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教案

时间:2025-04-22 09:50:10 教案 我要投稿

《打电话》教案汇编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打电话》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打电话》教案汇编7篇

《打电话》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练习,知道打电话的一般步骤。

  2、知道通电话时做到讲话内容集中,语言简明,口齿清楚。

  3、学会打电话并懂得打电话中的礼貌用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打电话的.一般步骤。

  2、难点:打电话内容集中,语气简洁。

  三、教学过程 :

  1、提问激趣,导入 课题。

  小朋友,三(1)班王小红同学因为学校组织看电影,要迟点回家,又怕妈妈在家等她。你们能帮她想个办法,怎样让她妈妈在家里知道这个事儿?(引导学生明白打电话比较快、方便)

  2、读一读。

  (1)读1—2自然段,想想打电话首先要做什么?

  (2)你知道怎么样拨号码吗?

  (3)怎样知道号码已经拨通了?

  3、听示范电话,思考问题。

  (1)听录音——电话对话。

  (2)思考讨论:

  A、录音是谁与谁的电话对话?

  B、王小红想告诉妈妈什么?

  C、改:你觉得打电话中应注意什么?

  (3)师小结:A、通话时,做到内容集中,语言要简明扼要。

  B、通知时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4、试一试(分角色)

  同桌之间——学生上台表演——师检查(选2名中下生演)

  5、练一练。

  (1)阅读课文第3部分,思考:

  A、王林要打电话给谁?怎样称呼?

  B、告诉王林妈妈什么事?

  C、这个电话你该怎么打?

  (2)检查

  (3)在说C的基础上,各自设计对话。

  (4)自愿上台表演,共同评议。

  (5)师小结。

  (6)同桌练习。

  6、作业 (选择一题)

  (1)给班主任打个电话,告诉自己家的电话号码。

  (2)给远方的亲戚打个电话,告诉自己学会了打电话。

  (3)给本地少年宫打个电话,问问有关事项。

  板书:

  先: 拿耳机,拨号码 接通电话

  接着: 向对方问好 问清单位

  再: 请对方找通话人 作自我介绍

  然后: 开始通话

《打电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课前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

  ——明知故说。

  (3)“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没话找话。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

  ——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打电话》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综合应用《打电话》(P132—P133)

  教材简析:

  人教版教材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打电话”这个综合应用就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画图、模拟、推理等多种数学的方式探究事物隐含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合作交流,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筹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4、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对比,感悟数学思维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多种方案及发现最优方案的过程。

  教学难点:发现并理解最省时方案的内在规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直接点题:老师直接板书课题——打电话

  谈话:同学们打过电话吗?有没有想过打电话中会有一些数学问题?如果没想过,现在就想一想,可能会是怎样的数学问题呢?

  (让学生略微思考一下,而后请两三名同学回答。不管学生说什么,老师都要给予肯定。如果刚好有学生说到了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老师顺势接上;如果没人说到,老师就自己提出。)

  2、提出问题:

  1)如果老师打电话给一名同学需要1分钟,那么老师打电话给2名同学需要几分钟?给3名同学呢?如果要打给1023名同学呢?

  (学生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大都会顺势答出要2分钟、3分钟和1023分钟,这正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当然,对最后一个问题,也许会有人说的不是1023分钟,没关系,只要有人说出1000多分钟,哪怕是说出几百分钟也没关系。事实上,在一个群体中,一定会有人说是1023分钟,老师也一定要让那个同学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2)如果打给1023名同学,要1023分钟,60分钟等于1小时,1023除以60,大约等于17个小时,要差不多打整整一天的电话呀!有没有想过时间会更少的可能?

  (此处无需学生多想,稍事停顿即可。)

  3)今天我们就来解决:如果老师打电话给一名同学需要1分钟,要打给1023名同学,究竟最少要多长时间的问题。

  二、探究方案

  1、策略分析

  启发回顾:1023是个相对比较大的数据,我们解决问题时,面对一个比较大的数据,有没有什么好的.策略可以使问题变得简单些呢?

