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古诗原文

时间:2021-08-31 13:27:00 古诗 我要投稿

和古诗原文通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和古诗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和古诗原文通用15篇

和古诗原文1

  送邝和仲之郁林

  明代黎民表

  邝君视我同门友,廿载交情最相厚。下笔翩翩掣凤皇,一代词人尽回首。

  少年折桂登皇畿,黄金台上倾珠玑。直气屡千星象表,赤手欲补山龙衣。

  绨袍旅邸无人荐,金马门前稀召见。起家才得中大夫,出守遥临旧京甸。

  摧眉伏谒意所轻,卧治烹鲜徒有名。推毂不闻思魏尚,催科谁复识阳城。

  以兹修途还折翼,世路羊肠堪叹息。白衣苍狗在须臾,骐骥驽骀同一枥。

  嗟君宦拙诚足悲,羡君有才何不宜。朝廷侧席思化理,苍生引领苏疮痍。

  行部倘过勾漏洞,啜古可读罗池碑。丈夫遭逢信不偶,雌伏雄飞会有时。

  我今风尘胡见羁,效颦半额羞蛾眉。江皋已绿王孙草,烟雨欲折商颜芝。

和古诗原文2

  原文:

  咏史 / 和蕃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译文:

  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注释:

  1.咏史:一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云溪友议》

  2.汉家:汉朝。青史:即史册。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

  3.计拙:计谋拙劣。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4.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

  5.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6.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

  7.拟:意欲;打算。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尘:指烟尘,代战争。

  8.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

  9.辅佐:辅助。

  赏析:

  首联开门见山,直抒历史。翻开汉王朝的历史,里面记载着很多的和亲与通婚之事。如汉武帝刘彻将细君嫁到乌孙王国,汉元帝刘奭把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等。这种和亲或通婚政策并没能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颓势。由此可见,这种计策是极其短见和拙劣的。这里其实是以汉喻唐。他在这里回顾了历史上某些“和亲”政策的教训,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表明了对执行这种政策的鲜明态度。

  颔联单刀直入,诗人在这里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观点,国家的稳定在于君主的圣明,大臣的贤能,而将一个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和亲或通婚的女子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极其危险的。实施这种和亲政策,正暴露了君王的昏庸、将相的无能。诗人洞察和亲政策的虚弱,表现出了识见的高远和对时局的忧虑。

  颈联鞭辟入里,揭露实质。目睹当时的社会事实,诗人痛心疾首,诗人对唐王朝采取这种屈辱的和亲、通婚政策,意欲求得天下太平的做法,很是不满,于是在此直接大胆地给它敲响了警钟,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可耻和屈膝投降本质揭露无遗。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在这里实际上是讽刺了唐王朝所谓的国家重臣的庸懦无能,感叹当今朝廷缺少真正得力的大臣来维护江山社稷。最后两句作者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宏大深广。

  这首诗,诗人反对以屈辱为条件去暂时求得国家安宁的和亲政策,无疑是正确,有见地的,体现了崇高的民族尊严和爱国思想。当然,至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得失,要具体分析,如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远嫁南匈奴,对促进民族和睦,边境安宁,起了一定的作用,不能一概予以否定。作者多次参加边庭幕府的征讨活动,对国家民族命运非常关切,坚决主张抗击外族侵扰。

  这首诗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汉朝故事来讥斥唐代君王同样的做法,诗意显露,态度鲜明,起到了很好的讽谏作用。语言朴素凝练,通俗易懂,感情激昂痛切,真实动人。由于感情上愤懑激越,所以这首诗的缺点也就在于过度直露,缺少含蓄之美。

和古诗原文3

  「解题」

  原诗共六首,此处选其中第三首。作于贞元十四年(798)前后,时卢纶正被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并超拜户部郎中。张仆射:指张建封,时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加检校右仆射。贞元十三冬,张建封入觐京师,德宗礼遇加等。十四年春,建封将还镇,特赐诗。张建封当时有《塞下曲》,但原诗已佚,卢纶此组诗即为和作。前首写将军的武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射石故事。后首写战争胜利和艰苦。两诗语言精练,剪裁巧妙,意境含蓄,耐人寻味。

