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古诗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古诗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
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 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习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调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写字要领。
3、师:咱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始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四、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板书设计】
5.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 看得远
第二课时
望庐山瀑布水
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有谁愿意来背一背你记住的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大家知道李白的诗还真多呀!
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
师: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1、师范读全诗。全班自由读。
2、全班齐读这首诗。
师:读题目,谁能用这个“望”字组词?你觉得在这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
师:我们来看看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些都是静止的图片,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课堂里了能领略到庐山和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请看光碟。
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看完后,请你来夸夸它。
师:对,我们来看看李白是怎样夸的?
3、指组读第一句诗。读注释①和②。除了这两个词,诗中哪些字你不理解?说整句诗的意思。读。
4、总结学法:读诗句、看注释、说意思。
5、根据以上学法自学二、三、四句诗。
6、汇报自学情况。
为什么要遥看? “飞流”、“直下”说明什么?
怎么理解“三千尺”? “疑”是什么意思?
师:学到这,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质疑解答)
师:现在谁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回答、同桌互答)
三、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师: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生、挂、飞、落……) 师:轻声背诵诗,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能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你的印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什么?背诵、注意重音,再读古诗,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四、总结学法:(出示小黑板)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读诗题,介绍作者
2、读诗句,理解诗意
3、再读诗,体会感情
4、背诵默写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登鹳雀楼古诗2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四、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并感知韵律美。
1.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2.请幼儿来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游戏。
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古诗3
原文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一说,作者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但是,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年)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在开元十年(722年)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学者李希泌推测,鹊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登鹳雀楼古诗4
《登鹳雀楼》原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方的山峦渐渐地往下落,滚滚的黄河水向着大海滔滔地奔流。
你如果想要把这千里的风光和美景看个够,那就要不断地向上攀登更高一层的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的`亮点在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夕阳傍着青山缓缓落下和黄河奔涌着流入大海的景象,气势磅礴,景观壮美,给人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的感觉;诗的后两句,是写诗人登高望远的感受,诗人由描写景物引发道理,只有站得高一点,才能欣赏到更多美丽的风景,同样地,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也要站得高一些才能看得更远,思考得也更为深入。全诗写景优美,说理深入浅出,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王之涣在公元688年出生于晋阳,字季凌,是唐朝鼎盛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一生性格非常豪放,经常自己在家中练剑和吟唱一些悲伤的曲子。
他所写的一些诗篇,也经常被当时的一些乐工拿去制作成歌曲,王之涣在唐朝时期曾经名动一时,经常与高适和王昌龄等人一起作诗吟唱。
登鹳雀楼古诗5
登鹳雀楼【译文】
白日依山尽, 红日依傍着青山落下,黄河滔滔
黄河入海流。 向东海奔流。要想达到目力的极限,
欲穷千里目, 就要再登上一层高楼。
更上一层楼。
汪释
①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因常有鹳雀栖息在上,因此叫鹳雀楼。楼有三层,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为登临胜地。后被河水冲毁,现又重修。②依:依着,靠着。③尽:沉没,消失。④穷:尽,达到极点。⑤更:再。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意境非常开阔。诗的前两句,写了所见景色:一轮红日依傍着连绵的`群山西沉了,汹涌澎湃的黄河从西而来,又向东海滚滚流去,这是多么壮观的 景象啊!接着诗人展开想象,要想看到的更远的景物,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这两句写登楼所引起的联想,包含很深的哲理,它启示人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 得远。在前进的道路上,只有不断攀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考点针对训练】
一、变色龙。(多音字注音组词)
尽
更
二、咬文嚼字。(解释下列词语)
1.白日:______ 2.千里目: ______
3.穷:______
三、名句赏析。
1.前两句是诗人所______ ,短语的十个字,今天读来,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景。
2.后两句是诗人所______ ,要想看到最远方,就要__________________,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古诗现在被人用来鼓励别人积极向上,不断努力。请你写出另两句激励人们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鹳雀楼古诗6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课件出示5)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
1、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太阳)。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失)
3、太阳怎样?