  (此处最多找2个同学回答,如果有学生答出可以“化繁为简”或相近的意思,老师要好好表扬;如果没有人答出,老师要自己点明并板书“化繁为简”)

  2、引导过渡

  “化繁为简”是解决问题时一种很好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简到什么程度好呢?2个人、3个人,数据又太小,不足以显示我们的聪明智慧,()课本上刚好有个问题,数据不大也不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此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或者说唤醒他们解决问题时“化繁为简”的策略意识,千万不要让学生真的去说化简到哪个数合适。)

  3、出示课本上的问题情境

  一个合唱队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4、出示自主学习提纲

  1)请为老师设计几种不同的打电话方案。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同学商量)。

  2)小组交流,并根据用时的多少整理方案。

  3)想一想,为什么有的方案用时较多,有的方案用时较少?

  4)从用时最少的方案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5、学生或独立思考、或讨论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此处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老师巡视指导和参与讨论等要以不打断学生思绪为前提。时间约5到8分钟或更长些)

  三、分析方案

  1、最费时的方案

  1)引导交流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时间最长需要多少分钟?(15分钟)如果要用15分钟,电话具体是怎样打得呢?

  学生回答预案:

  生1:老师打电话先通知一个学生,用了1分钟;接着老师再打电话通知第二个学生,用了2分钟;如此下去,打给第15个学生,一共用时15分钟。

  老师结合学生的表述,用图式把刚才的方案表示出来。

  (估计学生大都会先说出这种打电话的方案。老师肯定表扬后一定要再启发出另外一种用时15分钟的方案。)

  生2:老师打电话先通知一个学生,用了1分钟,老师就不打电话了。然后由第一个接到通知的学生打电话通知第二个学生,再由第二个接到通知的学生打电话通知第三个学生,如此下去,通知到最后一个学生,一共用时也是15分钟。

  老师结合学生的表述,也用图式把这种方案表示出来。

  2)比较方案

  把两种方案放在一起对比:

  刚才两种方案,用时都是15分钟,如果你是老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

  (估计有的学生会选择A方案,也有的学生会选择B方案。两种方案并无好坏之分,只是处理问题的风格不同,老师适度点评引导即可,不必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非常突出不可。但此处问和不问,体现着课堂教学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

  3)拓展方案

  同样是15分钟解决问题,难道打电话的方法仅此两种吗?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把A方案和B方案结合起来或者说交叉起来使用,比如:老师打给一名同学,而后由这名同学分别打给其余的14名同学,或者老师分别打给2名同学,而后由第二个接到通知的同学再依次打给其余的13名同学等等,具体的打法可以有很多种。充分让学生感知解决问题结果一致时,具体策略的多样和丰富性。)

  2、比较省时的方案。

  1)引导交流

  刚才有的小组说时间会有更少的可能,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样设计打电话的方案的?

  (此处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述,老师要注意倾听,从学生的发言中提取关键词“分工或分组”等并板书。)

  2)有序思考

  既然同学们谈到了“分工和分组”,那我们就按照顺序,从最少的分组情况入手,分析分析时间是否真的少了?

  ①出示分2组的情况:

  如果这样分组,你准备让两个组长分别再通知几名同学?

  (此处学生可能会让1号组长继续依次通知6名同学,2号组长继续依次通知7名同学。如果这样,要引导学生明白,两组是同时工作的,2号组长通知的人多一些,所以通知到后一个人要27=9分钟。如果两组人数对调一下,则刚好可以17=26=8分钟同时结束。如果一开始学生就是让1号组长继续依次通知7名学生,2号组长继续依次通知6名学生,也要引导学生明白,如果分组后人数调配不当,也会造成浪费时间的情况。)

  ②出示分3组的情况:

  如果这样分组,你准备让三个组长分别再通知几名同学?

  (因为15-3=12,12÷3=4,所以学生容易想到的是让每位组长再依次通知4名同学。如果是这样,老师一定也要引导学生明白,此种方案并非时间较少的,最慢的的一组34=7分钟。此处要引导学生学会调配每一组的人数,5、4、3是最佳选择,这样15=24=33=6,刚好在6分钟之内同时结束。)

  ③出示分5组的情况:

  如果这样分组,你准备让五个组长分别再通知几名同学?

