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8 15:05: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5篇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

  本节课重点讲授了“等式的性质2”和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解方程。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讲学两用稿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得到听数学的视听享受,同时也让学生学习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在课例安排上,采用性质、例题、练习、思考四层教育法,全方位的巩固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一些例题或结论的变形更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听课情况总体来说也是比较好的,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回答问题积极。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且从回答的情况来看,很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二、听课注意力集中。

  学生听课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听课的程度——认真。

  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复习导入时,没有注意学生群体的参与性,没有充分让学生全员参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2)练习时:层次不明显、趣味性不够,还是与传统的教学一样,比较枯燥,练习时要求的单一化造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以上几点,今后应该注意:

  练习层次化。对练习的要求是由准确到又对又快过渡;对练习的目标是好中差均有所得;对练习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综合的三方面内容的层次要求。

  教学趣味化。在教学中不断采用新颖的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小实验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自尊心、自信心等都能得到满足。

  引导学生学习弹性化。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弹性的学习,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教师的教学观是否以学生的需要为着眼点。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2

  一、教学前后对该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等式的性质是本章的基础,是方程解法时的重要依据。解方程就是用等式的性质来施行一系列的恒等变换。因此,要正确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引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直接利用它们讨论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

  这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等式的二条性质,以及运用这二条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那么怎么来学习呢?如果直接就给同学们讲等式有这样的`二条性质,然后就是反复的运用、反复的操练的话,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没有味道,对数学有一种厌烦感,所以我就想到了借助生活实际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利用天平来加强对等式性质的直观理解,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掌握起来也比较的容易。

  在新课引入这个环节,我先就利用天平,引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同时还用了具体的数字等式来验证,而且还让学生用等式来表示这些性质,从本质上理解这些等式性质,从几个方面认识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过渡到等式性质的几个小练习,让学生们练习。在学生的练习中,更加深了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

  在小练习中,学生很容易掌握等式的两边同加或同乘一个数或式子,但是同除一个数时,总忘了这个数不能为0,所以在这里我特意引导学生两边除以一个0时的结果,通过错题来探寻答案,主要考虑到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由此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通过前面的小练习,学生理解了等式的性质,然后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有助于引导学生研究方程的解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明白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同时在教学中,没有过早地使用“合并同类项”“移项”“系数化为1”等解方程的专门用语,这里就是要突出等式性质,使用等式性质考虑如何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3

  等式的性质,是在学生掌握了方程的定义,并在小学已经学过了一些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猜想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作出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验证,培养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把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然后思考讨论: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引导学生发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让学生把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结果怎么样?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发散思维,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去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通过“摆写想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假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开始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示得,口欲言而示能”的境界,使他们有兴趣进入数学课堂,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下来出示的问题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在不等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性质。这一环节上展现给学生一个实物,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问题2、3的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选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得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还有就是给他们时间先记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后面的练习。

  过问题4让学生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运用符号评议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评议表达能力。

  练习的设计上两道练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起来回答音量的时候有点耽误时间。

  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一是进一步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二也是为了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力争用成功蕴育丰功,用自信蕴育自信,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致以捕捞学习中去。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其中不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足,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的知识渗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这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方程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一、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中去发现等式的性质

  老师先出示天平,并在天平两边各放一个2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生写出20=20;教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1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生写出20+10>2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然后依次出现后续的三幅天平图,学生观察,教师板书,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吗?”通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应逐步提示,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得出等式的性质。最后,让学生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富有启发性、引领性,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掌握了知识。

  二、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习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准备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课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练习,但巡视中发现学生没有根本理解,我就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并详细讲解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包括检验。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然后让学再次通过修正,试一试,巩固解方程的知识。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遗憾的是,由于星期一集体活动的冲突,导致今天的上课时间30分钟都不到,因此学生的交流显得不充分,教师的重点讲解显得不到位

  《等式的性质2和解方程》教学反思

  今天所教的《等式的性质2和解方程》是在《等式的性质1》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通过对教参的学习,我认为本课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例5和例3的结构基本相同,也是从天平图表示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入手,应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活动中,自主探索并理解等式的另一条性质。

  2.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例6的解法。由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完成,再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并理解相关条件寻找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3.应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方程的能力。通过学生尝试,交流,教师适当的评析,使学生明白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都应利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

