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时间:2024-05-14 17:25:17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故事范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故事范文

成语故事范文1

  暑假期间,我看了一本书——《成语故事》,书里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吸引着我,启发着我,引导着我。

  在我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磨杵成针》这个小故事,讲的是李白小时侯读书很不用功,还没写完作业就跑出去玩。一天,他看见一位老奶奶正拿着一根又粗大壮的铁棒在石头上使劲的'磨着,李白看了感到非常的奇怪,就好奇的问老奶奶在干什么,老奶奶说,她要把铁棒磨成针,李白感到非常好笑,觉得不可思议。老奶奶又说,只要功夫到家,自然可以成功,李白听了以后很受启发。从此,李白无论碰到了多大的困难、磨难,时刻记住老奶奶的话,最后成了一位诗人。从这则故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什么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懂得了一些道理,受到了一些启发。我们要像故事当中的那个老奶奶一样,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铁棒也能磨成针。在我们平常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坚信自己能做到,再粗的“铁棒”也会被我们磨成“针”。相信自己,不惧困难,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最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成语故事范文2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是一个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县担任县令。 一天,他看见一个当差的人,慌慌张张地从仓库里出来,边走边往衣袋里塞什么东西。张乖崖马上叫住了这个人,发现他偷了一文钱。这个当差的人,支支吾吾了半天,见实在混不过去了,才承认是刚从库房里偷来的。张乖崖让便人将他押回大堂,下令拷打。那人很不服气,大声地喊道:“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乖崖一听大怒,怎么还有这样的人,明明犯了错,还要顶撞,就毫不犹豫地拿起笔,写下这样的判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说:“一天偷一文钱,一千天就是一千文钱。”判决完,张乖崖下令,斩了这个当差的`人,警示众人。

  这个故事说明了,过失虽小,但一旦长期积累,很小的错误,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柔软的绳子可以锯断木头,一滴滴的水滴可以穿破顽石,所以只要我们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再小的力量也能完成艰难的事情。那么,如果我们在学习上也能像水滴那样,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坚持不懈,一心一意地学习,思考,就一定能把学习上的“顽石”“滴穿”,最终取得成功!

成语故事范文3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一抓一放(第一则以教师讲为主,第二则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精读《自相矛盾》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故事《自相矛盾》。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听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

  生:听过或没有

  师:有人听过。那有人能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吗?

  生回答

  师:那自相矛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了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2、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则故事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生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生字词。

  “矛(茅)

  盾

  楚

  锐

  戳”

  请学生读生字词,读准字音。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在写这些生字词时有哪些注意点。最后让学生组词。

  3、师:好。本课的生字词我们就学到这里,我们来看这里“矛”这里的“矛”是什么意思呢?(生思索)盾呢?(生思索)

  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头有金属枪头。

  盾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用来遮挡提防兵器。

  师: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字“戳”,这是一个动词,同学们你们能做做戳的动作吗?

  生拿出笔纸。让他们听指令做动作。第一次“矛”戳不穿“盾”,第二次“矛”戳得穿“盾”。同时讲解并板书

  戳不穿→→矛

  不锐利

  戳得穿→→矛

  很锐利

  盾

  很坚固

  盾

  不坚固

  师:文中的楚国人是怎样夸奖他的矛和盾的呢?请同学们找一找,用∽∽∽画出。

  生找到后请生朗读。

  师:你们注意到楚国人说此话时的提示语了吗?

  突出“夸口”一词,夸口是说大话的意思。让生再读一遍,注意读出“夸口”的语气。

  师:听了楚国人的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我们的同学都很聪明,看出了这个楚国人的破绽。其实看穿他的不止我们同学,文中的路人他是怎么问的?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由生读出路人的话。

  师:那路人问完之后,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请一大组的同学来读一读。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个楚国人的神态?

  生:张口结舌。

  重点讲“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了。

  师:这里的“张口结舌”可以换成哪些词语呢?

  生:瞠目结舌

  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

  师:到这里,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呢?

