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人生读后感13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读后感 篇1
昨天拿到新书,一上午就看完了,看书触动很大。
曾国藩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为孔子、王阳明后的半个圣人,是晚清重臣和最后一位大儒,对现当代优秀人物有较大影响。
读完本书才知道他年青时资质平平,胸无大志,还有好色、好烟、喜欢围观凑热闹等坏习惯。
曾经反反复复戒烟戒了十多年,各种方法都用上了,不能彻底。突然一个晚上醒悟过来,要洗心革面,把烟具砸了,把老家刚送的上好的烟叶也都烧了。回屋坐下来,提起笔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著名的《日课十二条》。
《日课十二条》可谓一个全方位的修练清单:主敬、静坐、早起、精读、读史、日记、看家本领、谨言、养气、养身、作字、夜不出门。
主敬是通过仪式感、敬畏心收摄精气神;静坐让精气神得以凝练;早起与天地相合,这都是从生活、从习惯,从天地之间汲取营养。
而读书和读史是从别人的智慧、历史的规律和人类文明的积淀中汲取营养。而记日记通过面对自我的不足,日积月累的'作用,让他得以自我进化。
前六条是入世的准备,后六条是个人的行为修行,修炼看家本领,谨言慎行,养气养身,维护好自身资源,让他的能量不断强化。
曾国藩的十二条日课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他的坚持、自律和有恒,才让他有如此的成就。
人生读后感 篇2
乔治·布兰代斯,丹麦著名文学批评家。他在本文中用比喻和象征意义将人生分为几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普遍意义上的“攀登高塔”,作者将高塔的每一层都比喻为人当中一年的时间,最终每个人都是要死的,只不过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将会在什么时候去,所以作者说大家都不清楚会在哪一层跌落下去掉得粉身碎骨。作者还在比喻象征的内容中影射出人生中的一些普通细节,因为攀登高塔的时候,最初的几层容易攀登,所见到的景致也形色各异,令人赏心悦目,勾起了所有人的兴趣。而之后的几层则越来越不容易,并且景色变得单调重复,有的人渐渐失去了兴趣。这一细节代表着人在一生中由幼小变得老成,对于这个世界的新奇感也随着岁月的增长而逐渐磨灭了,只盼着快点结束,然而这又是不可能的。
之后作者又列举出了第二种意义上的人生,即怀有不同价值判断的人生的人的人生就像是挖掘地道,想要深入地去探索一种未知的目的,并且毕生以此为乐,代表人物就是阿基米德,这是一种学者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更加自我。
第三种意义上的人生更可以说是一种人生态度,即像一个征服者一样去开人生的疆域,时刻充满了无限的激情和动力,不知疲倦地奋发向上,直到死的时候都显得那么年轻而有活力。
第四种则是另外一种人生态度,即在“工场”中平稳安定地工作下去,没太多的改变,当一切都变得熟练之后也不满足,会想着让工作变得更丰富些尚天赋,欣赏才能,让人生变得充实富足。
无论哪一种人生,都是现实的人生,作者并没有给出褒贬的评价,但是却文中明显地表现出赞扬后几种人生,因为从精神层面上说,第一种人生“停留同一个地方”,而后几种则有所升华和超越。
人生读后感 篇3
读了《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我明白了从小树立理想的重要性。高尔基曾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理想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有了人生目标,就有了努力方向和动力,就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习,为谁而学习。
书中的人物为了实现理想,拥有拼搏而坚持的精神,就是这样为了理想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定意志让我深受感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拥有远的理想的人:比如杨利伟,通过辛苦磨炼,他克服了恐高症,又经过不懈努力与坚定的信念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理想;还有数学家华罗庚,因为他心怀远大理想,在失学后抓紧一切时间自学。一年四季每天一边在店里干活一边刻苦自学10个小时以上,寒冬酷暑也要坚持,最终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实现了他的理想。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拥有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所以,我们应该更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应该加倍努力。
书中人物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心怀远大的理想,凭着他坚定的'信念与不怕吃苦的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
所以现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儿童,要担负起世界给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以坚定的意志,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一步一步的将理想变为现实,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生读后感 篇4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意义何在?
