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作文

时间:2021-05-26 17:25:30 高中作文 我要投稿

高中的作文七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的作文7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的作文七篇

高中的作文 篇1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昨事卒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淇春尚好,也拟泛径舟。只恐双溪柞从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1084-1151)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文学创作活动,一般认为以宋室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作品多写闺阁生活,细腻轻快,刻画入微。后一阶段多写流离之苦,寂莫、孤独之感溢于言表。本词创作于作者南逃至浙江金华途中,属后一阶段作品。

  整首词分上下两阅,共九句四十九字。起笔“风住尘香花已尽”描幕客观物象。风已停住。花瓣吹落,尘土散发微香。不着一丝作者的主观情感,但却可以理解为对北宋沦亡后政治社会环境和自己不幸遭遇的概括。第二句笔锋一转,借一“倦”字,刻画出心灰意冷、徽于人事的庸倦之感。第三句“物是人非事事休”,“物是人非”四字是侧重点。南渡前,作者曾与丈夫赵明诚有过相当一段快乐的家庭生活,南渡之后,孤身只影,再也没有人可以倾诉心事,何以世事变迁如此匆促?词人的万般感慨,尽系于“物是人非”四字。加上“事事休”三字。突现作者悲哀、消极之情。“欲语泪先流”紧承上句,想要开口诉说,却因“物是人非”而泪先流了,可见作者哀情之深。=

  下阅起笔“闻说双溪春尚好”,“春”字紧扣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前后呼应。政治环境的变迁并不会改变自然景象,首句说“花已尽”,此句说“春尚好”,对于将逝未逝的春天,作者尚抱着一点希望,因而“也拟泛轻舟”。但下文笔锋急剧转换,却写出了完全不同的一番心情。“只恐双溪炸锰舟,载不动,许多愁”。末字“愁”是整首词主旨所在。“风住尘香花已尽”引发的是离愁,“日晚倦流头”是因为离愁,“物是人非”则是离愁的原因,而“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则是为了排遣离愁。结果呢?“只恐双溪肺锰舟,载不动,许多愁”,——真是妙语绝句,令人感叹!扣“愁”字,写尽了词人心情的悲痛。但应该指出,李清照的“愁”,并不完全是作为一个贵妇人,个人身世上的“闲愁”,也饱含国难家恨的“愁”。“愁”是一种抽象的、内在的情绪,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词人以舟载愁,舟轻愁重,以一个形象夸张的比喻。把“愁”变为可感的形象,不但有重量,而且异常沉重。

  此外,整首词的结构,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利用整个上阅仔细铺垫;下阅变虚为实,设想泛舟春游,稍微活泼。而末三句出人意料,因“只恐”未实现,仍坐在屋里发愁。却又合情合理。语言方面,遣词造句极尽平实,如同口头缓缓诉说。却又准确,表意深刻。显得真切感人,可算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一篇杰作。

高中的作文 篇2

  每每谈起“良心”,带给我的不仅是简单的两个字的深思,更是对古今良知的对比。“良心”总与“道德”相关,产生一种共鸣,无疑是因为,古往今来如何占领心中的道德高地,怎样使我们的“良心草原”更加广阔,是恒久不变的话题。

  谈到良心,不得不说起金庸塑造的一个个民族武林英雄。大侠郭靖长在蒙古,铁木真视他如亲子,但在南宋面临蒙古入侵之时,身为汉人的他,毅然拿起武器,死守襄阳,抵御蒙古,只因他内心清明,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心存良知。他的身上有着金庸侠与义的完美融合。

  可是,反观今日,这样的侠义得不到践行,甚至连“扶不扶老人”这种在以前几乎不用思考的问题都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此社会,我们还如何实现祖辈们的“大同”,如何做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难道真的是道德的沦丧吗?

  何谓良心,从字面上看。先有“良”再有“心”,我认为“良”便是一种向上向善的态度,有句话说:“对于道德的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的良心。”不错,良心归根到底就是道德高度。

  面对由“扶不扶”引出的这一讨论,不仅是对如今社会的诘问,也将是对社会公民的考验。“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唤醒隐藏在人们心底的良知似乎已经成为目前社会的道德任务,对于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二十四个字如清风吹散了我们积郁心中的灰尘,“扶老人”何尝不是一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扶,扶起的除了人心,还有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积累的良心与道德。

  精神的成长,是人们长久不断的追求,如果,剥去层层阴霾,我们不难发现,仍有几朵小花坚韧的绽放在辽阔的“草原”上。除却那些道德顽疾,我们的身边仍有不少平民英雄用自己的良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行为如一场甘霖,滋润人心。

  面对良心,我们应当问心无愧,尽管难免遭遇挫折苦难,可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使风雨再大,也要毅然前行。只要仍有一人在不断坚持,那么,我们的良知之花就不会凋谢,心的草原就不会枯败。只有全社会的共同行动,那朵小花才会变得更加坚韧。

