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05 08:33:01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10篇(通用)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教案10篇(通用)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历史的星空多么璀璨,是英雄俊杰之士的肝胆,像日月一样照彻了历史的乾坤。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他们是照耀星空的日月!他们是贯穿古今的永不枯竭的江河!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这些英雄的品质比松挺,比梅香,比翠竹更挺拔!今天,让我们借助《梅香正浓》这篇课文回到那民族危亡的时刻,感受他们的气概。

  二、自主学习:

  (一)、读标准音:寡廉鲜(xiǎn)耻纵情逸(yigrave;)乐高官厚禄(lugrave;)

  拜谒(yegrave;)崇(choacute;ng)敬虬(qiuacute;)枝峥嵘(zhēngroacute;ng)捐(juān)躯昏庸(yōng)

  殉(xugrave;n)自刎(wěn)尸骸(haacute;i)飨(xiǎng)楹(yiacute;ng)酷(kugrave;)爱召(zhagrave;o)集

  瞻(zhān)仰体恤(xugrave;)戕(qiāng)害伫(zhugrave;)立怂恿(sǒngyǒng)

  (二)解词:

  1、酷爱:十分喜爱。

  2、拜谒:拜访、拜见。

  3、高官厚禄:官大,待遇高。

  4、尸骸:尸骨。

  5、楹联:挂或贴在堂屋柱子上的对联。

  6、寡廉鲜耻:形容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

  7、戕害:杀害、残害。

  (三)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主题:作者借傲雪的梅花,在风雨中依然清香如故的不屈不挠的品格,重点介绍了明朝的遗臣的`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歌颂了民族危亡之时英雄们的崇高气概。)

  三、合作学习(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第2-6自然段,详细写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共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

  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共存亡。

  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感情线索:

  崇高——感动——伤感而肃然——感慨万分

  四、探究学习:

  文章的结尾“梅香”的含义?

  (指梅花的品格,及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

  五、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请学生结合历史讲,具有“梅香”品格的英雄的事迹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或熟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读后感。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

  1、课外注意读书,准备写读后感;

  2、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为改进、发明做准备。

  教师准备:一篇适合学生多角度思维,易于写读后感的文章。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确。

  2、小组接读、接背。

  3、比赛:看看谁记住的词语多。

  二、完成“阅读”。

  1、自由读短文,了解大意。

  2、仔细读短文,边读边思考文后练习题,可以在文中圈点标画。

  3、小组内合作学习。

  (1)自由读短文,边读边思考文后练习题,可以在文中圈点标画。

  (2)交流文后练习题的答案。

  4、全班交流。

  (1)流下美好的怀念,是因为大桥下的景色很美;引起我的恼恨,是、因为石阶造得多而陡,让外婆因背我过桥而“遭罪”,其实是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外婆的爱。

  (2)短文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对外婆的怀念之情。

  (3)朗读比赛:评选小小朗诵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了解太空生活,学习宇航员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2、难点:情况叙述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

  [教学时数]

  一教时

  一、导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宇航员在太空中活动的情况,引起学生的想像。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总说自己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完全适应了太空生活。

  第二部分(2—27),分说自己在太空中理这遥各方面情况。

  第三部分(28),写自己作为“前线的冒险者”而必须作出的某种牺牲。

  三、精读第二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这一部分可分五层。

  第一层(2—9),写自己在太空中跑步运动。

  第二层(10—13),写自己在太空中长高了。

  第三层(14—18),写自己在太空穿衣。

  第三层(19—24),写自己在太空中沐浴。

  第四层(25—27),写自己在太空中的睡眠。

  四、探究

  1、本文写在“和平号”空间轨道站上“理家”的趣事,也就是写吃食、跑步、穿衣、沐浴、刷牙、刮胡子、睡眠等似乎再平常不过的情况,这一切都与在地球上不同,你是否觉得很有趣味?能够在太空吃食、跑步等有些什么意义?

  明确:吃食、跑步等在地球上是再平常不过的,但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一切就都与在地球上不同了,在人们眼里显得很有趣味。能够在太空吃食、跑步等是太空遨游的需要,是星际旅行的需要,是人类向其他行星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2、文章最后说:“我们毕竟是在前线的冒险者。我们忙得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看上去怎样或者闻起来怎样。”试以“宇航员精神”为话题,发表自己的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

  明确:宇航员精神是探索精神,是冒险精神,是无畏精神,是舍己精神。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在太空中生活的情况,解说了太空生活不同于地面生活的原因,表现了“在前线的冒险者”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六、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1场笔画。

  2、朗读背诵韵文。

  3、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瓜果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运用各种形式会写6个生字。

  2、学习体会书写汉字的规律。

  3、了解各种瓜类水果。

  4、初步感知合体字的组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你们认识它们吗?