“依山尽”是说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
4.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5、指导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师范读、指读、齐读)
(二)理解“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7)
1、看到黄河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2、练说:我看到的黄河。(奔腾不息)(波涛滚滚)……
3、(课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涛滚滚的黄河,会流入哪里?
指名答:黄河流入大海。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诗句:百川东到海。
前后位讨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练读:黄河/入海流。(表现出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气势)
(三)理解“欲穷千里目”(课件出示9)
1、“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希望)“穷”是什么意思?(穷尽)
2、“目”是什么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宽阔。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
说说“欲穷千里目”的意思
练读:欲穷/千里目
(四)理解“更上一层楼”(课件出示10)
1、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在2楼的位置看得远,还是在10楼的位置看得远。)所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板书:登高望远)
2、“更上一层楼”这里表示“再、又”。谁来为“更”组词?
3、谁来试着说一说“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4、两句诗中的千里和一层都是都是真实的数字吗?不确切,我们把它叫做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和更上两个词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不仅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会望的远的道理,同时激励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5、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
师: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楼上,还常常被人们用在学习,工作等地方来鼓励别人。(课件出示11)
6.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朗读古诗)
练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感情朗读、当堂背诵(课件出示12)
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1、确定感情基调
2、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3、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4、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表达了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诗。
小结:山衔落日水流入海,这是多么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啊!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得精神,有高瞻远瞩胸襟的同学们,让我们也铭记这首诗,让他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也乐观进取,更上一层楼!
五、拓展延伸,编曲歌唱(课件出示13)
如此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它改编成歌曲后,是怎样的?(播放歌曲)同学们课下也可以把喜欢的古诗试着改编成歌曲听一听!
六、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了解笔画笔顺
依:
穷:
目:
鹳:
欲:
2、交流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开始练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白日_山尽,__入海流。
欲_千里_,更上一_楼。
2、带着动作将所学古诗背给家长听。
3、为古诗配上美丽的图画。
参考答案:
1、依黄河穷目层
2、(自己设计合理的动作加入古诗里,合情合理即可)
3、(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为古诗画上美丽的图画)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望远高瞻远瞩
第二课时鹿柴
【教学目标】
1、会写“返”“景”“照”3个生字,会读准“鹿”“柴”“苔”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说出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体会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及安闲自在的心境。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及安闲自在的心境。
【教学素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课件出示1)
2、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是陕西省的一个著名的风景区鹿柴,小朋友们鹿柴的风景怎么样?唐代大诗人王维也曾来过这里,看到哪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板书:《鹿柴》)(课件出示2)
齐读课题。
在这里“柴”读zhài,是山寨的'意思。
指“鹿”,引到学生说出字的结构,给“鹿”组词。
3、你们对王维有哪些了解?(生各抒己见)
师补充介绍:王维。(课件出示3)
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王维,一起回到一千年前的古代,去看一看那时的鹿柴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课件出示4)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还有什么不懂的?
3、开火车读。(课件出示5)
4、点拨评价。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品析“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课件出示6)
1、指名读,并作指导。
练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激励评价)
2、试着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空山上见不到人的踪影)
练读:空山/不见/人
3、“但”的意思?(只)“闻”的意思?(听)
4、试着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只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
(课件出示7)在诗中我们除了看到美丽的景象,你还听到了什么?(人语)
这个说话的声音大吗?(不大)
声音不大为什么能听到呢?(那里“静”)通过能听到小的声音反衬出——(静)
(板书:静)
(二)品析“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课件出示8)
1、指名朗读,并作指导。
练读: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返景”是什么意思?(夕阳反照的光)
“深林”是什么样的?(树很多,很高大)走在其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
还在诗中看到了什么?使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返景)
3、落日的余晖照在树林中,感觉很美。还照在了哪里?(青苔上)
什么是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复”的意思?(又)
4、试着说说后两句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用“返景”来衬托鹿柴的暗(板书:暗)
5、想看看这样的画面吗?
