真理,永远有理。
自古胜者英雄败者贼.就拿汉高祖刘邦来讲;在他当皇帝以前,典型的一个小人、无赖.项羽是他结义兄弟,和项羽一起灭秦之后又杀了项羽,但成了汉高祖之后不一样戴着光环过日子.又杀了再拿唐太宗李世明来说;玄武门之变,弑兄夺位,可他还不是标榜为一代明君.在一些非理性思考的人眼里,成功者是不应当受到指责,成功的一方一旦当权便是合法,拥有立法权;失败的一方便失去了合法地位,没有发言权;当权者占据了拥有了公共宣传、历史编撰的自由,失败者被贬损,而没有申辩的机会。
中国自古就有所谓的“成王败寇”之说,与之相对的有所谓的“天道”:仁义礼信。似乎缺乏文化的尚武者更崇拜前者,而文官集团则强调后者。但也也不乏身份与信念交叉者。
究竟成王败寇与道二者应该如何取舍也相应成为长久讨论的话题。这里面当然蕴涵着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根据我对辩证法的理解,成王败寇与道的取舍应该是不同时机、不同场合下的具体而为。比如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当然应该以保存自己的为首要之务,成王败寇的观念应该在此刻压倒道义,否则就会丧失行道义的基础。毕竟一时不行道义不能说明就是没有道义。多少败者被后人耻笑为妇人之仁和缺乏斗争常识,这些都是在性命攸关之际还在讲道义的表现,诸如宋襄公之流(当然他比较极端,属于缺乏斗争常识的那种,相比之下项羽则往往在关键时候显得妇人之仁,比如鸿门宴和没有用尽刘邦父亲的`作用)。但是彻底抛弃道义,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下都不择手段追求成王的人终究成不了王,而最终只能走向众叛亲离,比如陈友谅。
对于陈友谅这类失败,中国历史传统的解释乃是一种“一山还有一山高”理论。就是说,你陈友谅固然勇猛过人,但是你毕竟不是圈宇宙最勇猛的人,所以你单靠武力、追求权力不讲仁义必然遭到比你更强大的、更勇猛、更足智多谋者的打击而惨败。这种解释很早就有人提出,但实际上并不能阻止历史上有千千万万个陈友谅前仆后继;反而陷入了一种“成王败寇”的循环论证,即:失败者是因为他失败而成为寇,成功者是因为他成功所以为王。
成语故事10
【注音】bì miàn yǐn xíng
【出处】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与邢夫人,诏二人不得相见。尹夫人向武帝请求见邢夫人。相见后,尹夫人“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见《史记·外戚世家》。
【解释】以之比喻因嫉妒而避不见面。
【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女性间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尹邢避面
【同韵词】手足之情、日角龙庭、巧诈不如拙诚、冰炭不言,冷热自明、雁归湖滨,鸡落草棚、赏信罚明、马上功成、有机可乘、映雪囊萤、看风驶篷。
【年代】近代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和邢夫人,对他们照顾有加。为了避免她们互相倾轧,下诏书让她们不得见面。后来尹夫人请求汉武帝让她见一见邢夫人,汉武帝考虑再三同意了她的要求。相见后,尹夫人低头痛苦,自叹不如邢夫人。
【成语举例】这等一个人,便在宦途世路上遇着了还不免弄成个避面尹邢,怎的肯引他作同心管鲍? 《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成语故事11
【拼音】shàn jià ér gū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自认为当权者会推行他的仁政,在鲁国任职期间,鲁君受到季氏的`控制,他只有感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鲁君没有重用他,他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行。”于是抱着“善贾而沽”的念头去周游列国。
【出处】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论语·子罕》
【释义】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怀才不遇的人
【近义词】待价而贾
成语故事12
【注音】fǎn lǎo huán tóng
【出处】《急就章》‘长乐无极老复丁’即《参同契》所云老翁复丁壮也,今变之曰反老还童。 清·翟灏《通俗编·识馀》
【解释】反:同“返”,归,还。道教语,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用法】作定语、宾语、补语;用于老年人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返老还童
【同韵词】救急不救穷、安富恤穷、水复山重、理屈事穷、发愤自雄、事火咒龙、神会心融、雀马鱼龙、轻骑简从、加绪含容、......
【年代】近代
【灯谜】祖孙回家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喜欢求仙问道,他潜心钻研,四处派人打听返老还童之术,访寻长生不老之药,一天一个白发老翁求见,说有返老还童之术,刘安认为老汉不可能有法术,就打发他走,只见一眨眼功夫,老汉就变成了儿童
【成语举例】这药有反老还童的功效
成语故事13
【成语名字】怪形怪状
【汉语拼音】guài xíng guài zhuàng
【近义词】:奇形怪状、千奇百怪
【反义词】:整整齐齐
【成语出处】邹韬奋 《萍踪寄语》四一:“他的那副怪形怪状,最初颇引起过路人的好奇心,围着看他。”
【成语解释】奇异古怪的形态、样子。
【怪形怪状造句】那个怪形怪状的.大叔,对人物别和蔼可亲。
【怪形怪状的成语故事】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和出版家。江西余江县潢溪乡渡口村委会沙塘村人。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成语故事14
一、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五、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六、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七、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八、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九、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十、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十一、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十二、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十三、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成语故事15
【注音】kū yú hé zhé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在《庄子》中运用寓言故事,他在《外物》篇中讲到:庄周在旅行途中听到有声音叫他,他在车辙中发现一条鲋鱼,鲋鱼即将缺水请求帮助,庄周准备取一杯水救它,鲋鱼说他是东海的.波臣,哪里是这斗升之水能够生活下去的。
【典故】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庄子·外物》
【释义】
枯鱼:干鱼;涸辙:干的车辙沟。比喻陷入困境。
【用法】
作宾语、定语;比喻陷入困境
【结构】
偏正式
【相近词】
枯鱼病鹤
【押韵词】
说得行不得、位尊贱隔、守土有责、咬指吐舌、显显令德、铜头铁额、百二山河、杜口绝舌、弱水之隔、以火去蛾、......
【成语举例】
枯鱼涸辙暂潜踪,大鹏何日天风送。 明·汪廷讷《种玉记·奇术》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02-25
经典的成语故事01-19
成语故事经典11-07
经典成语故事04-28
成语故事11-13
经典成语故事02-16
李代桃僵成语故事11-16
古代成语故事02-08
经典成语故事(精华)09-12
班门弄斧成语故事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