这个问题是世上的人至少都会问一次的,我也不例外,实际上,我已经问过无数次,问自己,也问别人,但是始终找不到线索。
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探索过这个命题。由她书里所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价值,价值体现在灵魂上,而不是单纯的外相物质上。而实现人生价值即必须相信灵魂的永存,相信灵魂的永存就必须有信仰,只有有信仰才能追求并且实现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信仰,并不是单纯的有信心,也并不是一两天就能拥有的,它需要经过不断的锻炼而来的,只有在不断的锻炼中而愈加坚信。
锻炼,也即是修身,不仅仅是身体肉体的锻炼,更是灵魂的锻炼。灵魂的锻炼必是由肉体的锻炼升华而来。而最好的修身锻炼便是在人世的生存与生活了。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若从这个角度来想,人生在世遇见的.困难与病痛也就能坦然面对了。因为,经过这些困难,人的肉体经过这千锤百炼,会得到灵魂上价值的累加,即使到最后,肉体灭亡,灵魂依然存在,价值依旧不灭。人活着也就没有白活。
这一顺序理清了,人便会过得明白点了。杨绛的这本书,恍如在迷雾给了我一丝光亮,如灯塔般,我虽还未靠岸,但我知道该向哪个方向航行。剩下的这个过程,便是我必须找到我的指针,即信仰。
人生读后感 篇5
双休日在写作业时无意翻到一篇文章——《耐磨的人生》或是出于好奇,便津津有味的读了下去。文章主要讲了“我”到一个意外失去右手的朋友家里做客,出门时因想起对方说过“我今生无福再穿短袖了”,为了减轻他的痛苦,“我”在炎炎夏日还是毅然换上了长袖。到他家时,而他却衣着短袖,告诉“我”他是如何克服坎坷,忍受不幸的'心情变化。
仔细品味这篇文章,当中有一句话说到:“我这才发现我有一条韧性十足的命,生命远比我想象得要耐磨得多。”这句话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它令我又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有一个德国人,曾经说过他任何磨难都能忍受,唯独失明,他认为自己坚持不下去。没想到在他60岁时,真的失明了,他发现原来失明了也能生活下去,自己也并没有那么恐惧。
我又联想到了自己,因为在四年级时没有选上大队长,伤心了好长时间。今年五年级的改选就在下周一,我想到了文中作者那个失去右手的朋友,他之后不也照样生活下去了,难道不是吗?于是我更加激励自己再一次竞选大队长。
人生并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些挫折,而你在这时放弃,就可能永远落于别人。假如你在狂风暴雨之中勇敢坚持,如苍鹰一般顽强拼搏,那你就一定能够迎接风雨之后的艳阳高照。
人生,岂不是一场注定坎坷的旅程吗?只有勇敢面对,才会迎来雨后彩虹!
人生读后感 篇6
累了也别抱怨,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语录哭了也别出声,
因为,生命是一张无悔的战书!你,我,不认输!
养猪人语录人,小时候简单,长大了复杂;穷的时候简人品微语录单,富有了复杂;落魄的时候简单,得势了复杂;君子简单,小人复杂;看自己简单,看别人复杂。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个果子,被拿走个,自己得到1个。很可能,它被拿走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个果子……
若要快乐,就要随和;若要幸福,就要随缘;一天的心情靠随和,一生的幸福靠随缘。快乐是心的愉悦,幸福是心的满足。不与他人争吵,不与自己争吵,不与命运争吵,无计较之心,心桂小太郎经典语录常愉悦。尽心之余,随缘起止,随遇而安,心常满足。自己随和,愉酷酷的滕辅助语录悦的.是自己的心;倾听顾客的声音语录他人计较,苦闷的是他自己。
就时间的过去而言,不知流逝了多少。比如,在一次约会时,对方迟到了十来分钟。你就在这里学,这里有一个赵家坳,赵家坳有一个赵四太爷,武功很是了不起然而原始人的社会,与文明人的社会,毕竟不同,且克鲁泡特金考察原始人,也是从旁观察,并未曾与之共同居处若干年,而我辈则置身文明人社会中,与之共同居处若干年,所以我辈能发现克鲁泡特金之误点,而指出其流弊人人既以私利为重,我用厚黑以图谋公利,即是替千万人图谋私利,替他行使厚黑,当然得千万人之赞助,当然成功
人生读后感 篇7
