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跳水》教案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跳水》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跳水》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这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一艘 放肆 胳膊 海鸥 瞄准
风平浪静 摇摇晃晃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
艘
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
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读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
二、再读课文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跳水。
三、指导造句
四、练习朗读课文
《跳水》教案 篇2
说实在的,《跳水》一文教了不下六七遍了。今天该上最后一课时,我清楚地记得备课笔记上的最后一个问题:课文以“跳水”作为题目,好在哪里?
最近,我总喜欢在铃声响起之前,进入教室,和同学随便聊聊。走到学生碧红身边,她正在看书,见我走近,忙叫住我:“老师,这篇课文干嘛要以‘跳水’作为题目?”听这语调,言下之意,“跳水”一题并不合适。我俯下身子,饶有兴趣地问:“你觉得不好?”她正要答时,铃声响起。
看来,这最后一个问题得改一改了。“同学们,《跳水》一课已经上完了。你们认为课文以‘跳水’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碧红第一个举手:“我认为这个题目不合适,因为一开始我看到这个题目,还以为是写某个跳水运动员,像伏明霞、田亮之类的,谁知写的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儿。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容易产生歧义,不是很好。”话说得理直气壮,很快得到一些同学的附议。
“那如果你是作者或编者,会取个什么题目呢?”
“‘孩子遇险的时候’!”
“‘一个帽子’!因为整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帽子’而展开的。上学期,我们曾学过课文《一个苹果》,我看用‘一个帽子’做题目,挺合适。”李丹同学也说得头头是道。
“我看就叫‘孩子追猴子’,孩子要不是去追猴子,也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了……”
话音未落,又一同学笑着说:“这哪像个题目,倒像个绕口令。”
“我看也不好。这太直露。课文的题目‘跳水’就不错。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办法又是船长想出来的。体现了船长的机智果断。整个故事,跳水这个环节也最精彩,最扣人心弦。”
“课文中的孩子,跳的.是海!我看干脆就叫‘跳海’!”
“跳海?那不成了去海边自杀么?这样的题目怎么行?”马上又招来另一位同学的反驳。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望着同学们争得红通通的脸,我也异常激动:“同学们讨论的问题很有道理,也很有意义。《跳水》一文的题目是编者后来加上去的。给一篇文章取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个角度的。同学们不唯师,不唯书,善于动脑,敢于向教材挑战,发表自己的不同的观点,这很好。这样的学生才是有灵气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气的。我希望这样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不断涌现。”
此时,同学们的眼睛亮亮的。我想,《跳水》一文上完了,但由跳水所激起的,却在我的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许,它也会留存在学生的心中。
《跳水》教案 篇3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了解猴子、孩子、水手、船长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二、引导学习第四自然
1、质疑、激发辩论。
2、品读段中突出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3、积累词语:段中哪几个词最能说明当时情况十分危急。
4、追索孩子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原因。
三、教师带领学习第一自然段
1、引导理解猴子更加放肆的原因。
2、结合词语理解,谈谈所讲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3、小结学法,抓重点词、分析事物间的联系。
四、学生自学二、三自然段
五、学习五、六自然段
1、大家一起为救孩子想办法。
2、品读五自然段,了解船长救孩子的办法。
3、说说从船长身上得到的启发。
六、总结全文、练习分析本段以及全文所讲到的事物间的联系。
七、这件事过后、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水手,你会怎么说?
【《跳水》教案】相关文章:
《跳水》教案07-19
《跳水》教案【精华】10-31
《跳水》教案9篇01-14
【热】《跳水》教案15篇07-28
《跳水》教案汇总8篇09-09
《跳水》教案【汇编15篇】07-28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10篇01-17
《跳水》教学反思10-06
《跳水》教学反思08-31
跳水教学反思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