  (因为15-5=10,10÷5=2,所以学生容易想到的是让每位组长再依次通知2名同学。如果是这样,老师同样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此种方案并非时间较少的,最慢的一组52=7分钟。此处要引导学生学会调配每一组的人数,4、3、2、1、0是最佳选择,这样14=23=32=41=50=5,刚好在5分钟之内同时结束。)

  3)小结反思

  分两组时,最少用时有9分钟可能;分三组时,最少用时有6分钟的可能;分五组时,用时最少有5分钟的可能。照这样下去,请问是否分的组越多,用时就越少呢?

  (此处让同桌的同学稍事讨论一下,时间不必过长,更不必再去动手分组检验。如果有学生回答:如果分成15组,每组1名同学,通知到最后一个人要15分钟,显然并非分的组越多,用时就越少。老师要好好表扬这种“极限思维”的方式。如果没有人提到,老师不妨自己说出,引导学生感悟即可。其实,如果有学生顺着分5组的情况往下想:假如分成6组,不管每组接下来如何调配人数,仅老师通知到第6位组长就要6分钟了,显然也并非分得组越多用时就越少,也是很好的思想。总之,无论怎样,此处学生明白并非分的组越多用时就越少的道理还是比较容易的。)

  3、最佳方案

  1)提出问题

  刚才分五组,用时最少是5分钟,如果分6组,显然时间又多了,难道5分钟就是最少的时间吗?有没有时间再少的可能呢?谁发现了?请上台展示展示。

  (如果一开始自主学习的时候,有人研究出最少用时4分钟,老师就不必再像上面一样提问了,直接请4分钟的发现者上台展示就行了。如果到了这个时候还没有一个人知道,此时需要让学生再静静地想一想,实在想不出,老师再点明。)

  2)学生表述

  请学生用图式展示并用语言表达。

  (估计让学生用图式表达,可能由于学生不清楚要用颜色或其他方式区分不同时段通知到的人而使整个图式不十分清楚,有的学生上来也可能只画图而忘了解释或者说解释不清。老师要关注的是:图画不清楚没关系,但一定要画;解释不清也没关系,但是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反复多次地表达。老师要引导其他学生从发言学生的表述中提取关键词“同时”并显要板书。)

  3)展示方案

  (说明用正方形和圆表示老师和学生及用颜色 区分开的好处。)

  4)引导填表

《打电话》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儿歌。能在阅读中认读“打、你、哪、里、东”5个生字。

  2、能认读声母dtnl,初步学会拼读5个音节,能读准第三声。

  3、认识笔画撇折,并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东、里”。

  4、体会小朋友交往的欢乐。

  二、学习重难点。

  1、正确朗读儿歌,认读5个生字。

  2、认读声母,正确区分bd,读准音节的第三声。

  3、“里”的正确笔顺。

  三、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投影片

  2、生字卡片、拼音卡片(师生均准备)

  3、学生准备写有上海风景点名称的卡片。

  四、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板书课题:15、打电话

  3、学习生字:打组织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

  4、谈话:平时你会和谁打电话?会说些什么?

  (二)学习儿歌。

  1、看图,听录音。要求:听一听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

  2、看着课文,再听录音,并轻声指读。要求:仔细听听两个小朋友说的是什么。

  3、自由指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

  5、组织交流:儿歌中的小朋友讲了些什么?

  6、相机出示儿歌:“喂——你在哪里呀?”“哎——我在东方明珠电视塔。”

  7、学习生字。

  (1)学生在书上生字表圈出生字。

  (2)指导读准生字字音。

  ①读准“你”:师领读“你”注意第三声。

  ②读准“哪、里”:师提示,还有两个生字宝宝“哪、里”,他们的声调和“你”是一样的,谁愿做小老师领大家读?