  「全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1、此首又见钱起集中。

  2、单于:见高适《燕歌行》注。

  3、将:率领。轻骑(ji):轻装快速的骑兵。

  4、大雪:西北边地八月即下大雪,故雁飞与大雪同时。

  「译文」

  密林幽暗,一阵劲风把草木惊动;原来是将军走马射猎,他奋臂拉开了强弓!天色破晓,他去寻找那支白色羽箭,箭头竟深深地扎进了石棱之中。

  「全诗鉴赏」

  在大历诗坛上,卢纶以其气势雄壮刚健、基调昂扬豪放的边塞诗而卓立于 “大历十才子”之中。他曾有过军队的生活经历,做过军队幕府中的幕僚和河中元帅府的判官,因此,他的边塞诗生活气息很浓,有盛唐那种雄浑的气象, 令人读后振奋不已。

  这组《塞下曲》(又题作 《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这是其中第二首,塑造了一位勇猛善射的守边将军形象。诗的'内容取材于 《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有一次外出打猎, 误将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认为是老虎, 一箭射去, 因用力过猛,连箭尾都陷进石头中了。诗人巧借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加以点染,仅仅通过射虎中石这样一个典型的情节,将军的勇武以及诗人的赞美便尽在其中了。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场景, 即林边、暗夜、风吹草动。深山密林本是猛虎的栖身之所, 加之时值夜晚,光线幽暗,耳边只听得风吹草木“唰唰”声, 草木披纷处, 隐约可见一庞大的黑影恰似猛虎状,此景此况, 怎不叫人猛吃一“惊”?这里,诗人仅用一个“惊”字,既写出了人物的神情,又渲染出一片紧张的气氛。一“惊”之后, 胆小的人说不定会掉头夺路而逃,而诗人笔下的将军却是从容不迫,很有把握地搭箭“引弓”,奋力射向猛虎。上下两句一紧一松, 张弛有度, 使人在一 “惊”之后, 又受到将军镇定自如的神情的感染, 临危而不致变色,遇险而不会慌乱。倘若真是猛虎来袭, 可以断定, 在如此勇武善射的将军 “引弓”之后, 其必死无疑。

  后二句,作者省略了当时在暗夜中将军的活动情况,将时间跳跃到次日清晨 ( “平明”)。将军搜寻猎物, 才发现 “夜引弓”后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原来是有 “惊”无险,射中的并非猛虎,而是一块状如猛虎的石头,并且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已“没在石棱中”。其膂力之大,射向之准, 令人叫绝! 这其中尽管有夸张的成分, 浪漫的色彩, 但从艺术的真实这个角度来说,令人不能不信服:这是一位如同汉代名将李广一样武艺超群、胆量过人的守边将军。

  短短二十个字,能塑造出如此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已殊为不易,而诗人的意图恐怕还不止于此。诗人之所以赞美将军,更是为了赞美这支由将军率领的守边部队。强将手下无弱兵,将军如此勇武,士气自然高昂,作起战来, 自然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这是一支有信心、有力量击败任何来犯敌人的军队,从诗人塑造出的高大威武的将军形象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鉴赏」

  首句写夜猎之环境:幽暗的深林,一阵狂风刮过,茂密的草丛忽然惊动。一 个“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将军的警惕。次句写射虎:将军在夜里, 拉开了强劲的弩弓。这里不写射虎而只写“引弓”,是准备发射的动作,既写出将军临 险镇定、从容的神态,又表现将军敏捷、气势昂扬的作风。后二句写意外发现:翌日天 晓,去寻找白色的羽箭,哪里是老虎,只见箭镞,没入一块蹲着的大石缝中。此诗极力 赞美将军的神武。这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惊异,令人感叹,使人读后深感其曲折而极 富情趣。这神话般的夸张,给此诗涂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读来如饮醇酒,韵味无穷。