  生: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否则吃亏的是自己;不要夸口,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

  师:现在你能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在黑板上抄下寓意。

  师:最后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A同学当楚国人,B同学做路人,其他的同学读旁白。

  三、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自相矛盾》我们就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竽

  腮

  俸禄

  奏

  开火车读,讲生字词读及写的时候的注意点,齐读,组词扩词

  2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本课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篇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思考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先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问题。

  小黑板上的问题是:

  (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他为什么要充数?

  (3)他为什么能充数?

  (4)他充数的结果如何

  生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1)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2)他想得到俸禄,但又不会吹竽,所以他要充数。

  (3)齐宣王在世时总是喜欢大家一起吹给他听,给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机

  重点讲“居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

  师:这里的居然能换个词吗?

  生:竟然。

  师:从居然你看出了什么?

  生:南郭先生蒙混骗人,不该得到俸禄。

  (4)充数的结果是:当齐宣王在世时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湣王在位时他只好逃走了。

  师:通过南郭先生命运的转变,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人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只能混一时而不能混一世。

  生2: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识别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他们往往冒充有真本领的人混饭吃。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装模作样的语气。

  师:你能说说你对滥竽充数的理解吗?

  生: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在黑板上写出寓意。

  四、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的作业是:

  (1)仔细体会我们所学的两则成语故事中包含的寓意

  (2)搜集与我们课文类似的成语故事

  (3)搜集成语包括除了四个字以外的三个字,七个字等字数不等的成语。

成语故事范文4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从小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爱读书是因为我可以在书里学到很多知识。我在《成语故事》学到了许多有用的成语,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体会到了中华成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次,我都在家里急切的等待,等着妈妈从图书馆借书回来,终于等到了,我迫不及待的从妈妈手里接过书,像一匹饿狼,贪婪的'读了起来……

  爸爸妈妈都是教师,所以很容易就能从学校读书馆借到书,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妈妈帮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晚上不读书就睡不着觉。我要谢谢妈妈,要不是妈妈给我借书,我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读书的乐趣。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成语故事是我最喜欢看的书,同事也是我最紧密的伙伴。

成语故事范文5

  功败垂成成语故事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集结了90万大军,准备南下进攻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遣谢石和谢玄率领八万精兵前往迎敌。最终,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击溃了前秦军队。

  当时,谢玄是东晋的一位年轻将领,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率领部队连战连胜,收复了许多失地,为东晋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谢玄深感欣慰,正筹划着如何进一步巩固已收复的土地,扩大东晋的.势力范围,为国家谋求长治久安的未来。然而,宫廷内却有人对他的战功心生嫉妒,向皇帝进言,称谢玄出征时间过长,建议他留守原地,不再前进。

  谢玄眼看着即将到手的功业无法成就,悲愤之情可想而知。不久就病死了,死时才46岁。

  谢玄的一生实在是令人惋惜,他本可以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但命运却让他的寿命如此短促。就在他即将功成名就之际,却不幸遭遇失败。这样一个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人,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实在令人感慨不已。

  “功败垂成”又作“败于垂成”,或“功堕垂成”。

成语故事范文6

  成语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下来的,而且每个成语还带有一个个小故事,不愧为精华。今天我学习了两个成语故事,分别是“铁杵磨针”和“凿壁偷光”。

  “铁杵磨针”主要写了李白小的时候不爱学习,有一天,他看见河边有个老太太在磨一根铁棍,便过去问她:“老奶奶,你在干什么呢?”那位老太太说:“我准备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又问:“这跟铁棒这么大,而针又这么小,能摸成吗?”老太太告诉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后大为感动,牢记在心,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这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是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简单的道理几乎任何人都知道,可是真正用到里面道理的人又有几个呢?只要人人都有决心,肯下功夫,那么世界就不会有什么做不成的事,世界也就会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凿壁偷光”主要写了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就这样,经过匡衡的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凿壁偷光”意思是: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看完这个故事,我感觉我们的学习条件比匡衡好得多。家里整天开着电灯,还有许多书和电脑,可是为什么没有获得像匡衡的成就呢?我想:还是和我们没有像匡衡那样刻苦学习的情况分不开的。今后我下定决心,以匡衡为目标,努力刻苦的学习,争取早日取得成功。

  成语故事教会我为人处世,教会我哲学道理,教会我太多太多。我不会忘记这位良师益友,我会继续学下去?

