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随笔

时间:2023-03-28 19:09:07 随笔 我要投稿

童年的随笔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童年的随笔

童年的随笔1

  记得小时候,街边有一棵高大的芙蓉树,不仅高大,每到初夏还会开出满树的花朵,那花朵像粉色的细线扎成的花球,又像绒绒的小毛毛,带着芳香。总是喜欢拿一朵芙蓉的小花,在脸边轻扫,总希望那花儿的芳香会悄悄留在脸上。

  清浅的初夏,芙蓉花开了,一走进街边那花儿的芬芳传满了整个巷子。夏的晌午,知了在树上欢唱。趁大人们午休,偷偷地跑到芙蓉树下,抬头仰望着满树的花朵,期望风儿吹落花朵,把芙蓉花拿在手里吻着花香,那淡淡的馨香成为童年永远珍藏的印记。

  拾一朵芙蓉装进口袋,拾一朵芙蓉夹进书里,拾一朵芙蓉放进铅笔盒里,那朵芙蓉的馨香一直夹在心里。还记得童年里在树下做游戏,跳皮筋、踢毽子、捉迷藏,榕树下有童年欢笑的记忆。还记得风雨过后的一地落花,用手把地上的花朵,一朵、一朵拾起,忧怜中带着惋惜。抬头,那树是那样高大,满树的花朵又好像带着少女的羞涩。雨过天晴,天亮起来,树下有一丝芳香,树下有一片荫凉,树下还透下一缕淡淡阳光。

  月光下,老街听着一曲悠扬的歌,风儿轻轻摇曳着枝叶,月光下的树影还是那样高大,阑珊了少女的情怀。月朦胧,鸟朦胧,蝉朦胧,意朦胧,朦胧了少女的心思。榕树的叶子像极了含羞草的样子,也可能忘记了自己儿时的模样,却从来没有忘记那老榕树婆娑的`姿影。

  有时候,文字并不一定华丽,像是在讲一个故事,像是在诉说着自己的心事,像是回忆童年里的记忆。风儿婉约了心情,那些悠哉、悠哉的记忆像水中的涟漪,翻滚而起。时光就这样淡淡地、淡淡地回忆......

  不记得了,不记得是从何时,依旧是这条老街,那古老的榕树已不在那街角。那街角的风里没有了榕树花开的芬芳,不知何时起,夏日里没有了榕树花开的期盼,没有了树下的荫凉。月光下的落寞没有了那婆娑的树影,只有童年的记忆,轻轻忆起,榕树的花影总是走进我的梦里,百转千回、魂牵梦绕......

童年的随笔2

  古人尚剑。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欧冶子善冶剑,所铸名剑有“龙泉”、“太阿”、“工布”;又有“大刑三,小刑二”之说,三把长剑名叫“湛卢”、“纯钧”、“胜邪”,两把短剑名叫“巨阙”、“鱼肠”。每把剑都有故事。就拿这“湛卢”来说吧,传说后来成为唐代名将薛仁贵所用佩剑。《精忠说岳》里,岳飞从周三畏手中所买的剑也是这把“湛卢”。武侠小说《三侠五义》讲,南侠展昭在松江府茉花村跟他未来的妻子丁月华比剑,就是用“巨阙”胜了“湛卢”。至于“鱼肠”剑,那就更鼎鼎大名了。专诸刺王僚,就是用这把剑,剑放在鱼肚中,做好的鱼汤搬到桌上,专诸拔剑而起,刺吴王僚于宴上。

  文人也爱剑。剑被称为“百兵之君”,就是兵器中的君子。腰上挂把剑可能是一时风尚,虽说有“孔夫子挂腰刀——文武双全”这样的歇后语,其实是不伦不类的。韩信年轻的时候喜欢挂把剑招摇过市,后来人看他不爽,就有了“胯下之辱”。想来李白也喜欢剑,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所佩的就是剑,什么“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那是需要剑的,余光中那首著名的诗里就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陆游、辛弃疾应该也爱剑,毕竟人家是击剑高手。辛弃疾不仅自己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也能鼓励朋友“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两茫茫”。王阳明潜心儒学之前,曾有“五溺”,即沉溺于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氏,不知他沉迷任侠、骑射时,爱不爱玩儿剑呢?

  我小时候喜欢看武打的书和影视,三国、水浒,后来的岳飞传、杨家将、三侠五义、小五义,回老家的时候喜欢找棍子玩儿,幻想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小孩胡闹,但也玩儿得起劲。后来玩的游戏,《仙剑奇侠传》里李逍遥就梦想自己有把剑,可是在游戏前期,他佩戴的一直是木剑;飞蓬和重楼打架,才导致镇妖剑流落人间,龙阳王子铸剑,雪见结局里龙葵舍身祭剑;云天河的父母就是因为“望舒”、“羲和”两把剑而结缘;越今朝从越祈身体里抽出光剑,捅死了鱼妈。《轩辕剑》里,天女青儿携带天帝之剑助轩辕黄帝破蚩尤,这把天帝之剑就是轩辕剑。回忆起来,我也曾拥有过两把剑,一把小时候的塑料玩具剑,金剑鞘、银剑身(当然是塑料上涂的粉儿),每每把玩儿起来很有感觉,不幸的是,有次胡乱挥舞,劈到墙上而折断;一把是来青岛后,在石老人玩儿时买的'桃木剑,但作为借花献佛的礼物被我给送人了。

