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

时间:2022-08-31 13:27:46 古诗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古诗两首》教案1

  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单元内容: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2.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题西岭壁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游山西村

  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

  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

  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

  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

  (注意纠正“浑”、“豚”、“疑”的读音。)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

  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习所获。(教师主导,集体交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

  (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

  (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

  三、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古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借助注释和课外收集的资料,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从诗句中想开去,通过对南宋历史背景资料的交流,以及陆游其他诗句的映照,深入体会诗人因祖国分裂而悲伤,因人民遭受苦难而悲痛,因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而悲愤以及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无比渴望的思想感情。

  3、在体会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反复呤诵诗句并能熟读成诵。

  4、通过对陆游多首诗的渗透学习,了解诗人一生的追求与梦想,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构建起诗人鲜明的爱国形象。

  教学重难点:

  1、跨越时空,走进南宋那段历史,并借此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公元1210年元月,中国农历年的腊月,在浙江杭州,这个南宋王朝的都城里,到处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氛,因为一年中最浓重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朝中的文武百官都忙着喝酒、送礼、看歌舞,但在离杭州不远的山阴的一所房子里,一位85岁的老人躺在床上,病得只剩最后一口气,他看了一眼墙上挂着的宝剑,唤来儿孙,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 (出示《示儿》配图陆游)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学习书写“宋”“翁”

  【陆游资料】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自大家”。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表现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朱自清称赞其为我国古代最爱国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示儿》。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找生读,相机评价引导)

  2、指名回答,古诗用了短短二十八个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牵挂和叮咛?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请同学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默读对照注释理解诗意。画出有困难的地方。(交流纠正,相机进行翻译古诗文方法的引导)

  学生说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2.出示南北宋版图对比,帮助理解“北定”。

  师作补充:公元1126年,也就是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三年把北宋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太上皇宋徽宗、一个是当朝皇帝宋钦宗掳去,北宋亡国。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南宋。但是南宋小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的领土。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中原的老百姓被金人奴役。直到陆游八十五岁逝世时,也没有恢复中原的统治。诗人在临终时提笔写下了《示儿》这首诗。

  3.师:对于这首诗你们理解了吗?

  诗陆人游在临终之前未了的心事是——不见九州同

  他临终前仍然在期盼的是——北定中原日

  4.师范读。听到老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品读诗句,感受“悲之切”

  1、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了陆游此时此刻怎样的心情?

  生自由回答。

  师:用诗中的词就是——悲。板书:悲

  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不见九州同)

  2、出示清明上河图

  感受九州统一时的北宋繁荣安定的生活

  3、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范读思考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感受被禁并统治的大宋百姓受尽屈辱的生活。体会陆游的悲痛

  再读全诗。

  4.出示《题临安邸》,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师:那遗民日夜盼望的王师呢,那宋朝朝廷的皇帝和大臣们呢?他们都在干什么?有一个叫林升的诗人看到了。

  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你能看到林升所描绘的那幅景象吗?

  中原河山沦陷,遗民泪尽,可在杭州的西湖边朝廷权贵们却还在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早已把中原的老百姓丢到了九霄云外。那么现在,诗人的心情仅仅是悲痛吗?不!是悲愤!

  生命即将结束,但是还没有盼来国家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这些情感胶着在一起再读:《示儿》。

  五.再次品读诗句,感受“盼之深”

  师过渡:这样的朝廷做不了什么,但是诗人绝望了吗?从哪句诗可以感受到。

  1、指导读好三四句。

  2.出示陆游诗句,加深对诗人爱国之情的体会。

  师补充介绍陆游:陆游从小就受到家中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虽经历坎坷但他的一生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未变,请看——

  多媒体出示,并引读:

  陆游在20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他直到40多岁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一生并未做过高官,而且屡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68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直到82岁,他还高唱(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他在世时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伤心悲愤(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但他坚信着失地定能收复,祖国定能统一,临终前谆谆嘱咐着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师板书:听不到还要听,盼不到还要盼,这都源于他那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爱国至死不渝

  3.师:诗人爱国情怀至死不渝,让我们大家一起发出陆游心中的期盼:诵读《示儿》。

  六、回归整体,诵读全诗。

  清末梁启超对陆游这样写道:

  (多媒体出示)有一种厚重的催人泪下的情感,叫爱国,有一位伟大的无法不敬仰的诗人,是陆游。

  此时此刻你想对陆游、对自己、对大家说些什么?