和古诗原文4

  南梁行(和二十二兄)

  唐代李德裕

  江南郁郁春草长,悠悠汉水浮清光。杂英飞尽空和景,

  绿杨阴重官舍静。此时醉客纵横书,公言可荐承明庐。

  青天诏下宠光至,颁籍金闺征石渠。重归山路烟岚隔,

  巫山未深晚花折。涧底红光夺目燃,摇风有毒愁行客。

  杜鹃啼咽花亦殷,声悲绝艳连空山。斜阳瞥映浅深树,

  云雨翻迷崖谷间。山鸡锦质矜毛羽,透竹穿萝命俦侣。

  乔木幽谷上下同,雄雌不异飞栖处。望秦峰迥过商颜,

  浪叠云堆万簇山。行尽杳冥青嶂外,九重钟漏紫云间。

  元和列侍明光殿,谏草初焚市朝变。北阙趋臣半隙尘,

  南梁笑客皆飞霰。追思感叹却昏迷,霜鬓愁吟到晓鸡。

  故园岁深开断简,秋堂月晓掩遗袿。呜呜晓角霞辉粲,

  抚剑当楹一长叹。刍狗无由学圣贤,空持感激终昏旦。

和古诗原文5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和古诗原文6

  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和古诗原文7

  

  宋代 元绛

  晼晚年垂尽,阴沈气始凝。

  云霄方一色,霰雪忽相仍。

  何处兹辰好,吾州自古称。

  稽山呈刻画,铿水弄鲜澄。

  佛土横银界,天文露玉绳。

  缏珠压帘翠,砻璧累台层。

  昆露朝垂木,郇盐夕满塍。

  浓梅明庾岭,乱蝶闹青陵。

  舞缓来还转,惊多下忽腾。

  藏崖未见睍,著霤即垂冰。

  密处清何极,狂时力不胜。

  夺鲜迷野鹤,汙白绝藩蝇。

  孙幌方开卷,焦庐正曲肱。

  悲鸣栓老骥,怒系下豪鹰。

  顾我虽迟暮,当欢亦疆能。

  醉怀思日富,病眼喜晨兴。

  贺帐催休吏,宾筵幸得朋。

  周诗诵昌满,邺酌对刘应。

  赏为良辰乐,高宜善赋登。

  鹴裘欣未至,青简使先蒸。

  富岁还相庆,阳春各自矜。

  酏颜均玉气,此墨出圭稜。

  句待呼胡续,舟期访戴乘。

  长谣辱君赠,珍感服吾膺。

和古诗原文8

  和李道源清风谣

  宋代徐积

  漫翁说尽清风好,犹能顾我邀吟藁。吟时欲倚白云飞,到时恐在红尘表。

  有如列子御风行,百骸齐奋双瞳瞭。借问清风何处来,玉水之心玉山杪。

  曾经昆阆拂瑶花,亦度潇湘过蓬岛。借问清风何处居,深寄碧芦藏绿筱。

  芭蕉径舞凤衣寒,薜荔墙翻龙甲老。遗英堕箨无处寻,一径十年未曾扫。

  但恐春深花木稀,定知秋后冰霜早。快心何羡楚王台,披襟适得麻姑爪。

  中山酒客饮辄醒,八斗司徒醉不倒。箫声易咽笛声哀,客思难平物容愀。

  君看檐前避暑巢,不是岩乌即沙鸟。万谷藏冰山气来,千涛喷雪江声绕。

  借问此閒清奈何,况是中宵月华皎。鸡鸣漏尽眠不成,披衣起看冰壶晓。

  便乘枯木饮明河,仍御双凫入冥杳。藤床角簟无所施,綀布蒲葵价弥小。

  有客俄如梦觉时,窃笑梦中何扰扰。中心无累清则明,蔽者常稀欲者少。

  儿啼女笑坐可忘,兽斗禽嬉悟俱了。毁誉一过遗如空,富贵浮云视弥藐。

  古人凛凛良可思,世俗纷纷何足道。尝闻外物可娱中,所以诗人取萱草。

  谁何乘兴为此行,坐摆尘埃出污潦。贾生可与忘悲忧,楚屈犹将醒怀抱。

  区区何用作离骚,弄琴听我清风操。

和古诗原文9

  玉带生歌奉和漫堂先生

  清代吴士玉

  中丞好古摅幽情,示我宝砚光晶莹。紫衣通身腰横白,云是景炎故物玉带生。

  曾游铁门翻白雪,阳陪皋羽号冬青。其先文山早结契,挥洒神笔凌霄峥。

