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案

时间:2025-04-08 09:00:29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安塞腰鼓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塞腰鼓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安塞腰鼓教案四篇

安塞腰鼓教案 篇1

  《安塞腰鼓》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课型设计: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上网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成都的现代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一)知内容。

  1、放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谈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3、读课文,作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忘情,没命”“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山河、蓬勃想象力”等等。

  (二)明结构。

  师生联读课文。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寻美点。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高梁叶子,也吹动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一)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1、学生齐诵第6段。

  2、教师示范。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

  3、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形体成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4、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其他段。

  (二)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学习小组交流。

  3、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忘情,没命”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语势,更突出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忘情,没命!”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又明晰、明晰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又明晰、明晰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安塞腰鼓教案 篇2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一、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3.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二、课型设计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2.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四、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五、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知

  ①导入: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曲新摇滚《黄土高坡》,喜欢的和会唱的同学请跟着乐曲唱起来。

  ②多媒体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引出黄土高原的话题。(电影片段1)

  教师:一曲摇滚风格的《黄土高坡》把我们引入古老厚实的的黄土高原,。幻灯片3)

  居住在这一带的人民,淳朴、厚道、憨直,民风热情似火般温暖,他们以惊人的毅力意志与自然抗争,生活像蜿蜒的黄河般艰难,面对绵延的群山,纵横的沟壑,非常不便的交通自然条件,他们顽强的生活着。其实,我们伟大的黄土高原,还有另一种把摇滚和劲舞合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真正领略一下黄土高原的奇特风景。

  引出课题:安塞腰鼓(幻灯片4)作者。

  ③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要塞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幻灯片5)

  ④教师播放短片2学生读文、观舞后,畅谈体会。(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统一答案:(幻灯片7-8))

  绝活儿、人鼓合一、激昂、宣泄。(幻灯片7)

  “壮阔”“豪放”“火烈”。(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幻灯片8)

  (二)理清结构。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提示: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屏幕展示课文结构图(幻灯片9)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屏幕展示(幻灯片10)

  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流畅,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赞美。

  (四)朗读、品味语言。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你认为最美的句、段,说出理由并简单理解。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荚,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荚,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教师重点提示,学生研讨,教师展示大屏幕1品读第一段;(幻灯片11)

  2品读句子;(幻灯片12)

  3品读修辞。(幻灯片13-14)

  教师小结: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五)美读课文。替换式美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析义: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加工,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①让学生齐诵第6段。②教师示范。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

  爆出一场多么壮阔、

  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安塞腰鼓!

  学生反复朗读。

  ③教师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分小组交流。

  学生代表可试加朗读,学生可予以评价。

  3.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写成文章,进行交流。

  初一语文教案栏目

安塞腰鼓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安塞腰鼓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1、提问: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

  2、交流查阅的有关资料;安塞腰鼓的资料。附资料: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注意朗读者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思考问题:

  ⑴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宣泄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热烈的舞姿,有巨大的力量,有沉重的鼓声,有深厚的土壤。

  ⑵这篇文章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你觉得有何效果?

  排比,有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有句子的排比,有段落的排比。这些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感情强烈。

  三、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的朗读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伟大,粗犷,豪迈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朗读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以第五节来示范朗读:

  ⑴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注意听清朗读者处理的语音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

  你觉得他读的怎样?哪些语句读的好?指导朗读,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⑵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⑶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⑷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其他部分,读出节奏,气势,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四、学生品读,体验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进行散读并作点评。

  2、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3、抽读,结合语境谈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文章主题

  通过刚才大家的品读,你觉得本文除了赞美安塞腰鼓的壮阔,豪迈和火烈,还赞美了什么?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大型舞蹈形式(舞龙,舞狮,滚灯,扭秧歌等)

  七、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选你最喜欢的两个句子抄下来,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

安塞腰鼓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发现句式以及用词上的特点。

  2.初步懂得民间艺术形式与其地方特点息息相关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方式:

  朗读、默读、圈划、讨论、看短片等。

  课文说明:

  《安塞腰鼓》以充满激情的笔墨向人们描写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浓厚生命 意韵的安塞腰鼓队的演奏唱面,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安塞腰鼓,既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又是人类生命力量的 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还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观看短片,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安塞腰鼓的气 势。

  许多人都从电视媒体上看到过安塞腰鼓表演,上课伊始,放映不到两分钟的录像。在 具体情景中感受腰鼓队那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明快的节奏,汇成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交流: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 气势。

  朗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分别概括自己的感受。

  交流: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研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探究本文语言特 点。

  小组探究,然后班级交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探究本文语 言的特点。

  1.本文感叹句很多,有15个自然段是用感叹句结尾的。

  2.文章多用短句来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如 “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打腰鼓的人与腰鼓的浑然一体,他们都是沸腾着生命的`;“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3.本文多次运用比喻的手法,例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 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组句子从多个角度描写腰鼓、打腰鼓的人。这些喻体总的 形象特征表现为有活力、有激情、有强烈的节奏等。

  4.本文大量运用排比,不仅有排比句,还有排比段,有的交错出现, 有的一连许多句。再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这一段,依次描摹了腰鼓队的舞姿、雨点般的鼓点,翻飞的装饰物——流苏,跃动的脚步,飞扬的眼神。这几幅 画面犹如一组快速闪动的电影镜头,眼花缭乱,心魄颤动,让人来不及细细观看品味,只有被动地感受,被它强烈震慑,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5.连续运用几组反义词,产生对比鲜明的效果。如:“这腰鼓,使冰 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闲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三组反义词鲜明地突出了腰鼓给这里带来的热情与活力。

  四、探究决定语言表达的关键原因。

  1.理解文章中腰鼓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2.初步懂得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等是为作者的需要服务的。

  苍凉悠远的西北、厚重的黄土高原是孕育出安塞腰鼓的地理文化环境。西北汉子性格 刚烈质朴,处事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西北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人的因素;在此时此地,人和鼓一体,艺术和生命同在。

  作者选择这样节奏鲜明强烈、意象雄浑等的表达形式正是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豪迈、 奔放、激烈,西北汉子生命中奔腾的力量,以及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五、拓展深化:

  主题探究学习,围绕一 种民间艺术,收集整理相关材料,进行适当调查或访谈,撰写知识卡片或者小报告。

  这一环节可以看学生的情况确定研究小组成员人数与搭配,以及作业的篇幅、完成时 间等。

【安塞腰鼓教案】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教案07-07

安塞腰鼓教案12-19

《安塞腰鼓》11-30

实用的《安塞腰鼓》教案四篇12-31

【精品】安塞腰鼓教案4篇11-05

《安塞腰鼓》教案汇总六篇03-29

《安塞腰鼓》教案范文五篇03-30

安塞腰鼓教案汇总六篇12-08

关于安塞腰鼓教案3篇12-18

有关安塞腰鼓教案3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