  道德源于生活,良心发扬道德。我们是一个以道德为底,名扬世界的文化大国,莫失莫忘,牢记初心,唤起内心的道德旋律,别让其他阻碍你前进的步伐,用良心筑起道德长城,推动精神成长,用心灵的雨露浇灌出最美的鲜花,绽放在最广阔的“草原”,散发出沁人的清香,我愿用我的努力,让她变得愈发美丽芬芳。

高中的作文 篇3

  想起这个话题,源自华盛顿·欧文的《游客奇谈》。华盛顿·欧文是“美国文学之父”,他的作品一直受到欧美喜欢,但我却从来没有读过他的作品。前几天逛书店,看到六角丛书有《培根随笔集》,欣然选购;觉得不够瘾,又买了《游客奇谈》。开始我以为是一本随笔之类的书,回家一看,原来是一本讲故事的书,体例有点像《天方夜谭》。本想买随笔,却买了故事会,这是平时读书少的缘故。特别是美国的文学作品我几乎是空白,看来还需好好的补课不可。虽然我没错了一本书,却也得到了一个话题,可以写成一篇文章,岂不乐哉!

  在这本书里,有一篇叫做《我姨母的奇遇》。这个姨母是个女强人,身材魁梧,意志坚强,很有决断,被称作巾帼丈夫;姨父却很萎缩,瘦弱矮小,性情柔顺,事事听话。从结婚以后,姨父逐渐越来越小,他受不了姨母的刚强意志,身体越来越差。姨母对他照料有加,请了很多的医生给他开了很多的药,足够一个医院的病人治好病。姨母的这种照顾没有保住丈夫的生命。姨父死了。作者对他的死这样评价:“世界上原有许多人因为结婚之后,死于亲切的照料,他这一死,只不过再加上一个例子罢了。”看来良好的照料也是一种毒药啊。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男人和女人有差别,大人和小孩有差别,健康的和病弱的人有差别,聪明的人和愚笨的人与差别,富裕的人和贫困的有差别。有差别,必然有照料。照料即是照顾、扶持;就是关心、爱护。照料往往是大者对小者、强者对弱者、男人对女人。因此,照料体现的是一种强势文化,一种优势心态,是一方压倒另一方的绝对地位与强硬角色。我们还是回到前面那个例子,在生活种,一般是男强于女,男的照料女的,比较容易为世人接受;倘若反过来,男的就没有面子,心理就不好受,感觉就不好。“姨父”之所以死,是姨母过分的照料。这种过分的照料实际就是对姨父的心理压抑。姨父又没有反抗的力量,因此久之就郁闷而死。在婚姻生活种,夫妻双方之争斗,实在是为了获得照料对方的权力。权力在男方手里,往往相安无事,因为女的一般喜欢接受男人的照料;倘若与之相反,权力在女的手里,男的就会不断的反抗、斗争,斗争的过程是争吵、骂架,或者离婚。女的过于强于男的,在传统文化上是“阴胜阳”,家庭难以旺盛。所以,照料权这副毒药,看在谁手里,作用就不同。

  照料这种东西可以推而广之,体现在很多的方面,不唯婚姻。家长照料孩子,也是最常见的。有的家长用的好,有的则用得不好。用得不好的就是一副毒药,慢慢的将孩子毒死。这就是溺爱。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需要举例。所以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慈母多败儿”的道理,慈母之所以多败儿,就是因为过分的照料,使孩子失去了自己生存的能力,或者不能走健康的道路。相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没有父母的照料,需要自己去找生活,找生存,找发展,比其他的人需要付出更多、更大,因此早懂事、早成才。其实在孩子的照料上,父母有时牵挂太大,以为孩子这也不懂,那也无知,过分为孩子操心,孩子反而不高兴,不喜欢。有人说,放弃有时也是美;在孩子的照料上,放手也是一种美德。

  照料既然体现的是一方的强,另一方的弱;那么,强者的优势就很明显,弱者的劣势也表现无遗。在这种情况下,倘若弱者乐于接受,那当然是好事,但倘若不乐于接受,心理就会受到压抑。虽然受了压抑,却还是无法不接受照料,那份苦恼、痛苦是没有办法解脱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还是不要接受别人的照料为好。据说在日本,他们的孩子冬天的时候,要打着赤脚在雪地上走,这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我以为则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志,独立生活能力,不受人照料。日本的老人也有意思,据说坐公共汽车,年轻人要是看见老人站在那里没有坐就把自己的位子让给老人,对让位子的照料,老人不仅不领情,反而要怪年轻人,说把他们看老了。在我们这里则不同,在公共汽车上要是不给老人让位,那是不符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的。在照料老人的问题上,最近我发现一个新现象,很多老人不喜欢和儿女吃住在一起,单独住他们感觉更好。我岳母就是这样的。她喜欢一个人住吃,去年还加入了老年大学,学习唱歌,过年那天晚上,我们家开了个家庭晚会,她唱了三首歌,很开心。老人不要年轻人照料,活得更加滋润、快乐、开心、健康。