  二、学习新知

  1、学习生字

  (1)出示木的图片,认识木字,通过观察图片,总结字形记忆一个木字,书空。

  (2)给木加一笔,可以组成一个新字禾,观察禾的图片,(出示图片)你能在图片中写出禾字吗?记忆字形。

  (3)出示实物大米,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生:大米。师:你知道米字怎样写吗?师板书写米。

  (4)出示图片,学习竹。

  (5)出示瓜的图片,学习生字,你知道哪些瓜吗?西瓜南瓜苦瓜冬瓜。记忆字形,瓜的笔顺,书空。

  (6)出示果的图片,学习果字,记忆字形。

  2、读生字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测试反应速度的游戏。每小组派一人代表,老师指到哪幅图片,你就要迅速地说出。

 开火车读

  3、写生字

  瓜字的笔顺。书空。瓜字的第三笔竖提,注意竖提的写法,师范书,在上一线稍向上处,在竖中线的左侧,靠近竖中线的位置起笔写竖,在横中线下稍向左倾斜写到下二线处折笔写提,到一线处在右一线和竖中线,靠近竖中线的位置收笔。

  竹字的左右起笔左低右稍高,收笔处左低右稍高。

  注意:写字的五个步骤:一看,二描,三写,四评,五改。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后知识

  1、同学们,记得教师布置的作业吗?你见过哪些瓜类?下面我们就比一比,看谁是小瓜王,你可以说出你知道的情况,看谁说得又对又好。

  2、书中的`比一比,填一填中的瓜,你见过它们吗?把你知道的用笔圈上,并且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3、观察书上的图片,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它们的名称中都含有瓜字,而且都是瓜类)

  四、课后知识

  1、观察两个字的不同与联系。

  2、动脑筋组字。

  3、以游戏的方式在每个人头饰上面写上相应的汉字。

  4、读一读汉字。

  5、将两个有关联的头饰组合在一起组成新字读一读。

  注意:做了偏旁的字和独体字的差别。

  五、布置作业

  与家长玩组字游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背韵语歌。

  2、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汇报学习成果

  上节课,同学们和我一起讨论了一些节日,你们又从家长那里了解了哪些节日?说一说,看谁说得又对又好。

  二、学习新知。

  韵语歌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劳动人民有很大的联系。不信,咱们看看吧!出示图片,学生在其中找词语,然后拼凑成小韵文。

  1、诵读韵语歌。

  2、跟教师一起读儿歌。再读一遍,能读下来吗?我们尝试着读读。

  3、小组读。

  4、教师再次诵读,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的小儿歌中都讲了什么?

  5、无论是水果还是粮食,都有劳动人民的功劳。劳动是最光荣的,应该珍惜劳动果实。

  6、你想对劳动者说些什么呢?

  7、让我们再读一下儿歌,体会一下劳动者的辛苦吧!

  8、教师在此时此刻想到了一首古诗,你们猜猜是什么?(《悯农》师生齐读)

  三、指导朗读

  1、个别读

  2、齐读

  3、看图,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把韵语歌背给家长听。

  2、和家长讨论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它们的名称和日期是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3.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树”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诗歌要以读会意,新诗更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它的内涵,切忌教师过多地肢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从语言人手,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扎根于土地,有枝有条,抗风御沙,沉积地下而变成煤炭这是树的用途,假如你是一株树,你会怎样去做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反复吟读,体会感情,完成下列各题目。(出示课件l。)

  1.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背诵。

  4.理解“树”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

  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课件2。)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积累运用”部分。)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第一部分:总写“我”——“一棵树”的形象。

  第二部分:展开想像和联想,表现“我”——“一棵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三部分:把激情引向高峰,表明死后变成煤炭,把“纯洁的光,炽烈的热”献给人间。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背诵。)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从理性上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

  4.你能够说出文中“树”代表什么形象?’