  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带着对陆游的崇敬之情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 《示儿》吧。

  七.总结全课

  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陆游一样的爱国主义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有屈原、杜甫、范成大、文天祥……让我们从小立下爱国志,续写新时代的爱国诗篇。

  作业:搜集爱国诗篇,制作爱国诗集,或者开朗诵会。

  八.板书设计:

  示儿

  南宋悲

  陆游爱

  放翁盼

《古诗两首》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收集了《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两首田园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小儿垂钓》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题目“小儿垂钓”,即小孩钓鱼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于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草映身。”蓬头稚子,即头发散乱没有梳理的小孩儿。垂纶,这里指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侧坐,身体歪斜着坐,带有随意坐下来的意思。莓苔,长在僻静阴湿地方的植物,这里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映,遮蔽。这两句是说,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草丛中,绿草遮蔽着他的身体。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路人,过路的人。借问,访问,就是向别人询问打听的意思,这里指问路。遥,远处。招手,这里是摆手的意思。怕得,害怕。鱼惊,鱼受惊,指把鱼吓跑。应,回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过路的人要来问路时,小孩儿老远就摆手示意,不让对方走近,也不应声。他怕发出声响,把鱼吓跑不来上钩。

  这首诗的前两句着重描述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的神态、表现。诗人抓住了小孩初学钓鱼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一个天真烂漫小孩儿的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二、教学建议

  1、古诗的教学,也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学生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利用字典、联系诗句,理解字词,并想想每首诗说的是什么。检查预习时,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预习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理解词句,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后者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除了注意指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还要引导学生感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领会感情。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不一定能想象行很好,教师可用以下方法启发诱导:

  ①、可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幻灯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再想象,也可以边观察边想象。

  ②、教师可根据诗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帮助学生把诗句会成具体的形象。

  ③、教师可提示一些问题,使学生知道应从哪些方面去想象。如《小儿垂钓》,可以提出:那个钓鱼的小孩什么样?是坐在什么地方钓鱼的?怎么少的?当有人来问路时,他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如果把这些内容画成画,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学生的头脑中能浮现出画面,就程度不同地进入了诗句所描绘的境界,领会到诗的情感。这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想象能力、欣赏美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教学古诗,要指导学生朗读,读熟,直到背诵下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学习开始时,要求学生能读准、读通,懂得诗的大致意思;进而把读和解问析旬结合起来,要求读懂诗句的意思;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体会诗的意境、情感;最后,要在读中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4、建议本课教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近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舒畅愉快

  门泊东吴万里船。远景

  六、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已经自学了。自学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诗研究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的学习基础上的,因为这几篇课文,都是名人名句佚事,名人名篇趣事等。教学中先组织学生收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然后通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在聆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更加激发学生古诗学习情趣。

  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我们教师再不用为教学课时不够而快马加鞭了,又能腾出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语文活动中,不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古诗两首》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

  但人语返景深林复照

  朝辞白帝轻舟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3.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古诗两首》教案5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只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出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5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几篇课文”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身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6 个要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局部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

  ——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身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假如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对咬准字音要一丝不苟,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扮演。

  四、公开课教案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眠(目民)闻(门耳)村(木寸)

  居(尸古)烟(火因)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竞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身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

  孟浩然的诗已解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志向,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誉。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管。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古诗两首》教案6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诗句,进行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二、范读古诗。

  1、听老师读古诗。

  2、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三、结合朗读,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理解古诗内容。

  1、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2、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指导朗读。

  六、巩固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解题。

  二、范读古诗。

  3、听老师读古诗。

  4、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三、结合朗读,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理解古诗内容。

  4、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5、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6、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指导朗读。

  六、巩固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七:教学心得:

《古诗两首》教案7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课时目标】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①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古诗两首》教案8

  一 、 自主预习:

