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15 08:55:41 古诗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 一 课 时

  (学习《望庐山瀑布》)

  情境导入 ,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 ,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 二 课 时

  (学习《绝句》)

  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二、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

  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一岁一____。野火______,春风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无处寻____。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六、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

  木: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同进步。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悟诗情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诗句,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

  (1)荷尽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

  (2)菊残

  交流:秋风中,虽然菊花凋谢了,可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做填空练习:秋天的景象真美呀,秋天还是一个xx的季节!

  4、难怪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板书:好景、君须记)

  四、诵诗句,写生字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出示要写的字:首、枝、记、刘,学生认读。

  4、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识记,怎样写正确,写美观。

  5、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6、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昕,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蓟北(j@) 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学生可以通过、理解诗的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让学生看注解或,或联系上下词句,试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伤。

  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③当学生对不易理解的词语,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上下诗句弄懂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即: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感到最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家庭,而是祖国不能统一。可见诗人具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啊!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看注释,理解其意思。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

  北定:向北方进军去平定。

  中原:课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文中指的是陆游自己。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大家讨论。

  南宋(朝)的军*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④体会诗人情感。

  陆游临终前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是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呀!

  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或诗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悲 九州同 无忘 告乃翁 北定 中原日

  (2)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重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韵铿锵。我们在朗读时,不仅要把感情读出来,而且要把诗的节奏和韵脚读出来,并通过反复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引导学生背诵《示儿》。

  (1)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使学生对诗有整体上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逐句背诵。

  (3)学生试背诵后,教师可指名检查背诵情况,再通过小组背、两人互背、全班齐背做巩固练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诗。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各抒己见,逐字逐词理解后,连起来说题意。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

  收:收复。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收复河南河北。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让学生看注释、或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试着讲一讲词语的意思。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收:收复。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喜报而泪下。

  ③引导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对的充分肯定,错的及时纠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可见诗人当时十分激动,是通过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词句表现出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学生读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却看:再看。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卷起。

  喜欲狂: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③引导学生试讲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诗意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诗人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④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兴地要发狂了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心。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理解词意。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④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感。

  通过放歌、纵酒等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

  (4)引导学生学习第四句诗。

  ①教师让学生读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理解词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顺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④体会诗人此时情感。

  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当时听到收复失地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情。

  3.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学生通过读诗、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后,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可以从诗中的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漫卷诗书、即从穿、便下向这些词语体会出来。

  (3)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二首诗。

  (1)引导学生从诗中找一找,哪些词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词,层次分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情绪的变化,从喜极流泪到欢快、狂欢。与此同时,诗人的爱国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间。

  (3)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情怀。可以这样停顿、读出重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引导学生背诵第二首诗。

  ①先了解整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表达的?

  ②指导学生逐句背诵。

  ③教师可采用两人互背、小组背、全班齐背等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三)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1.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

  2.不同点:《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四)教师可检查学生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的情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4.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举起空白的第四课)同学们,老师今天这节课没有准备,想请你们来当我的老师!

  大家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当我的老师,你教教我怎么学这两首古诗呢?

  (二)师生共同设计自学步骤:

  1.我们先用第一首诗做实验。(生讨论如何教老师,全班交流)

  2.师引导小结(即学生自学方法)并板书:

  ①解诗题(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②解难解词。

  ③理解诗句(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

  ④归纳中心(体会作者情感)

  ⑤谈读诗感受。

  ⑥有感情朗读。

  (三)实施师生共同学习:

  1.请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为全班和老师解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2.理解难解词: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3.理解诗意:

  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a串讲: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b积累词语:听到喜讯为何还“涕泪满衣裳”?可以用哪个四字词形容他?(喜极而泣、唏嘘不已……)

  c有感情地朗读。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a看插图,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b词语积累:“喜欲狂”和“涕泪满衣裳”矛盾吗?可以用哪个词解释?(悲喜交加)

  c想象:诗人离开家乡这几年,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d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师补充: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d串讲: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e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心情。

  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a串讲:在大晴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b“白日”每天都有,为何此诗要强调呢?象征着什么?(诗人的生活重见天日,心情愉悦)

  c读出诗人的好心情。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a“即”和“便”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语?诗人用在此的目的是什么?可见诗人语言精练。

  b串讲: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⑤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4.总结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5.师引读,生齐读.