  照料还表现在其他的方面,这里不一一列举。

高中的作文 篇4

  那是一颗很普通的树,却因为有了我们之间的回忆,在我心中变得格外珍贵。

  我与那棵树的正式相遇是在我们上初二时搬教室的那次。那是在九月份,隔了一个暑假与同学见面的惊喜,搬来新教室的那份好奇,对新老师新科目的关注……所有的事情夹杂在一起是我忙碌极了。那时的我,从来都没有留心窗外的景色,窗外的那棵树。

  渐入深秋,我才终于发现了那棵树的身影,那是在一堂生物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植物的知识,还让我们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那时的我们就像第一次看到校园一样,无论哪里都要走一走,无论什么都要看一看,可是也许那棵树真的没有太过出彩的地方,我那时也只是匆匆的看了一眼——还十分茂密的树。仰望那让我怎么看都看不到的树顶,感叹一下这颗树的高大,便无趣的走开了,但是,这终于让那颗树在我心中有了一个淡淡的印象。

  又是另一年的深秋,一年中无数次地经过那颗树旁,使我们两之间也有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情,只是对我来说,他依旧只是道风景罢了,然而使我把他当成真正亲密的朋友只是在那一瞬间。在那一天我因为上课昏昏欲睡而被老师批评了,这让我尴尬极了,看向任何人都觉得他们在嘲笑自己。

  等到活动课时,心情压抑的我就想出去走走,正当我做过那棵树时,一阵风吹来,一片叶就正好掉落在我的肩膀上,心灵一阵颤动,我不禁产生了一个幻想,这就像是一个老朋友轻拍我的肩膀而给我带来安慰,我不经抬头仰望终于仔细地看向这棵树,叶子已经在掉落了,半秃的树使我终于看清楚了它的树顶,仿佛与房子在比高,树枝直直的指向天空,我沉浸在了这美妙的景色,不禁想起这一年多来我与他匆匆走过的画面,这就是他每天在给我的鼓励啊。一瞬间,我抑郁的心情全部消散,只剩下了满满的感动和被鼓舞后的斗志。

  那是一颗很平凡的树,却又是一棵默默地在背后鼓舞我们的令人心灵触动的树。

  他,在看着我们成长。

高中的作文 篇5

  读了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至今犹记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伤感中无法释怀,就像是一个长在心口慢慢结愈的痂,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细微痛楚,等待着岁月将它粉饰成小小的疤痕,然后埋在内心深处留下永恒的祭奠。

  故事的结局并不算坏,却在一切恢复平静的安逸中刻下了一个小小的遗憾,情到浓时,就此搁笔,余生,余事,再无提及。一切只能这样,无法再好也不至于再坏,在意犹未尽的戛然而止中给人留下一种怅然若失的伤感与无奈。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张爱玲的小说很少会出现稍有圆满的结局,而在这本书里她却让两位主人公因为一座城市的陷落走到了一起。一个是讨厌被婚姻禁锢的风流浪子,一个是一心想追求安逸生活的年轻少妇,终是相守走到红尘深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作者偏偏又在结尾提到:“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别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自己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庆幸之余空感一丝惆怅。

  日本人追求物哀之美,认为一切不如意的东西才是最使人感动至深的,就如同日本的国花樱花,有着如向晚烟霞般迷离的美,却在盛放到极致之时很快凋零,花期只有短短的三到七天。日本文学大多追求“雪月花”,认为最美的不是满月,而是晕月、残月,冬天最美的是残雪、薄雪。物哀之美渗入到日本人的心灵,成为其民族性的`一部分,日本的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等人在他们作家生涯达到巅峰时自杀,在日本中世纪武士道原典《叶隐》中也写到:“向死而生。”即使忧伤,即使惋惜,却带着轰轰烈烈之势,灼入人的心底,让人无法释怀的同时领略到其中的百般深意。

  恩格斯曾说:“人是尚未完成的存在。”生活亦是这样,过于完美只会掩埋人性的柔软与缺陷,而刻意留下的空白与遗憾却带着一种不加修饰的美丽与深邃。唯有留有余地才会有不断前行的希望,而一旦人生的空白被填满,一旦修炼得十全十美,生活也就开始变得索然无味,丢失了那份新鲜与神秘。