成语故事范文7

  我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我记住了成语“呆如木鸡”、“盲人摸象”、“废寝忘食”、“掩耳盗铃”。我还知道讲这些成语的小故事。我最喜欢的是《盲人摸象》的故事。

  故事讲了几个盲人摸象。高个子摸到大象的耳朵说:“大象像一把又大又扁的蒲扇”。年老的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大象像又细又长的蛇”。小个子摸到大象的腿说:“大象像大柱子”。第四个盲人摸到大象的牙说:“大象像上粗下细的`大萝卜”。四个盲人争争吵吵,谁也不服谁。最后赶象的人说:“你们说的都不对,都是只摸到了一部分”。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观察事物要看全部。以后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千万不能当不会用一样白费功夫。做事都要以多练为主,熟能生巧,吸取“纸上谈兵”的失败经验。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对我们的教诲。有些故事我们从小就知道,但还是明知故犯,是家长提醒的不够吗?是老师教育的不够吗?其实都不是,这些错误的频频出现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不严格要求自己造成的。我们还会记得一些教训,本能的去改正,这对我们是有益无害的。

  《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他像一条江河源源不断的流入我们真实的海洋中。

成语故事范文8

  春秋时期,虢国屡次侵犯晋国,晋献公便决定灭掉虢国。大夫荀息想了一个计策:“虢国与虞国唇齿相依,我们可以先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等灭了虢国,就能顺道灭掉虞国。”

  晋献公认为虞公未必会答应借道。

  荀息说:“虞公很贪婪,如果我们把垂棘的美玉和屈地的良马送给他,他必然见利忘义,痛快地答应我们的要求。”晋献公也很珍爱美玉和良马,不愿轻易予人,因而沉吟不决。荀息便说:“这只是权宜之计,等我们灭了虢国之后,就去讨伐虞国,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取回美玉和良马了。”晋献公权衡之后,同意了荀息的提议,派他带着美玉和良马前往虞国游说。虞公见到这些珍贵的礼物,喜出望外,当即允诺借道给晋国。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位有识之士,他对虞公说:“有一句谚语说:‘唇亡齿寒。’如果嘴唇不存在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我们虞国和虢国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旦虢国灭亡,那我们离亡国之日就不远了。所以坚决不能允许晋国借道。”虞公心里只有美玉和良马,根本不理会宫之奇的意见。

  宫之奇见忠言不被采纳,无奈之下率领族人逃往国外以求自保。他在路上感慨道:“虞国就要大祸临头了,只怕到不了新年就会沦为晋国的附庸。”

  晋国的大军穿过虞国国土直抵虢国都城,虢国人做梦也没有料到晋军竟然会从虞国的边境冒出来,还没来得及抵抗,就成了亡国奴。晋军班师回国时,经过虞国国都。虞公毫无戒备地到城外犒劳晋军,祝贺他们凯旋。晋军乘机突然发难,擒住了虞国君臣,之后进城夺回了当初贿赂虞公的美玉和良马。直到此时,虞公才如梦初醒,后悔自己不该贪财而不听信良言,但为时已晚。

成语故事范文9

  今日教学第八课《成语故事》的前两个故事。在备课的时刻,我对把如许浅近的成语故事支配在5年级教学很不认为然。由于看看课文,直白如话,几近找不到练习点,而这三个成语“自相矛盾”“鱼目混珠”和“一语道破”又是门生耳熟能详的,课前他们都能对成语所表达的寄意说出个也许来。