  4.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

  课中围绕这些想法展开,效果不错,就是有点前紧后松。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6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也是解方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学习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起初,我们在设计这节课时,四条性质的教学力量分布得比较平均,等式两边同加、同减、和同乘的实验由教师演示,等式两边同除的实验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教学之后,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重点不够突出,在经过了网络研讨和集体反思之后,最终形成了将等式两边同加的这条性质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其它的三条性质在第一条性质之后,由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等学习方法,共同探索得出结论,教师只是给予适时的点拨,总结。加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等式同加的性质上,我们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实验。第一层次,在天平两边同时放上同样的物品,第二层次,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等质量的不同物品,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归纳出结论。第一个层次的实验,学生通过教师的直观操作演示,很容易得出,只要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就会保持平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出天平与等式之间的联系,将天平上的实物,通过测量,抽象到等式的计算中,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实验过后,有些学生会形成思维的定势,只是认为在天平两边加同样的物品,天平才会平衡。为了打破学生的这种思想,我们设计了第二层次的实验,即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等质量的不同物品。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探究上,使学生明确对知识的探索不要仅停留在表面,而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注意到将等式与实验进行结合,两个实验之后,学生对于等式的同加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

  这一环节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灵活的运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在理性的思考,形象的演示的基础上,在推理后验证自己的想法,不仅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还使学生对等式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以上的实验基础,为学生更深入的研究等式的性质做了坚实的铺垫。在教学等式两边同减、同乘、同除的性质时,教师便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对等式的性质有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7

  阳光明媚,心情疏朗!

  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的眼睛弯弯的,满含着欢喜。

  【课前小思】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等式的性质》。

  课前最纠结的是“为何要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记得我小时候学习的是传统做法——用算式中各部分关系解方程。为什么现在要用等式的性质解呢?就为了和初中衔接?孩子们在备学中也有此疑问,还用了一个成语形容:明明可以用以前知识解决,而且也很简单,为何要多此一举!

  课前,我询问了好多人,但总不能很好的理解。

  昨天下午,再次修改教案时,问大树老师,他说,其实小学阶段学习的很多知识,学的是一种思想方法,老师不能就为了某个知识点而教。并且也要让孩子明白,学习了某种思想方法,那么以后到了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到了社会上都能够灵活的解决问题。

  下午的时候,李大也给我举了例子,他说到六年级有了复杂的应用题,解方程时,等式的性质还是很管用的。摘录了聊天记录如下:

  绿水:为什么要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李:为了和初中接轨。

  绿水:还有呢?学生认为这样解答不如算术方法简单。而且,他们看不出等式的性质有何深意,我也看不出。

  李海东:主要就是这一点,其实没有用数量关系解方便

  李海东:是的,我也不喜欢

  绿水:请问等式的性质,以后有没有什么深远意义?我想来想去,都不理解。

  李:为初中用的,为列方程解复杂应用题服务。

  绿水:哦,现在的简单,以后的复杂,现在学习方法,为了后面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是吗?

  李:六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有些难度比较大

  绿水:你能举个例子给我看吗?凸显等式的性质。

  李:甲、乙两桶油,甲桶油的重量是乙桶油的3倍,如果从甲桶取出28千克,乙桶加入4千克,这时两桶油的重量相等,甲、乙两桶原来各有多少千克油?做做看,用等式性质好解绿水:两边同时减去X,就好做了,是吗?

  李:你列个方程做做看就能凸显等式的性质优越性

  绿水:3x-28=x+4,如果用算式方法,比较缠绕,但是两边同时减去X,就方便了,是吗?

  李:是呀。

  通过不同的交流,我终于有了底了,等式的性质,我来啦!

  【课中点滴与思考】

  1、从已经经验处,顺藤摸瓜引新知;

  今天这节课,本来一开始,我是准备从书本例三的四幅天平图开始的,直接让他们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发现等式的性质。这样开始的弊端是,刁钻的小孩总是喜欢有挑战,有趣的、能发挥出自己能耐问题。昨天备学他们已经看了书本,现在上课又是先看书本的四组天平图,有重复的嫌疑。孩子们不见的感兴趣,我这样寻思着。

  后来欣赏了备学,想到了更适合孩子们的一招。

  师:昨天,小雨在备学中说,大树,方程这个单元好像我们很容易“吸收”呀!天时也说,我感觉方程这个单元好简单呀!那范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请看图(出示教材例四),谁能列出方程?并能说出这里X是多少?