人生就像那一张洁白无暇的纸,而你的心就是一支笔,你在这张纸上留下的每一滴污点就是你犯下的每一个错误。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人生没有橡皮擦》,里面的道理我会牢记一辈子的`,那就是:无论你犯下什么错误,都不会有一块橡皮擦帮你擦试掉,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确实,一个人做错了什么事,周围的人就会瞧不起他,如果你和什么人闹别扭,对方就会用你做错的这件事来打击你,而你又不能不承认你做过这件错事。有的人在别人看不起他的时候,就做一件好事,去掩饰这个错误,让别人对他另眼相看,但是,他有没有想到,掩饰只是一时的,不可能会掩饰一辈子的。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承认自己的错误,让别人相信,你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其实,我也犯过许多错误,最令我后悔的是那一个下午……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骑着自行车飞速向姥姥家奔去,因为车速太快,我撞倒了一位叔叔,幸好没受重伤,我来不及向他道歉,就边骑车边喊:“来日必当登门谢罪”。我回头望了望,他无奈地摇了摇头,起身便走了。后来一想,我觉得自己做得太过分了,毕竟是自己先撞倒人家的,便想回头去追他,向他道歉。他走得太快了,我没追得上。看着他逐渐消失的背影,我流下后悔的眼泪……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有时,如果幸运的话,一块橡皮擦可以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反复擦试那页纸,然后轻轻拂去尘削,漫不经心造成的后果就会消失,只留下一个微不足道的痕迹。但是,人生有些错误是永远也擦不掉的,正如我的愧疚一样。
人生读后感 篇8
《人生》的作者是路遥。书的扉页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人生》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跌宕起伏的人生和他人生的无奈。高加林第一次人生低谷是他从一名农村教师成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这一人生转折在旁人看来不算什么,但高加林是一个读书人,他已经有了读书人的傲气,他不愿意,也不甘心做一个农民,他难以面对现实,好在后来,高加林的叔叔做了官,从而让他得到机会到县里做记者,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在这期间,高加林的精神和物质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他因沉迷于城市的纸醉金迷,失去了进取心和自己的本心,最终被检举揭发,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二次低谷,又重新做回了农民,失去了事业,也失去了爱情。
高加林这个人物十分丰满而真实,他大起大落的一生让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人生这条路真是曲折啊,在机遇和诱惑面前,我们该怎样把握好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困难和挫折到来之时,我们又如何坚定自己的梦想,不灰心,不放弃?
读这本书,我不禁会想,未来或许会有无数的机遇和挑战、鲜花和挫折,我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正如路遥在书中写到的:“生活啊,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成梦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一生都是在做出选择,尤其是年轻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在失意时落寞,不因狂风骤雨来袭就退缩、泄气;不在得意时猖狂,不因为暖阳普照就停下奋进的脚步,永远坚定信念,永远有一个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人生读后感 篇9
一个雨前的黄昏,蹲在院子透气。偶然间看见那些小小的生物在自己的洞旁迅速且忙碌的搬运着从洞内刨出来的小土粒,来来回回,不停不歇。
人,多像这些蚂蚁啊!每天都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着。累,想停下来,但不可以,只要一停下来,就会恐慌,无措。
有一只蚂蚁远离了洞口,朝远处快速的爬去,慌慌张张的,它也想离家出走么?……我紧紧地盯着它,结果没走多远,又匆匆地拐回来了,为什么?我无从知晓……。
忽然我想到了自己。曾经多么想逃离父母庇护的翅膀,去感受独自飞翔的自由,去追求我一直梦想着的.天堂。我努力着,饥饿侵蚀着我的身体,暴风雨拍打着我的翅膀,那时转身的勇气不断的嘲笑着我,也提醒着我: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我坚持下来了,抖了抖身上的泥水,回首的那一霎那才发现;原来,他们一直都在……
思想恢复了平静,蚁窝又一如既往地繁忙而有序。看厌了这样的单调,我心中升起一丝邪念,好奇心促使我动手捣毁了它们的窝。没想到,从外面看虽然只有一个米粒大小的洞口。里面的空间却有两颗花生那样大,洞口有几小片树叶支撑着浮土……真让我惊讶!这得需要它们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我的愧疚更深了…。
洞被摧毁之后,它们先是惊慌乱窜,可是没多久,就恢复了平静,它们纷纷爬入洞口,开始新一轮的劳作。它们是想再造一个家。
如果我们的生活遭到破坏或颠覆,我们会像蚂蚁一样坚定吗?