  要求: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作者的.形象即“树”的形象。

  明确:(“诗要塑造美的形象,以塑造人们美的思想感情、高尚的品质和美的灵魂。”在诗中作者借助想像给人们塑造出了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美的灵魂的艺术形象——“一棵树”。)

  (诗人通过“一棵树”充满激情的自白,使读者看到了这棵长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的树,身上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肩负着民族的神圣使命,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斗争精神。他不仅抵挡自然界的雨雪风沙和雷火,而且把自己坚韧而又慈爱的枝条伸向社会,给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欢乐,为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他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消灭贫困,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为了这一崇高的理想,他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好献给人间光和热。从而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战士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曲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美的心灵的赞歌。)

  五、研读赏析

  反复朗读诗歌,讨论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1.本诗哪些地方采用了联想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想像和联想是构成抒情诗的基础。诗人托物言志,借树抒情。他把树进行人格化和精神化,这些都是依靠想像。通过想像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将更加丰满,光辉动人,乃至具有更大的概括性。“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献身精神”本身是抽象的,但树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通过对树的描写,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并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

  诗人由“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给新婚的嫁娘”是由星星联想到耳环;“我要挽住轻软的云霞,给辛勤的母亲,作擦汗的手帕”由云霞联想到手帕等等。)

  2.“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广大劳动者。)

  3.如何理解诗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明确:(表现为人类奉献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我”的每个细胞,崇高的精神必将化作巨大的能量,为了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他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献给人间光和热。把诗人情感推向高潮,诗歌的内容也达到高潮。)

  六、梳理巩固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七、拓展训练

  (若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诗歌,掌握其主要内容。体味诗歌的内涵以及外国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教师对创作背景稍加介绍,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疏通文意,最后通过讨论,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朗读作品,体味诗歌意境和语言风格以及诗人的感情。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与诗人情感达到共鸣,体会作品深意。

  教学准备

  朗读,解决字音,初步感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纪弦的诗歌《一片槐树叶》,这片槐树叶触发了作者什么感情?(对祖国的思念)其实,在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事物触动我们的思绪,比如搁置在箱底的一个布娃娃,一辆玩具车,甚至一本书,一支笔,都可能引起我们的对往事的回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感受一棵老橡树给作者的触动。

  二、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技巧。

  朗诵技巧:

  ①停顿

  ②重音。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③速度。表现激动、愤怒等内容速度较快;悲伤失望、哭泣等内容速度较慢。

  ④语调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

  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等感情;

  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等感情;

  平直调,表示一般叙述、冷淡、庄严;

  曲折调,表示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第一次齐读)

  情感要充沛:对老树要深情,对樵夫要立场鲜明。

  三、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和朗诵,你能不能理解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

  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诗人与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在文中圈划句子。

  按诗节可以归纳为4方面

  我和老树关系久远。名扬四海,根深叶茂。

  老树见证美好往昔。我与老树血脉相连。

  (老树是作者往昔生活的一个背景,它承载着作者和亲人温馨生活的记忆)

  3、老橡树在作者心中是什么形象?

  (老橡树成了庇护者,是欢乐的源泉,是美好生活的见证者,朋友、亲人)

  4、为了保护这么一棵意义重大的老橡树,作者在诗歌中多次呼喊“樵夫,别砍那棵树”,作者劝说的态度、语气有什么变化?

  平和真诚,老树和我关系久远。(娓娓叙说)

  动情责问名扬四海,根深叶茂赞美老树,责问樵夫

  苦苦恳求回忆老树见证美好往昔

  严厉警告直诉衷情,血脉相连,情感强烈

  平和劝说——动情责问——苦苦恳求——严厉警告

  随着他对老橡树感情逐渐深入,对樵夫态度就愈加强硬。

  (作者把对老树的深情转化为誓死保卫它的力量)情感逐步升华

  朗读要求:

  你还要将它砍下?(反问)加重语气,高升语调。

  流泪恳求。(语速较慢,语调低沉)

  严厉警告,(语调下降、掷地有声、表明坚决态度)

  展示学习成果,请一生读。

  五、小结

  作者强烈要求保护这棵老橡树,实际上是想要留住些什么东西?

  保留对美好往事和珍贵情感的记忆。(对先祖的记忆,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童年生活记忆。)珍视那些承载了自己情感和记忆的事物!

  六、拓展延伸

  这首诗自1830年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当时美国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狂飙突进的时期。先进技术带动整个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和城市的扩张破坏了乡村的景象,现代文明强烈冲击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新事物层出不穷又转瞬即逝的时代,人更加怀念往日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所以人们就特别珍爱这首诗。

  其实我们中国现在也处在类似的历史阶段,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我们在现代化的路上一路狂奔。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有那么一天,

  当门前的大树被移走之后,你还记得回家的路吗?