  所以,遗憾的人生,甚美;“半”的哲学,最美。

高中的作文 篇6

  人间即彼此。

  人与人无论是身体或者语言上的交流,皆为人类自身的一部分与外界的交流。

  当你读懂这句话,方便我们之间接下来的交流。

  人的一生仅仅能够杀死一个人。只有一个确定自己是人的躯体,才可能杀死一个人。

  一种思想的不存在不在于它的死亡或消逝,而是承载它的人早已不在。

  不可能以一种不可知的思想存在于世。

  存在即永恒,只有确定事物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而人面对所有的参照物均无法获知自身状态,若这种情况是过程,那么没有人会产生恐惧。因为恐惧皆因对事物的未知。

  死亡是一种过程。死亡是一种未知,那么新生便是一种未知。

  杀人是有罪的。杀人意味着剥夺了他人生存的权利。而死亡本身是无罪的。若按照耶稣所说,活着是一种罪,那么死亡何尝不是一种罪。无论生或死,它们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若在图书馆,大声说话会被斥为违反纪律。当然,纪律或规则的产生皆因世界需要平衡。只有平衡才能得到可持续性的,永久的发展。

  问题在于地球的存在并不是永恒的。根据科学界得出的结论,地球并不是永恒存在,人类自然而然孕育的。一切都是瞬间的事情。

  这一切是不是由于某种规律或者规则,并不是人类所能掌控的。若这一切均是随机的,不包含任何情感自然发生的。虽然人类不能控制这一点,很显然人类会变得很幸福。

  人总是这种很奇怪的动物,某件事情当自身无法控制且他人无法控制,被自然所控制,那么皆因这种控制而产生的平衡,从而可持续发展性才变为可能。

  大概这就是人间吧。也许吧。

高中的作文 篇7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许多书,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红奶羊》。这个故事里充满了狼和羊之间的爱恨情仇。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只心怀理想的母红崖羊,名叫茜露儿。她被一头公狼黑宝抓去当了狼崽黑球的奶妈。后来这头公狼舍身拼命引开猎人救儿子的做法让茜露儿震动。黑宝死后,出于母性茜露儿不忍心置黑球于死地,但始终无法改变狼吃羊的野性,她只有选择离开。回到羊群的茜露儿,在羊群遭遇狼的袭击时,目睹了头羊置儿女不顾而夺路狂奔的场景;经历了自己精心养大的儿子为了逃命不惜撞翻自己的心痛,她的心凉了。她大彻大悟,开始攀登神羊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神羊。

  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一向被认为凶狠残暴的狼性中从骨子里散发出的无私、执着、感恩;我也看到了一向被人们认为温顺、忠实、亲和的羊性中另外一番景象——自私、冷漠、缺乏亲情。

  故事里爱子心切的黑宝让我感动,相反的,头羊古莱尔面对并不十分强大的猞猁,却丢下自己的孩子临阵脱逃,使自己的孩子命丧猞猁之口。

  知恩图报的黑球更让我动容。黑球宁可自己死,也决不让豺吃了自己的奶妈,宁愿被妻子咬伤也拼命保护她。相反的,茜露儿的亲生儿子却置母亲的安危于不顾,只顾自己逃命,将母亲留给了捕猎者。

  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作者要歌颂、宣扬的不正是可贵的奉献、感恩精神吗?

  在生活中,也不乏如狼爸爸在危险中舍身救子的例子。汶川地震中就有这样感人的事例,一位年轻的母亲用身体护住了怀中的孩子,在手机上留下了一条催人泪下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一位普通教师——袁文婷,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亡,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救出了13名孩子,而她自己的如花的青春永远定格在26岁。在巨大的天灾面前,这感人的一幕幕正是人类伟大精神境界的体现。

  狼崽黑球无论是在小时候还是长大,为了保卫有养育之恩的奶妈不畏危险,挺身而出。是呀,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孝敬父母,应该是为人之本。我想到父母对我的爱有很多,妈妈每天除了上班还要给我做饭、洗衣服,辅导我做作业;爸爸每天接送我上学,在假期里还陪我去学游泳、学画画,不辞辛苦;比书中的红奶羊茜露儿还要尽职尽责。我也应该向黑球学习,懂得感恩,知道回报父母给我的爱。我在《弟子规》里读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也是教导我们要听父母的话。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我会珍惜这些爱,我会像书中的黑球那样,知恩图报。

  《红奶羊》让我读到了狼性中光辉的一面,羊性中怯懦、阴暗的一面。人性,更应该超越羊性和狼性,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临危不惧的勇气、知恩图报的感情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高中的作文七篇】相关文章:

1.【热门】初中的作文300字合集七篇

2.精选高中的作文6篇

3.古诗中的雨作文

4.【精品】高中的作文三篇

5.古诗中的冬作文

6.【精】古诗中的春作文

7.【精】生活中的感悟作文

8.关于生活中的感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