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锦集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
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散读课文
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3.散读课文
4.听录音范读
5.跟读
6.散读课文
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四、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的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小结: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陶渊明的诗文我们接触不多,同学们可以去找些来读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内容。
2、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3、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计划课时:
2
备课时间:
9月15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范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2、讨论归纳:坚忍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重大发现保持安宁不图财富珍惜时间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3、概括纲要,归纳整理: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
人的人格魅力。
四、重点研读
1、研读内容: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1)“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2)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3)“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4)“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5)“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6)“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7)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8)“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2、品味语言
(1).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2)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六、教师小结: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造诣、私塾、心领神会、铭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领会,这样才能有较快的进步。
过程与方法:学习细致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用心去领会。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结合实际谈所受的启发。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学生搜集与米芾相关的资料,了解米芾的书法成就。
教学过程:
一、
1检查准备情况,学生互相交流对米芾的了解。
2老师出示提前准备的.米芾作品,请同学们欣赏。
(在同学们的一片赞叹声中)老师说道:“这就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的课文就是米芾小时候学习书法的故事。”板书:米芾学书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读书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米芾与秀才学书为什么能找到写字的窍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己的感受。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交流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以下重点:
①秀才的智慧和苦心。
米芾与秀才学书学有所获,但秀才并没有教米芾怎样写字,他的智慧在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那秀才随便翻了翻”米芾的字,看似随便,其实秀才在那一翻一看中就发现了米芾学字的症结所在,同时也感觉到米芾是一个求学上进的人。于是米芾在那一瞬间就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②米芾的上进和勤奋。
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对米芾的语言、动作和神情描写,重点理解以下几点:①米芾开始跟私塾先生学书三年没有长进,但米芾不甘心,还想学写字;②米芾听说秀才字写得很好,就跑去求教;③虽然纸很贵,但米芾为了能写好字,还是满口答应,百般央求母亲给他买纸;④认真琢磨字帖,把字帖上的字一个一个地都印进了自己的心里;⑤明白了写字要用心,不但要关其形,还要悟其神。
五、谈收获,全文。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米芾小的时候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所以他长大了才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吗?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后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
BR>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 个生字,会写“讲、打”等8个字。
2、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有强烈盼望祖国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教学准备:
台湾岛图片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融情入境
1、出谜面让学生猜谜底。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干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雪)
2、学生猜出谜底后,让他们谈雪,老师提问
①你见过雪吧?在哪里看到的?
②你玩过雪吗?怎样玩?好玩吗?
板书 : 看雪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要求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字音。
3、课件出示生字,看谁认得快,读的准。
三、再读课文,感悟文意
1、共同读课文,注意读通顺,读连贯。
2、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去读,看讲了什么。
3、课件出示行政图,找出台湾和北京的位置。
4、课件出示描写雪景的句子:冬天,天上飘着雪花------
5、自读上面的句子,说感受。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组内练读。
2、小组代表读,同学评议。
同学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祖国的神圣领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读。
2、谁能把看雪这篇课文的内容说一说。同学评议。
二、复习生字,趣味记忆
1、猜字谜,趣味记忆
说谜语:一堆毛,两把火,谁在上面很暖和。
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四、演、议结合,感悟真情
(二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动,思维形象直观。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台湾学生,进行师生对话,再讨论,利于学生理解台湾小学生渴望到北京看雪的迫切心情和海峡两岸小朋友希望同欢乐的思想感情。)
1、从哪些句子中看出台湾小朋友想到北京去看雪?用——划出读一读。
2、教师示范读。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当读到“很难”、“惊奇”、“深情”等词语时,语气、表情、动作要协调配合,让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感悟词意。学生模仿老师朗读。
3、重点读。指导朗读四个问句: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北京离这儿远吗?您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看看真的.雪呢?
4、大家议一议:“从他们的问句中,你知道了什么?”(通过议论,让学生明白:表达了台湾小学生渴望到北京看雪的迫切心情。)
5、学生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其中一人扮演老师,一人扮演台湾小学生,练习文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尽量让更多的小组有机会上台表演。
