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5-01-01 05:15:26 古诗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 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 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 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⑶ 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交流学习收获。

  ⑶ 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⑴ 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⑵ 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四、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 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 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烟 口──知

  ⑵ 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岁──多 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 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 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 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⑵ 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练习背诵。

  ⑷ 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⑸ 集体背诵。

  四、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悟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唐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⑴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⑵ 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⑶ 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古 声 多 处 知 忙

  2、学生描字,说──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忄”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c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位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

  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⑴ 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⑵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⑶ 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⑷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字。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

  指读。

  抢读。

  同桌互读。

  2、比赛:

  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2、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二、对话平台

  1、初读: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⑵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⑶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2、研读:

  ⑴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⑵看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⑶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⑷汇报交流诗意。

  ⑸多种方式朗读。

  3、诵读:

  ⑴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⑵学生自由练读。

  ⑶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写字:

  ⑴出示要写的字:

  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⑵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⑶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⑷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5、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复习:

  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2、自学:

  ⑴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⑵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⑶汇报:

  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⑷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3、细读:

  ⑴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⑵指名读,读后评价。

  ⑶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⑷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4、诵读:

  ⑴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⑵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⑶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5、写字:

  ⑴出示生字:

  枫、于,学生认读,

  ⑵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⑶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

  “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⑷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6、练习与拓展:

  ⑴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⑵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优秀教案说明】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保守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同学独立考虑、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同学已知入手,研讨未知。强调同学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布置自学环节,鼓励同学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同学创立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效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同学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沛地让同学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局部同学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同学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同学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发明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同学学习的需求动身,尊重同学的个性差别,激发同学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同学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同学品味诗句意境和理解后的再发明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只要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学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发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争辩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争辩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同学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同学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同学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括,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协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同学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同学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同学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同学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和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发明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同学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同学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同学由此和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同学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沛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只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同学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设计与研讨】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同学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深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同学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只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同时板书)

  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依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同学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同学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同学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同学的差别,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同学注意听,和时发现同伴的优点。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身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同学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同学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由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同学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同学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身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同学自身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同学)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誉的是,对同学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考虑,解答,不代替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发生的意思,所以用同学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发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同学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干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身放开声音读一读。

  (同学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同学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身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同学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方能用自身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同学,让同学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同学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自学《绝句》,老师巡视指导)

  师: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生:我用说的方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谁能帮助?

  生:应该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转向前—同学)可以这么说吗?

  生:可以。

  师:请你继续。

  生:门口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不错。其他同学想一想,假如把“含”字的意思加进去,可以怎么说?

  生:在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鹏在自由自在地唱歌……

  师:描述得非常生动。

  生:一行白鹭悠闲地飞上了蔚蓝的天空。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赞许地点头)理解得好。谁知道“含”的本义是什么?

  生:(抢着答)包括!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同学,同时加深了理解)

  生:他说得自然生动,不死板。

  师:对,这样解释就把诗的意境描述出来了。还有用其他方式汇报的吗?

  生:我用读的方式……

  师:画画的同学停下笔来,我们一块儿来欣赏。

  生:(大声)“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两只小鸟欢叫跳跃,这句诗该怎么读呢?你们试一试。

  (同学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一生读)

  师:对前两句,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轻快地)“两个黄鹤……”

  师:(赞许地)好啊!连诗人愉快的心情都读出来了。大家再试一试。(同学再次自由练读)

  师: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谁来展示?

  (实物投影展示一同学的简笔画)

  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同学学得很开心。

  师: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生:(指着画上的景物)这是“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那诗人在哪儿呢?(众人笑)

  生:(深思片刻)诗人应该在房子里。

  师:干什么呢?

  生: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

  师:(满意地点头)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

  师:假如我们给这幅画添上颜色,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生:柳树可以添上绿色。

  师:什么样的绿?

  生:翠绿。黄鹤可以加上黄色。

  师:好,这样的色彩才够明快。再看诗句,还有没有?

  生:天要画成蓝色,白鹭和积雪是白色的。

  生:船是土黄色的。

  生:房子是……

  师: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同学们深思)

  生:黄鹂的叫声画不出来!