  近来痴迷金庸武侠,尤其是爱看《笑傲江湖》,读罢其他武侠小说怕是都瞧不上眼了。令狐冲和岳灵珊有“冲灵剑法”,后来会了“独孤九剑”,剑本无招,胜似有招,收放自如,可潇洒,可拙笨,但威力无穷,打起架来十分好看。岳不群使起剑来配合紫霞神功,面带紫气,是华山气宗传人,虽说人称“君子剑”,却是十足的伪君子。恒山派的师太们舞剑,剑法轻灵,以守为主,冷不防间出杀招,这种剑法适合女子学习。衡山派莫大先生形容枯槁,日常像个失足风尘的落魄汉子,拉着市井悲调的胡琴,但人耍起剑来,“琴中藏剑,剑带琴声”,可骇可怖,不失大宗师风范。

  见猎心喜,所以,也搞到了一把剑。签收后,拿到宿舍拔剑那一瞬间,童年的回忆,近几年的经历,点点滴滴,都化作一种不可名状的兴奋涌上心头,宿舍里不知谁说了句“都快三十岁的人了,还会这么高兴……”

  哈哈,总有一种东西会触动童年的回忆,总有一种东西是情感的寄托。一口剑,有多少感情啊,一部影视、一款游戏,背后又有多少当年一起交谈的小伙伴儿呢?一本书,背后又让人想起多少自己经历过的故事,遇到的人呢,又含着多少作者和读者想表达的观点呢?

  笑傲江湖,你我又何时也能如此呢?

  ……总有一种东西会触动童年回忆。

童年的随笔3

  陶行知曾经说过:“儿童社会充满简单之美。”认识、发现儿童社会的美是教师永恒的主题。然而,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尽管人人都从童年走过,长大后却患上了“童年遗忘症”,常把成人的价值观强加到孩子身上,无法与孩子平等地对话。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年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而又如何去除成人立场,回归到孩子的世界呢?

  两位老师的启示

  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来了两位刚刚跨出校门的音乐老师一张老师和王老师。张老师毕业于大学的音乐专业,主修美声,很受学校领导重视;王老师则毕业于县里的中师,个性活泼,爱唱爱跳,校领导和其他老师对她的评价是“孩子气”。张老师的课堂十分严肃安静,她按部就班地教我们练习音阶,从“1”到“7”、从“7”到“1”,怎样练习共鸣,怎样运用气息,上课的`时候大家都端端正正地坐着,小心翼翼地学唱,生怕走调了被要求严格的张老师批评。这样紧张的音乐课,一直延续了两年。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的音乐课被王老师接手了。王老师的课堂没有枯燥的音阶,不用吸气、吐气;快乐的歌要用愉快的情绪来唱,难过的歌要用悲伤的表隋,原来学得很艰难的歌曲似乎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我们发现音乐课竟然可以如此生动。个性活泼的王老师还常常跟我们玩成一团,跳皮筋、玩弹珠、踏青、打雪仗……几年下来,王老师几乎成了“全民偶像”。而之前被学校领导寄予厚望的张老师,她的音乐课非常专业,她的态度也很认真,但是,她跟孩子们的距离是那样的遥远。

  如今,当我自己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时,重新审视两位风格迥异的音乐老师,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启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交往和谐的境界。”王老师的“孩子气”,让她的教学化繁为简,孩子的快乐她能感同身受,孩子的兴趣点她能因势利导,教学自然能事半功倍。而张老师,她过于重视音乐的专业性,对孩子的学习特点又缺乏足够的了解,在情感上难以引起共鸣,所以她的音乐课才会显得枯燥、紧张,不受欢迎。

  —次别样的“采访”

  小学课堂需要教师去除成人的强势立场,引起隋感的共鸣,幼儿园里更是如此!群众路线期间,幼儿园布置了征集幼儿意见的任务。从成人的惯有思维出发,我组织了一次类似座谈会的谈话,请孩子们商量如何让幼儿园变得更好。这次谈话非常失败,孩子们一点也不感兴趣,完全没有谈话意愿。第二次,我转变了策略,用硬纸板做了个“假记者证”,又拿了表演区的话筒,我要假扮“记者”。活动一开始,我神气地走进教室,开始自我介绍:“各位观众,你们好,我是几江幼儿园的特派记者,很高兴能采访到你们。”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马匕就放光了,大家都摩拳擦掌,欲欲跃试。“各位观众,我们今天的采访话题是怎样才能让几江幼儿园变得更好?”问题一抛出,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馨馨说:“幼儿园的床太小了,我躺在上面都不能动。”多多说:“沙池里面的沙子都被其他小朋友扔了,我想要更多的沙子。"城城说:“春天来了,幼儿园应该多种点树,这样空气就更好了。”……这一次“采访”,我一共征集了50多条五花八门的意见。原来孩子们有那么多想法,原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如此丰富!惊叹之余,我开始思考,老师和记者两个身份为什么会得到如此截然不同的效果?除了趣味性以外,我想,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平等二字。以老师的身份组织谈话时,我带着老师的强势立场,给孩子带去了压力;而当我摇身一变,化身成记者时,我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自由氛围。我们的关系从师生变成了采访者和受访者,我们站在了话题的两端,是完全平等的关系,能充分地进行对视和对话。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看起来很高深,做起来却又很简单: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少一些命令,多一些商量的口吻;少一些催促,多一些等待;少一些批评,多一点策略。最重要的是放下成人的架子,蹲下来和孩子用同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用孩子的想法去思考,用“复归婴儿”的“赤子之心”去呵护孩子童年的“简单之美”!