  铭锡贯珠四十四,至今的烁光日星。棐几摩挲追往事,感慨郁律何能平。

  或云信国当年初射策,生也即随顾盼趋承明。万言一扫尽龟鉴,铁肝石胆生风棱。

  转瞬烟尘昏澒洞,生同颠隮哀零丁。丹心磨砺句不灭,《正气》磅礴歌吞声。

  天崩地塌壮士死,但闻西台击竹声悲鸣。可怜宋社沦海水,片石乃有神灵凭。

  鼎迁者三载五百,贞质不毁堪嗟矜。英英紫玉晕痕透,有如白虹贯日昭精诚。

  仰止孔石陋桑铁,笛管之族非其朋。

  焦琴况出自奸相,苏粪那混申椒馨。

  彼哉客寮并数七,嘈杂非偶徒虚名。岂如我公位置肃,左图右史笺遗经。

  濡翰端可斡玄化,作歌雅欲亲典型。公歌突过玉笥作,为生写真垂千龄。

和古诗原文10

  原文:

  和盛集陶落叶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

  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

  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注释:

  1、盛集陶——盛斯唐,字集陶,安徽桐城人,清初寓居南京,常以诗与林古度、钱谦益唱和。

  2、劫尘——即劫灰,佛教中指烧毁一切的大火后所剩的灰烬。

  3、玉露——白露。

  4、素娥——即嫦娥。

  5、履霜——踩着霜。《易经·坤卦》:“履霜坚冰至。”意谓踩霜即预示着严寒将至;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6、华林——曹魏时的皇家园林,此泛指美好的树林园苑。

  赏析:

  秋已深了,远望南京城东的钟山,万物凋零,寒山肃杀,犹如劫后余烬,一片寥落荒芜的气象。首二句紧扣题面,从落叶下笔,“万物稀”三字说明已是落叶纷飞的时候了。“秋老”的“老”字下得很重,表明金陵一带笼罩在萧飒的气氛之中,而“劫尘”二字已说出江山易代的沧桑之痛。杜甫本有“玉露凋伤枫树林”的句子,但如今木叶尽脱的景象使人感到的并不是风霜之侵袭,而是作为帝王之都的金陵气数已尽。所以三、四两句更明显地揭露出政治的变幻是诗人悲秋感伤的真正原因。就是在三年以前,清军南下的铁蹄践踏了这紫金山前、玄武湖畔的大好河山,弘光政权随之倾覆,钱谦益虽然觍颜事敌,偷生苟活,而心中却也充满着矛盾与痛苦,故他于诗中每每发泄其故国之思。“金陵王气”显然是用了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句子,而这里分明是指明王朝的衰败。故这两句中对明亡的惋叹是十分清楚的,说叶落缘于王气衰竭二非关金风秋露,自然是故作痴语,但用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确是十分沉痛的。

  李商隐的《霜月》中说:“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即借咏物而表现处于严峻环境中的乐观态度,然钱谦益则反其意而用之。嫦娥独自依月,涂有桂树相伴,青女履霜无依,倍感凄寒。五、六两句由落叶而想到月中的桂树,想到摧落黄叶的严霜,然分明以素娥、青女自况,暗示了自己于严峻肃杀的政治氛围中所感到的孤独与忧伤。最后两句归结到落叶上,原先一片葱翠茂密的树林,如今已是荒败如沙漠,在那广漠无垠的寒空中一只孤雁掠过,更增加了秋林的荒寒落寞之感,给全诗平添了低沉灰暗的调子。而那寒空中孤独的飞雁,岂不是诗人自身的象征吗?

