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

时间:2025-04-24 09:01:31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蜡烛》教案三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蜡烛》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蜡烛》教案三篇

《蜡烛》教案 篇1

  ●学习目的:

  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学习重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准备:解决字词;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

  ●教学设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

  教师呈现《烛光里的妈妈》图片。

  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讨论明确: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设置问题情景二:

  ♂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讨论明确:

  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设置问题情景三:

  ♂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四、语段品读,体会精神。

  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

  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

  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五、内心体验,互动释疑。

  1、内心体验:

  ①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②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2、课外延伸:

  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②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蜡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们有一个儿子上初中三年级。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这是一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但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3、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4、投影思考题:

  (1)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达到:

  (1)跨越国界,情同母子,战斗的友谊。

  (2)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研读赏析

  教师导学:这篇文章非常感人,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投影思考题:

  1、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2、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学生默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预期达到: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蜡烛的珍贵意义。

  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一直舍不得用,现在,把它们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的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象,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只要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蜡烛》教案 篇3

  教学目标: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1. 预习课文,

  2.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 、再读全文,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

  五、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六、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300字左右即可。

【《蜡烛》教案】相关文章:

半截蜡烛教案09-07

半截蜡烛教案12-03

《半截蜡烛》教案05-24

会灭的蜡烛教案01-23

大班教案:蜡烛燃烧11-18

《蜡烛》教案汇编五篇04-14

《蜡烛》教案合集七篇02-13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蜡烛10-25

蜡烛话题作文01-24

蜡烛小学作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