童年的随笔4

  巨蟹座妈妈。在我小时候那个年代,独生子女为数不多,我便是其中一个。父母都是医生,我从小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外公外婆一起渡过的。

  个人签名:即使没有人为你鼓掌,也要优雅地谢幕,感谢自己的认真付出。

  喜欢做的事:喜欢宅在家里,但幼时的我并不孤独,因为邻居小朋友都是我的同学。每天一早,大家一起勾肩搭背上学,下午放学后会聚在隔壁弄堂玩一会,到天黑再各自回家。虽然物资贫乏,但我们有自己的游戏:跳橡皮筋,造房子,扔沙包。墙角的的黄沙堆,隔壁的汽配厂,都有能够让我们惊喜的发现,放学后上海大大小小的弄堂里都有孩子们肆意的欢笑和奔跑的身影。

  心里的话:一眨眼我的孩子已经到了我当时的那个年纪,他们现在正在储存快乐和回忆,好好珍惜吧,宝贝。

  怀旧是一种心情,回忆是一种快乐。无风无雨的暖冬,手捧一杯浓浓的普洱茶,在若有若无的尘香中恍若回到那梧桐树荫斑驳的茂名路。

  我的幼年和童年都和种满了法国梧桐的'茂名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幼时由于母亲工作的关系,我在茂南幼儿园渡过了人生的启蒙期,它掩藏在茂名路上一条幽静的弄堂内。每天一早我都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从延安路沿着茂名路,穿过南昌路。车轮压在厚厚的梧桐树叶上,软软的柔柔的,还发出好听的"沙沙"声,我一路数着飘落的树叶,不一会幼儿园就到了。而每天下午外公会准时来接我,大手牵着小手,沿着茂名路慢慢走到淮海路口,一阵阵奶油的甜香味从拐角处的老大昌飘出,小手自然而然地拉着大手,推开了玻璃门,买上一只焦香扑鼻的蝴蝶酥,边上甜甜脆脆的一圈边最早下肚。然后小手又拉着大手右拐多走几步,穿过瑞金路,停在新华书店门口,刚刚推开玻璃门,里面的营业员阿姨已经热情地招呼我了:"妹妹,今早又有新额小人书到了,阿姨帮侬留好了哦。"我欢天喜地地接过散发着油墨香的连环画,开心地扭起身子。回家我还是喜欢走茂名路,特别是有风的日子我喜欢看满地的落叶打着旋,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围绕在人们身边轻舞飞扬。这是我每天最开心的时刻,外公用他对我无尽的宠爱,在我心里藏下了甜蜜的回忆和满满的五箱连环画。

  小学我就读于家门口的巨鹿路第四小学,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去上海艺术剧场看演出,也就是现在的兰心剧场。那时我们总是乖乖地排好队出发,短短几分钟就拐过路口的教堂,来到了茂名路,剧场也就到了。那红丝绒的幕布和座椅,浅黄色的地板,清脆的开场铃声,焦晃老师演的《哈姆雷特》,1976年的那场《于无声处》,都在我小女孩时的心里珍藏着。

  周末我会跟着父母去淮海路上的奶奶家玩,特别是夏天的午后,梧桐树因为打了药水而落下满地的"洋辣子",被人踩了整条马路变得五彩斑斓,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找干净处下脚,偶尔有一两只还在扭动的,总能引起我阵阵尖叫,它们的刺扎在手上又痒又痛,很难受。走到茂名路淮海路转角的老大昌,我会抢先钻进去,不一会手捧奶香味十足的哈斗推门而出,继续沿着淮海路往西走,到了陕西路口的江夏点心店,忍不住阵阵飘香,妈妈又掏钱买了筹子一起等那心仪的三鲜豆皮出笼。

  现在的茂名路没有了浓密的梧桐树,没有了成群结队上学的孩子们,更没有了我留恋的过去,那些美好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儿子沈正熙的话:

  我们现在的放学路是短暂而匆忙的,因为有无数的试卷和作业在催促我们,但我们还是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块小小乐土,同学们最爱的是学校附近的全家便利店。出校门,右转过马路,推开店门,全是熟悉的面孔,三五成群,有站有坐,或买上几袋零食,或拿着瓶饮料又或什么都不为,只是为了和朋友聊聊天,说说笑,暂时忘掉繁重的学业,假装忘记明天的考试。