请同学们看着这样美丽的深林晚景再读一读这首诗。(课件出示9)
(师指导朗读)
四、动笔勾画,深化诗情
1、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板书),这首诗中他都画了什么呢?你从诗句中都看到了什么?
2、请小朋友们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看到的鹿柴是什么样,并且画出来,然后边吟诵,边将这首诗题写在画中恰当的位置。
五、标划节奏,读背古诗
1、对照大屏幕划出停顿。
2、先试读,再指名,分组读,开火车读,师生接读,带动作读。
3、同桌互背古诗。
六、熟记笔顺,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诗中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了解笔画笔顺。
返:
景:
照:
鹿:
柴:
苔:
2、交流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读一读,组个词。
返()景()照()鹿()
2、解释加点词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但:______。闻:__。返景:__。
3、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参考答案:
1、返回景色照顾小鹿
2、但:只。
闻:听。
返景:夕阳反照的光。
3、(动作能够表达诗意即可,要求背的时候注意节奏、感情)
板书设计:
鹿柴
静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登鹳雀楼古诗7
《登鹳雀楼》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断阔进取的精神。作者不断地去看更大的世界,不断地去欣赏更美好的景致。用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去对抗时间的流逝,去面对世界的浩大。
《登鹳雀楼》翻译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原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赏析
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
登鹳雀楼古诗8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2、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步:
3、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4、学生合作,学习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5、识字游戏:登鹳雀楼
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6、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习: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所以小结时,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想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小诗人!
登鹳雀楼古诗9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唐代名胜,旧址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当年常有鹳雀栖息而得名,今已不存。
②白日:将要落山的夕阳,受云彩的笼罩,颜色有些淡。
③依:傍,靠着,挨着。
④尽:沉没,消失。
⑤穷:穷尽,在此有看得极远的意思。
⑥更:再。
译文
太阳依傍着群山渐渐下沉,黄河日夜不息向着东海奔流。
要想看到更远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高楼。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曰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这两句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人笔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而我们在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这两句诗,既别有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全诗表面上看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实际上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饱含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登鹳雀楼古诗10
《登鹳雀楼》原文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一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鹳雀楼》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登鹳雀楼》鉴赏三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旧址在今山西永济县,唐时属河中府。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
鹳雀楼曾是一方登临胜地,唐人海于楼上凭高望远,即兴赋诗,故《梦溪笔谈》谓其上::“唐人留诗者甚多。”惜乎大浪淘沙,历史无情。鹳雀楼本身既已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可能很精采的唐人题咏也随之荡然无存。然而,其中王之涣所作的这一首《登鹳雀楼》诗却有幸越过了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还传诵于千家万户。这不能不证明它本身具备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重读这首短诗,仍然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存在。