  1、搜集描写春天和田园风光的古诗或名句。(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2、搜集有关叶绍翁和杨万里的资料以和以前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诗。

  二、自主读悟,合作探究(8分钟自学,5分钟合作交流)

  同学们,自学古诗时可以借助资料、也可以问同伴,但最好的方法是自身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品味诗句的意思。

  1、自身试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和使得韵味。

  2、用自身喜欢的方式 理解诗意。

  方法指导:

  (1)解题: 不值: “游园不值”的意思是: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

  (2)抓词语,明诗意。

  读古诗,从重点词语入手,试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重点词语可记在书上)

  应: 怜: 屐齿: 苍苔: 小扣: 柴扉: 篱落:

  疏疏: 一径: 深: 急走:

  (3)看画面,想诗境

  结合课文的插图,想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一幅怎样的情景,用自身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悟诗情,巧诵读

  《游园不值》一诗表示了作者

  《宿新市徐公店》表示了作者对 的赞美和

  对的喜爱之情。

  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诵读,比比谁背得既快又有韵味。

  三、交流展示(7分钟)

  1、默写古诗。

  《游园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

  2、解释带点的字,说说诗句的意思。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应: 怜: 小扣: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走:

《古诗两首》教案9

  ★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 二、教学要求:

  小池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 三、教学重难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古诗两首》教案10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第二课时

  一、指导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白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白十分感动,写下这首《赠汪伦》。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李白在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自己去读读吧!并用“□”标出生字。2、认记生字: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其组词。

  (2)抽生说说记的哪个字,是怎么样记住的?

  (3)学生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读古诗两遍,看看能示不能将古诗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古诗大意。(教师相机点拨)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四、试背古诗

  1、熟读古诗。

  2、老师讲诗意,学生看图试背古诗。

  3、抽生背古诗。

  4、齐背古诗。

  五、学习写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请学生为自己感兴趣的生字组词。

  3、请学生自由观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舟:里面的一横要出头,上下各有一点。

  客:与“容”相比较。客:客人容;容易

  何:与“河”相比较。何:几何河;小河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六、完成课后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我会填”。

  七、拓展训练

  1、课文中树叶里的生字还有4个我们没学,你认识吗?2、你还会背哪些古诗?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古诗两首》教案1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3.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引发学习古诗的愿望。

  一、背诵古诗,温故知新

  1. 师背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刘禹锡的《浪淘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请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3. 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刘禹锡。

  4. 揭示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 自由初读诗歌,认识生字。

  2. 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3. 再自读,结合注释,试着了解诗的意思。

  4.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潋滟、空蒙、两相和、镜未磨等词语的意思。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1. 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看图,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 配上悠扬的音乐,让学生随着老师富有激情的描述再次进入诗的意境。

  3. 鼓励学生把读诗后头脑里出现的画面画下来,为诗配画。

  4. 课件演示古诗所描绘的图文结合画面,配上音乐,指导学生朗读。

  5.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 阅读一篇描写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诗歌。

  2. 搜集苏轼、刘禹锡的诗歌,举行朗读比赛。

  参考资料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他的诗风流畅自然,姿态横生,既奔放又旷达,艺术手法变化多样。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是苏轼在西湖上饮酒,看到了西湖在晴天、雨天的不同景象而写成的。在诗中,他把西湖比成西子(即西施),因此西湖又被人们称之为西子湖。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王叔文失败,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梦得文集》等。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作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古诗两首》教案12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方法设计 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步,请学生读熟古诗。

  第二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古诗的意思。

  第三步,根据意思背诵古诗。

  第四步,能够默写出所学古诗。

  第五步,搜集有关歌颂春的古诗。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

  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关于课后思考练习题。第1题是背诵课文。可以结合课文学习时进行,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习。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诵)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

  然的伟大神奇)

  “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生: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根据教师的问题来理解古诗。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板书设计 咏柳 春日贺知章 朱熹碧玉/妆成/一树高, 胜日/寻芳/泗水滨, 万条/垂下/绿丝绦。 无边/光景/一时新。不知/细叶/谁裁出, 等闲/识得/东风面,二月/春风似/剪刀。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古诗两首》教案13