  尽管没有了妈妈孩提时代飘落的梧桐叶,没有了和同学结伴回家的亲密,但我们今后的回忆中同样有同学们一张张热情的笑脸,一幕幕快乐的场景,我们的回忆同样丰满。

童年的随笔5

  儿时读过一篇似乎叫《我和爸爸比童年》的文章后,觉得自己真的是幸福无比。然而今天,再与周遭的小皇帝小公主们比较,心里又立马不平衡起来。

  就拿吃的来说,我们的童年是绝对没有什么哇哈哈长鼻王肯德基喜之郎的,最常见也最喜爱的也许是“番薯系列”了——生番薯是水果,煮熟充早点。那时粮食定量,人小肚子大,便常有薯块搀在米饭里,甜丝丝的,倒也挺乐胃。即使过年了,也总是番薯当家——哪家的孩子不是“嘎嘣”着番薯麻片欢度春节的?

  不过,吃着番薯上学,书包却是轻的。不像今天,晨曦中,一路上尽是蜗牛般背负“重大”书包的童男童女。我们家的书书剑剑,哪一个的书包不在10斤以上?

  如今的学校限制孩子骑自行车,原因是停车场地有限。我们那时是没有这种限制的,整个学校压根儿就没有一辆自行车,无论路有多远,广大师生一律“11路车”。当然,现在的孩子,你不让骑车,没关系,我打的,六七元钱毛毛雨小意思。至于我们小时候,不要说“的”,公共汽车都稀罕。那时我们这个小地方就没这玩意儿,以至那年弟弟去绍兴祖母那儿,有一天,就硬是从早餐中省下钱来去过乘车瘾;因只有2分钱,到站后他只好步行回家——这事直到今天还常常被我们引为笑谈。

  据说现在的.学校普遍藏书丰富,却并不敞开让学生借阅。我不知道当年我们学校藏书几何,只记得每天午后及课外活动,图书馆与阅览室全部敞开借阅。有一次我告诉书书,我们那时候自修课“规定”可以看小说之类,她觉得匪夷所思——今天的学生,即使只把小说带到学校里去,似乎也是大逆不道了。

  如今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可老师家长不许孩子看——事实上,也没时间看,作业太多。我们那时几乎是没有回家作业的,可也没有电视,天一黑大多只能早早上床做梦。只是,我祖母管得紧,限定每晚必须看书到八点半;好在我有闲书可读,祖母不识字,见我聚精会神着,她就高兴。

  现在的学校条件日益优越,可孩子的活动却少了;哪像我们那时候,每年都组织几次远足游玩;春秋两季,还有农忙假,大家下农村进山乡参加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现在倒好,孩子们一个个真的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有一位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女孩小荷,居然说自己从没见过真正的羊。而我读小学时,班里就养着四头绵羊。我们每天轮流赶着羊儿去堤岸草坡放牧。回想起来,那时节,一边放羊,一边唱着歌儿,仰卧草间遥望蓝天白云,好不惬意。

  如今的孩子聪明,如今的孩子漂亮,如今的孩子出手宽绰,如今的孩子开口便是标准优美的普通话,如今的孩子。比来比去,着实让我这个过来人汗颜。然而,我也发现,如今的孩子起码有一点与我们当年是相同的,那便是都盼望自己快快长大。无非我们当年都十分明确,长大了要做建设祖国的主人;但你要是问问如今的孩子,保不定他会说,长大了,就自由了,就不必再那么辛苦地为爸爸妈妈和老师读书了。

童年的随笔6

  在这个凤凰花开的季节,转眼间我们也即将挥别童年,迈入初中,与分离一年的学长姐再次见面。看着众人依依不舍的互相道别,那一剎那,我想起我的童年。

  犹记小时候的我有些活泼好动,老师们常在一旁头疼地看着我,却又无能为力,因而在我的成绩单上,常出现的字眼不外乎就是那几个:“过于好动”或是“顽皮”……等,爷爷奶奶却只是露出无可奈何的笑容,动笔在“家长的话”那一栏写下回复。老师们不知道的是,在活泼好动的外表下,隐藏的其实是一颗脆弱的心。

  我的心思细腻如发,个性很敏感,却从不表现出来。如果掀开那层天真无知的.外壳来看,你会发现一个巨大的空洞。当时年纪还小的我,怎可能耐得住一次又一次与家人分离的伤痛?于是我把受过巨大创伤的那颗心隐藏在羽翼下,变得不喜欢与人接触,只有阅读伴我同行。我不相信任何人,会一直不离不弃,与我相伴的只有书。阅读带给我的好处着实不少,让我从小到大无论是任何写作比赛都夺胜而归,被湮没在一张又一张的奖状中。