  这首诗借咏物而自抒怀抱,表现了钱氏此诗的故园江山之思。这一方面自然出于他降清后未得重用、而又身系囹圄的处境;另一方面也有感于清政府的残暴肆虐,因此他的心情是颓丧的。

  王士祺论明末清初有三派,以为“虞山源于少陵,时与苏近”(《分甘余话》);钱谦益的弟子瞿式耜也说“先生之诗,以杜、韩为宗”(《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序》),都说钱氏的诗源本杜甫,即以此诗为例,风格沉郁顿挫,遣词造句、用典使事都极为娴熟,也近于杜甫的诗风,所以向来被视为钱谦益的代表作之一。

和古诗原文11

  《和卢侍御通塘曲》原文

  作者:唐·李白

  君夸通塘好,通塘胜耶溪。

  通塘在何处,远在寻阳西。

  青萝袅袅挂烟树,白鹇处处聚沙堤。

  石门中断平湖出,百丈金潭照云日。

  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

  相逢不相识,出没绕通塘。

  浦边清水明素足,别有浣沙吴女郎。

  行尽绿潭潭转幽,疑是武陵春碧流。

  秦人鸡犬桃花里,将比通塘渠见羞。

  通塘不忍别,十去九迟回。

  偶逢佳境心已醉,忽有一鸟从天来。

  月出青山送行子,四边苦竹秋声起。

  长吟白雪望星河,双垂两足扬素波。

  梁鸿德耀会稽日,宁知此中乐事多。

  「注释」

  ①耶溪: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②金潭:潭水清澈,下有金沙,故称金潭。

  ③“行尽”四句:用陶潜《桃花源记》典。渠,彼,他。

  ④迟回:徘徊不忍去貌。

  ⑤苦竹;竹之一种,因其笋味苦而得名。

  ⑥此指卢侍御的《通塘曲》。

  ⑦双垂两足:传说月亮中有仙子,月初生时只见仙人两足,圆后才能见仙人全形。塘水中可见初月之倒影,故云。素波:指月光。

  「翻译」

  你夸九江通塘的风光好,甚至胜过会稽的若耶溪。

  通塘在什么地方啊?就在九江的西边。

  青藤绿萝,袅袅依依,高挂碧树;沙洲堤上,白鹇翩翩,时起时落,聚集在一起玩耍。

  下游江岸陡立如石门,上游堵出一片平湖,水波荡漾;百丈深的金潭映照着天空的云彩和太阳。

  那里来的神仙般的钓鱼翁,和着敲船棹的节奏唱着优美的渔歌,趣味不凡啊!

  正是相逢不相识,来回通塘都绕道走,不愿意与俗人交往。

  更美的是:江边沙洲旁一双白皙的双脚在清澈的水中嬉戏,哈,原来是一位浣纱的妙龄女郎。

  细细围着绿潭转了个圈,潭水变得越来越清幽,就像是传说中武陵源的碧水清流。

  那渔翁就像秦朝人与鸡犬一道生活在桃花源,若把通塘与桃花源比较,桃花源也要害羞。

  去了通塘就不想回家,去十次、九次都是玩到很晚才回家。

  偶尔遇到如此佳境,怎么不叫人陶醉万分?忽然有一只鸟从天边飞来。

  明媚的月亮也出山了,好给游子照亮回家的路,秋风劲起,四周的苦竹也唱起送别的歌声。

  遥望天上的星河,我们唱起阳春白雪,坐在船舷,把双足垂在清波中拨弄白浪。

  那古代的隐士梁鸿隐居在会稽的时候,恐怕也不知道此地有如此美景如此乐事吧?