  那末如许的内容该若何进行教学呢?门生的学习出发点在哪儿?课堂教学的练习点在哪儿?门生学习的愉快点又在那边呢?我频频揣摩教材,发现这三则成语故事固然看似雷同,都是按事变的发展次序来陈述,然而在显露人物的时刻,写作法子却不尽雷同。譬如第一则故事侧重捉住人物的说话来显露人物“夸口”以及言语先后抵牾的特色,从而陪衬出“自相矛盾”的主题思想;而第二则故事则首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描述来显露 “鱼目混珠”的效果,如“喷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模样,竟然也得到了和他人同样多的俸禄”和“只好逃脱了”;第三则故事则捉住对事物的客观描写来显露张僧繇所画的龙点睛先后的变化,从而凸起点睛之笔的奇异。这样一来,本课的练习点就找到了。捉住练习点进行有用的练习,门生的学习愉快点天然会被激起出来。

  那末门生的学习出发点若何肯定呢?起首诵读方面,对于如许短小直白的文章,5年级门生不难做到正确、流利,但对于人物说话、动作的诵读却由于缺少深层解读而显得苍白,那末第一个学习出发点就是在门生通过预习做到正确、流利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引诱他们走近文本,把书读得“立起来”,让人物形象活起来。其次,固然课前门生都能说出三个成语的意思,但如许的知识起原,要末源于前一天晚上预习时把词典的解释背下来;要末源于过去在生活中得到的一孔之见的了解,并未在他们的心灵里发生真正的共识和感悟。因而,第二个学习出发点应该是在门生初步认识成语意思的基础上,引诱他们进一步走近文本,与人物对话,从而得到一次心灵的体验。

  因而,就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段:

  1、捉住说话,读出“矛盾”。

  (第一则故事教学实录)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谁知道矛是用来做什么的?是什么模样的?

  生:矛是战场上用来袭击敌人的,长长的,顶端尖尖的,可以刺人。

  师:这个刺字,文中用了一个甚么词?

  生:戳。

  师:对,戳就是“刺”的意思。跟我读:戳,谁能给戳再组个词?

  生:揭穿。

  生:邮戳。

  师:那末盾又是什么器材?是做甚么用的呢?

  生:盾是战场上用来抵抗敌人用的,模样宽宽大大的,是长圆形的。

  生:也有长方形的。

  师:那末,怎样的盾才是好盾呢?

  生:越结实的盾越好。

  师:好,请你来卖一卖你的盾。

  生读文中句:我的盾结实得很,随你用甚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嗯,有点夸口的味道了。谁再来叫卖自己的盾,比他还能夸口?

  生读:我的盾结实得很,随你用甚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哎,他夸大了这几个词:结实,甚么矛,戳不穿,你们感受到了甚么没有?

  生:感受他更像在吹牛。

  师:这个吹牛,就是文中说的——

  生:夸口。

  师:谁能再给“夸口”换一个词,适才谁人“吹牛”太口语化了,能不能换一个?

  生:炫耀。

  师:好,那末谁来炫耀一下他卖的'矛?怎么样的矛才是好矛?

  生读文中句:我的矛锋利得很,随你甚么盾它都能揭穿。

  师:听出来了,你的矛切实其实很锋利。谁也来倾销一下自己的矛,比他还能夸口?

  生读:我的矛锋利得很,随你甚么盾它都能揭穿。

  师:好,如今咱们到集市上去。

  师引读: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

  生读:我的盾结实得很,随你用甚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读: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

  生读:我的矛锋利得很,随你甚么盾它都能揭穿。

  师读:有个围观的人问他——

  生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师读:谁人楚国人——

  生读:哑口无言,回答不出来了。

  师:哑口无言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语言吞吞吐吐。

  师:是如许吗?你再读读后一句话。

  生:谁人楚国人哑口无言,回答不出来了。

  师:他语言了吗?

  生:没有。

  师:看来哑口无言并不是语言结巴的意思呀,对不对?

  另一个预习充沛的门生举手说:哑口无言是因为理屈、严重或胆怯而说不出话来的意思。

  师:那末这个楚国人是由于甚么原因此说不出来呢?