  时光不饶人,转眼间我已经要从小学毕业了。慢慢的,我一直在学习究竟该如何与人相处,过了这么多年,我终于渐渐淡忘了心中的伤口,交给时间来癒合,现在的我,很快乐。

  再过几个月,我终将成为初中生,与小学挥别,也挥别我的童年。告别童年,我看见璀璨光明的未来。

童年的随笔7

  记忆,就像小时候,故乡弯弯曲曲又细又长的山道

  总是在我的眼前,绕啊绕……

  记忆,就像小时候,故乡春天里一条条嫩嫩的柳丝

  总是在我的心空,摇啊摇……

  记忆,就像小时候,故乡小河里一叶叶绿绿的浮萍

  总是在我的脑海,漂啊漂……

  记忆,就像小时候,村里头大槐树上那鸣唱的知了

  总是在我的`耳旁,叫啊叫……

  记忆,就像小时候,我们家里头那条调皮的小花狗

  总是在我的身边,跳啊跳……

  记忆,就像小时候,我家屋顶那一朵朵彩色的炊烟

  总是在我的梦中,飘啊飘……

  记忆,就是母亲在那昏暗的灯光下不停地做着针线

  天都亮了,还都不知不觉……

  记忆,就是父亲在那火热的阳光下耕种一垄垄农田

  地里的活,总是没完没了……

  记忆,是邻家那个和我同岁同桌美丽乖巧的小女孩

  为什么,总是让我忘不掉……

  记忆,在故乡那绿绿的开满山花结满野果的大山里

  还藏着,多少童年的欢笑……

童年的随笔8

  我们孩提时代,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得我们的童年时代充满着粗俗、无知、野蛮、狂妄、放荡不羁,但也充满着刺激、惊险和创造力。那时候没有孩子们喜欢的影视、游戏、网络,孩子们耐不住寂寞,就会跑出户外,玩尽所能,只要刺激、惊心动魄才更有吸引力。

  我们小的时候,夏季的夜晚是难熬的,蚊虫叮咬没有防护措施,只有困的不得了,躺下便睡,顾不了许多了。晚上吃过饭,小伙伴们已经迫不及待凑到了一块,偷出家里的手电筒,跑到人家的柴草棚子里或者大门过道里,搬来梯子,在房顶檩条与椽子缝隙里找麻雀。晚上麻雀被手电光一照射,眼睛立马没了视力,不知道飞往那里。我们小心翼翼的攀爬到离它很近的地方,屏住气息,急速出手,猛地一下,把麻雀捉在手中,放在小口袋里,拉上口子。继续寻找另一个目标,一个晚上下来十几只,几十只的时候常有。但也有危险,因为有时蛇也会悬在木樑上,等待机会扑捉麻雀,所以要倍加小心,这个活也充满了刺激与挑战,所以胆大的孩子会勇敢的爬上去扑捉麻雀,英雄似得,令人赞叹;胆小的孩子扶着梯子,拿着口袋,羡慕的看着整个过程,心中跃跃欲试,可就是克服不了内心的恐惧。

  觉得收获可以了,我们拿着口袋,跑到村子外边坑塘边,用粘土和成泥,注意一定要掺进一半左右的沙质土,每一只麻雀用泥包一个圆圆的泥蛋蛋。这时候小伙伴们已经点燃了一堆树枝棍棒,待到燃尽,没了明火,我们便把一个个泥蛋子放进红红的炭火里,等摆满一层,用炭火覆盖住,开始摆第二层、第三层。感觉炭火不够充足,就在旁边燃起另一堆篝火,然后取出红红的炭火,蒙在泥蛋蛋上面。大约三袋烟的功夫,也就是半个多小时,就熟透了,这是大人们教我们的。小伙伴们用棍棒把泥蛋蛋扒拉出来,凉开冷怯,裂开缝隙的是粘土比例太大,这样就烧不好了,可能肉焦糊了;完好的泥蛋蛋,等敲开泥巴,麻雀的羽毛粘在泥片上,一个光溜溜的、香气扑鼻的、鲜嫩的叫花子烧烤全麻雀诞生了。我们那时候条件差,只是蘸些盐水,能吃上几只烧麻雀已经是很美味了。如果是今天,蘸上甜面酱,那将是何等的口味。慢慢的,麻雀开始精明了,不在柴棚或过道顶上过夜了,爬上了树梢,我们便爬上了树梢,也能有所收获;慢慢的麻雀被我们捉的数量骤减,一个晚上捉不到了几个,我们的兴趣转移了。

  七月中下旬,蝉大量繁殖的.季节,蝉爬爬大量的从泥土里钻出来,爬到树干上、树枝上,脱壳变蝉,我们早早的吃过晚饭,天一眨黑,就在蝉爬爬钻出地面,爬在树干这个时间段,小伙伴们灵巧的双手,迅速的把它们俘获到手,装在有水的酒瓶子里,没有水担心他们爬出来。一个晚上下来,几十个,上百个不成问题。早晨,母亲洗干净用盐水浸泡,等到中午,用油炸酥,美味无比,父亲拿出打来的散酒,尽兴的小酌几杯,一家人享受在快乐幸福之中。之后,大人们开始参与进来,近处很难俘获到了,我们便走到很远。临村柳干树地里,几百亩的大树地,可谓浩瀚博大。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走到了林子深处。那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天气闷热、潮湿,蝉爬爬特多,我们兴奋的俘获了满满的一瓶子,手里、口袋里都是,我们还是兴奋的前奔,越走越远。

