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19 12:01:5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精华6篇)

语文教案 篇1

  23课 三个儿子

  教学目标:⒈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⒉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⒊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勾出生字,生词。标出自然段。读熟课文。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爸爸妈妈都非常爱你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有关三个儿子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⒈检查预习情况。

  ① 分小组读课文,比一比,看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通顺。一小组读1—2自然段。

  ② 抽生说说你勾出了哪些生字,生词?

  ⒉认记生字。

  ① 师出示生字卡片,生借拼音齐读。

  ② 自由读生字记住读音,自己觉得难记的多读几遍。

  ③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④ 给生字找朋友,组词。抽生说,师将词板书。生再齐读。

  ⑤ 记一记。同桌互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

  ⑥ 用考一考,读一读等方法巩固生字。

  ⒊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① 生字朋友能帮你把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咱们一起试试吧!齐读课文。

  ② 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想: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③ 自由读课文二,三,六自然段,用横线勾出三个妈妈说的话。

  ④ 抽生读,其他人评价,读得好不好,为什么?(前两位妈妈自豪的语气,第三位妈妈平稳的语气)

  ⑤ 师引读,自由读。

  ⑥ 听课文八至十一自然段的朗读,说一说,三个儿子在见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时,分别是怎样做的?读时语气应有什么区别?

  ⑦ 比一比,看谁能通过读表现出三位妈妈提水的辛苦。

  ⑧ 自由读,齐读。

  ⑨ 假如你就是那位老爷爷,你会怎样说?(练习读好老爷爷幽默,风趣而有意味深长的话)

  ⑩ 四人小组里两人一组,互相评价,哪些句子读得好,哪些句子需要改进。

  ⒋齐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⒌提出要求;倡议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生字。

  1 抽生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2 快速抢读生字。

  3 齐读。

  二 学写生字。

  1 齐读生字。

  2 范写容易写错的生字,生认真观察,认真听。

  ①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拎”字最后一点。“桶”右上的一点,“膊”字右上的一点。

  “荡”是上下结构的.字。

  ②生回忆书空以上几个字。

  3 写美观。请生自己观察,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得更漂亮?抽生说师范写。

  4 生练习写字。

  三 课后练习。

  1 齐读。

  2 说说这段话的意思。三个孩子同时做一件事用“一个…一个…另一个…”的句式来说。

  3 自己再读读,想一想你能用这个句式再说一句话吗?

  四 四人小组排练表演课本剧。老师巡视,随机点拨。重点指导:

  1 人物的语气。

  2 人物的动作。

  3 人物的表情。

语文教案 篇2

  春

  教学目标

  1了解积累词语的意义,交流积累词句的方法,摘录本课的好词好句。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意思,能解释“卖弄”、“宛转”、“抖擞”待词语的意思。

  3从春天美景的阅读中,体会到春天的生机和希望,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重点:了解积累词语的意义、方法,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难点: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正确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词,给文章分段。

  2学习单元“学习提示”,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红、黄、绿、灰四色灯片。看到这四种颜色,使你想到春天的是什么色彩,为什么?

  今天读朱自清的《春》,看看他笔下的春又是怎样一幅图画。

  2自学。

  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通课文,划生字。

  学习字词。

  作业本2的灯片出示,出示组词灯片。

  学生质疑问难。

  3初读。

  (1) 我们也写春,为什么朱自清笔下的“春”特别美?

  自由读书5分钟、讨论问题、学习“单元提示”、明确目标。

  (2)自由读书,用---划出特别传神的词,用[]划出特别美的句子,读出喜爱,读出美来。

  自由读划、四人议论、全班汇报。

  (3)默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绘春天的?课文可分几段?

  4学习第一段。

  这段讲什么意思?出示灯片和课文第一段比较。

  “东风来了,人们盼望的春天也到了。万物苏醒,山青了,水满了,太阳也变红了。”

  这灯片上的句子和第一段的内容差不多,但读起来的感觉为什么会差多了?(突出拟人的写法的和生动形象,更好表达作者盼春之情。)

  自由读、指名读、试背、齐背。

  5 作业。

  (1) 作业本第三者题,修改课内组词。

  (2) 朗读课文数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春景中体会春的无限生机和希望,激发热爱春天之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录好的词句。

  教学过程

  1检查

  齐背第一段,说大意。

  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思考:第二段作者写了春天中几方面的景物?

  指导读“小草”部分。

  比较下列句子和课文的异同。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伙伴互学“花”、“风”两个自然段。

  春花和春风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写出这特点?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春花的多、美,春风的柔和,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独立自学“春雨”自然段。

  回顾前面的学法:划找思考朗读体味汇报交流训练朗读。

  按此法学习。

  课内做作业本3、4、5题。

  学习第三段。

  这段讲一个什么意思?在用词上有什么新特点?

  学习第四段。

  这三句各告诉我们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句顺序能改变吗?

  这三句采用什么写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要一句比一句加强语气?

  作业

  修改课堂上的作业。

  准备背诵课文,有能力的先背诵一、四两段。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交流积累词句原方法,摘录课文好词句。

  教学过程

  1导入定向

  读了朱自清的《春》,当你听到“春”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图画?“春”又意味着什么?出示本节目标灯片。

  2指导背诵。

  检查个别学生一、四段背诵,并让学生谈谈背诵的方法与经验。

  重点指导背诵第二大段。

  按“小草”“花”“春风”“春雨”的顺序打出四幅彩色灯片,让学生借助灯片中之图及图边上的重点“词语”自由试背,全班试背,指名背,齐背。

  出示第三大键字词,让学生借助词语背诵。

  出示全文背诵的板书,指导背诵。

  3学会积累。

  重读“学习提示”,交流各自积累的办法。

  《春》哪些词句特别精彩?该如何积累?