  当古街、老房子被拆迁的时候,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往日生活的痕迹呢?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享受到了现代化的便捷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是许多类似老橡树这样承载这人类情感和记忆的事物正在逐步消失,传统生活和现代化进程是否完全对立呢?我们该如何保护它们呢?

  文化宣传、立法、实际保护(城市规划时保留他们、修缮、维护)

  1、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它的老城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免受战争的破坏而保存良好,现在保持着古香古色的风格。这里有中世纪建筑物,街道狭窄,一派古城风貌。老城的中央广场还保留着一口古井,据说这是几百年前供居民饮用的惟一一口淡水井。夕阳西下时,夕阳年龄的人们在握手楼下沉思、发呆的生命状态。

  2、台湾路的保护3、欧洲许多城市保留存储了大量历史记忆的老街旧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甚至有法律规定,不能随意改变建筑的外观,即使是私人住宅。

  4、桂溪花园里的那座庙。

  文化保护:

  免费开放博物馆,让人们了解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国家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设为法定节日,

  这些都是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我们保护老橡树、保护古街旧巷、重视传统节日,

  实际上是对我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和关照!

  总结: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再回头来看课文里的诗歌,如果还有人把这首诗的主题仅仅理解成宣传环境保护,你有什么看法呢?

  (它唤起了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童年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留恋,对乡村生活、传统生活的珍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节家庭聚会,夏夜庭院树下乘凉聊天)

  八、布置作业

  如果说老树是作者美好生活的记忆,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那么,有没有什么事物承载着你的情感和记忆呢?请自拟题目,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抒发你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欣赏歌词中表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3、体会歌词中表现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其中心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音乐美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预习要求:

  1、制作读书卡

  2、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特别是关于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方面的资料

  学法设计:

  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七律长征》导入

  二、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

  三、朗读歌词,体会情感

  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

  1、师范读,提问: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回答:朗读时抑扬顿挫,低沉,高昂,读出豪迈之情。

  2、从歌词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四、品味语言,合作学习

  再读《四》,讨论以下问题:

  1、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谈谈理由。(或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质疑)

  3、比较本课与《七律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

  师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中的语言艺术化、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提示:

  1、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2、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又来四句三字短句,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从第10――16行,这几行文字生动形象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场场敌我之间的运动战。让人深刻的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顽强、勇敢、机智的英雄形象,也表现了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过渡:

  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之后来到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即雪山)和荒芜人烟、危机重重的草地。如果说前面的困难*智慧克服,那么下面他们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

  1、再读《过》,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提示:路难走,没有吃,没有住。生存危机之严重。如开头四句。

  2、问:怎样克服的?*什么?

  提示:千锤百炼的红军*着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终于踏过雪山,走过草地。如“钢铁汉”、“不怕”、“千锤百炼”、“迎”、“扎”、“骨更硬”、“志越坚”。

  3、如果要造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的纪念碑,请你在碑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总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下面让我们通过朗诵比赛,再次领略歌词的气势与节奏,体会红军那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

  五、拓展延伸,合作探究

  活动目的:更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活动形式:朗诵比赛

  活动准备:先听录音,再自由朗读,选出一名主持人,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其余同学作为裁判。

  活动过程:

  1、主持人报幕

  2、按小组顺序,依次朗诵

  3、裁判简评

  4、按票数多少和评价好坏,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其余为鼓励奖

  六、布置作业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看法。(整理成文)

  附板书:

  《长征组歌》两首

  (一)

  四渡赤水

  强渡乌江

  奇兵盛赞用兵如神

  佯攻昆明

  巧渡金沙

  (二)

  (钢铁汉)(骨更硬)

  坚强+追求=过雪山草地

  (千锤百炼)(志越坚)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达出的博爱精神。

  2、了解作者,掌握生字生词。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达出的博爱精神。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字词。

  2、简介作者:冰心

  二、出示目标

  三、新授: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写了哪几种动物?我感受到了哪些乐趣?

  马温驯

  狗驯良尊重动物

  猫活泼关心动物

  鸟快乐欣赏动物

  虫可爱

  2、思考: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由大动物到小动物的'顺序介绍的)

  3、重点朗读(7-11)自然段,思考:介绍了鸟的哪些内容?

  (学生同桌讨论后回答)

  4、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博爱精神。

  四、作业:练习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悟语言,积累好的词句。

  教学重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出示目标

  三、学习新知:

  1、结合(7-11)段,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小鸟一家相亲相爱的情景?为什么重点描写它们?

