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30 10:43:43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集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3、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关系。学会与他人、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

  1、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里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准备在班里交流。

  2、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1、查阅指导朗读的资料,教师参与分角色朗读。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已半个学期了,如春天的小树在慢慢长大,有的同学在练笔这样写:

  (大屏幕投影出示,请作者读一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发育、长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过渡)是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师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初步感知课文:

  1、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2、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并明确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三、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2、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四、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五、作业

  1、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一生。

  2、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语文教案 篇2

  名言名句

  1. 《长歌行》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而后又由情入理,勉励人们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的是

  (《长歌行》中与“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同)

  2.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画面的是:

  委婉的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深感惭愧的苦衷的是:

  3. 王维《山居秋暝》以动写静,以动衬静,以亮写暗,以亮衬暗,以有声写无声,以有声衬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的是:

  写出了山间社会生活的幽静的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志向的是:

  4. 《岳阳楼记》中写的滕子京谪守巴陵君一年所取得的辉煌政绩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岳阳楼“大观”或概述洞庭湖全景的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写洞庭湖美丽夜景:而后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抒发作者阔大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千古名句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照应开头,表达与滕子京志同道合的是: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5. 欧阳修《醉翁停记》表现作者情趣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作为成语,一般含贬意,比喻别有用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山间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山间四季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水落石出”写冬季水位下降而露出水底石头,现为成语其意为:比喻真相大白。写老人小孩出游句: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揭示全文主旨,表达“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的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 《桃花源记》中写桃村美景的是中元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桃源美好,和平,恬静的生活环境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描写桃源人自述'与世隔绝'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是: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写桃花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暗示桃源是虚构的是:寻向所志,遂复不得路。

  7.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回答)

  8. 桃花源记》中反映老老少少都十分愉快的语句是

  9. 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

  阅读

  一、【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则矣!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③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一)1. 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

  (1)薄暮冥冥(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暮而归( )(4)云归而岩穴暝()(5)佳木秀而繁阴( )

  2.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3. 甲乙两文都是写景的名段,理解填空。

  (1)甲乙两文都从溴觉、 的角度来进行描写,甲文还进行了 角度的描写。

  (2)甲段写了阴晦和 之景,表达了作者 和高兴的心情;乙段写了和四时之景,表达了作者的心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 两文的语言各有特色,乙文运用了几组对偶句,而甲文较多地运用了句,作用是

  5. 据你对这两篇课文主题的理解,给下面的对联拟一个下联:

  上联:范仲淹为天下忧 下联:

  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下边对加线字的解释哪一项有错误?( )

  A、予尝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心

  B、或异(不同)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

  C、居(居住)庙堂(指朝廷)之高

  D、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担忧)

  2. “二者”指哪两种心情?(用《岳阳楼记》中的原句回答)

  (1):

  (2):

  3. “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退”指的“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 这篇散文中有些句子句子现在已经成为了成语,请将这些成语写在下面。(至少3个)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增其旧制(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段话。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4. 甲选文中具体表现了迁客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悲 ,喜 。

  5. 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三、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23-27题。(20xx年南通市)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遵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1. 选出加线字的读音和意义有错的一项。( )

  A.便要还家 (ā邀请)

  B. 鸡犬相闻 (wén 听见)

  C.土地平旷 (uài空阔、宽阔)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shǔ 属于)

  2.选出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阡陌交通 B.无论魏普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落英缤纷

  3.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线字的意义相同的—项。

  悉如外人 屋舍俨然

  咸来问讯 便舍船,从口入

  武陵人捕魚为业 问今是何世

  一一为具言所闻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 ”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 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二)1. 对下列加点的.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D、咸来问讯(问候,问好)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渔人甚异之

  (2)林尽水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 从这篇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5. 在下列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小题作答。

  (1)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请谈谈理由。

  (2) 为什么要以人们末能找到桃花烦扰结尾?谈谈你的理由。

  (三)13. 解释加点词。(4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④闻之,欣然规往。

  14. 句译(6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5. 从桃花源的景和人两个角度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摘录原句并加以概括。)

  景:

  人:

  16. 学习此文,我们积累了三个成语。分别是、 、 。(3分)

  17. 你认为在东晋时期,桃花源这个地方真的存在吗?请亮出观点并陈述理由。(4分)

  18. 附加题。本着“怀疑求真”的精神,你能否就本文提出一个你所发现的值得探究的问题?老师将根据你提问的质量判分。(5分)

  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晖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 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请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2.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大观”与上文一词照应;多会于此”中的“此”指代的是

  3. 本文的最后一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是;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这是一次语文综合能力训练。根据新课标的特点,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及教材、生活实际,在区别、改写、辨析中学习汉字、提高说、写能力;在讨论、背诵中训练表达能力、扩大积累,进而使学生的积累能力、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体会识字方法。

  2、区别多音字的读音;练习搭配词语;学习叠词。

  3、尝试自我学习、学习向父母提出请求的方法。

  4、背诵古诗、自读诗歌;了解学习留心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交换部首复习生字;区别多音字的读音。

  2、搭配词语,练背诗歌。

  [教具准备]:卡片、图画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描一描,写一写

  1、讨论: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同桌互相说怎样写才好看?

