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时间:2024-06-08 08:33:21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故事(常用1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那么,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语故事(常用15篇)

成语故事1

  【汉字书写】:骑虎难下

  【汉语注音】:qí hǔ nán xià

  【成语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骑虎难下的意思】: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事情遇到了两难,既不能前进,也没有退路,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骑虎难下的近义词】:进退两难、进退维谷、羝羊触藩、左右为难、欲罢不能;

  【骑虎难下的反义词】:游刃有余、一帆风顺、进退自若、势如破竹;

  【骑虎难下的故事】

  晋朝时期,苏峻和祖约是镇守历阳的两员大将,苏峻和祖约率领他们的部队进入都城建康,挟持晋成帝,以诛杀朝廷奸臣为名把持了朝中大权。江州刺史温峤知道了有人起兵造反作乱,拥戴征西大将军陶侃为盟主,挺身而出起兵讨伐叛军。但是因为叛军人多势众,联军将少,陶侃初战连续战败,陶侃看到士兵们开始浮动,有些沉不住气了,于是开始理怨温峤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并且想撤兵再战。温峤开诚布公地劝陶侃说:“当年曹操战官渡,刘秀救昆阳,这些都是以少胜多,团结一致的典范。现在皇上蒙难,国家于危如累卵之际,我们仗义讨伐叛军,顺人心合民意,乃正义之师,因此决对不能后退。叛军只是凭借于一时气盛才能攻占都城,他们是利欲熏心的一群乌合之众,我们战胜叛军的'关键在于整个队伍要团结,而不应该是一盘散沙。只要我们联军团结努力,定可以寡敌众,战胜他们。我们现在就好比骑在老虎身上,如果不把它打死,怎么能半途从它身上跳下来呢?我们只有勇猛向前消灭老虎否则便功亏一篑。”温峤一番实事求是的话让陶侃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激励将士重新整理部队,树立作战信心。他和温峤仔细商议对策后决定从水陆两路同时发起进攻,最后终于打败了叛军,平定叛乱。

  【骑虎难下例句】

  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今之时势,义无旋踵,骑虎之势,可得下乎?”

  清.张廷玉《明史.袁化中传》:“惧死之念深,将铤而走险,骑虎难下。”

  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六回:“他若不来解救,必然要牵累到他的身上,他平生最畏患难,此时骑虎难下,哪怕他不从?”

  茅盾《子夜》十:“都成了骑虎难下之势,我们只有硬着头皮干到那里就是那里了!”

  【骑虎难下造句】

  他得意忘形地准备露一手,哪想到脸没露出去却把馅露出去了,弄成了骑虎难下的局面。

  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陷入骑虎难下,即不能留着他,也不能胸有成竹地确保他安全离开。

成语故事2

  古时候,有一个姓梁的女子,人称梁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独自照看着哥哥的一个儿子和她的两个孩子。当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时候,屋里突然着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将三个小孩子堵在屋子里,情况十分危急。

  梁姑奋不顾身地冲进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但是因为屋子里浓烟滚滚,根本分不清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儿,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来一看,却发现得救的'是自己的儿子。这时候,火势越来越猛,再进去救孩子的话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险。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捶胸大哭,心里想:这怎么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自己的孩子却得救了,这样一来,家家户户不都会知道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吗?那么我以后将再也没有脸去面对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冲进去被烧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儿救出来!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再一次冲进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结果孩子没有被救出来,她自己也被烧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家喻户晓”来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

成语故事3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此后,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成语故事4

  铁杵磨针:李白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因他的诗歌造诣高深而被誉为“诗仙”。但是在他小的时候可是一个淘气包,天天不想读书逮到机会就溜出去玩。这天李白又想找机会外面玩。跑出了学堂,跑到了街上。这看看那看看,这个好玩啊,那个有趣啊。走着走着都把大半条街给逛完了。哇,这天气真棒啊!“太阳多温暖,微风多有情,摇曳的树枝多动人。呀,真是个美好的日子。还好我聪明溜出来玩了,不然就错过了。”