  ③读准词语“哪里”:“哪”和“里”组成词语时又该怎么读?(师领读开火车读、叫号读)

  ④读正确“东方明珠电视塔”:开火车读。

  (3)记住生字字形。组织交流识字方法: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8、熟读儿歌。

  (1)自由指读。

  (2)做动作读。

  (3)小组分角色读、小组竞赛表演读。

  (4)师生配合表演读。

  9、改编儿歌,拓展识字

  (1)师示范指导改编儿歌,拓展识字。

  咱们上海不仅有美丽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还有许多值得去的地方。

  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打电话。例如:师:“喂——你在哪里呀?”生:(举起课前准备的.卡片)“哎——我在东方绿洲。”小朋友一起读:“东方绿洲”

  (2)拿着卡片,找各自的好朋友去“打电话”,读卡片。

  (3)把卡片贴在黑板上,学生齐读这些景点名。

  (三)复习巩固。

  1、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2、扩词:打东

  (四)学习拼音。

  1、出示声母:“打电话”的“打”、“东方明珠”的“东”,这两个字的声母都是d;“你”和“哪里”的“哪”声母都是n;“哪里”的“里”声母是l;“电视塔”的“塔”声母是t。教师边说边出示四个声母。

  2、教师领读。

  3、启发学生自己编顺口溜。(看图,模仿上节课的四个声母,不会有困难。)

  左下半圆ddd;像个伞柄ttt;一个门洞nnn;一根小棒lll。

  4、师生合作念顺口溜。

  5、找朋友游戏:看谁找得快,找得准。师读声母,学生从卡片中找出来,并大声读一读。

  6、拼读音节。(1)出示音节:da教师领读,边做“打”的动作边拼读音节

  (2)出示音节:ninalita自由拼读——打擂台——开火车抽读音节

  (五)学笔画,描红。

  1、认识笔画:撇折

  2、描写“东”。

  (1)看书找出“东”的正确笔顺。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撇折”的书写。

  (3)学生描写,教师巡视,纠正写字、握笔姿势。

  3、描写“里”看书找出“里”的正确笔顺。

  (1)老师范写,特别要提醒第五笔是“竖”。

  (2)学生描写,教师巡视,纠正写字、握笔姿势。

《打电话》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教学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片,揭示课题

  1.观看马季的相声《打电话》,说说感受。

  2.揭题:打电话。

  3.谈打电话:

  (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

  (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模拟计时表演。

  (两个学生上台模拟表演,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

  ___分钟

  小结板书:简练、得体、明白。

  (4)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4个半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

  (1)学生自学,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自学,正音:呃、耗子、啰嗦、嘚儿啷。

  (3)交流:

  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讨论: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打电话此人“啰唆”?作者给他的名字起成“啰唆”有什么用意?

  自由畅谈。

  2.归纳:

  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嗦表现得淋漓尽致。

  板书:

  啰嗦、耗时、误事。

  3.畅所欲言:

  如果你是听电话的对方你会有什么感受?

  4.这相声讽刺了哪些人?

  5.从中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小结: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四、学生选读,了解相声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断浏览,体会相声特点。

  2.学生谈自己对相声语言特点的感受。

  3.教师小结:

  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幽默、风趣、夸张。

  4.欣赏表演,进一步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播放事先录制的该相声表演录像,一边欣赏一边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5.小结:

  相声不仅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打电话》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发展,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倾听和表现各种声音,引起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活动目的:

  1、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电话的特征。

  2、学会打电话,感受现代电信设备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活动准备:

  1、物质:不同种类的电话。

  2、知识:帮助幼儿积累有关电话的知识。

  活动过程:

  1、以猜谜形式引入,引出活动内容。

  2、以“电话展览会”形式引导幼儿感知电话特征。

  (1) 幼儿自由观察。

  (2) 集中交流:你最喜欢哪一部电话?为什么?

  它们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它们有一样的地方吗?哪里一样?都有什么?

  ▲ 引导幼儿说出电话特征(形状、颜色)

  (3) 师小结,丰富词汇:听筒、话筒、屏幕、按键。

  3、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谈话:

  “你打过电话吗?打给谁?为什么事情打电话?