  前面是一个庙似得瓦房,我用手电一照,门前有几棵松柏树,树上鸟儿扑棱扑棱的乱窜,阴森恐怖向我们袭来。我们还小,好奇心的驱使,我们推门进入了瓦房里面,几只手电乱照,里面一排排木格子,格子里面整齐有致的摆列着木盒子,上面还有照片,年龄大的一个男孩好像懂得多一些,他大声疾呼,祠堂,死人的骨灰。他歇斯底里叫声划破了寂静的夜晚。我顿感灵魂出窍,头发竖起、眼冒火星,跟在伙伴们后面拼命奔跑起来,感觉一个个幽灵朝我们追来,我们的哭声、叫声响成一片。拼绝了全身的力气,大汗浸透了我们的衣衫,装满蝉爬爬的瓶子不知道何时从我们手中脱出,我们狼狈的狂奔,终于跑出了几百亩的柳干树地,可是我们到了何处,夜色茫茫,黑暗无边,我们惊恐的面面相视,都傻了眼。我们团团挤在一起,疲惫地瞬间睡了过去,不知多久,睡梦中一群野鬼拿着棍棒,带着狗儿追上了我们,急得我们醒来狂叫。原来是家长们发现我们很晚不回家,集合到一块寻我们而来,我们和爸爸抱在一团,哭声、骂声喧嚣一片。不知道我们怎样回到家里,醒来已是中午时分,母亲端着冰糖姜水站在我的面前,我的泪如泉涌。母亲把我揽在怀里,泪水、冰糖水混合的滋味带着幸福绵延。自此,父爱的伟大、母亲的慈爱与我终生相伴,难以忘怀。

童年的随笔9

  青春是人一生最美丽的季节,它就好像含苞待放的花朵,身上满载着稚气,明天却要开放,展露它最美的一面,摇曳生姿。而人们往往会忽略那正在发芽的童年,最纯真的童年。

  现在的孩子整天沉浸在“琴棋书画”、“文韬武略”之中,小小的身体里却有与年纪并不相符的成熟灵魂。看他们这样,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童年……

  在那个不大的院子里,聚集了我们几个比害虫好不到哪儿去的小孩子,我们每天都要在院子里疯跑,嘻嘻哈哈地大笑,大人们总是把我们轰到一边去,可是他们脸上却尽是开心的笑。

  那年夏天,院子里有户人家搬家,家具都搬走了,只留下一个沙发摆在院子里,我和妹妹就把它当宝一样地珍藏起来。晚上,我们悄悄地把宝贝拖出来,摆在院子里,准备进行一场疯狂游戏。我和妹妹藏在沙发靠背后面,对过来的每一个人进行阻击,“枪子”就像雨一样地落下,可那些人就是不倒,我们非常生气,在沙发上疯狂地跳着。那个沙发可真不争气,竟被妹妹弄了一个大洞。望着那么一个大窟窿,我和妹妹肆意狂笑,直到有人把我们劈头盖脸地骂一顿后,我们才肯停下来。

  我们不敢再疯了,只好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妹妹坐在窟窿里,抬头望着天空。那时的天空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天空,每一颗星星都好像被人精心擦拭过一样,亮得赛过宝石。那晚没有月亮,星星成了主角。我指着那颗最亮的星星说:“那是我的!”妹妹很不服气,认为那是她的。我们俩为这颗星星吵了起来,后来又升级到打架。可我们毕竟是好姐妹,一会儿工夫我们便将那颗星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一起在地上打起滚儿来。不久,那颗星星不见了,也许是不忍看见我们无端地争吵,很识趣地将自己隐藏了起来!

  老人们常说:“玩火会尿床。”我和妹妹为了验证这是一个谬论,决定亲自尝试一下。我们在墙根底下用木板和破布搭了一个小棚子,准备在这里面营造一种“地狱之火”的氛围。我们把花盆里面放满木片和炭末,放到棚子里。妹妹把报纸点燃放入花盆,木片马上就着了,我们兴奋到了极点,围着花盆跳着。我命令妹妹去找木片,我则去邀我的朋友们准备一同分享。等我回来时,我的.小棚着起火来,我一下傻了眼。这时,姑姑已经端着水盆出来了,一边灭火一边训斥我们。好不容易搭好的棚子就这样给毁了,我们不禁感到一丝伤感。

  回到家里,我们被骂得抬不起头,终于明白:原来玩火带来的不是尿床,而是骂声一片!

  小时候的我们总是无忧无虑,不用担心明天会怎样,将来在何方;不用考虑考试得了多少分,老师的评价怎样。童年就是这样快乐,这样天真,童年只有欢声笑语,没有多愁善感。看,那枝头刚刚长出的嫩芽,娇小而新鲜,它是美丽花朵的前身,它是希望的寄托,童年正是这嫩芽,它正在成长,正在发芽……