  师:对,这是听不到的。继续找。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白鹭飞时的动作画不出来。

  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想力。咱们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江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之一。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所作。诗人借描写风雪之中垂钓的渔翁,来衬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其中那位“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学情分析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文质兼美,已得到人们的重视。四年级的学生对读古诗、赏诗境、悟诗情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古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讨论,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了解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故事的教学,感悟古诗选词精炼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从文字表面挖掘开来,用朗读、吟诵、议论等形式,深入感受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科学自然观和美的教育,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创设:让学生观看视频,充分感受老翁寒江独钓的画面。

  2、引导示范:在学习古诗时,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学法:

  1、朗读感悟: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感悟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在老师的引导示范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在大雪纷飞,寒分啸啸的时候,人们都已回家避寒,江面上却有一位老翁在垂钓,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板书课题)。

  2、齐读诗题,总结题目意思。(江上的雪景)

  3、观看视频,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了解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指名交流汇报)

  3、学习生字,扫除拦路虎

  孤蓑翁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同学们,《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寓意深刻的“寒江独钓图”,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2、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

  千山鸟飞绝。(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

  绝:尽,没有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

  3、小组合作学习

  用学习第一句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剩余的诗句。

  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重点抓“灭、孤、独”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理解

  (3)、根据关键词,把整句诗的意思翻译出来,并读一读。

  4、交流汇报

  第二句:万径人踪灭。

  径:小路灭:消失

  此句解释为: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

  第三句:孤舟蓑笠翁。

  孤:指江面上只有一条船

  蓑:指蓑衣 笠:指斗笠

  此句解释为: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第四句:独钓寒江雪。

  独:独自一个人

  此句解释为:独自一个人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5、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

  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6、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

  7、此情此景,诗人为什么还在独钓呢?

  8、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升华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简要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2、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副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课后搜集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 自由记生字。

  ⑵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醒──醉

  睡──眠 屋──居 亲──童 外──处

  对──树──村 闪──问──间──闻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⑴ 师范读。

  ⑵ 自愿读。

  ⑶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弊匝П究紊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苯柚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弊邢腹鄄觳逋迹说说自己的理解。

  2闭馐资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痹跹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弊杂衫识粒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蹦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毙∽榻涣鳎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弊杂善范粒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敝该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北乘小⒛写《四时田园杂兴》。

  2彼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崩鲜Ψ抖痢读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

  2奔蚪樽髡摺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迸淅掷识粒营造气氛。

  2弊杂衫识粒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痹擞醚Ч攀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毙∽榻涣餮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北乘校并默写古诗。

  2钡娇瓮庹乙徽颐栊淳拔锏氖词,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 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1. 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位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

  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⑴ 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⑵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⑶ 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⑷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字。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

  指读。

  抢读。

  同桌互读。

  2、比赛:

  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25、古诗两首》,齐读。

  谁知道是哪两首诗?生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赠汪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介绍诗人及汪伦、诗的背景

  1、“赠”是什么意思?(送给)

  2、谁写诗赠送给汪伦?(李白)你了解李白吗?指名交流。

  那汪伦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谁来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

  3、李白为什么写诗赠给汪伦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我请你们来说说原因。

  生自由读,交流。

  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4、过渡: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出示词语,读词检查。

  ⑵ 指名读诗,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⑶ 了解诗意:你读懂了什么?

  四、精读诗句

  1、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把有关的内容画出来。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4、指名交流,补充。

  ⑴ 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 “欲”什么意思?

  ② “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 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 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⑵ 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 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 感情朗读。

  ④ 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练习,指名演。

  5、配乐背诵: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此时,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用背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五、拓展小结

  1、世间离别情万中,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老师还找了一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师读其中一首。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一些离别诗,我们在班会课上比一比谁找得多,谁读得好?

  2、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让它为我们放飞友谊的航船。齐诵《赠汪伦》。

  六、布置作业

  改诗送给朋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遥”“应”“解”“一道”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意目标:根据诗句想象两个小孩的可爱形象,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唐代有一位诗人胡令能,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工匠。他爱写诗,写诗出名后,远近的人还叫他“胡钉铰”。有一天,他来到乡村迷了路,四下张望,终于发现了一个小孩。他想向小孩打听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

  出示图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诗——《小儿垂钓》。

  2、板书课题,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分别讲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板书全诗。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词语:蓬头稚子垂纶莓苔遥招手不应人。指名读,齐读。

  3、学写生字:稚,侧。学生描红。

  4、指名多人读诗。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蓬头:头发很乱的样子。稚子:小孩子。(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了解这里的“蓬头”其实是指由于孩子较小,头发细柔而不易扎束,并不是真的乱蓬蓬。)纶:丝线,这里指钓鱼线。垂纶:钓鱼。侧坐:侧着身子坐,带有随意坐的.意思。莓苔:泛指野草。映:掩映,映出。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应:应答。

  2、指名多人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通过评价激励与引导学生。

  四、练习表演,理解诗情。

  1、古诗是高度的浓缩了的文学作品,简洁明快的几十字,有的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有的就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的就像《小儿垂钓》这样,是一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剧。你们想演一演吗?