  生:由于理屈。

  师:他为何感到理屈了?

  生:由于他如果说他的矛戳得穿他的盾,那末他的盾就不像他说的那末结实了,如果说他的矛戳不穿他的盾,那末他的矛也不像他说的那末锋利了。以是他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师:以是,后来人们就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来比喻——

  生:一个人语言或做事先后抵牾。

  师:是呀,你们看,原先矛和盾都是两种刀兵的名称,为何如今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言行先后抵牾呢?恰是来源于故事中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语言先后不一致哪。

  师:让我们捧起书,再次走近这个给后人无数开导、至今仍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吧。

  [评析:这一段的教学从课题入手,调动门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初识“矛盾”。然后又通过“怎么样的矛是好矛?怎么样的盾是好盾?”创设门生叫卖“矛盾”的情境,重点指点门生读好楚国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这是理解“自相矛盾”的基础。末了通过理解“哑口无言”天然引出成语所包含的意思,回扣“矛盾”。]

  2、捉住动作,琢磨生理。

  (第二则故事教学片段)

  师:南郭先生混进宫中,靠着装腔作势,竟然也获得和他人同样多的俸禄。当他手捧着得手的钱,内心是怎样想的?

  生:这个齐宣王真是太傻了,被我十拿九稳就骗到了钱。

  生:哈哈,看来这个皇宫里还真好混啊,像我如许没本领的人也能领到俸禄,真是太棒了!

  生:想我入宫前,过的是贫困寒酸的生存,现在今是昨非,我也有钱啦!

  生:只要在宫中装腔作势就可以或许领到钱,如许的日子如果能不停过下去该多好啊!

  师:好景不长。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瑉王承继了王位。他也是个喜好听吹竽的人,但是他不要许多人一块儿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这个南郭先生——

  生:只好逃脱了。

  师:他为何要逃呀?

  生:由于一个一个地单独吹,他就不能再浑水摸鱼了。

  生:他如果不逃,被发现他鱼目混珠的话,就会犯了欺君之罪,是要被杀头的。

  师:以是,他仍是逃命要紧,赶忙逃吧。那末,当他逃回家之后,内心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唉,看来没点真本事,这日子还真欠好混啊。

  生:早知云云,何必当初呢?早知道会有这一天,我就该好好随着那些有本领的人好勤学吹竽了。

  生:幸好我逃得快,不然被发现,我这小命就完了。

  生:赶忙学点真本事吧,要不然,我又要过之前那种贫困寒酸的苦日子了。

  [评析:这一个片段的教学牢牢捉住文中的两个动词 “混”和“逃”,引诱门生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公道的想象,琢磨人物的生理,从而得到了雄厚的感情体验,并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了品德了解,使成语包含的意义水到渠成,昭然若揭。如许的习得比仅从词典或生存中获得的一孔之见来得更深入,也更雄厚。]

  [课后反思:这节课教学扎实,练习到位,门生的运动面年夜,思惟活跃,不时显现出智慧的火花,迸发出说话的亮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出乎我本来的预设。我想,这统统应当归功于上课以前对教材的当真研读,对练习目的的科学掌控,以及对门生学习出发点的充分认识和精确定位,使这篇看似日常的老教材也能焕发出新课程下的生命活气。]

成语故事范文10

  窦融世代在河西担任要职。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时,他担任波水将军,统率重兵。后来更始帝刘玄灭了王莽,他又归顺更始帝,当了巨鹿太守。更始帝兵败后,他无主可依,就联合酒泉、敦煌等五个郡在河西形成割据势力,自任五郡大将军。

  河西民风比较淳朴,窦融施行的政策又比较宽和,所以境内官民相安,粮食充足,附近的流亡百姓纷纷归顺窦融。一时间,河西五郡兵强马壮,天下闻名。

  后来,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他就是汉光武帝。窦融总觉得自己割据一方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很想归顺光武帝,做个青史留名的汉室忠臣。于是他派长史刘钧向光武帝上书并献上马匹。