诗的开头是一对偶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纯朴自然,工整流畅,真是天衣无缝。白日依山,黄河入海,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一开始便不同凡响。自然,这暗中也写出了登楼本身,只有登临纵目,眼光和胸襟才会如此高远宽阔。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但是,我们的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登鹳雀楼古诗11
《登鹳雀楼》⑴
白日依山尽⑵,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⑶,更上一层楼⑷。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⑵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⑶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
⑷更:再。
白话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轶事典故
作者受疑
有人觉得这首诗是盛唐处士朱斌所作,名之曰《登楼》,其依据是盛唐太学生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国秀集》是现存最早的唐诗选本,在这本集子中还选录了王之涣的诗三篇,唯独没有《登鹳雀楼》一诗。倘若朱斌的《登楼》诗是王之涣的作品,这种冒名顶替或编者的张冠李戴必为当时文坛所不容。清康熙年间修纂的《全唐诗》虽收入了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但又加注云:“一作朱斌诗”;同时也收入了朱斌处士的《登楼》诗,亦在诗下加注云:“一作王之涣诗”。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注《登鹳雀楼》诗曰:“此诗作者一作朱斌,题为《登楼》。”
也有人觉得此诗的作者是王文涣。因为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王文涣何许人也,沈括没说。然而鹳雀楼上确刻有署名“王文涣”的诗篇。当时的彭乘《墨客挥犀》和李颀的《古今诗话》也有相同的记载。
王诗朱领
《登鹳雀楼》刚刚问世之际,人们只觉得此诗朗朗上口,意境非凡,并不知道作者是谁。那个年代是一个以诗取士的时期,女皇帝武则天,读到此诗以后,也是喜不自禁,于是就问亲信大臣李峤:是哪位才子写下了这首绝句,朕要好好封赏他。李峤一听,心生邪念,当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女皇帝立刻将朱佐日召来,赏给了彩绸百匹,并赐封了御史官衔,以示对天下才子的嘉奖和恩宠。而此诗的`真正作者王之涣,却因为无人器重,穷困潦倒到了极点。后人为他打抱不平,于是,又演绎出了王之涣、高适、王昌龄在酒楼伶人中打赌赛诗,最后王之涣拔了头筹。这就是有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在元代还被编成了杂剧上演。
名楼赛诗
尽管鹳雀楼上面题有王之焕的千古绝句,但后来的作者总是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一首首佳篇美文,似乎要与王之焕一比高低,于是,鹳雀楼成了唐代作者的赛诗楼,留下了许多才情洋溢的作品。
畅当是河东才子,曾应征从军,后来中了进士,终为果州刺史,颇富诗名。其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见畅当《登鹳雀楼》)
耿潍,字洪源,是唐代河东(今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曰:“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耿潍《登鹳雀楼》)
司马札是晚唐作者,其诗曰:“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司马札《登河中鹳雀楼》)。晚唐,政治上宦官专权,藩缜割据,朋党内讧,裙带成风。很多有才华的作者沦为江湖游子,司马札就是其中的一个,同样是落魄文人,面对暮气沉沉的时局,晚唐作者们早没有了盛唐作者的豪气和浪漫,自然而然,在他们的眼中,鹳雀楼不再是当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胜境,而变成了一处烟云笼罩、阴影重重、夕阳日短、草木萧条的伤心之地。
名诗传千载,黄河万古流。位于黄河岸边的鹳雀楼承载了太多的诗歌传统。
旧址新建
鹳雀楼始建于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为一座军事戍楼,历唐经宋存世约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数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只能望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空留遗憾。20xx年7月,永济市根据历史资料,在其旧址附近恢复重建鹳雀楼。新楼于20xx年9月正式对游人开放,使慕名而来的游人得以重新体味古人的登临之感。
登鹳雀楼古诗12
教学目标:
1.认识“登、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学生跟老师一起做“登”的动作。还有“登”什么呢?
标注“鹳”的音节,是什么音节?(整体认读音节)。看偏旁,有鸟字,你还知道带“鸟”的偏旁的字吗。“雀”也是一种鸟,我们知道什么“雀”?(麻雀)。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课件展示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4、师: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我们学完之后就知道了。(出示课件展示此诗)
二、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解读诗人。红线表示什么?教学停顿。
2、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也可以问老师。
3、反复教读停顿、读诗。
三、品读诗句
1、读完这首诗,你们知道写了什么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图上画了什么呀?看了之后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出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通过图理解意思。(太阳)
太阳怎样呢?看图,太阳去干什么了?谁能试着说一说?(太阳下山了)
“太阳下山了”也叫夕阳,夕阳曾经用来形容老年人。北京有一个电视节目叫《夕阳红》
夕阳下山图美不美? 美,漂亮,你能把这一行诗也读得美美的呢?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行写的什么呢?出示“黄河图”,问这是什么?