  “哧哧哧”,“哧哧哧”,这刺耳的声音哪儿来?闻声望去,看到了一个头发花白的奶奶在河水边磨东西。“好像很好玩的样子,我得去看看。”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就撒开腿跑过去看。“奶奶,奶奶,你在做什么啊?”老奶奶没放下手中的活儿,“我在磨绣花针。”李白怀疑自己听错了,“奶奶,你说你要磨什么?”“绣花针。”李白瞪大了眼睛,“奶奶,你现在手上的可是一个铁棍啊。这么大这么粗的一根啊,怎么能磨成针呢?那么细那么小的一根针啊!奶奶!”这是老奶奶停了下来,“孩子,我可以慢慢磨,愚公都能把山给移走,水滴都可以把石头滴穿了。总会变成一根绣花针的。”“奶奶,可是你头发都白了,这……”“如果我花的.时间比别人更多的话,那这就不是很大的问题了。”少儿时期的李白愣住了,“奶奶年纪这么大了都这么努力,那我还这么浪费我的时间。从今儿开始,我要开始用功学习。”

  只要你想做,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给自己一直找借口,这借口终会阻止你前进的。如果你觉得离目标距离太远了,就要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跟距离更近入手,太好了,首先你有正确的认识。接着就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来入手。坚持,努力,只要在对的方向上比别人加倍努力付出更多的辛苦,你终会得到自己想要的。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成语故事5

  【成语名字】亦趋亦步

  【汉语拼音】yì qū yì bù

  【近义词】:亦步亦趋

  【反义词】:特立独行

  【成语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成语解释】形容事事追随和模仿别人。

  【亦趋亦步造句】做学问不能总是亦趋亦步,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亦趋亦步的`成语故事】

  《庄子·田子方》: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颜渊问孔子说:“先生缓步我也缓步,先生急走我也急走,先生跑我也跑,先生快速奔跑,脚掌译为:好象离开地面一般,而我只能瞪大眼睛在后面看了。” 孔子说:“颜回,你说的是什么意思?”颜回说:“先生缓步我也缓步,是说先生怎样讲我也跟着怎样说;先生急走我也急走,是说先生辨析事理我也跟着辨析事理;先生跑我也跑,是说先生讲说大道我也跟着讲说大道;及至先生好象脚掌离开地面般迅跑,而我瞪大眼睛在后面看,是说先生不用言说而为人信服,不私意亲近而周遍亲附,没有官爵利禄而人们聚集于前,却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此而已。”

成语故事6

  抛砖引玉

  唐朝时有一个叫赵嘏(gǔ)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常建的人,他的诗写的也很好,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的好。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可是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来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一定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

  后来赵嘏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常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后来人们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观点或文章介绍给大家,目的是为了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一个表示自谦的说法。

成语故事7

  三月不知肉味

  【故事】;

  春秋时期,年轻的孔丘在季府赶车,曾偷偷去季府乐师师襄子那里去学琴,也能练几曲。后来师襄子得罪了季武子被赶出季府,在外沿街乞讨与卖艺。孔子在街头遇到落魄的琴师,诉说他当年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成语故事8

  北宋时期,华州郑县令吴时学识渊博,办事灵活,他提出的“移兵就食”为朝廷节约了量的人才物力。他经常上书宋徽宗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后来被调到京城做官,国子监的人与他接触后都认为他学识渊博,尊称他为“立地书橱”

  【释义】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3、不谋而合成语故事

  【释义】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故事】

  东汉末年,各地群雄割据,关中地区以韩遂、马腾两支兵马最为强悍。此二人原先曾结拜为兄弟,关系相当密切,不料因部下之间多有摩擦,两人竟目成仇,兵刃相向。

  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督守关中各路马,调解二人争端。钟繇到长安后,写信劝和了韩遂和马腾。

  当时曹操主要得对付孙权和刘备,他担心腹背受敌,因此极力安抚韩遂、马腾,并劝马腾放弃权,到朝中任职。还要求他们二人分别送一子到京城,名为皇帝侍卫,实为人质。

  建安十三年,因马腾年老,曹操上表推荐马腾儿子马超为偏将,统领马腾部下,却提出要马腾和他其余两个儿子迁到京城。

  后来曹操命令钟繇攻打汉中的张鲁,并派遣夏侯渊前去与钟会合。这时马超担心曹操是要对自己下手,便打算起兵。

  马超对韩遂说:“曹操诡计多端,不可相信。我也顾不上在京城的.父亲了,从今之后只以你为父;你也不要再顾忌扣作人质的儿子了,就以我马超为子,咱们同心协力对付曹操。”

  韩遂欣然答应。韩遂的部将阎行却出来劝阻,请韩遂不要与马超一起叛。韩遂说:“现在关中各将领不谋而合,一致要,就好像老天命定了!”