  刘秀得知窦融有归顺的`想法,高兴得不得了,当下就封他为凉州牧,赏赐黄金二百斤,并让刘钧带一道诏书给窦融。

  在诏书中,刘秀指出河西五郡军民安定,表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这些都应当归功于窦融的治理之功。他还表示,自己知道窦融功劳很大,所以对他非常思慕。

  刘秀特意指出,在他与窦融之间,还有蜀地的公孙述和天水的隗嚣,他们占据土地,一个想争夺天下,一个则想从战争中渔利。在蜀汉相攻的形势下,窦融归顺何人,对全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要举足移动一步,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

成语故事范文11

  从前有一位名叫李青的年轻射手,他练就了一身了不起的射箭技艺。李青能够在百步之外准确命中目标,无论是站立射击、跪着射击还是骑马射击,他都能轻松胜任。他的箭术精湛,每一箭都能准确命中靶心,从未有过失手的情况。因此,李青备受人们推崇,被誉为当代神射手,传颂于后世。

  夏王听闻后羿的射箭技艺非凡,曾亲眼见证他的神奇表演,深为折服。有一天,夏王下令将后羿召入宫中,独自进行一场演练,以期亲眼目睹他那独步天下的射箭技艺。

  于是,夏王召见后羿,带他到御花园,找了一个宽敞的地方,指着一块一尺见方的兽皮箭靶,靶心直径约一寸,说道:“今日特邀先生前来,盼能一展绝技。此箭靶即为目标。为增添趣味,特定赏罚:中靶者,赏黄金万两;不中者,削减千户封地。先生,可开射矣。”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沉默不语,脸色逐渐变得凝重。他缓步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每一步都显得格外沉重。然后,后羿拿出一支箭搭在弓上,拉开弓弦,开始瞄准。

  后羿心中焦虑,手指颤抖着拉起弓弦,眼神不停地在目标上游移。他深吸一口气,箭矢终于飞出,却只是落在靶心外几寸的地方。后羿脸色苍白,再次搭箭射出,箭矢却偏离了预定的轨迹。这时,后羿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愈发强烈,导致他无法集中精神,箭矢的命中率也越来越低。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陪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操练射箭,一心专注,技艺纯熟。然而今日的比赛关乎他的利益,心中难免有所紧张,无法发挥出正常水平。唯有将外在的赏罚置之度外,方能心无旁骛,尽展神箭手的风采。

  患得患失、太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往往会妨碍我们取得成功。我们应该像古代传说中的后羿一样,学会放下私利,以平常心面对各种挑战。

  法如深涧

  有一位名叫董阏(e)于的人被派往赵国的上地去任地方长官。

  董阏于初来乍到,他深入民间调查,访探民俗民情、民心民意。这一天,他来到石邑山,只见山中有一条深涧,涧壁陡峭,像斧削,似城墙;涧深百丈,十分险要。于是董阏于找到在当地居住的人,问道:

  “这里有没有人掉进过这深涧?”

  那里的人回答说:“没有人掉进过。”

  董阏于又问:“不懂事的小孩子、白痴、聋哑、疯癫及反常的人,有没有掉进去过呢?”

  那里的人回答说:“也没有。”

  董阏于继续问:“牛马猪狗,有没有掉进去过呢?”

  人们还是回答说没有。

  董阏于想了想,说:“为什么不曾有人畜掉进这深涧里去呢?”