和古诗原文12

  原文: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译文:

  北风呼啸,吹走雪花,白天也是阴沉沉;傍晚了,阶前吹拢的黄叶,又堆高了几分。

  那乌鹊也疲倦了,冒着寒冷,绕着树飞着,它的影子在空中翻腾;飞往他乡的大雁,高高地几乎要碰到月亮,不时传来几声凄凉的鸣声。

  我想排解紧紧缠绕的愁怨,可它总是自己寻觅到我心上;原本与老年没有约定,它却不知不觉地向我入侵。

  做官啊,立功建勋啊,这些都是少年时的梦想;如今又老又病,再也没有一分利欲名心。

  注释:

  1、李上舍:不详。宋太学分三等,即外舍、内舍、上舍,以上舍为最高。此“上舍”即指太学上舍生。

  2、日暮:傍晚;天色晚。

  3、黄叶: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

  4、倦鹊绕枝: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句意。

  5、飞鸿:飞行着的鸿雁。

  6、摩:接近,碰到。

  7、孤音:孤独的声音。

  8、顾藉:顾念,顾惜。

  9、微官:小官。

  赏析:

  诗人不因为诗是和作而勉强从事,而如他的其他诗一样,以全力出之,磨淬剪裁,均臻妙境。

  首联切题,写出冬天的景色,说北风呼啸,吹走了飞雪,但天色仍然是阴沉晦暗,黄昏时,阶前堆积的黄叶越来越深。这两句开宗明义,似乎直写所见,细细品味,仍可见烹炼之工。诗写的是初冬,所以枝上仍有黄叶,这些残存的黄叶,经受北风的劲吹,终于纷纷坠下,又被风吹得集中在阶下。这是人们习见而不注意的现象,被诗人拈出,就觉得分外传神。一个“拥”字,把黄叶堆积的情景写得很形象。用好“拥”字是韩驹的看家本领,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说:“韩子苍诗喜用‘拥’字,如‘车骑拥西畴’,‘船拥清溪尚一樽’之类,出于唐诗人钱起‘城隅拥归骑’。”虽然点出韩驹诗的祖述关系,但也由此可见,韩驹善于琢磨字义,能把同一个字用在不同场合,都非常熨帖。

  颔联写景,几乎句锤字炼,戛戛独造。写倦鹊绕枝,是承上面朔风吹雪而来,所以说它们“翻冻影”;由于天气骤寒,所以大雁纷纷南飞,在夜空中不时传来几声哀鸣。这两句布局仍然同前一联一样,每句各写一景,因为诗写冬日,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即目诗,拘泥于一时一刻,因而上面写阴天,这里仍然可以写夜月,不是诗病。诗的第五字即所谓的诗眼,所用动词都很生动。以一个“翻”字,状出乌鹊绕枝翩翩飞舞的情况,以一个“堕”字,描摹高空雁鸣传到地面的状况,都道人所未道。而以“倦”字形容绕枝欲栖的乌鹊,也很工致。有人认为诗锻炼得有些过分,其实正点出了韩驹诗的特点,工总比圆熟滑俚要好。唐诗讲究意象,宋诗讲究工巧,唐人不为正是宋人所乐为,从这里可以见得韩驹这首诗代表了典型的宋诗风格。

  诗的前半全是写景,满目凄其肃穆、哀凉孤苦的现象,已或多或少透露了诗人的心境。诗下半转入抒情。上半写得很绵密,下半风格随内容而变,转而虚疏。颈联叹愁哀老,说愁苦缠身,推也推不掉;与老无约,老却悄悄来临。诗将愁与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在调侃中带有无可奈何之意,写得很活,把寻常叹老诉愁语全都抹绝,有强烈的新鲜感,所以方回评说:“五、六前辈有此语,但锻得又佳耳。”尾联由哀愁叹老,进而想到功名富贵,说自己少年时对功名一味争取,如今老病,把这些都看得很淡薄了。诗结尾情调很低落,正是诗人处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心的心理反映。果然没多久,他便因“坐为苏氏学”(《宋史》)而遭贬。