  他不听阎行的劝告,带兵向东进发,在华阴与曹操的队战一场,结果输得很惨。留在京城的人质,自然都成了曹操的刀下鬼。

成语故事9

  【成语名字】沉李浮瓜

  【汉语拼音】chén lǐ fú guā

  【近义词】: 浮瓜沉李

  【反义词】: 汗如雨下、挥汗如雨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淝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成语解释】指吃在冷水里浸过的李子和瓜。形容夏天消暑的生活。也作“浮瓜沉李”。

  【沉李浮瓜造句】 在夏天过着沉李浮瓜的消暑生活是最惬意的。

  【沉李浮瓜的成语故事】

  建安二十二年(217),中国北方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建安七子中“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同年王粲也逝去,阮?则死得更早,建安文坛顿时冷落。曹丕和吴质是这场疫灾中的幸存者,吴质又是往日一同游宴的友人,因而建安二十三年,曹丕写信给他,表达对他的思念,并在信中追怀昔日一起游宴的情景。书信对于逝去的欢乐的感伤之情溢于言表,动人心魄,令人不胜感慨唏嘘。建安时期,战乱频仍,人们迭经忧患,因而这一时期的文章总的说来都难免涂上一层慷慨悲凉的色调。曹丕的这封书信无论是追念旧游还是感时伤世,都寄寓了一重人生无常的悲怆。他的文字,毫无君王的矫饰,全出于一片深情,使人如见肺腑,这就更增加了本文哀婉的'情调和感人的力量,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时代之音。加之书信用语自然,文采斐然,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但妥帖巧妙,宛若无痕,这也表现了建安散文通脱自然的共同倾向,对后世的短篇抒情散文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成语故事10

  成语名称:探囊取物

  成语拼音:tàn náng qǔ wù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很容易的事。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探囊:摸口袋。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极容易办到的事。

  成语来源:《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成语造句: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四回:“这首辅之位,犹如探囊取物。”

  探囊取物的成语故事

  韩熙载是五代时期南唐著名的贤才,因为明宗李嗣源杀害了他的父亲,于是他决定离开中原,投靠江南的南唐政权。韩熙载的.好友李前去为他送行。临行前,韩熙载告诉李:“江南的南唐如果重用我,让我当宰相,那我一定能率军北上,迅速收复中原。”而李听后则说:“我如果担任中原国家的宰相,那我就能率军轻而易举、毫不费力地夺取南唐各国(就是探囊取物的意思)。”韩熙载投奔南唐后不久,南唐就吞并了吴国。但是由于南唐皇帝昏庸,奸臣当道,韩熙载一直未能受到重用,也没能当上宰相。而他的好友李却做了中原国家——后周的大将。他奉命征讨南唐,屡建奇功,夺取了南唐的很多城池,受到后周朝廷的赏识。后来他虽然也没能当上宰相实现自己的誓言,但他的境遇明显要比韩熙载好得多。

  探字开头的成语

  探玄珠 探囊取物 探骊得珠

  包含有探字的成语

  探骊得珠 探囊取物 探玄珠 不探虎穴

成语故事11

  盘古开天

  话说最早的天地本是合在一起的,宇宙本是一团混沌。在这片混沌中沉睡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盘古。他的身边放着一把样子古怪的斧头。直到有一天盘古忽然醒来,但是觉得自己所在的空间是那么的压抑,于是拿起身旁的斧头对着周围的空间一气乱挥,也不知道挥了多久,反正是把天和地给明确的划分出来了。

  但是天与地分开没多久就又开始慢慢合拢,盘古就用自己的身体来支撑着天与地,就这样支撑了很久很久,天与地的位置已经被固定住了,但是伟大的盘古却因疲劳过度,累死了。他死后身体开始变化,骨骼变成了山脉和丘陵,肉身变成了平原和盆地,血和汗水变成了江海,毛发变成了森林,草原和沼泽。他的元神到了天与地的中心处,却因疲倦睡去。

  女娲造人

  在盘古肉身化为大地之后,大地上出现了很多种生物。多了很多年之后,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同样伟大的人物——女娲。女娲发现大地虽然有了很多生灵,但是它们缺少着创造能力,于是女娲便用黄泥按照自己的摸样捏出了很多小人,因为女娲觉得创造的这些人应该和自己有点区别才是,所以把泥人的尾巴改成了两条后肢(双足)。之后用施放了法术将这些小人变成有生命的活人,并且这些人都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精卫填海