黄海去哪里了?指名说。
师说:黄河入海,气势磅礴,来势凶猛,非常壮观。用诗里的话说叫什么?一起说(黄河入海流。)
曾经有很多人都歌颂过黄河,老师这里有一个诗朗诵《黄河颂》一起欣赏。
指名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会想什么,引读“欲穷千里目,”
欲:想要。穷:尽。千里目: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师翻译:如果想要把更远的地方看尽。需要怎么样呢?
为什么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呢?站在原地就看不见了吗?
(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如果登的高,会看的更远。)
四、拓展延伸
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习,赛读,齐读。
五、情境中指导背诵
1、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2、带上动作,你已经是诗人了。
六、古诗配画
1、学生画画,教师巡视指导。
2、投影仪显示绘画好地作品。
七、作业
背诵古诗,完成绘画。
登鹳雀楼古诗13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参考赏析:
赏析一: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赏析二: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登鹳雀楼古诗14
《登鹳雀楼》教学片段
师:老师开始朗读了,请各位小评委注意听!
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
师:听得多仔细!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
师:现在我们跟着诗人来看看“白日依山尽”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出示师收集的课件资料。
画面一:多美的景象呀!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吗?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那么这行诗句,该读得快些还是读得慢些?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个别读,小组读)
师:除了看到夕阳下山的美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景象?(黄河)
黄河水进入大海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请看——
画面二:(叙述: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滚滚南来,一直汇入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多么壮观的场面!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
师:这就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板书:看)。美丽的夕阳,连绵起伏的群山,壮丽的黄河!让我们把上下两行诗句连起来好好地读读。(师生齐读)
师:小朋友,诗人还想再看到远一点的壮观景色,他怎么做呢?对,上楼,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更上一层楼。那么书上哪几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呢?一起找出来。(齐读三、四句)。
师:小朋友,这两行诗句就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板书——想:)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知道呢?(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登高望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是一句催人上进的句子。那么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它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来?(生读,师评)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版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来我借助课外资料的演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让学生通过媒体观看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通过借助课外资料充实课内知识,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进而感受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
登鹳雀楼古诗15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 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 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3、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4、 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5、 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6、 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7、 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诗的后两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
1、 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
2、 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
3、 学生练读。
4、 自由背诵。
其实,王之涣有一首诗也很有名,这是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别》。出示古诗,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并背诵下来。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送 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七、同学们,你们背得太投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还能背许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最后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层楼!
八、学生在充满期待中下课,并喊出班级口号:“我成长我快乐!”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附参考资料
★鹳雀楼,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建在山西永济县(原山西蒲州),前临中条山,下瞰黄河,楼高三层,建成时有鹳雀在上栖息,后被河水冲没,目前正在重建。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写的有关西部边疆的诗特别有名,其诗用词十分朴实,但意境极为深远。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送别》最著名,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庐、瀑、炉、疑”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背诵并默写。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大家肯定知道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号称“诗仙”,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2、揭题:指课题,齐读。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瀑”字是什么结构?齐读:“瀑布”。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
(二)初读: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想游览啊,老师这里有个要求,如果能把古诗正确的读出来,就马上带小朋友们去!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②认识生字:相机区别“庐、炉”
③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④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⑤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 指名读
(2)男、女生赛读
(3)全班齐读
(4)师配乐读
2、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①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想去游览一番吗?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师解说: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三)再读: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站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的心情非常的激动,请你们再去细细地读古诗,想想看自己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望庐山瀑布优质课教案设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2)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3)“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四)吟读:细品诗韵,抒发胸臆
请小朋友们再读古诗,在充分感受诗人丰富想象力的同时想想这首诗里有哪些字用得特别妙?