  延伸练习,听《草原》第一段的配乐朗读,出示《草原》第一段课文灯片。让学生试摘录,并说说积累的理由。

  4训练作业。

  完成作业6题的连词成段。

  摘录《春》的好词5个以上,好句3句。

  从下列作业中任选1、2题。

  模仿课文写野花的句子写写夜空中的星。

  完成作业本上第7题。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的:

  理解龙女和柳毅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理解本文想象丰富,用笔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品味本文凝练生动、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理解龙女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柳毅这个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想象丰富,用笔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品味本文凝练生动、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方法

  阅读、分析、评价、鉴赏

  学习过程

  一、文章导读

  本文节选自《古代短篇小说选注》。作者李朝威,唐朝陇西郡人(现甘肃陇西县)人,生平事迹不详。本文的情节离奇曲折,但主线清楚,不枝不蔓。它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特点突出;语言也极为精练、生动,极富表现力。

  二、检查重点词语

  逸:奔跑翔:止迨:等到黜:降低身份讫:完毕耗:音信、消息

  乖:违背脱:倘渝:改变龁:咬谒:拜见谛:仔细殚:尽

  淡:水边怛:悲伤、痛苦罹:遭受坼:裂开擘:裂庆:福彰:显著伪退:谦让宥:饶恕遑:闲暇忤:冒犯怃:惊愕

  三、归纳通假字

  景:影飨:享

  四、归纳古今异义

  其实:他真实情况饮食:饮酒吃饭

  五、总结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吾君,龙也。毅,大王之乡人也。

  ②介词结构后置——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乃访于洞庭

  ③宾语前置——洞庭君安在哉无情郎安在

  六、分析文章结构

  七、作业:分析艺术特色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处地方的景色,写出景物的特点,表现出那里的美。

  2、恰当使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练习修改习作。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恰当的运用所学的方法来描写景物。

  教学难点

  描写景物时要写出景物的特点、景物的美。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的家乡山清水秀,我们的祖国美丽的风光无处不在,森林覆盖的连绵群山、微波荡漾的清澈湖水、碧绿无垠的广阔草原、湛蓝悠远的'神秘大海……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些曾给我们留下美好印象的地方,再来感受那美丽的景色吧!

  二、交流、品评、指导

  1、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放学路上,在公园里,在你曾经去过的地方……奇特的花草树木,夜晚的星空,日出日落的景观,下雨时的天象……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愿意把你看到的景色讲听吗?(学生可以借助图片、照片等回忆、讲述。)

  2、请一名学生上台交流。

  3、听了同学的介绍,你感受到那里景色的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还有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得更具体?

  教师:介绍一处美景,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的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到景色之美。

  4、学生在做调整,重新进行交流。

  5、你们还有什么建议吗?

  6、学生进行组间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习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它可以是著名的风景区,也可以是身边的公园一角,可以是海边日出,也可以是城市夜景。

  这节课就让我们把这美景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

  二、习作

  1、作前提示

  请你想一想:你准备写什么景物?它到底美在哪里?

  2、方法指导

  (1)你打算分几方面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考虑好习作的内容和顺序。

  (2)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是怎样描写景色的?把学到的方法和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你的中来。

  3、要求:(1)把笔墨多花在描写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2)写时,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学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作中指导

  学生,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拨。

  板书:

  这里景色美

  你打算分几方面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是怎样描写景色的?

语文教案 篇5

  知识与能力:

  背诵、默写《刻舟求剑》

  过程与方法:

  分组讨论理解课文,提示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学方法:

  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

  教师评点: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看来同学们学过的成语很多而且记得很牢,今后继续努力。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听边想:

  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做的什么事?

  (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江中有一“小舟”,舟上立一佩剑之人。他…...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1.剑掉到哪里?

  ——“自舟中坠于水”

  2.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找得到剑吗?

  ——不能。

  4、为什么?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师: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是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续说故事。)

  3.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四、作业:

  1、练习:二、三

  2、《训练册》

  五、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激疑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

  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四、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五、放录音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读音、句读、语气

  六、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查字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要求能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七、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余学生倾听,看看有没有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并进行纠正,然后投影一起朗读

  八、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概括内容

  第一段:阐述从师的道理

  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三段:以圣人为例,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缘由

  九、研读课文,深入理解字词句含义

  (1)请学生放声朗读,自由翻译课文,提倡查工具书、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并求教于周围同学

  (3)最后将小组疑难问题记下准备向老师或全班同学质疑

  十、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结合语境,解释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道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理2、吾师道也道理3、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5、余嘉其能行古道风尚

  (二)无

  1、无贵无贱无论2、圣人无常师没有

  (三)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动词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词

  第二课时

  本课重点是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用法,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作业情况二、学生呈现疑难问题

  三、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朗读、讨论、释疑、翻译,并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归纳: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必有师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4)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5)特殊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b、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被动句式

  四、研习课文

  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分析归纳,边讲边投影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思考:(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3、分析第3段:

  思考: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思考: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四、根据以上内容层次的分析,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五、作业

  1、归纳整理

  2、朗读背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精选]语文教案10-03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