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0 17:56:16 古诗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完成并检查预习任务。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预习任务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苏轼、陆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

  2.尝试自读,理解两首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3)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上课质疑。

  (4)朗诵自己查找的课外古诗。

  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己读书的积极性。

  根据理解朗诵两首古诗

  1.学生试读,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

  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

  1.看图想象,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说。

  3.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画出来,然后到讲台前作展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4.师生共同评价,看学生是不是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朗读古诗、体验情感

  1.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

  1.谈读诵的方法和体会。

  2.说对诗句内容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相互交流、介绍自己查阅的诗

  1.小组交流苏轼和陆游的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摘抄其他同学找到的好诗。

  第二课时

  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采用“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

  学习《题西林壁》

  设问置疑、思考哲理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

  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3.老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学习《游山西村》

  朗读古诗、升华情感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迷恋;前行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景色。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配乐朗诵《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以及课外写景的诗。

  1.老师范读、指名试读,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布置作业

  1.自己出一期手抄报。

  要求:选取学过的两首写景古诗,为其配上合适的图画,同时还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手抄报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的提议,坚决请求固守。代宗即位后,他又整顿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là)之军。也先挟英宗逼和不成,被迫释放英宗。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格刚直,颇遭众人嫉妒。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以"谋逆"罪被杀。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年)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元末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墨梅

  于谦王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吾家/洗砚//池头树,烈火/焚烧//若等闲。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白//在人间。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有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总结课文,了解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A: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B:寄寓了作者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咏物诗,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四、学习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Lesson 3。

  板书

  石灰吟: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若等闲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坚强不屈)

  墨梅:池边树、朵朵、淡墨痕(写实)

  不要……只留……(明志)

  (寄寓贞洁自守的情操)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古诗《雪》节选了4句,作者尤袤抓住子夜雪的两个特点,将夜雪景色描写得生动逼真,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江雪》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的心志,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设计理念: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图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是第1学段古诗教学的重点。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3、认识7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会写11个生字,学会雨字头、穴字头。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书写11个生字。

  3、通过诵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冬季来临,我们就会经常看到雪花那轻盈的`身影,夜里漫天飞舞的雪花,有月光的映照下,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南宋诗人尤袤是怎样赞颂这雪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实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诗,可以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确。

  2、同桌互相读,听一听,他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指名读。

  4、这首诗,怎样读才能把它读得更美呢?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啊?(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重音。)

  5、请你像老师这样读,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会!(自由练读,读中体会。)

  6、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三、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1、这么美的诗句,你知道每句诗的意思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互相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2、指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整体感知全诗内容。对学生理解困难的词语重点指导。

  3、由文入画,提升理解。

  学生观察插图,理解全诗,图文结合,同桌合作交流,理解全诗内容。

  四、感悟诗境。

  1、作者尤袤就是用这样朴实的语言,自然真实地将一幅夜雪图展现在我们眼前。看到此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2、配乐反复吟诵,体会诗境。

  五、识字与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检查字词读音是否准确。

  2、合作交流识记方法,重点指导“雪、窗、照”3个字。

  3、学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南宋诗人尤袤笔下的夜中雪景,然而,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唐代诗人柳宗元主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第2首《江雪》。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结合插图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指名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境,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说。

  ①配乐,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诗句描绘的景象: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②谁还有什么补充的?(指导对“蓑笠翁”的理解。他身上穿着的是——蓑;头上戴着的是——笠;整个词的意思就是——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③与第1首《雪》对比,此时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

  ④带着你的体会再读一读(自由练习、指名、齐读)。

  (2)画。

  ①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②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③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3)读。

  ①指名读。

  ②集体评议。

  师指导朗读停顿、节奏、韵脚。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③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④背诵。

  四、识字与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检查字词读音是否准确。

  2、合作交流识记方法,重点指导“惊、独、钓”3个字,特点:左窄右宽。

  3、学生按照田字格练习书写汉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图片、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乞巧)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和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记忆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

  学习古诗有很多的好方法!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板书课题。)

  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交流反馈:

  1.汇报读懂了什么?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2.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当时的.情景怎样?(学生自由说说,借机理解“碧霄”)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能背诵杜甫的《牛郎织女》吗?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说说对织女了解多少啊?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各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 ——乞巧节。(古代家有女孩,总希望她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所以乞巧节又名女儿节出示古诗“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4.想象古人在过乞巧节的心情与情景,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

  反馈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

  2.她们穿了多少条红丝呢?