预设一:“生”字的妙用
师:“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
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预设二:“挂”字的妙用
谁能把瀑布挂在山川前面? 生读。
(1)学生交流。
(2)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结:你看,仔细一品,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这就是古诗的语言美。
(3)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李白,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你想怎样吟诵这首诗?(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坐或立,也可以加动作,有感情地读诗。)
(4)写一写
(5)过渡:这么美的诗,这么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好好朗读一番。
(6)个读、配乐朗读。
(7)背诵:听着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自然真是神奇,造就了如此美景,感谢李白又给后人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各位小诗人,如此美景,让我们尽情抒发吧。谁能将古诗背诵下来了呢?
(五)拓展:赠送诗文,课外延伸
1、小朋友们真棒,老师从小朋友们的吟诵中不由自主想起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现在老师把这首诗歌送给大家。(课件出示瀑布整首诗,配乐朗诵)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2、老师这里还有一首李白写的诗《望天门山》,喜欢吗?请自由读一读。
(六)、作业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课外收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登鹳雀楼古诗16
这次教学活动是我第一次在大班级教授古诗词,因此我提前准备了详细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和改进。
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我在讲解古诗的.同时,加强了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以此来拓展他们对于古诗词的认识。同时,我还在课堂上设计了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来加深对于古诗词的记忆和理解。
我在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对于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词不感兴趣,因此,我便开始从古人登高望远的文化背景入手,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使得学生们对于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次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自身的不足之处。我将继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同时,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打开更多的知识之门。
登鹳雀楼古诗17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一】
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
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诗贵在清新自然。“汉人”玩儿惯了文字游戏,反而不如“满人”的.“返璞归真”了。(当然这话有点绝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登高――望远”的哲意来。哲理诗在宋代比较流行,很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
【赏析二】
鹳雀楼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西面,黄河中的一个小岛上,高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水,为唐代登览胜地。许多诗人都曾登临赋诗。畅当这首诗在宋代曾获很高评价,与王之涣同题名作并举。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赏析三】
王之涣,字季陵,很有才华,他一生游历过许多地方,而且还到过祖国的边疆地区。他的诗作感情充沛,气势雄浑,很受人们欢迎,常常“传乎乐章,布在人口”(谱上乐曲流传,活在人们口头上),可惜流传到现在的太少了,只有绝句6首,《登鹳雀楼》就是其中之一。写的是登上鹳雀楼眺望所见的景色和感受。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的黄河边上。登楼远眺,视野极为开阔。此诗乃作者登楼而作。那是一个日落前的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渐渐西沉,而黄河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滚滚地向大海奔去。
诗的前两句很精彩,写登高所见:极目远眺,辽阔的高原的尽头,日头傍山,就要落下去了(主要写天空);湍急的黄河,波涛里闪烁着落日的霞光,欢快地奔腾着,好一派气势磅礴的画卷(主要写河流)。两句有静有动,从大处写起,描摹入神。
实写几笔之后,作者施展联想的才能,陡然宕出新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眼前的景物阔大壮美,已是异常迷人,但是祖国山河气象万千,神州景色万紫千红,要想饱览美景迭出的万里江山,就必须再登上一层楼,站得更高些。写到此处,嘎然而止。登上更高处,观赏到何种景物,作者却是点墨未着,只是唤起读者去想像。
诗人从实写引出虚写,构思高超。随着读者经历见闻的不同,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构成的画面上,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展现出自己可以联想到的、最美丽的各种各样的奇景异色,那画面是用多少具体的描绘都难以反映出来的。同时,在这两行诗中,作者写出了这样的一番道理:站得越高,望得越远。这便使诗句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被后人广为传诵和引用。
【登鹳雀楼古诗】相关文章: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1-20
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04-22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反思3篇11-29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反思4篇10-27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反思(3篇)01-16
登鹳雀楼教案08-03
《登鹳雀楼》教案01-22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0-13
《登飞来峰》古诗鉴赏01-27
古诗《登鹤雀楼》教学实录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