和古诗原文13

  水龙吟(雪)

  朝代:宋代

  作者:杨无咎

  原文:

  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灯烬垂红,篆烟消碧,衣轻如水。料飞花未止,堆檐已满,时摧折、琅玕尾。

  骨冷魂清无寐。这身在、广寒宫里。暗怀千古,浑疑一夜,冰生肠胃。岁事峥嵘,故园睽阻,归期犹未。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

  作者介绍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浣溪沙(安人生日·四之四)

  作者:张纲(少于10人评分)

  过隙光阴还自催。生朝又送一年来。宴堂深处强追陪。眼眩岂堪花里笑,眉攒聊向酒边开。与君同醉莫辞杯。... 显示全部

  感皇恩(代妹答)

  作者:程大昌(少于10人评分)

  画舸白苹洲,如归故里。老幼欢迎僮婢喜。较量心事,岁岁春风弧矢。今年称寿处,尤欢美。嫁得黔娄,白乐天《代内子寄兄嫂》诗云:“嫁得黔娄为妹婿。”苦耽书史。文字流传曾贵纸。便同黼黻,何似实头龟紫。天公闻此语,应怜许。... 显示全部

  甘州(为小玉梅赋,并柬韩竹闲)

  作者:张炎(少于10人评分)

  见梅花、斜倚竹篱边。休道北枝寒。□□□翠袖,情随眼盼,愁接眉弯。一串歌珠清润,绾结玉连环。苏小无寻处,元在人间。何事凄凉蚓窍,向尊前一笑,歌倒狂澜。叹从来古雅,欲觅赏音难。有如此、和声软语,甚韩湘、风雪度蓝关。君知否,挽樱评柳,却是香山。... 显示全部

和古诗原文14

  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

  宋代苏轼

  夏潦涨湖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

  飞雪暗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

  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

  解颜一笑岂易得,主人有酒君应留。

  君不见钱塘宦游客,朝推囚,暮决狱,不因人唤何时休。

  城市不识江湖幽,如与蟪蛄语春秋。

  试令江湖处城市,却似麋鹿游汀洲。

  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

  公卿故旧留不得,遇所得意终年留。

  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

  田间决水鸣幽幽,插秧未遍麦已秋。

  相携烧笋苦竹寺,却下踏藕荷花洲。

  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临风饱食得甘寝,肯使细故胸中留。

  君不见壮士憔悴时,饥谋食,渴谋饮,功名有时无罢休。

和古诗原文15

  因览状元节推和诗再和一首

  宋代元绛

  缇籥惊年杪,铃斋戒夙兴。连空集霙霰,撇席命宾朋。

  菌阁盘虚出,箯舆选胜登。山川方晻蔼,缟素竞飞腾。

  密著珠帘重,低沈粉水澄。迷藏秦洞穴,刻镂禹沟塍。

  蓬岛三番抃,瑶峰四彻绳。风传天外籁,湖写鉴中冰。

  银色三千界,琳台十二层。折梅思陆凯,咏絮对王凝。

  妒舞轻飘燕,临书细字蝇。光凌射的鹤,气压沃洲鹰。

  棹月溪翁共,歌兰楚客能。琼辀走油壁,练马顿钩膺。

  泽渗阳膏动,和薰气烛蒸。冬权时已正,尺瑞岁将应。

  鄙也同民乐,油然弗自胜。平时陪法从,长忆奉昭陵。

  拂旦开金殿,鸣鞘下玉乘。六花朝服满,万岁寿觞称。

  就望尧云日,赓歌舜股肱。冰醪沾饫赐,竹唱听哀矜。

  尔后孤踪远,频年老病仍。两朝还观魏,何日见觚棱。

【和古诗原文通用15篇】相关文章:

1.和古诗原文

2.和古诗原文(15篇)

3.和古诗原文15篇

4.柏古诗原文

5.莺啼序古诗原文

6.听琴古诗原文

7.古诗词原文

8.柏古诗原文3篇

9.效古诗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