  3、生独立书写。

  4、小组内评评谁的字最漂亮。

  5、选几份全班欣赏。

  二、变换部首复习生字

  1、教师出示“十”和“一”,问:这是什么符号?

  2、生答,师小结。

  加号表示加上一部分,减号表示减去一部分。师表演小魔术。

  出示:娃—女+ (洼)—+虫(蛙)

  (娃娃)(山洼)(青蛙)

  3、学生自己变魔术。

  三、区别多音字的读音

  1、出示句子让学生区分。(卡片)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判断。

  3、学生自由发言。

  4、师小结、点拨。

  5、小组内练习用号一种读音说话。

  四、说一说,填一填

  1、小组内练说。

  2、学生汇报。

  3、拓展,拔高。

  碧绿的宽阔的

  伤心地悄悄地

  五、照样子,写词语

  1、出示例子:许多许许多多

  2、同桌交流两个词语的异同,练习说话。

  3、自己练习,小组内订正、评议。

  4、发散思维:

  口头练说,看谁说得多。

  第二课时

  一、怎样提要求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美丽多姿的'秋天已经来到,你一定希望你的爸爸、妈妈能够带你走出户外,观赏秋景。那么,你如何向爸爸、妈妈提出请求呢?

  2、小组讨论,排演小品。(三人一组,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自己)

  3、分小组汇报。

  4、讨论如何设计观察方案。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眼中的秋天记下来。

  (或者画画、或者列表、或者写几句话等)

  二、读背古诗《山行》

  1、出示诗歌。

  2、范读,画出节奏。

  3、生自由练读。

  4、小组交流、感悟。

  5、练习背诵。

  三、读一读

  1、生很快默读,大体感知文意。

  2、小组内赛读,师巡视指正。

  3、选派代表读、评议、提高。

  4、在生读的基础上,师指点朗读技巧。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思维拓展

  同学们,绚丽多姿的秋天是异常的迷人,让我们课余一起走入秋姑娘的怀抱,赏秋、说秋吧!

  (注意用眼去看,用心去想,用脑去记,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秋天。)

  展示平台,评出小小观察家。(任选一种)

  1、用你的五彩笔描画出秋天。

  2、用你的神笔写出秋天。

  3、用你的歌喉唱出秋天。

语文教案 篇4

  一、游戏导入:

  (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三兄弟分别指谁,各自有何功能。

  3在课外去了解更多有关电视机或其他电器的知识,有主动搜集信息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电视机资料,了解有关知识。

  教师:生字卡片,废旧荧光屏、扬声器、接收器或图片,有条件的可带学生到电视机生产厂家去参观。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三兄弟的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对电视机各部件功能及相互联系的认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课,激发兴趣

  1猜谜语:四四方方,有声有色。足不出户,纵观世界。

  (谜底:电视机)

  教师用简笔画画出电视机,请学生说说对电视机的了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认识电视机的三兄弟。

  2学生读课题。教师在“弟”字下面画“△”,认识生字“弟”。

  师: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生:比较、数笔画、记词语、换偏旁……

  师:(小结)对,想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说和别人不一样的话。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有新奇的想法,谁能说出与众不同的话。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己试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要认识的字作上记号。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请小朋友互相叫字指字,如,生1:“兄弟”的“兄”在哪里生2:“兄弟”的“兄”在这里。同桌互相指认,反复几次。教师指导,注意策略渗透,把难认的字多读几遍。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4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课文的段落标上序号。

  三、读书质疑,合作解惑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合作解惑。

  (1)大彩电里有哪三兄弟这三兄弟分别有何作用先勾出文中有关句子,自由读,然后抽多名同学分别读,教师引读。

  (2)从老大、老二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老三说的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一……就……”的句式,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并练习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最后,分角色朗读本段,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3在熟读的基础上师生分别介绍课前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电视机其他方面的知识。

  四、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1学生自由读生字,给生字口头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组得正确。

  2介绍你认为难写的字,教师注意指导书写。

  3描描写写课后的8个字。

  4学生相互评价。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经典)语文教案09-22

(经典)语文教案10-16

语文教案(经典)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