  6.请一位同学带大家读背古诗。

  (四)师引导生认识这首古诗结构、韵律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⑤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出示图,揭题、解题 :诗题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来学习研究。

  三、学习诗文

  1.初读古诗,以不同形式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诗句内容。(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注意:“斜”的读音在教学时应读“xié”。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找资料理解。

  (2)逐字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小组内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指出:“坐”意思是“因为”,“于”意思是“比”,

  “径”意思是“小路”;“白云生处”意思是“飘浮白云的地方”。

  (3)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大意:

  深秋季节,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爱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要尽情观赏。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除了火红的枫树林,诗人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闭上眼睛想像一番,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

  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其中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指导背诵

  1.指导诵读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以古筝配乐最好)

  2.指名试背。

  五、识字写字

  教师指导书写汉字:“径、霜”

  作业设计:

  1.创意写诗。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赞美之情。想做小杜吗?自己试着写一写秋季的校园。

  2.课后自行阅读杜牧的诗文。如:《泊秦淮》《秋夕》《清明》

  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遥”“应”“解”“一道”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意目标:根据诗句想象两个小孩的可爱形象,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唐代有一位诗人胡令能,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工匠。他爱写诗,写诗出名后,远近的人还叫他“胡钉铰”。有一天,他来到乡村迷了路,四下张望,终于发现了一个小孩。他想向小孩打听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

  出示图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诗——《小儿垂钓》。

  2、板书课题,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分别讲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板书全诗。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词语:蓬头稚子垂纶莓苔遥招手不应人。指名读,齐读。

  3、学写生字:稚,侧。学生描红。

  4、指名多人读诗。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蓬头:头发很乱的样子。稚子:小孩子。(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了解这里的“蓬头”其实是指由于孩子较小,头发细柔而不易扎束,并不是真的乱蓬蓬。)纶:丝线,这里指钓鱼线。垂纶:钓鱼。侧坐:侧着身子坐,带有随意坐的意思。莓苔:泛指野草。映:掩映,映出。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应:应答。

  2、指名多人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通过评价激励与引导学生。

  四、练习表演,理解诗情。

  1、古诗是高度的浓缩了的文学作品,简洁明快的几十字,有的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有的就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的就像《小儿垂钓》这样,是一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剧。你们想演一演吗?

  小组合作,练习表演。教师巡视指导,主要是问他们原因。

  2、小组表演。第一组教师采访。第二组开始让学生采访和评价。

  要点:(1)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在表演中通过什么来表现的?(2)为什么这么远招手?招手是什么含义?

  随机板书:认真专心天真可爱

  五、学习《池上》。

  1、短短28个字,简简单单的“遥招手”这个词,诗人胡令能向我们描画了一个专心学钓鱼的可爱孩童的形象。孩子永远是人们心中的开心果,也是诗人非常乐意表现的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另一个诗人的一首“童趣诗”(板书)。

  2、猜诗人。出示《池上》,师范读。

  3、生自读,读准,读通,努力理解。

  4、学生交流诗意。指名说,评述对词语的理解是否到位,再指名说,基本到位后同桌互说。

  5、体会“童趣”。领悟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童趣的。

  引导学生对“偷采”进行探讨,通过“不解藏踪迹”一句(对照插图)体会小孩的行为与“偷盗”是不同的,诗歌正是通过这句反应了小孩的天真纯朴。

  6、练习读背。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童趣诗”,诗人通过学钓鱼和偷采白莲这两件小事,为我们描绘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七、作业。

  1、搜集其它“童趣诗”读读背背。

  2、读背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 童

  侧坐莓苔草映身。 趣

  路人借问遥招手, 诗 不解 藏 踪迹

  怕得鱼惊不应人。

  认真 专心 天真 纯朴

  天真可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认字、写字。

  ⑵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篱、疏”的识记,“追、烧”的书写。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识字。