  这个深涧附近的环境异常阴森恐怖,据说进去的人很可能会失踪,谁敢冒险进去,简直是在找死。因此,附近的行人都会绕道而行,绝不靠近这个深渊,就连牲畜看到这里也会畏惧不前。

  董阏于豁然开朗,他深受启发地拍手叹道:

  “好啊,我相信我可以有效地管理我的臣民。如果我建立了严格的法律体系,并且严格执法,让每个人都知道违法行为就像置身于悬崖边缘一样危险,那么就不会有人敢去触犯法律了。这样一来,我就可以更好地治理国家。

  智者常从日常琐事中获得启示,领悟智慧。一位领导者在面对危险的深渊时,思考到执法应如大山般稳固,可见其必将取得卓越的政绩。

  目不见睫

  楚庄王准备进攻越国,他向谋士杜子透露了他的计划。杜子问道:“大王打算进攻越国的动机是什么呢?”楚庄王回答道:“越国目前内部腐败,实力薄弱,这是我们进攻的绝佳时机,我不想错失良机。”杜子又追问:“大王有把握取得胜利吗?”楚庄王信心满满地说道:“当然有把握。越国此刻已是摇摇欲坠,我军出击必定一举成功!”

  楚庄王听完杜子的劝告,陷入沉思。他意识到自己的确忽略了楚国内部存在的问题,虽然越国局势动荡,但楚国同样存在军力不强、政治腐败等问题。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决策,认识到应该先解决楚国内部的困难和挑战,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的威胁。于是,楚庄王决定重新审视楚国的现状,努力改善国内政治和军事状况,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杜子的一番劝告,让楚庄王如梦初醒,心服口服,他决定不再轻举妄动,而是加强楚国的治理,让楚国真正强大起来。

  我们经常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却很难看到自己的不足;我们总是考虑很遥远的未来,却忽视了眼前的现实。这种态度和思维方式是有问题的,如果不加以纠正,将会带来很大的危险。

成语故事范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的生字,理解文中的新词,能联系生活理解“自相矛盾”。

  2.能把故事读正确、流利通顺,能用自己的概括讲述小故事。

  3.能读懂《自相矛盾》,认识故事情节设计时的“突转”技巧。

  4.产生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

  【课前阅读五分钟】

  1.三字成语:紧箍咒、一溜烟、铁公鸡

  2. 四字成语: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3.五字成语:桃李满天下 一物降一物 疾风知劲草

  4.六字成语:过五关斩六将 百思不得其解 迅雷不及掩耳

  5.七字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赔了夫人又折兵

  6.八字成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7.九字成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成语

  1.刚才我们读的都是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2.成语是相对固定的词组或句子,有的来源于

  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我们再来读几个四字成语,图文结合看看他们的来源

  (1)望梅止渴

  (2)画蛇添足

  (3)嫦娥奔月

  (4)学而不厌

  3.翻开书,看看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个成语,都是来源于……我们学过《一路花香》,知道寓言故事有个特点,一般会用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正因为有这些相同点,这三个故事被安排在了一课当中——《成语故事》。

  二、初读故事,感知内容。

  1.认认真真读故事,把故事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做个记号。读完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读给你的同桌听。同桌裁判一定要认真听哦。

  2.读后学习词语。

  3.故事,故事,是以“事”为中心的,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喜欢的那个故事吗?

  4.看,我们把小小的'寓言故事读得更“小”了,还认识了不少字。那么下面的句子,你能读正确吗?

  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只因太夸口,被人将了军。

  可笑是南郭,鼓腮吹假音,蒙骗怕被抓,只好跑了人。

  画家张僧繇,墙壁画龙身,逼真少神韵,点睛龙入云。

  读完你发现了这些句子不但含有本课生字,还……

  三、读懂故事,把握情节。

  1.故事再短,也是需要情节的,故事适合于口头讲述,也许没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没有繁复的景色描写,但它一定有流畅的情节。即使它是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也有变化突转的情节,靠着突转变化的情节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先来看《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用心默读,用文中的关键词 【提示:这个故事是从( )开始讲的,因为( )故事就有了曲折,最终( )。】

  2.组织交流,深入认识

  “夸口”是什么意思?楚国人的话语中哪些词是过分扩大夸张了?

  指导朗读。

  围观的人“问”了什么?师生对话,明白言外之意?修改楚国人的话语。

  四、讲故事,明道理。

  1.讲好这个故事关键在于把握情节。回想情节。

  2.如果把这个故事讲给比你大的学长听,你觉得跟谁讲这个故事比较好。

  如果把这个故事讲个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听,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呢?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刚才我们一起读出了故事情节的起点和突转,读出了故事的道理。你能自己读读《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找找故事情节,想想其中的道理吗?