  3.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再诵读诗句。

  拓展感悟: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2.同学试背。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哪些同学还搜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拜新月》、《开元天宝遗事》、《迢迢牵牛星》、《七夕》……)

  第二课时(嫦娥)

  复习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

  体会

  1、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2.从神话故事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3、其实诗人的想象也挺丰富的。(自由读诗,体会想象意境)

  自学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这首诗题为嫦娥,却着墨不多,通篇看到的都是云天幻景,说说你的所见。(读句子联系注解读懂字面意思。)

  3、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想到什么?那么嫦娥呢?(借助重点词语理解嫦娥孤单寂寞的处境)

  4、除了,这渺渺云天,皎皎河汉,嫦娥还能见着什么吗?她最想见的会是什么呢?(后羿,人间幸福美满的生活呀。)小结:当她每晚只能看到(学生接读)“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当她想亲人却又见不到亲人,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面对(学生接读)“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5、她会怎么想呢?(让学生反复吟诵前两句诗句,感受当时嫦娥彻夜不眠,辗转反侧的处境,想象说话以引出下文理解嫦娥苦闷的心情。)出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她为什么后悔呢?再次联系上文,通篇理解诗句,引起共鸣。)

  6.有感情朗读诗。

  (1)生练读。

  (2)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7.古人常借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某种心情,你觉得作者借《嫦娥》表达了什么?(师简介李商隐:因为政治原因,李商隐的爱情、婚姻生活很是不幸。)借此理解诗人正是借助嫦娥的处境来抒发自己的苦闷。再说,我们常把月亮称为嫦娥,猜想一下,当夜色渐浓,诗人面对当空的一轮皓月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换位思考,反嚼诗句,深入诗景,体会诗意。)。8、拓展:说不定天上嫦娥的“云母屏风”此时在作者屋里就只是(绳床瓦灶,破桌烂凳……)当一灯如豆,夜凉如水时,诗人他(孤单、寂寞)就步出庭院,发出(再诵古诗,反复品味。涵咏)

  9、同是一轮明月,诗人张九龄会说:( );诗人李白会说:( )还有那些诗人也会在明月夜抒发情怀呢?课外再去找找吧。

  10、完成作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重点:大体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三、易错音:妆、滨、裁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三、学习《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

  齐读课题: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1)碧玉:绿色的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万条:枝条多绦:一种丝带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3)朗读5、交流汇报3、4句:

  (1)细叶:细细的嫩叶似:好像裁:裁剪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2)思考: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

  朗读全诗,感悟诗境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饱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读全诗,再抽读。

  2、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3、交流:提出不懂的词,板书,查阅字典理解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滨:水边光景:风光景色一时:形容时间很短新:新鲜、奇丽

  4、由词意思考: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5、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在天气睛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死对头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6、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

  7、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4句。

  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东风:春风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总是:都是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8、指导朗读3、4句,说说体会,引导学生理解包含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联系诗意,说说自己的理解,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和合作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能背诵两首诗。

  3、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体会诗人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

  2、预习要求:

  (1)练习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

  (2)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歌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二、明确学习目标。(反思时明确)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过渡语: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那就从课文中找答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三、 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 (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

  ⑶ 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⑷ 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⑴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思

  (为什么)独、异 登高(干什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展示古诗:朱熹所作的《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各位老师可以作为参考使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枯”等7个生字,会写“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相应的乐曲、彩笔和画纸、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励引入