  2、小组合作检查。

  3、朗读。

  4、想象体会。

  5、编故事。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小草?小草在一年当中有什么变化?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草的古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3、看古诗课件,初步感知。

  二、自主学习

  1、按照自学方法四步骤预习古诗。

  2、检查自学情况:

  ⑴个别读:

  正音。

  ⑵个别读:

  比比谁读准、读通、读顺了。

  ⑶齐读。

  ⑷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三、朗读感悟

  1、全班交流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⑴“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指草长得很茂盛。

  ⑵“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⑶“枯──荣”是一对反义词,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⑷“尽”可用箭笔画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2、朗读指导。

  3、情境背诵:

  我们来做个游戏:

  你放学回家把这首古诗背给家人听,我们一起来演一演。

  ⑴师生情境表演。

  ⑵生生之间互演。

  ⑶齐背古诗

  4、小结。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枯木逢春枯树光荣

  2、听写:未来追赶枯树烧火光荣洗菜青菜店门

  3、背诵古诗《草》。

  4、我们接着来学习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介绍杨万里。

  二、自由朗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诗配画感悟古诗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古诗的新方法,那就是给古诗配一幅画。同学们你觉得这幅画应该画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说自己的看法时要有理有据,补充和反驳时也要有根据。

  2、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应做简笔画和引导点拨。

  四、美读

  1、播放古诗课件,提出给画面配上古诗的要求。

  (学生自由准备)

  2、个别学生配画面配乐朗诵,评价。

  3、男女生分句朗诵,注意节奏、韵律。

  4、齐诵。

  5、背诵。

  五、畅谈发现

  1、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你对春天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小结: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六、比赛背诵

  七、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教师指导书写“徐、宿”。

  3、学生抄写生字。

  八、迁移使用

  拓展想象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个故事。

  教师作业布置: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三、 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 (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

  ⑶ 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⑷ 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⑴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思

  (为什么)独、异 登高(干什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2、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二、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1、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2、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3、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4、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5、练习背诵。

  三、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抄写《望天门山》。

  四、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交流展示:

  ⑴ 展示朗读或背诵。

  ⑵ 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2、配乐情境朗诵。

  二、想象画面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3、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三、拓展活动

  1、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2、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所选的两首诗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特有景色的喜爱之情。《赠刘景文》写出了秋天百花凋零,但枝头硕果累累的喜悦。《山行》写出了满山红叶比二月红花更红、更艳的美丽深秋景色。教学上最主要是让学生会读、会背,感受秋天的气息,领悟诗人内心的情感。由于两首古诗原本都是出现在高段的语文课本里,所以在意思上只要求学生大致理解,不过高的要求。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只学过《画》、《静夜思》等有限的、简单的四五首诗。在课外也有一部分小朋友积累了一些古诗,但也只是会读会背,对于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并不能领会。但是他们又很喜欢古诗,因为古短,读来琅琅上口,他们能很快背诵下来。教学时,我们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古诗意境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重点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的意境;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激发兴趣:

  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⑴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导入:

  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活动板块一: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活动板块二: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正音。

  (重点:擎、犹、景、径。)

  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背错了,所以还是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介绍背景:

  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的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你知道他写的是哪首诗吗?

  ⑵我们来当小画家:

  现在我们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美丽的画,想一想:画中除了有橙子、橘子,还应该画上些什么呢?请小组合作,一起到古诗中去找一找。

  ⑶小组汇报,老师做画。

  ①指名汇报,根据汇报,完成整幅画。

  ②在画图的过程中理解:

  荷尽、擎雨盖、残、傲霜枝。

  3、活动板块三:

  指导朗读。

  ⑴体会诗人的心境:

  诗人满眼看到的都是百花凋零的景象,他的心情是不是很糟糕呢?为什么?

  (感受到硕果累累的喜悦。)

  ⑵指导朗读:

  你觉得古诗该怎么读呢?