  小组合作,练习表演。教师巡视指导,主要是问他们原因。

  2、小组表演。第一组教师采访。第二组开始让学生采访和评价。

  要点:(1)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在表演中通过什么来表现的?(2)为什么这么远招手?招手是什么含义?

  随机板书:认真专心天真可爱

  五、学习《池上》。

  1、短短28个字,简简单单的“遥招手”这个词,诗人胡令能向我们描画了一个专心学钓鱼的可爱孩童的形象。孩子永远是人们心中的开心果,也是诗人非常乐意表现的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另一个诗人的一首“童趣诗”(板书)。

  2、猜诗人。出示《池上》,师范读。

  3、生自读,读准,读通,努力理解。

  4、学生交流诗意。指名说,评述对词语的理解是否到位,再指名说,基本到位后同桌互说。

  5、体会“童趣”。领悟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童趣的。

  引导学生对“偷采”进行探讨,通过“不解藏踪迹”一句(对照插图)体会小孩的行为与“偷盗”是不同的,诗歌正是通过这句反应了小孩的天真纯朴。

  6、练习读背。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童趣诗”,诗人通过学钓鱼和偷采白莲这两件小事,为我们描绘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七、作业。

  1、搜集其它“童趣诗”读读背背。

  2、读背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 童

  侧坐莓苔草映身。 趣

  路人借问遥招手, 诗 不解 藏 踪迹

  怕得鱼惊不应人。

  认真 专心 天真 纯朴

  天真可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所见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

  (蝉)

  3、出示图:

  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

  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

  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这首诗我通过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边看边说。学生较快理解,并能背诵。

  第二课时

  小池

  一、背了《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1、个体自学:

  ⑴ 学生自主读古诗。

  ⑵ 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⑶ 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⑵ 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⑶ 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⑷ 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⑴ 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 夸一夸,帮一帮:

  ① 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② 展示:

  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③ 帮一帮:

  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④ 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这首诗前两句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中理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2、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二、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1、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2、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3、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4、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5、练习背诵。

  三、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抄写《望天门山》。

  四、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交流展示:

  ⑴ 展示朗读或背诵。

  ⑵ 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2、配乐情境朗诵。

  二、想象画面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3、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三、拓展活动

  1、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2、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蓟北(j@) 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学生可以通过、理解诗的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让学生看注解或,或联系上下词句,试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伤。

  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③当学生对不易理解的词语,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上下诗句弄懂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即: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感到最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家庭,而是祖国不能统一。可见诗人具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啊!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看注释,理解其意思。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

  北定:向北方进军去平定。

  中原:课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文中指的是陆游自己。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大家讨论。

  南宋(朝)的军*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④体会诗人情感。

  陆游临终前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是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呀!

  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或诗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悲 九州同 无忘 告乃翁 北定 中原日

  (2)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重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韵铿锵。我们在朗读时,不仅要把感情读出来,而且要把诗的节奏和韵脚读出来,并通过反复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引导学生背诵《示儿》。

  (1)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使学生对诗有整体上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逐句背诵。

  (3)学生试背诵后,教师可指名检查背诵情况,再通过小组背、两人互背、全班齐背做巩固练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诗。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各抒己见,逐字逐词理解后,连起来说题意。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

  收:收复。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收复河南河北。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让学生看注释、或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试着讲一讲词语的意思。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收:收复。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喜报而泪下。

  ③引导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对的充分肯定,错的及时纠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可见诗人当时十分激动,是通过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词句表现出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学生读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却看:再看。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卷起。

  喜欲狂: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③引导学生试讲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诗意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诗人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④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兴地要发狂了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心。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理解词意。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④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感。

  通过放歌、纵酒等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

  (4)引导学生学习第四句诗。

  ①教师让学生读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理解词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顺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④体会诗人此时情感。

  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当时听到收复失地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情。

  3.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学生通过读诗、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后,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可以从诗中的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漫卷诗书、即从穿、便下向这些词语体会出来。

  (3)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二首诗。

  (1)引导学生从诗中找一找,哪些词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词,层次分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情绪的变化,从喜极流泪到欢快、狂欢。与此同时,诗人的爱国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间。

  (3)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情怀。可以这样停顿、读出重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引导学生背诵第二首诗。

  ①先了解整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表达的?

  ②指导学生逐句背诵。

  ③教师可采用两人互背、小组背、全班齐背等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三)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1.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

  2.不同点:《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四)教师可检查学生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的情况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11-27

古诗的教学设计06-04

古诗教学设计05-15

古诗墨梅教学设计09-19

(热门)古诗教学设计05-16

古诗《元日》教学设计04-13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08-29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10-03

古诗教学设计范文10-14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