  炎帝有一个善良,可爱的小女儿,名字叫精卫。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见道无边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长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终于在她认为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时候,她悄悄的离开了部落。最终她找到了大海,她为大海的伟大而陶醉,正当她奔向大海的时候,大海同样卷着巨浪奔向精卫。最后,大海把精卫带走了,带着她离开了这个世界。精卫死前那一刻才醒悟过来。精卫的灵魂因为愤怒而化做一只青鸟,精卫为了报复大海,决定把大海填平,于是就日以继夜的含着西山的石头去填海。

  女娲补天

  共工撞翻不周山,洞开天门的'事被女娲测算到后便从九重天下凡来制止来自天门的洪水。女娲四处收集五色石,再以五色石炼制成补天石。用补天石将天门补上。

  后羿射日

  多年以后(尧帝在位时),天下大旱,原因很简单,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后羿为解决大旱问题,自己锻炼出一把威力无限的巨弓。后羿在弓上注入法力。然后携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无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个太阳全射下来,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来,大地将陷入无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个太阳在天上。

  百鸟朝凤

  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丝毫不象传说中的那般光彩夺目。但它有一个优点: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那样吃饱了就知道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捡起来,收藏在洞里。

  这有什么意思呀?这不是财迷精,大傻瓜吗?可别小看了这种贮藏食物的行为,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发挥大用处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觅不到食物,都饿的头昏眼花,快支撑不下去了。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多年积存下来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和大家共渡难关。

  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

  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成语故事12

  得意忘形

  魏晋时,有个名气很大的文人叫阮籍。他博学多才,性情极其豪放。他读书入迷时,可以好几个月都不出家门。出外游玩和访友时,因迷恋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常常几个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时候就尽情地享乐,能够忘记自己是什么模样。

  八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渡水: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狐假虎威

  老虎抓住一只狐狸,准备吃掉它。狐狸说:“我是天帝派来的百兽,你敢吃我,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见老虎不信,狐狸又说:“你跟着我到森林里走一趟,就知道野兽们都怕我。”由于有老虎在身边,野兽们见了,纷纷逃命。老虎信以为真,就放了狐狸。

  车水马龙

  东汉时,章帝想给皇太后的娘家亲戚们封官赐爵。太后知道后,表示坚决反对,她对章帝说:“我娘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权利,只会吃喝玩乐。我曾经看见很多人去他们那里请安问候,门前的.路上,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你给他们加官封爵只能有害于国家。”

  半途而废

  东汉时,乐羊子外出求学。过了一年,他因为想家就回来了。他的妻子一见到丈夫就用刀割断织机上的绢帛。乐羊子觉得十分奇怪,他妻子说:“书没有读完就停下来,如同割断织丝一样。”乐羊子深受震动,又重新回去读书。七年后,完成了学业才回到家中。

  妙手回春

  春秋时期齐国神医扁鹊经过虢国听说虢太子猝死,就问中庶子太子的症状,认为虢太子只是假死可以救活。就叫弟子子阳磨好针,在太子的穴位上扎了几针,太子就苏醒过来,再经汤药调解,20天后就完全康复,扁鹊赢得妙手回春的称号。

  得陇望蜀

  东汉初年,隗嚣(ao)割据陇地,公孙述割据蜀地,自立为王,二人相互勾结,对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率军攻破天水(今属甘肃省),岑彭又与偏将吴汉把隗嚣包围在西城。

  公孙述派兵来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邽(gui),光武又派盖延、耿弁包围之,自己回兵东归。回到京都,刘秀给岑彭去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击破蜀虏。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

  意思是平定陇后不应满足,紧接南下平定蜀。后来"既平陇,复望蜀"就演变为成语"得陇望蜀",意思也变成形容得寸进尺,贪心不足了。既是褒义词,又是贬义词。

  对牛弹琴

  有个弹琴能手叫公明仪,他对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着头吃草,就好像没听见任何声音一样。不是牛没有听见,是这美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仪于是变换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叫声。牛听了,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因为不安而小步来回走动。

  买椟还珠

  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

  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

  东施效颦

  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

  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

成语故事13

  【拼音】:

  ài hè shī zhòng

  【解释】:

  比喻因小失大。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的卫懿公养了非常多鹤,朝廷的官员们每天都要去伺侯鹤苑里的'这些鹤,鹤越养越多,鹤苑的面积也越来越大。北方的燕国听说卫懿公爱鹤的消息,便特地给他送来几十只非常罕见的鹤。