  (试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设计意图:相对于枯燥的古诗来说,图画就显得有趣多了。通过读古诗,找一找,画一画,涂涂色,师生通过反复读古诗,共同完成这幅画。变枯燥为趣味,学生上着觉得有意思多了。

  三、学法迁移,学习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总结学法:

  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第一首古诗的?

  ⑵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指导读。

  2、活动板块二:

  用这种方法学习《山行》。

  ⑴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上台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怎么画的?为什么这么画?齐读古诗。

  ⑵理解:

  石径斜、白云生处、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刚刚用这种方法学了第一首古诗,紧接着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迁移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设计检测

  1、《赠刘景文》和《山行》写的都是()的景色,我是从()、()看出来的。

  2、秋天()、()都凋谢了,但是枝头有()、(),还有满山美丽的(),所以诗人还是觉得秋天非常的美丽。

  3、请你回家后收集有关于秋天的古诗,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小资料袋】

  1、作者简介:

  苏轼: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写秋天的诗: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灞上秋居

  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循序渐进突破古诗教学。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学会“浥”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读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是啊,离别是岸上的踏歌声,碧空尽的孤帆,离别是平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从这些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送别诗。

  二、指导读诗《送元二使安西》

  1.刚才已经有同学忍不住读出来了,看看每个字都写准确了没有。特别是这个字念yì(注音)。

  2.诗是一定要吟诵的,我请同学们来推选任意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重点指导读好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试与老师的朗读比较 “元二”后有一个停顿。

  3.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4.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浏览网页,学生自学)

  5.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就更好了!

  6.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1.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和元二是好朋友?

  (“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2.你们注意到“酒”了吗?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知己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 也是一杯祝福的酒。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3.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窗外哪些景物,使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雨、客舍、柳)

  4.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5.师生交流

  6.自古人生重离别。而此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7、学到这里,你能体会到诗人和元二的情吗?(板书:依依不舍)

  四、教学《别董大》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哪些景物?

  3.“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

  4.自由读。

  5.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此景次情,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

  6.为什么而愁?(为眼前的环境而愁,为前途而愁)

  7.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对董大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五、结课

  离别是岸上的踏歌声,是碧空尽的孤帆,是平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送别诗,感受一下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科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

  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

  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

  代, 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

  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

  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

  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

  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

  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

  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

  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

  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

  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

  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示儿》。

  2.背默古诗《示儿》诗、词、句意及中心。

  3.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 定

  悲 告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 自由记生字。

  2)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 师范读。

  2) 自愿读。

  3)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学生准备:

  课前查阅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的情况。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投放时间:

  20xx年9月15日。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解题 :闻:听。

  二、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

  指名汇报,对了解信息较多的学生可追问信息的来源并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出示相关课件。

  三、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诗,正音。

  五、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春夜喜雨》让学生齐读。

  2、出示《春望》,指名朗读。

  七、小结、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教学反思: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的临终绝笔。全诗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似乎不费时力,就能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情。但是理解诗意并不难,学生读上几遍,再疏通一下几个字的字义,如“元”、“但”、“定”等的意思,学生就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了。但学古诗词,远不止理解诗意那么简单。体悟诗人能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所表达的诗情,才是重中之重。这首诗,以“悲”为感情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渴强烈望,爱国热情一表无遗。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懂得陆游的拳拳爱国心,岂是一首诗所能做到的。陆游一生追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多次遭受排挤、打压、却仍不改其报国之心。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抒情言志。

  所以,在学完《示儿》后,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陆游的性情、陆游的志向,我又向学生出示了他的另两首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首诗,写于不同的时期,写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人老时,做梦时,乃至临终时,诗人都在忧国忧民。三首诗表达了诗人同一个情怀:一心为国、渴望祖国统一。

  三首诗学下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为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震撼了。陆游也成了学生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诗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相关文章:

【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6-1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6-08

【热】《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6-1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热】06-13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推荐】06-09

【荐】《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6-08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荐】06-14

【热门】《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6-13

【推荐】《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6-09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