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商山早行》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24-06-13 17:54:48 古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诗《商山早行》课堂教学实录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商山早行》课堂教学实录,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商山早行》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商山早行》课堂教学实录1

  诗写“商山早行”,虽未出现一个“早”字,却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等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时分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处处体现一个“早”字;并且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山中早行的共同感受。

  首联即写“早行”,“晨起动征铎”句,把清晨起床的许多活动一语感慨出来,“客行悲故乡”句,把作者留恋故乡的心理准确地刻画出来,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安土重迁心理。

  颔联两句写见闻及感受,简洁凝练,真实可感,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全用名词,以六个特有的意象,勾画出一幅清晨早行图:残月高挂,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板桥清霜,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迹。诗人写的是早行,“鸡声”和“月”是两种必要的意象;而山中比较典型的景物就属“茅店”了。所以“鸡声茅店月”这句,把茅店里的旅人,闻鸡鸣而看天色,看到残月而收拾行装,直至起程赶路的过程,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人迹板桥霜”这句,依前所写,记叙了旅人行走在板桥上,看见先行客人留下足迹的情景。然而,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仅通过十个字便呈现出来,足见作者大家手笔。清盛传敏曰:“三、四非行路之人不知此景之真也。论章法,承接自在;论句法,如同吮出。描画不得者,偏能写得。句句早行,故妙。”宋代梅尧臣对的诗的定义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至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温庭筠这两句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特色;而“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补充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可见,这两句便是符合梅尧臣标准的'一个典型。

  颈联写形成所见景色。“枳花明驿墙”,着一个“明”字,说明天还未大亮,所以白色的枳花,就比较显眼,进一步强调了“早行”。末联抒情,抒写行旅之艰辛以及对家乡的留恋。“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古诗《商山早行》课堂教学实录2

  纪唐夫《送温庭筠尉方城》: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且尽绿醹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方城若比长沙路,犹隔千山与万津。

  鱼玄机《冬夜寄温飞卿》: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温庭筠词极流丽,宜为《花间集》之冠。

  陈廷焯《词坛丛话》:终唐之世,无出飞卿右者,当为《花间集》之冠。《白雨斋词话足本》卷七:飞卿短古,深得屈子之妙;词亦从《楚骚》中来,所以独绝千古,难乎为继。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李商隐是旧传统的结束者,温庭筠是新趋势的发扬者。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中唐以后,文人写词的渐多,温庭筠是其中写词最多、对后人影响也的`作家。

古诗《商山早行》课堂教学实录3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古诗《商山早行》课堂教学实录4

  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语言工练,清俊明快,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被称为花间鼻祖。他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三人都排名十六,故称“三十六体”。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温庭筠诗词俱佳。温庭筠诗词,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己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又载张惠言语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蕴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刘熙载《艺概》更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温庭筠在词的地位,确是非常重要的。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温庭筠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古诗《商山早行》课堂教学实录5

  《商山早行》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古诗《商山早行》课堂教学实录6

  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诗歌鉴赏的方法

  生: 知人论世、抓诗题、抓关键句、找意象悟意境体情思法

  师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来学习新诗《商山早行》(师板书课题),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温廷筠(PPT)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生齐读

  师:注意这段文字中加下划线处

  师:下面听一下录音范读,在听的时候注意停顿、节奏、重读以及感情的处理。可以小声跟读。

  生齐读

  师:你认为哪些字词要掌握?

  生:铎、槲、枳、凫、回塘

  师:讲解悲、征、明

  师:宋朝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目前之景”与“言外之意”(板书)

  分析:

  师:看一下文题《商山早行》,大家看应该扣住哪两个字?

  生:(齐答)早行。

  师:这是一首什么诗呢?

  生:羁旅诗

  师:好,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诗

  (PPT)一读全诗,抓关键句:哪句话直抒胸臆并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

  学生齐读

  生:应该是客行悲故乡,“悲故乡”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师:这种情感是贯穿全诗的吗?

  生:是的,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就是写梦中故乡的情景的。

  师:你看得很准。

  (PPT)二读全诗,意象法: 诗人围绕“早行”一词,写了哪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细节、景物?

  学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回来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晨起动征铎”这句是抓住了早起的特征,因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师:你回答得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我认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这几句也是围绕“早行”所写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

  生:后面两句不太像。

  有不少学生附合

  师:有不同的观点,很好,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两句。刚才我们在提到明的时候指出,明是形容词作动词讲,并且是使动用法,意思是枳花使驿墙变得明亮,大家循着这个思路再想想。

  生:我觉得是这样的,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而选景物也是围绕“早行”所写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

  师:太棒了,你的心思很缜密。所以这二联正是梅所说的什么?

  生:“目前之景”

  师板书: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师:后两句有分歧,我们稍候再议。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来描述一下呢?

  生: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师:很有些诗意嘛,这个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能不能用一两词概括一下?

  生:凄凉、清冷

  生:还有些悲伤的感觉。

  师:那么作者营造了这样一个意境有什么用意呢?或者说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生:道路非常艰辛

  生:旅途孤独、寂寞

  师板书:道路艰辛;旅途孤独、寂寞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这两句诗特别眼熟,是吧?在诗歌中有一种现象叫“句大于篇”,意思是有些诗里一两句子特别有名,反而这首诗的全貌,人们却不太知道。“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是这样的佳句,两句共六个意象,没有一个动词,全都是名词,可以说是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一幅远行人早起赶路图。这种写法叫“意象叠加”法。在我们的记忆中用这种写法的句子还有哪些?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生: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铁马西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师:很好,所举的句子都很准确。哪个同学能对这种写法作一个简要的赏析?

  生:这种意象叠加的方法让我想起了中国水墨画,是一种写意的感觉,三两笔就抓住事物的神,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观赏者用想象与填充,可以说是言简意丰。

  学生鼓掌

  师:说得非常好,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

  生:我觉得虽然用笔比较节省,但是艺术效果丝毫没有减损,反而特别好,不然我们今天也不会在这儿讨论这个问题了。

  学生大笑,鼓掌

  师:(PPT)三读全诗 讨论:“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学生分组讨论

  生:“凫雁满回塘”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春天来了,池塘水暖,凫雁在明净的池塘嬉戏,自得其乐。

  师:这幅画面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

  生:是暖色调。

  师:这似乎与整首诗意境不符啊

  生:这是一种反衬写法。以乐景衬悲情,可以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师: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及情景交融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道路辛苦、孤独寂寞还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师:请同学们整理一下羁旅类诗歌常用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意象以及常表达的情感。下节课我们归纳。

古诗《商山早行》课堂教学实录7

  诗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

  唐代:温庭筠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注释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晨起”,点题“早行”。诗人在开首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叮当的车马铃声。这一句话极为简练概括。从“征铎”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旅客们有的正在忙着套马,有的正在驾车向外走,热闹非凡。

  “客行悲故乡”,这句虽然出自诗人之口,但代表了许多旅客的心声。过去交通不便,身处他乡人情浅薄,总之,当时人们安土重迁,怯于远行。“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

  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古诗《商山早行》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古诗山行教学实录01-26

古诗山行教案08-27

《山行》古诗鉴赏08-12

山行古诗教案02-25

《山行》古诗教学设计03-16

古诗山行教案(精选9篇)08-28

古诗山行教案9篇08-28

古诗山行教案(9篇)08-28

《山行》古诗鉴赏(9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