  1、回顾已经学过的古诗背诵。

  2、引入学习第一首古诗《草》。

  二、范读激趣

  1、老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己尝试朗读。

  3、同桌互相交流朗读。

  4、个别展示读。

  三、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四、启发想象,感悟大意

  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他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样无情的焚烧,只要春风一锤,原野上有会长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强呀。

  1、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眼前出现了那些景象。

  2、四人小组合作画画。

  五、诵读全诗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枯、荣。

  认识这两个生字吗大声地说说它们的名字。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烧”。

  七、自己读“我知道”

  写好字,背背古诗,读读“我知道”中的内容,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老师。

  第二课时

  一、赏图引入

  1、图画上画的是什么,猜猜画的是什么季节。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新绿初绽的树枝、栅栏、花丛掩映的小径)

  当学生说出图画上的小男孩在追蝴蝶的时候,追问:蝴蝶在哪儿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花和蝴蝶的色彩)

  2、古时候有个诗人叫杨万里,他也觉得这个小孩捕捉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了一首诗。

  3、老师朗读全诗,在画中找找诗歌描写的景色。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自己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2、展示读,全班交流,纠正读音。

  3、联系朗读故事,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三、诗话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阴,天真的儿童在捕捉一直黄色的蝴蝶,蝴蝶飞金黄灿灿的菜花丛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把诗中的情景变成一个故事,说给大家听。

  四、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自由练习朗读。

  2、读给小朋友听,互相评议。

  3、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宿舍徐篱笆稀疏未来

  2、自己读读记记,交流识字的好方法。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未、追、宿、菜。

  4、学生书写。

  【教学后记】

  古诗教学重在对诗的内容的整体把握,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诗的意境来理解诗的内容。在学习《草》这首古诗时,学生对“一岁一枯荣“中的“岁”字理解有困难,我让学生通过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先理解草的生长规律,再来确定“岁”字的意思,学生就明白了。在学习《宿新市徐公店》重在让学生想象后两句诗的情景,让学生自编故事,学生很感兴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咏、碧、妆、剪、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咏柳》。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同学们,春天到来时,天气转暖,花开了,草绿了,小鸟又飞回来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春天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春天是这样的美,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

  2.释题:“咏”即用诗歌来歌颂和赞美。“咏柳”即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合作探究字词。

  (1)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相互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3)释词:

  碧绿:翠绿色的玉石。

  妆:装扮,打扮。

  万条:文中指无数根柳条。

  丝涤:用丝织的'带子。文中用来形容柳枝细长而柔嫩。

  裁:裁剪。

  三、深度感悟,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二句诗。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二句,思考:这两句是是什么意思?

  (2)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儿童坐在一棵柳树上吹着竹笛)从远处看,倒垂下来的柳条像什么?(像用丝织成的带子)

  (3)理解句意。

  谁能试着说说第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高高的柳树如同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万千条柳枝好像垂下来的绿色丝带)

  (4)指导朗读。

  一要读出对诗人的赞美,二要读出节奏感。

  引导:诗人从柳树写到柳枝,又从柳枝写到柳叶,诗人看到这细嫩的柳叶,是怎样想的呢?

  2.学习第三、四句诗。

  (1)指名读第三、四句。

  (2)交流汇报:诗人是怎样想的?

  (柳叶怎么这样细这样尖,好像是人裁剪出来的)

  (3)诗人又想到是谁裁剪的呢?

  (二月春风)

  (4)诗人为什么会想到二月春风呢?

  (因为春风一吹,吹绿了柳树)

  (5)投影出示:“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理解。

  (6)谁能说说这两句的诗意。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

  4.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

  五、小结

  在春天里看到吐出新绿的柳树,就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所以许多诗人都写是赞美杨柳。诗人赞美杨柳更为奇特,从“树——枝——叶”联想到“碧玉”“绿丝涤”,最后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仿佛是二月春风把这剪刀裁出满树又细又嫩的柳叶。

  六、扩展升华

  诗人描写的柳树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你眼中的柳树又是怎样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唱一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绝、鸣、岭、泊”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并会默写。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咏柳》。

  2.全班齐背《咏柳》。

  教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写春天柳树的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景物的另一首诗《绝句》。

  3.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杜甫到了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那时正是春天,他看到明媚的春色,心情十分愉快,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指导自学(按上节课的方法学习)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诗人看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上有些什么?