  (从对鸟的描写中,最能体会出存在于动物之间的伟大的爱)

  2、体会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详略的?

  (马、狗、猫、虫)――略写

  鸟――――――详写

  3、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各种动物给作者带来的乐趣。思考:作不为什么能从各种动物身上感受到那么多的乐趣?

  (尊重、关心、欣赏动物,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动物)

  4、体会好的句子,积累。

  5、朗读课文。

  6、谈感受。

  四、小结:内容和方法。

  五、作业: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影、前、后、常、跟、朋”等生字,巩固学习生字的方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练习朗读,理解句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影子

  1、自由说说影子。如:有太阳的地方就会有影子;影子会变长变短;影子会跟着人走……

  2、看图说影子。出示课件:对,你们看,太阳出来,影子也就出来了。

  ⑴看图认识生字“前、后”。(“前、后”两字分别在小明的前后出现,以便学生理解方位。)

  拼一拼,读一读,想个办法记一记。

  ⑵用上“前、后”说说影子和太阳的关系。

  ⑶在小明的左右出现“左、右”两字,用上“左、右”说说影子和太阳的关系。

  3、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想来说说影子,请你仔细听听,老师哪里说得好?(师背颂课文《影子》。)

  二、读《影子》

  1、拼读课文,读得正确。

  ⑴同座合作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⑵以同座的'形式检查合作学习情况,对合作成功的同座(既两人一起把课文读正确)给予鼓励。

  2、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四人小组合作,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一般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⑴影子为什么会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

  ⑵影子怎么会变成小黑狗?为什么说影子是我的好朋友?

  3、集体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注意尊重孩子们点滴的收获,鼓励孩子们畅所欲言。对孩子们发现的问题给予最大限度的赞许。

  三、看影子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有意思,为了回答小朋友们的问题,老师今天要为大家做一个实验。请小朋友们上来,让我们仔细观察,开动脑筋。

  1、看一看,影子为什么会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教师把电灯放在不同的方位,观察小熊的影子有什么变化。让小朋友说说“电灯在前,影子在后;电灯在后,影子在前;电灯在小熊的头上,影子就变短;电灯围着小熊转,影子也围着小熊转。”从而明白,是电灯动,影子才跟着动,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指导朗读“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在左,影子在右。”配上动作读一读,体会方位的变化和影子的有趣。

  2、如果电灯不动,怎样让影子动起来?让小朋友上来自己做做实验。

  有的让小熊走,影子也跟着走;有的让小熊跳,影子也跟着跳;有的让小熊躺下,影子也和小熊一起睡觉了……从而让小朋友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和“影子常常陪送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指导朗读“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四、演影子

  1、自由合作,演演背背。

  自己找一个合作小伙伴,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去读,去演,去背。

  2、汇报演出,巩固练习。

  让合作的小伙伴上来演、读、背,在评价中穿插指导。并相机出现词语,考一考合作小伙伴。

  四组词语成如下出示:

  A组:影子小黑狗。

  B组:影子好朋友。

  C组:常常。

  D组:前、后、左、右。

  让每组合作的小伙伴认一认出示的词语,并把几个词语连成一句话,如: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或: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就像我的影子。让孩子们在复习生字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并学会运用。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枫叶形状的生字卡片。

  2、学生自备一套生字卡片,以及做贺卡的材料、工具等。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就是爱。而师生之间的爱是各种情感中最伟大、最无私的。你的身边一定发生过许多师生之间互敬互爱的事,给大家谈一谈好吗?有一位小朋友将他对老师的爱都深深寄予在一片火红的枫叶上了。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火红的枫叶》。

  2、质疑。读了课题后,你都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自然小节号。

  2、正音。分自然小节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反馈。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音。

  4、检测。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随机请学生准确读字。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的含义。

  1、自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看一看通过阅读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注出来。

  2、交流。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随时进行点拨、指导。

  3、质疑: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如:“我”为什么要这么认真的去找一片枫叶?

  4、小组讨论,组长汇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发散思维

  1、你知道哪一天是老师的节日吗?如果你就是找枫叶的小朋友,在这一天里,你想跟老师说些什么?

  2、做贺卡。我们一起来做一张贺卡,将你跟老师说的话写在上面,然后送给你们的老师吧!

  小结:

  一片小小的叶子寄托了小朋友对老师的爱,这个教师节,老师一定会很快乐的。

  五、作业:

  1、继续做贺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10-28

语文优秀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09-22

[经典]语文教案09-23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经典)11-12

语文教案【经典】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