十分钟后,蚂蚁的洞已小具规模,我的心稍感安慰:希望以后你们不会再遭遇人的脚掌了。
人生读后感 篇10
这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写的一本书,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机遇偶然的情况下读完了它,最开始被吸引还是里面的鬼故事内容。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正如书名一样直白:走在人生边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进行对话一样,有生死、有命运、有灵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个世纪,将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静的述说着。
鬼打墙、鬼附身、古代刑场这些非常灵异的事情,在这本书里都进行详细了描述,这些东西本不适合在这里被提及。书里面提及了杨绛先生年轻时候的一个同学,家里般进了非常大的一个院子,这个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个断头台刑场。自从搬进去住之后,一家人接连变故,非常瘆人。从一个老人家的说出这些,说实话,我是信的。杨绛先生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人的信念都进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养。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人的本身,无尽的苦恼。“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最妙曼的”。
读完《走到人生边上》,感叹杨绛女士在九十多岁的高龄下,那么平静的对待生活、平静的思考。作者一辈子经历了非常多的苦难,生离死别,到临了对人生看的无比通透,无比豁达。这种心态,是令人无比让人敬佩的。
人生读后感 篇11
《第七天》简介给我感觉,它就是个灵幻事件。然而正因为他的简介令我止步了,最终选择看它是因为与一起事件起到共鸣。读后感有之不同之处,便是考虑人生的重点。活着有很多种,考虑你的人生想法。然而当你像主人翁一样时,你会想要像他这般吗?逐渐被世人忘却,衍生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看完之后,令我深深震撼的便不是灵魂的去处。而是我们现实中正是这种迹象,灵魂这是无科学根据,谁也不知道是去哪儿。只是余华用这种方式折射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当你平庸的活着时,随着时日的增长,你离开这处了,过段时间,提起你时或许连长相名字都忘了,只知道有着这么个人存在过。可是当时日的流逝,相反只记得有这么几个相同之人,人数倒是忘了。
主人翁用七天的经历看透整个社会的喜怒哀乐,当一个妈妈看着二十几个婴儿被医院抛尸时,她选择将事件曝光,最后死去时这件事件引起公愤,然而她与婴儿们的尸身也不见了。孩子寻找爸妈,然而爸妈在另一个世界寻找她。
读后感使得身同感受,在人生社会中惊奇的事件很多,未来预测不了。只能一步步往前走,然而若是你的`平庸无目的的生存,在多年以后,或许能记住你的只有少数。这个世界依旧转动着,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多留些痕迹,让这荒唐的人生多些记住你的人,当你不记得自己是谁时,别人会告诉你。
人生读后感 篇12
本文通过一只刚出生的小白兔的描写,描绘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以及大自然的残酷和美丽。 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小白兔刚出生的那一刻。 它体弱多病,面临着各种危险,但仍抱着一线生机挣扎着求生。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坚韧,以及对生命的珍惜。
同样,文章也讲述了大自然的残酷与美丽。 生命形式之间的相互吞噬和竞争在自然界中很常见。 在小白兔身边,野狗的威胁时刻存在,生命的压力和危险时刻围绕着它。 然而,正是这种残酷的'竞争,让大自然变得更加适应,让生命得以进化和延续。 而在这样残酷的自然竞争过程中,也会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沉从文的《人生》给了我们极其深刻的启示,使人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无论是生命还是自然,都追求平衡,而这种平衡背后有着深刻的意义。 在这样的平衡中,生命得以延续,自然界万物得以自然演化、生长。 与此同时,我们实际上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这种平衡与平静。 因为无论是生存还是成长,它们都是相辅相成的。
总的来说,沉从文在《生命》这篇文章中确实做到了感染读者,让我们对自然、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我们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生命息息相关,必须在平衡和谐的基础上不断成长和发展。
人生读后感 篇13
一口气读完整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那金圣叹的三十三则不亦快哉。
于书斋前,拔去垂丝海堂紫荆等树,多种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
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
夏月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
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这些体验很稀奇吗?想必不见得,但为什么我们却很少有这一份微小感动了呢?
我们缺少了一颗感动的心,喝茶喝的不是茶叶的好坏,饮酒也不在于酒的'浓淡,弹琴不在乎你琴艺的高低,只要你有一颗活着的心,在用心品茶,用心饮酒,用心抚琴,便是好的。
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白岩松在他的《幸福了吗?》里面曾写到过墨西哥的一个寓言,说一群人在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问:“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说:“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曾经,古人可以用一个时辰来品茶,跋山涉水几个月只为去见一个朋友,花很长的时间期待一封信的到来,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享受一种名为等待的幸福。而现在的我们,用各种速溶饮料代替了茶水,只要上网顷刻之间便可得知对方的消息,太简易的过程,让我们少了一份珍惜,不再会静下心来感受那每一份微小的感动。不再生活着,而只是活着。
渐渐的,“忙”成了一个习惯。不再停下脚步,为街口新装的霓虹灯而感到惊喜;不再在吃完晚饭后,到楼下散散步,和邻居打声招呼;不再为路边新开的野花而感动;不再珍惜朋友的关心······不再感觉这个世界的美好。
所以,在一段时间的忙碌以后,我们需要出去走走,走到山水之间,在不经意间,收获一些微小的感动,叹一声“不亦快哉”!
【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读后感11-13
人生读后感11-08
人生读后感10-22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7-26
《人生海海》读后感05-20
路遥《人生》读后感05-16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6-07
人生读后感范文04-19
《故事人生》读后感11-16
人生海海读后感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