童年的随笔10

  小时候住在城北一处老居民区,我们那条巷一共住着八户人家,巷子里的小伙伴常常会炊烟渐起时刻,聚集巷子,快乐地玩着各种有趣的游戏。

  在那些游戏中,我特别喜欢玩“抬花轿”,这种游戏简单容易玩:一人把右手搭在自己左手腕上,左手搭在另一人右手腕,就结构成一“井”字型架子,这便是由四只手臂搭起的“花轿”了。先经过“锤子、剪刀、布”,胜出者便可享受“坐轿”了。然后在“抬呀抬呀抬花轿——”的琅琅童声中,开始了或走起圆场或走着直线的“抬轿”游戏。女孩们在玩“抬花轿”游戏时,显得比较文雅温情,不管谁抬轿谁坐轿,总是开开心心规规矩矩地玩着,而男孩子则相对玩得粗野些,不是抬轿时跑得飞快,就是故意把“花轿”左右晃动,坐轿的要是男孩就还好,要是女孩子常常会被吓得尖叫的。男孩子们便为自己的恶作剧而得意不已。

  小萍的家在巷子第四间,她的家里没有男人,只有外婆、妈妈和小萍在一起住。听大人说,小萍还在她妈妈肚子里时,她爸爸就在一次工伤事故中死了。

  小萍总是默默地倚在门口看我们玩,她不可以和我们一起奔跑玩闹,大人说她患有严重心脏病的。那时也没人特地交待什么,我们却都懂得去善待和呵护小萍。男孩们常常会搭好“花轿”叫小萍坐上去,对小萍,他们从不搞恶作剧的,会很耐心地让小萍坐上“花轿”,等她把手扶稳他们的肩膀,这才慢慢站起,然后稳稳地抬着来回地走,我们则在一旁齐声拉长了声音念:“抬呀抬呀抬花轿。”这时,小萍苍白的脸便泛起一抹淡淡的红,她忧郁的眉眼间渐渐就绽出一个浅浅的`笑。后来小萍的妈妈再嫁到另一个城市去了。告别前,小萍把她心爱的玩具全都留给了我们,走的那天,小萍哭成了泪人,大人们都红着眼睛,我们沉默着跟在大人背后,朝着载他们远去的汽车使劲挥手。

  岁月匆匆,二十多年过去了,在马不停蹄的忙碌中不觉间已迈进中年门坎。时光流逝中,许多前尘往事都如云烟般渐渐淡去,唯有童年发生的一些事,总会在某些个心事淡远的夜晚,清晰地回到眼前,那串童稚的“抬呀抬呀抬花轿——”像一首经典老歌,在月色如水的夜晚,温馨地唱响在心头。

童年的随笔11

  几块肥土坯

  支撑起一块正方形的木板

  一条瘦长凳

  挤满了胖乎乎的小屁股

  那时

  学前班的孩子没有桌椅

  没有自己的教室

  更没有专门的幼儿教师

  那时

  村里只有一个小学

  上学的.路既崎岖又漫长

  中午只能啃干馍喝冰水

  那时

  放学还要做家务

  周末还要下地干活

  然而只要有小伙伴的地方就有欢乐

  那时

  一角钱可以买三颗糖

  自己却只舍得吃一颗

  那时

  可以跟着高年级的同学

  去林场偷摘小樱桃

  却总是被人追着跑

  抢走盛在衣襟里的小果子

  那时

  不知道有儿童节

  最兴奋的事

  莫过于等待一年一次的拍照

  同一个摄影师

  变换不同的布景

  那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却始终如一

  留下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童年的随笔12

  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我很多动人的故事;童年就象秧歌里的梆子声,敲出了我多少幻想……人到而立之年,免不了对往事的回忆,有的伴随着苦涩与感伤,而有的伴随着的却是温馨和感慨。但每当想起儿时踩房的情景,就会情不自禁地在心中荡漾起对往事的无尽怀念与遐想。

  汉奸的家乡太谷,农民住房都是砖木结构,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如此。村里人盖房可是农家人的一件大事。我村的泥瓦工多,每每有人家盖房子的时候,邻里亲朋都会尽量关照帮工盖房。盖房子要打地基、砌墙、上梁、搭顶,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抹房顶。抹房顶有什么,泥盆儿里的,头架、二架,反正在外行眼里是乱七八糟。汉奸那时候年龄还小,也不懂。

  房顶抹好后,过三至四天就可以踩了。踩得早了泥软容易翻浆,踩得迟了泥硬踩不动,所以要乘时踩。踩房都在晚上8点开始,一直踩到深夜为止。乡亲们碍于情面,一般不愿中途退场。在农村,谁家盖房去参加踩房的人多少,也能说明房主在街坊邻居之间的人际关系如何。

  汉奸小的时候,乡村生活是单调的,所以踩房竟成了一种农民门很情愿参加的娱乐活动。只要谁家踩房,平素有交处的人都愿意去帮忙。房顶上最先热闹起来的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们。在我的印象里,那不是去踩房,而是觉得房顶上好玩。为了娃娃们的安全,房顶四周站了大人,把孩子们围在中间。大人们一个个背着双手,嘴里叼着烟卷或抽着烟锅,拖着疲惫的身躯,优哉游哉,一脚一脚地移动着,那一吸一灭的烟卷就象小星星非常好看。踩房最吸引人的要数听太谷秧歌了。我们村虽然不大,却是有名的秧歌窝子。村里的.男女老少全是张口就来,男女搭配你一句我一句,委婉俏丽,那时候听到了什么《换碗》《买元宵》《买高底》……这时候倒不像在踩房,倒像在开演唱会,生、旦、净、丑一起亮相,房顶上简直成了空中舞台。唱到高潮,坐在屋下的人还起混叫好……淳朴的民风与新鲜的泥土气息,相互交融,勾勒出了一幅沁人心脾的乡村美景。