  4、师幼打电话,体验打电话的乐趣

  (1) 示范打电话的正确方法,引导幼儿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2) 幼儿与同伴打电话。

  (3) 个别幼儿打电话,师小结:

  “它他们打得好吗?为什么?”

  5、在音乐声“打电话”中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因为电话是小朋友常见的而感兴趣的,所以整个过程孩子的热情高涨,兴趣很浓。积极参与整个活动,乐意的表现自己,达到了活动目标,学具的提供满足了孩子动手的需要。整个活动是成功的。但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活动的深度可以更深一些,活动中总鼓励幼儿不断探索、体验、交流对电话的认识,较好地综合了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寓教于乐,适时地鼓励幼儿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在活动中注重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标、活动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整合性,活动始终以打电话为线索,贯穿于整个过程,希望通过开展这个活动,激发幼儿各种积极的情感和探索的声音的兴趣,学会打电话的基本方法和礼貌用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打电话》教案 篇7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言语交际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进行,必须有特定的对象和任务。”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言语情境中进行言语活动,才能从模拟的角色中体会人物的情感、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交际水平,激发他们交际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想说、爱说、敢说。

  打电话是一种十分便洁的通信方式,两个人在电话的两方交流着信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练习3中的口语交际课就是《打电话》,对于这个大家都熟悉的事物,我还是在课前找来了两部电话机,并在课末设计了三个情境,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师:一天,你忘记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想打个电话问问你的好朋友。谁来扮忘记作业的同学?谁来演他的好朋友?

  宋振佳(忘记作业的学生):喂,你是我的好朋友顾志新吗?

  顾志新(忘作业学生的好朋友):我是顾志新,请问你是谁呀?

  宋振佳:我是你的好朋友宋振佳,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忘记了,你知道吗?

  顾志新:今天的语文作业是朗读第8课,还要抄写生字;数学是做练习册第33页。你知道了吗?

  宋振佳:知道了。谢谢你!

  顾志新:不用谢,我们不是好朋友吗?

  宋振佳:再见!

  顾志新:再见!

  师:谁来说说他们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们打电话时很有礼貌。

  师:是的,他们成功了完成了教师布置的打电话任务。接下来,我们再来玩电话的游戏。这次是,爸爸出差了好几天了,你很想念爸爸,想给爸爸打个电话。这次,老师做爸爸,谁来给爸爸打电话?

  一些学生笑过之后,纷纷举手。

  生(孩子):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呀?

  师(爸爸):快了,大概还要两天吧。

  生:爸爸,别忘了给我买故事书,你答应好几次了。

  师:好的,这次决对不会再忘了。孩子,快要期中考试了吧?

  生:是的,下星期五。

  师:爸爸不在家,可要用功学习啊!今天的作业完成了吗?

  生:早就完成了,今天考试,我还得了98分呢。

  师:不错!不错!

  师:跟老师爸爸说得这么亲,相信你一定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可是,奶奶身体一直不好,你又和奶奶住得比较远,怎么办呢?

  生:打个电话问候奶奶。

  师:这次,沈老师做孩子,谁来演奶奶?

  师(孩子):喂,是奶奶吗?

  生(奶奶):是呀,你是冬冬吧?

  师:是的,奶奶。您现在身体好些了吗?

  生:好些了。

  师:奶奶,注意身体,别忘了吃药。

  生:谢谢你关心。

  师:对了,奶奶,今年春节我们都要回家来,到时就可以看到您了。

  生:真的吗?那太好了。

  师:真的,奶奶,我是听爸爸说的。到时候再说吧。再见,奶奶!

  生:再见,孩子。

  至此,作为教师,应从管理者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名合作者,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人,与学生建立起真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那么,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变得想说、爱说、敢说。口语交际无处不在,我们孩子的言语一定也会更加精彩。

【《打电话》教案】相关文章:

《打电话》教案07-31

打电话教案11-23

《打电话》教案11-18

打电话教案及反思08-15

打电话教案优秀05-23

《打电话》教案模板01-19

大班教案《打电话》10-30

[集合]打电话教案优秀06-14

《打电话》教案15篇11-25

《打电话》教案(15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