  (孩子们听着,兴致高涨着,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高了手。)

  一生列出方程,并说出X等于多少。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

  小恺:50-10=40,用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罗罗:x+10-10=50-10,x=40。

  (罗罗是备学比较充分的孩子,她看到问题,能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了。)

  师:对罗罗的方法有所了解的孩子请举手!(大部分孩子都举手了。)

  师:对这个方法有一些自己观点的孩子请来说一说!(一部分孩子依然举着手。)

  小岩:在等号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还是成立的。

  小彧:其实罗罗的方法就是用了等式的性质。

  师:有预见力的孩子,也许听出来了,刚才陆岩说的就是等式的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等式的性质,学完后,相信大家都会用罗罗的方法来解方程。

  (本节课学习的.等式的性质,就是为了第二个目标学会解方程服务的,从备学中我了解学生对于解方程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我何不调用他们的已有经验,顺藤摸瓜,引出等式的性质呢!

  看似简单的将例题调一调位置,但是此中体现的意义却是不同的。学生因此更信服地去探究表达总结了。)

  2、好玩的课堂,展现个性化的魅力

  (1)等式性质的另类理解:

  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宇杰说:我还有一种关于图形对等式性质的理解,一个轴对称图形在相同位置减去相同图形,得到的图形还是轴对称图形。

  师:宇杰真会联想,能够从一个知识联系到另一个知识。

  (2)个性化理解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小彧:应用等式的性质,其实就是,如果左边是+25,右边可以抄下来还是+25;左边是-18,右边还是抄下来-18。

  小凯:要使等式左边只剩下一个x,就要看它原来是加上多少,还是减去多少。如果它是加上多少,你就减去多少,它原来是减去多少,你就加上多少。

  师:真会观察。

  小彧:其实这就是相互抵消了。

  师: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

  小凯:为什么不直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呢?而要这样加加减减。

  我正想解释,可是底下还有一两个小手高举着,炜怡:因为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习到很复杂的方程,那时候就会用到等式的性质。所以现在要学习。

  小彧:而且我认为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正确率更高了。

  小立:如果把加号变成乘号,要使左边只剩下X,我们是不是就要除以相同的数了?

  (3)全课小结时的联想

  天豪:今天学习的等式的性质,我想到了以前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感觉它们也是有联系的。

  师:我们一起来想一想,不管是等式的性质,还是商不变的规律,其实都是研究不变中一些变化的规律,数学就是这么奇妙,千变万化的数字符号间,还有着不变的规律!

  冲冲:我的收获是昨天学习了等式与方程,我知道了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今天学习了等式的性质,正好用来解方程。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

  听冲冲这样说,我特别激动,带领底下孩子鼓掌!因为在备学中,冲冲提出的问题是:“方程有性质吗?”学完这节课,冲冲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我感到“备学——课堂”犹如相伴孩子思维成长的一段旅程,孩子们思索着,收获着。多好呀!

  课堂中,孩子们有自己的一套理解,这样的理解就是一种个性化学习的体现。如果能把这样的体验说出来,与全班分享,课堂就精彩纷呈了。再次看这节课中一些精彩的话语,感觉自己很快乐,像是一个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姑娘,而孩子们的精彩,正是我找寻的闪光的贝壳。感谢孩子们,大胆表达,成就了绿树课堂个性化的色彩,愿每日守候。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8

  等式的性质分成两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教学等式的性质1既等式两边同加同减的问题,第二部分教学等式的性质2既等式左右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的问题,中间穿插解方程的教学。

  例3的一,二组天平图,平衡的天平两端同时加上同样重量的物体,天平依然平衡,学生把图抽象成等式后,进一步归纳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依然是等式”。三,四组的天平图,学生通过图发现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减去同样重量的物体,天平依然平衡,将天平图抽象成等式后,进一步归纳总结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最后把两句话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等式的性质一。这一节课不仅要学生总结出等式的性质一这个规律,更要在得出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把生活中的表象概括,归纳,抽象成数学语言的能力。我在教学例三时,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板书进行了整理,学生得出规律没有费很大的力气。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解方程,需要做详细的介绍。在教学例4前,练一练的第一题是一个很好的铺垫。练一练分两个层次,一是复习等式的性质,这里我重点问了为什么右边要加,借此强调等式的性质中的“同时”又问了为什么要加25,借此强调了等式的性质中的“同一个数”。二是为下面的解方程铺垫,问学生X—25+25可以进一步化简成什么。完成这个教学后,就进入例4,先出示天平图,让学生自己列出数量关系式。然后及时设问,这里的X是多少。学生这时候会有两种答案一种是运用等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很少的学生),第二种就是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两种方法我没有做对错判断,只是强调要运用今天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解方程的过程完全板书,解用红笔写,强调格式。后面的检验也在黑板上板书,我在开始的时候是要求学生把检验的过程写出来的,以此来强调检验的重要性,效果还好。在教学练习一的第二题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先用文字说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训练学生寻找等量关系式的能力, 为后面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9