  2.写话。【格式:某某同学,我讲给你讲讲《自相矛盾》的故事,因为……所以我希望你明白:】

成语故事范文13

  正颜厉色成语故事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

  一天,贾宝玉心血来潮,觉得好久没见到黛玉了,便决定前去探望。他走进房间,发现黛玉正在熟睡,脸色苍白,不禁担心起来,轻声唤道:“妹妹,你怎么了?”黛玉却没有回答,只是用绢子遮住了脸。宝玉见状,忽然灵机一动,神秘兮兮地说道:“最近扬州府里传出一桩轰动的大事,你知道吗?”

  黛玉听得他话语严肃,又正言厉色,以为是真事,便霍地坐起来,问道:“什么事?!”

  宝玉强忍着笑容,随口编造道:“在扬州有一座名叫碧山的山峰,山上有一个幽静的小溪,溪旁有一个石洞,传说里住着一群灵巧的'狐狸精。冬月初七的一个清晨,狐狸精们聚集在洞口商议,说道‘明天就是腊八节了,人间都在熬腊八粥,我们这里却没有美味可享,该怎么办呢?’一只小狐狸提议说:‘我知道,不远处有一座寺庙,庙里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和果品:香米、红枣、栗子、杏仁、莲子!’大家听了兴奋不已,立刻决定派一只狐狸前去窃取。一只体态娇小的狐狸自告奋勇道:‘我去吧。’其他狐狸却担心它力量不济,纷纷劝阻。娇小的狐狸却自信地说:‘我可以变成一粒红枣,悄悄藏身其中,趁机偷取,比其他兄弟姐妹更加灵巧!’众狐狸鼓掌叫好:‘好主意,你先变成一个红枣给我们看看!’娇小的狐狸闭上眼睛,念动咒语,顿时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众狐狸纷纷惊呼:‘出错了,出错了!你明明说要变成红枣,怎么变成了仙女呢?’娇小的狐狸得意地说:‘你们这些没有见识的家伙,只知道红枣,却不知道碧山庙中的仙女才是真正的仙灵呢……’”

  宝玉的话还未说完,黛玉已经站起来,用手按住宝玉,要求他道歉。宝玉看到目的已经达到,连忙连声求饶。

成语故事范文14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成语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铁杵成针》的故事。

  故事中说李白小时候不用功学习,一天老师不在,他就悄悄的出去玩。途中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磨铁杵,他好奇地问:“老奶奶,您在干什么?”老奶奶说:“我在磨一根针。”李白惊讶地说:“这么粗的铁杵怎能磨成针?”老奶奶说:“只要我天天磨,迟早会磨成一根针。”李白明白了,从此李白不再贪玩,刻苦读书,长大后成为了一名大诗人。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四岁时候学跳绳,妈妈怕我累,学一会就让我休息一会儿,但是我没有学会,不愿休息,不停地要求妈妈教我,终于学会了。

  我想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耕耘,就能收获到成功的果实。

成语故事范文15

  今天我读了一个叫《愚公移山》的成语故事。故事中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有两座大山正好挡住他家门口的去路,全家人白走许多冤枉路。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愚公对大家说一定要把这两座大山给移开。几个儿子都说行。第二天开工了,全家人男的开山,女的'送饭,忙了一上午。邻村有个叫智叟的先生见了笑呵呵地说:“我看你就算了吧,何年何月才能把这两座大山移开?” 愚公听后说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智叟听后走开了。这件事感动了天帝,天帝忙派神仙把这两座大山搬到别处去了。愚公的精神感动了我,使我有了战胜任何困难的决心。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02-16

经典的成语故事01-19

成语故事经典11-07

成语故事11-13

成语故事02-25

经典成语故事04-28

中国成语故事03-13

关于成语故事03-10

最新成语故事11-23

成语故事范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