  3.同桌交流。

  三、合作探究,质疑释惑

  1.齐读第一、二句,想想这两句描写了怎样美妙的画面?

  2.指名读第三、四句,说说这两句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指导:诗句中的一个“含”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在屋子里向远处眺望。这窗户好像画框,远处的山,门前的大船,都镶嵌在画框里。诗人写得多妙啊!

  四、朗读感悟,欣赏体会

  1.指导朗读。

  朗读这首诗时语调要轻松,要突出重音:鸣、上、含、泊、千秋、万里,要边读边想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语言特色。

  4.体会诗歌节奏。

  读中体会。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你能体会得到吗?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所见

  2、指名读题,齐读

  3、解题:“寻”,寻访 “隐者”,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 “所见”,亲眼看见的情景。

  4、简介作者:

  贾岛是大家熟悉的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提起他,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了是用“推门”好,还是“敲门”好,他费尽心机。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知道贾岛炼字上的工夫。然而这首诗却句句明白如话,字字平淡无奇,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推敲、玩味的。

  袁枚:清代诗人。他的作品多写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灵巧清新,语言明白流畅。

  二、读诗

  1、这两首都是五言绝句。指名读诗,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2、齐读

  三、解意

  1、指名说字词义

  2、连起来说诗歌大意

  四、品境悟情

  1、过渡:两首古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这样还不够,我们还应该细细品味它们的妙处,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你一招:让我们穿越时空,把自己想象成诗人,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投影出示画面)想象你现在就已经成为了苦吟诗人贾岛,你一直想去寻访自己的一位隐居山林的好友。在一个深秋的早晨,你骑上心爱的毛驴,悠然行走在曲折蜿蜒的山间小路上,此时此景,让你情不自禁地吟咏起杜牧的诗句来:(谁接下去?)

  4、你边走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心里又会想些什么?想象说话。

  5、不知不觉,你来到了一棵参天古松下,迎面走来一个童子,你赶紧上前询问。(投影出示三问三答的填空)

  同桌分角色进行对话。(三问三答,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几起几落。)

  指名表演

  6、师讲解:

  全诗只有区区20字,却涉及到三个人物:诗人、童子、隐者。从题目可以看出,诗中的主角应该是隐者,因为他是“寻”的对象,是诗歌主要描述的人物。可四句诗对隐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明确交待,我们不知道他的具体身份、气质、品格等。但细心品味,深入一想,又感觉每一句都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身居云山,远离尘世,与青松做伴,与童子相依,采药为生,济世救人,他真正的隐者身份,超凡脱俗的气质,闲适高雅的品格,都隐隐约约地暗藏在每句诗的背后,在画境深处时隐时现。诗人写人不见人,却又在字里行间飘忽闪现,给我们读者以无穷的想象,这正是它的妙处所在。

  7、再读全诗,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练习背诵。

  五、小结

  告别隐居深山的贤士,下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袁枚一起,去感受田园风光的恬静,乡村生活的闲适。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2、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作业设计:

  课内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

  2、先解释带点的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纸上得来终决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填空

  (1)、《冬夜读书识字聿》是诗人的作品,他用冬夜读书产生的感想来的。告诉人们。

  (2)、《观书有感》是诗人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的景象,告诉人们。

  (3)、写一些关于读书的古代名句:

  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3、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 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1. 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07-29

古诗教学设计范文04-01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04-04

古诗教学设计15篇12-17

古诗教学设计精选15篇02-26

古诗教学设计12篇03-03

小学古诗《春雨》教学设计06-08

古诗教学设计(15篇)12-20

《山行》古诗教学设计03-16

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