  【课文】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ǔshī zhúlín tónɡnián huánɡhé ɡuānbì lìzhènɡ

  ( ) ( )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牧童骑(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 )。

  2、( )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

  3、这两首都是描写( )季节的古诗。

  三、找意思相反的词,连一连。

  闭立先阴捕

  坐开放放晴

  四、猜一猜,选一选

  柔 闭 所 牧

  一户一斤米( )骑牛写文章( )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古诗(加拼音)。(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教不会的。然后集体交流并书空“古”。)你会背几首古诗?(板书:首(加拼音))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指名读字、正音、扩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雨后的早晨,当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时,你有什么感觉?(生可以根据切身经历来回答,也可以想象着来回答。)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们有同感,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春晓(板书:春晓)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眠、处”的?(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1)“眠”是形声字;它是什么意思。

  (2)“处”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chǔ;与“外”区别;书空。

  3.说一说:诗中写了春天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

  (1)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 )的鸟叫声)

  (2)播放风雨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看到飘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

  (4)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古、诗、首、眠、处、闻、声、多、知

  2.认读、组词,用“到处”说话。

  3.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处、声、多”。

  5.学生描红、临摹。

  六、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咏春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古诗两首》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学情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重阳。而这两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课件、古筝曲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配乐朗诵)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课件播放古筝曲)

  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延伸

  1、中秋节就要到了,就让我们说一说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课后反思:

  课堂上通过课件播放古筝曲子,使学生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不但领会了诗的意思,而且朗诵得非常有韵味。《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问题浅显易懂的不需要浪费时间而合作研究。“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如出现新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拓宽学习面的自学汇报形式等,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同时还要要求小组学习,有明确的分工,有主持人和中心发言人,教会学生倾听意见,此外,要保证合作的时间,教师也可参与。

  课堂上,有时我按捺不住,在学生未充分回答时,急于说出答案。今后,注意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古诗两首》教案15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①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②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③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④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

  5、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①齐读

  ②比赛朗读(男女生)

  ③同桌互读

  ④齐读

  ⑤背(提示:根据第1.2句意)

  a、自背

  b、互相抽背

  c、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

  2、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①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加。

  ②抽讲,其余补充或教师补充。

  ③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

  ④每生自己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⑤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注意生字读音

  2、自学生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

  3、学诗

  ①根据课前预习自学诗意,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参与。

  ②抽说,师生一起根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没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想嫦娥应该后悔吃了不死仙药。

  ③读诗、读诗

  a、自读

  b、互抽读

  c、齐读

  d、背

  三、拓展

  课后搜集其它神话或明间故事,准备园地八故事会讲。

  资料:仙人嫦娥来到人间后怕死,丈夫羿经过千辛万苦到西王母那里要了一粒不死仙药,西王母叫他们夫妻吃了长生不老,嫦娥不想当凡人想成仙,就把灵药一人吃了,她立刻飘起来,朝窗外飞去。丈夫羿飞回急得喊起来,嫦娥身不由己越飞越高,后悔不该私自吃了药。飞到南天门她怕嘲笑,就转身向月亮飞去。月亮里有一只玉兔,一棵桂花树和一只蟾蜍,她感到很冷清,很后悔,许多年后,吴刚被罚到月亮砍桂花树。现在,玉兔、嫦娥、吴刚还住在月亮里。不信,你朝月亮看看。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读两首诗

  2、说诗意

  二、讲讲另外的神话故事(四人小组)

  三、写字

  1、自己分析音形义(行用学过的方法分析)

  2、抽说易错,应注意的地方

  区别乞──气”晓”右上角不要添一点,“霄”上扁,盖住下。区别偷──愉

  3、写

  4、评比。

  四、作业:回家听写。

【《古诗两首》教案15篇】相关文章:

《古诗两首》教案08-24

古诗两首教案07-20

古诗两首教案(15篇)07-22

古诗两首教案15篇07-20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07-19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3篇)08-26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3篇08-26

《村居》古诗教案08-30

古诗春晓的教案08-25

古诗《咏柳》《春日》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