  卫懿公听说后非常高兴,他在全国巡游这些鹤,并告诉国人这些鹤显示了卫国是多么的强大而富有。就在卫懿公到处吹嘘显富的时候,邻国的狄人出兵侵犯卫国,卫懿公命令国内的男人必须上前线应敌。

  但这时人们却都在后面报怨说:不是说鹤是最有能耐的吗?那么让鹤去上前线把狄人击退好了,我们饭都没吃饱可没力气打仗呢。卫懿公带着部队迎敌,但将士们都无心打仗,卫懿公最后在战死沙场,卫国从此灭亡了。

成语故事14

  【成语】:弹冠相庆

  【拼音】:tán guān xiāng qìng

  【解释】: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有叫王吉和贡禹的两个人,他们是同乡,又是很要好的朋友。王吉在汉宣帝时曾被任命为大夫,后来罢免了他。贡禹做了几年官也被罢免了。汉元帝即位后,王吉又出来做了大官。贡禹听到这个消息,认为自己又将有机会向上爬,于是把自己帽子上的灰尘掸去,准备出去做官。当时有人讽刺他们说:“王吉在位,贡公弹冠。”

  【造句】:

  1、他用不正当的手段坐上了公司的第一把交椅,他的`同事弹冠相庆。

  2、他以阴谋手段夺取了政权,正在和同伙弹冠相庆,不料一把刀突然刺进他的心窝。

  3、他用不正当的手段坐上了公司的第一把交椅,他的同伙弹冠相庆。

  4、当这种东西被杀死的时候,人面兽心的人将济济一堂,弹冠相庆。

  5、但是在日本公司弹冠相庆之前,他们也许想弄明白这次难得的机遇很难是商业智慧的结果。

  6、美国传统基金会建“共产主义受害者纪念碑”,他们弹冠相庆。

  7、抑或是只不过当无法达成共识时,措辞也跟着无法弹冠相庆了。

  8、明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

  9、大唐的官员加官进爵,弹冠相庆,敦煌的英雄箭尽粮绝,中毒毙命街头;大唐的朝廷日日歌舞升平,敦煌的汉人每年偷偷祭祖后,要痛苦地将汉服藏起。

  10、投资者们弹冠相庆,几乎是泪流满面地欢呼着战争的到来,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为了解,发战争财究竟是多么让人愉快的一件事。

  11、村长李大宝见陈少白出刀,在心中暗自窃喜,恨不得弹冠相庆,回家找坛老酒痛饮一番。

  12、当这些人离开洛阳城去抓贼后,城中的大小官员一个个弹冠相庆,认为总算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

  13、就在两位家主弹冠相庆之时,一个柳家侍卫快速跑了进来,甚至连最起码的通传都没有,就这样直接冲入到了柳寒江面前。

成语故事15

  北宋时著名的学者程颢,世称明道先生。他从小聪明青年时代在西京洛阳讲学,非常有名气。他的弟弟程颐也是著名的学者,经常讲学,人们称他们为“二程”。后来,他们的'学说被朱熹 继承和发展,人们称他们为“程朱学派”。程颐十六七岁的时候,非常喜爱打猎。后来他集中心思研究学 问,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猎了。有一次,他惋惜地对友人说:“打猎 的爱好我今后没有啦!”

  有个名叫周茂叔的朋友听到了这话,特地去对程颢说:“你说的 话不一定就是如此。千万不要说得那么容易。我看你不是不喜爱打猎,而是把这种心思隐埋起来罢了。说不定哪一天这种心思萌发起 来,你还是会像年轻时一样,高高兴兴地去打一阵子猎的。” 程颢对周茂叔的话末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了一阵。

  周茂叔的这席话,在十二年后得到了验证。一次程颢外出归来。 在田野里见人打猎,顿时想起了打猎的乐趣,高兴得手痒起来。但他忽然回忆起周茂叔说过的话,便硬是压制了要打猎的欲望,径自走回家去。

  见猎心喜材料

  【发音】jiàn liè xīn xǐ

  【出处】《二程全书》第七卷:“明道年十六七时,好田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间见田猎者,不觉有喜心。”

  【解释】比喻旧习难忘,触其所好,便跃跃欲试。

  【近义词】跃跃欲试、触景生情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成语举例】金兆梓《炒冷饭》:“现在反应来了,我自然有点~,不免把那陈年的冷饭拿出来炒一炒。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02-16

成语故事经典11-07

成语故事02-25

成语故事11-13

经典的成语故事01-19

经典成语故事04-28

成语故事大全07-22

出尔反尔的成语故事11-05

塞翁失马成语故事02-17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