  数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前后连贯性很强的知识系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数学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小学教学相衔接,适当复习小学内容,在小学的基础上提高。下面从中小学衔接的角度,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新人教版)这节课做了一些反思。

  一、反思备课

  备教材:

  备课时,我首先查阅了本届学生小学时学过的教材。发现,小学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用粗体作了明确界定,“对边相等”的特征学生是用度量或折叠的方法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进行重点学习的。所以学生应该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征已经有所认识并会求其面积。

  “平行四边形”是全章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的。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几何的又一典型图形,它既是以前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下一步研究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扩充的,它们的探索方法也都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一脉相承。梯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的推证,也都是以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定理为依据的。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又是本章的第一节,这一节的学习对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其它特殊四边形起着关键的作用。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三个性质是分两部分说明的,因这节课是采用探索式教学法,预计学生在同一节课中就能够得到这三个性质,所以把三个性质放在一节课中进行处理。

  备学生:

  为了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我深入学生中间,调查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掌握程度。发现,将近90%的学生能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50%多的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这一特征;而对“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和“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因超前学习才了解。鉴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我把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放在了角和对角线方面。

  备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看了一位老师针对平行四边形上的一节公开课。这位老师可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下一个定义。结果,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所有判定方法全部说了出来,并说出这样定义的原因。听起来真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难以分辨用哪一个做定义更合适。最后老师说习惯上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来定义。看了这节课后再结合小学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我认为,小学教材已对“平行四边形”作了明确叙述,在“平行四边形”是如何定义的这一方面再做文章只能又陷入老师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不能用平行四边形判定(学生并不知道是判定)来定义,而定义本身常常又是一个规定性的东西。因此,我在这个地方采取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两张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拼出平行四边形并把拼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既能发现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情况,也为下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做好铺垫。

  在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上,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并把探索到的结论和证明过程填写在事先发给的探究报告里,使学生的思维和落实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感受公理化思想。

  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为了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三条性质有更明确的认识,我从旋转的角度准备了形象生动的性质探索课件。

  整节课采取探索式证明方法,即采取观察、猜想、直观验证、推理证明、得出性质的方法。向学生渗透化复杂为简单,化新知为旧知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反思上课

  进入初中以后,随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加强,不能再仅局限于一些结论的获得,而要注重结论的推导过程,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材也要求学生要对发现到的结论进行推理论证。

  对“平行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性质在小学是通过观察、测量对边的长度进行比较得到的。能否证明这一结论呢?学生在学多边形知识时曾经采取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来研究,所以课堂上当对这一结论进行证明时,学生很快想到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利用全等的知识来解决。但学生在推理时符号语言说的还不太顺畅,推理也还缺乏规范性。所以在学生的叙述下教师进行规范的推理板书,给学生做出示范。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0

  《等式的性质》一课教材设计了四个观察小实验活动,分别探索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和同时乘、除的规律。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的同时,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这一规律。

  由于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在教学时给予特别重视,活动一、用天平直观图演示的操作,给学生提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交流自己发现的空间,切实理解等式的性质。活动二、用课件进行演示,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总结等式的性质。基础训练中,分别安排了在天平上填运算符号和数字,在课堂练习中填数的模拟解方程练习。练习时,让学生看懂题目的'要求,特别是第1题中的训练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也就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做的`,打实基础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做准备。

  本课讲完之后,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我认为运用图片加演示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提出精炼的思考问题和适当的点拔会增加课堂的教学效率,紧凑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顺畅。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暴露他们的思维,把思维留给学生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上课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准确,书写的工整。

  总之,数学教学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习题训练时间,给学生消化和熟悉巩固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提醒自己精讲多练,尽量多给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1