  现在乡村富了,一座座瓦房代替砖木房,踩房也已从生活中消失了。汉奸我却永远怀念那种逝去的活动,那里有着亲情,没有冷漠。

童年的随笔13

  今日阳光灿烂,孩子们心更是充满阳光。周四的读书交流会,如期而至,到了教室,就看到他们手头里拿着自己的书,做好了准备。大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势。

  我故意说不进行读书交流会了,看他们的反应。结果传来一片反对声,刚刚还在叽叽喳喳地说话,马上静了下来。我说每次都是我为交流会想题目,以后给他们一个任务,就是为每次读书交流会想个大气的题目。这次我是路上就思考想出的,在我的内心里,也是期待孩子们能在读书交流会上大显身手。因为我坚信,养成读书习惯的孩子,未来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就用《万卷书香润童年》吧,童年书相伴,未来智慧帮。我希望孩子们梦在书海中遨游成长,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长大了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他们这次的'读书交流有了几个新变化。

  一是不拿书的多了。读书交流会,就是自己读书后头脑中的印象,不是让大家读书。

  二是谈读书的感受,还有所受启示。读书后内心受到的震动,为自己人生航向,做了修正。

  三是讲书不读书的多了。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复述,有条理。一些孩子,在讲时就想:他们讲的如此流利,写成文章一定也不差。

  四是越来越自然大方。能与听众互动了,不再像前几次胆小了。

  五是不爱表现的孩子也登台了,让大家感到意外。看来,读书交流会,还是积极作用的。

童年的随笔14

  每个人翻翻童年的记忆,都会有那么多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事。小周郎在《白马河畔响晚歌》一文中,和小妹在春天的白马河畔放风筝。“大堤上放风筝的人们,时而大呼小叫地奔跑,时而手舞足蹈,时而凝望高空,神色专注地扯纵着手中的风筝线”。“空中放飞的风筝色彩斑斓,神态维妙维肖,老牛耕地,猪八戒背媳妇儿,唐僧取经,老鹰叼兔儿,一条十几米长的红褐色蜈蚣腾空而起,随风飞舞,一支七彩的大蝴蝶扇动着翅膀在春风里抖动着,金色的鲤鱼晒着长长的尾巴悠然自得地遨游着,那金色的身影印在清澈的白马河里,如鲤鱼仙子现身一般”。这文笔活脱脱把一幅放风筝的图画摆在我们面前。

  俗话说:三月三,放风筝。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小学时学校组织风筝比赛,那会儿刚上二年级,太小,在操场上观看高年级的同学风筝比赛,那时候农民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风筝没现在这么多样式,基本上都是同学们自己亲手做的,有的在白纸上用彩笔画上蝴蝶,老虎,猫,狗,花儿……有的用彩纸做成各类图案,但无论什么,都有两条长长的尾巴。大人们说,风筝没尾巴就飞不上天去。

  阳光正好,微风轻拂,高年级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挥下在操场上一组一组的开始比赛,以防风筝太多,风筝线搅和到一块儿。那么多的风筝飞上天,煞是壮观。同学们左右奔跑,跳跃着,呼喊着,笑着,一个个风筝摇摇曳曳的飞上蓝天,已经忘记不知是谁的风筝飞得最高,飞得最远得了冠军。

  但我清晰的记得,邻居大哥哥做的风筝在比赛结束后,却成了飞得最高,最远的那一只,放空了两卷风筝线,我们看着它在天空中越来越小。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和同行的小伙伴为这只风筝到底会落到哪里争得耳红脸赤,到了回家的分路口,我们终于达成共识,它一定是飞到我们能看到的最远的那座山的山那边去了。丨

童年的随笔15

  暮然回首童年之于所有人似乎都不太长,

  却都在记忆里闪着耀眼的光。

  童年是什么?

  竟会如此难忘……

  童年啊,

  是神勇无敌的黑猫警长,

  和花仙子的新裙装。

  是取经之路好像总是风雨无常。

  童年啊,

  是九色鹿的忧伤,

  和蓝精灵的歌唱。

  《卖火柴的小姑娘》是我最想改写的文章,

  好让她幸福的`活在这世上。

  童年啊,

  是白马王子和琼瑶剧的男主角,

  都有温柔的眼睛与有力的臂膀。

  让我头一回,

  把深情细细品尝。

  童年里总有些物什教人挂肚牵肠,

  比如雪人冰糕的甜香。

  比如七巧板的烧脑,

  和最想要的变形金刚。

  童年啊,

  是笑与泪的交响。

  偶尔一次的回望,

  不妨为自己鼓掌。

【童年的随笔】相关文章:

童年的随笔08-23

童年的记忆随笔03-19

童年的梦想散文随笔12-30

对童年伙伴的散文随笔08-06

童年老友散文随笔12-30

《童年》优秀读书随笔范文大全09-26

童年的初中满分作文随笔08-24

随笔-初中随笔600字_初二随笔08-14

【懂我】生活随笔,随笔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