  这周我讲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在讲《不等式的性质》这一节课,一开始我的设计思路是复习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然而进行不等式的3个性质教学,在学完3个性质后马上讲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最后才进行巩固练习。但我在第一个班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不理解,不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因此,我马上调整教学思路,在下个班让学生先复习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然后进行不等式的3个性质教学,讲完3个性质后马上让学生做3个性质的运用的相关练习,最后再讲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通过这样调整教学思路,我发现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理解了不等式的3个性质并会运用这3个性质去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不等式的解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通过练习学生能理解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因为不等式的解集是由学生自己解出来的,在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加深对不等式的解集的认识,为下一节解不等式做铺垫。

  我的反思和经验是:

  1、课前充分准备是保证。从怎么引入怎么引导学生探索性质都进行充分的准备

  2、对性质3这个难度的教学不够。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了对性质3的探索,但由于我对设计意图没有说清楚,导致有几个小组在不等式两边乘了不同的两个数来进行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负数的教学完全回避了(我以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来做,所以讲乘法就够了),结果学生在遇到这类的题目都卡住了。

  3、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一笔带过,备课还需要加强。我备课时认为这个知识点不重要,其实在这里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符号语言能力。

  4、上课多注意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2

  最近我上了一节初一新教材的数学公开课:等式和它的性质,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等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概念,我采用“归纳思维模式”教学,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请同学们举出几个等式的例子;第二阶段:形成概念——让学生观察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想一想什么叫做等式;第三阶段:应用概念———让学生识别哪些是等式,哪些不是,并说出为什么?第二部分是探索等式的性质,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实验,要求分别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填写实验表;再让学生观看电脑演示的书中71页的实验,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要使天平平衡,你觉得应注意什么?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性质1,然后让学生观看书中71页第二个实验的电脑演示,并引导学生从天平左右两边的数量关系上思考归纳出等式性质2,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三部分是拓展与提高,通过两个填空,揭示等式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片区教学中上的一节数学公开课,经过片区小组的听课、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质》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所提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操作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探索等式性质1中用天平实验的时间过长(用了10分钟),而且总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

  2、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我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4、对于性质的运用,我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改进方法:

  1、个一小组做完实验后(时间控制在2分钟)可以采取四人活动,让学生自己先去想你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由组长做好每一个组员的发言记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体会实验中所能发现问题的多样性,由每组派代表回答,从学生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等式性质1。这样的合作讨论,能使学生讨论的答案不再统一在教师事先限定的框框中,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独到的。

  2、在归纳等式性质1中,对于“式子”的问题可适当做引导。学生虽然没有学过整式,但却可以在第一个屏幕演示——两边同时加上一个三角物体的天平实验中,提出:两边加上的这个物体它的重量我们知道吗?有可能会是多少?对于这个

  物体的未知重量我们可以如何表示呢?从而引出把这个未知量当成一个式子看的概念

  3、对于等式性质的应用,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前提下进行小组活动,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每个人的价值作用都能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学优生得到了锻练,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

  有这样一种说法:你我各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很形象地说出了合作学习的好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共同解决。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

  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技能,不断更新与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3

  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是在学生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关于加减的)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猜想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验证,培养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把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然后思考讨论: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引导学生发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让学生把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结果怎么样?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发散思维,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通过“摆写想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也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让学生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探索规律,感悟等式的性质,这样的学习方式,学困生更像一个旁观者,教师该怎么办?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活动一、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进入数学课堂,也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在不等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性质。这一环节上展现给学生一个实物,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问题2的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很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的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

  让学生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让学生通过构图反思,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三、通过两个题帮助学生应用提升,第一题以判断得形式让学生体验不等式性质的简单应用,第二题是利用性质化简不等式成“x>a”或“x

  整节课在运用符号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5

  本课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在以前的教材里,学生是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数学课堂程标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关于等式的性质的内容有两段,本课堂先学习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1、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归纳”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用天平呈现的直观情境形象地表示等式两边发生的变化及结果,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又在学生观察、分析等式变化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发展了抽象归纳能力。

  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先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程,再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4、有层次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诶小新知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小组合作;在练习中,先是同桌互相检验,最后是独自检验。

  5、重视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对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检验方法,教师首先做出准确的示范,让学生一开始就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和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08-18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1-06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05-28

比的性质教学反思10-04

不等式的教学反思01-22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02-25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09-07

菱形性质教学反思10-31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