6、教师当“导游”,学生当“游客”。师生一同站起,“游客”一边观看录像画面,一边听“导游”解说:“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北京来看雪。每年春节前后,北京常常下大雪,满天雪花飞舞,把整个北京城妆点得更加美丽。你看,地面上已铺了厚厚的雪,踩上去软绵绵的,大家说像什么?树上披上了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朋友们,尽情地玩雪吧!”(此时,录像中正播放孩子们尽情玩雪的情景。)
7、当孩子们仍沉浸在美妙雪景之中时,教师趁机说:“遗憾的是台湾的小朋友们没能来看雪,此时此刻,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可让学生写下来)
三、巩固生字
1、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
2、完成课后我会写。展示写的好的同学。
四、课外实践活动
课文搜集写期盼台湾回归的诗歌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设计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 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方法设计 引发质疑、以疑导学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进而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究。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做游戏引入。板书课题。
2、看课题质疑。
二、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1、检查一下词语的认读情况。
2. 指名接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三、研读课文,领悟玩法
1、指名读第一段。与家长对玩的看法比较。再读读第一段,体会 “但”。
2、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划出列文虎克玩的语句,认真读一读。
3、交流体验
(1)玩放大镜的目的。
(2)再玩的新发现。
(3)指导朗读。
四、精读课文,欣赏玩的名堂
从哪看出他玩出了大名堂?读读第5自然段。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微生物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把“微观世界、微生物、显微镜”和文中的“小人国、居民、玩具”进行替换,朗读。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再读读课文,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做做填空练习。请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和有关微生物的知识。
识字时可以让学生运用以往学过的各种方法识字。写字时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并进行个别的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围绕“”怎么玩“和”玩出什么名堂“引导学生边思考边阅读,边想象边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再读,体现为三个层面:初读,整体感知;研读,领悟玩法;再读,挖掘名堂,从而得到启示。
具体描写玩的语句:
1、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2、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游戏:高老头
指读生词,接读课文。
默读2—4段,研读描写玩的句子,重点围绕第四段,完成表格。
新的想法
新的玩法
新的发现
朗读第五段,体会描写的特点。(小人国、居民 玩具)
2、谈谈对“名堂”的`理解与新认识。
3、拓展话题:其他玩出名堂的故事和人物。总结成功秘诀。
六、作业
推荐阅读:
莱特兄弟玩橡皮筋发明了飞机。
富兰克林玩风筝发明避雷针。
瓦特因为观察烧开水的水壶而发明了蒸汽机。
爱迪生发明电灯。
第二课时
一、 交流课外阅读收获。
二、 指导练笔
同学们平常都爱玩,在玩中也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也得到不少的乐趣,赶快用笔记下来吧。
1、说一说准备怎么写。
2、师生讨论,总结: 谁?玩什么?怎么玩?玩中的收获或发现?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整理观察日记。 3、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观察牙齿,看见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在观察中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讲讲有关“玩出了名堂”的小发明家的故事,使课文内容得到拓展,升华“名堂”的涵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外玩中注意观察和发现,再把玩的乐趣和收获写下来。 交流玩出名堂的名人故事。
指导完成练笔
学习生字词。
板书设计 玩出了名堂
(谁? 什么? 怎么? 名堂?)
列文虎克 玩镜片 做放大镜 做显微镜 发现微生物
好奇心 观察 思考 求知欲 课后反思 本课紧扣“玩”字,把“玩”与“名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由“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怎样玩——玩出了什么名堂”为线索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悟得“玩”的学问,教学中既注重让学生思考交流,同时也注意点拔。在感悟的基础上,融“阅读”与“练笔”为一体,先让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领会许多伟大发现都是“玩”出来的,再让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写自己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玩”,这样从“悟玩——拓玩——写玩”环环相扣,促使学生的感悟步步深入,让学生把自己熟悉的玩同化在学习内容之中。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征、启”等12个生字。会写“言、着”等7个生字。学习新部首弓字旁、走之儿和戈字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知道小牛的两张启事的不同和引发的不同结果。
4、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
过程与方法:
启发式、商讨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诵读课文,使学生学会如何交友、懂得与同学友好相处的重要。
教学难点及突破:让学生领悟“征友启事”内容的不同,会引起不同的结果。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小动物头饰、写有两张启事内容的文字片。
学生预习课文。学生每人一套生字卡片、一人一个小动物头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直接导入
师:通过预习谁能告诉我小牛是用什么办法找朋友的?(板书课题:《征友启事》)
2、质疑
师:通过预习,把你懂得的问题提出来考考大家。(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把有价值的问题特别强调,如:征友是什么意思?启事是什么意思?它想征什么样的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那么多有意思的问题,看谁通过读书能解决?读书要注意读准字音,不掉字、不添字,边读边想。
2、小组合作读书。
小伙伴互相帮助把句子读通。都觉得难读的句子教师帮助、指导。
3、读后释疑。
师;初读课文你懂了什么?(围绕质疑中的问题)
4、示范读
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教师范读时,提醒学生认真倾听。
三、再读课文识生字
1、学生小声读课文,边读边记生字。
2、分小组合作识字,互相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熟字加偏旁、猜谜语等)
3、分小组读生字卡片,丰富词汇。(卡片上拼音带字,组多个词)
4、请小老师教读生字、词。
5、抽读、齐读、开火车读生字、词。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三个字“张、迎、或”,分别说说它们是什么结构?部首是什么?特别注意戈字旁的讲解。
2、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互相说说怎样写才好看。如:哪一画应该写长点,哪一画应该舒展些,哪一画靠近竖中线等。
3、描红。
4、示范写。
5、临写。
6、练习、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一张卡片,学生出示相应的卡片,看谁出得又快又准。然后再请一个孩子教读。
2、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小牛想找
朋友,它贴出了征友启事。(引出课题)那它贴出了几张征友启事?(两张)教师出示小牛的两张启事。
二、品读感悟
1、请孩子们先自己小声读一读这两张启事,然后指名读。请其他孩子评一评。
2、在书上用波浪线画出两张启事的不同之处,请人到黑板演示。同桌互相说说不同之处的意思。然后请人在全班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孩子理解“谁能做到”和“谁能做到其中一点”,体会“或者”的.意思。)再分男女生读这两张启事。
3、请孩子们在课文中找一找,第一张征友启事贴出过后出现了怎样的结果?请人读一读答案(第三段),再请人来评一评。小组表演读。孩子带着头饰表演读,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读书、表演,在具体的情景中感悟小动物们渴望交到朋友的兴奋心情,及交不到朋友的失望,理解“兴奋的跑过去,又摇着头走了”。请小组在全班表演读。指名说说,如果你是这些小动物,当你摇着头离开时,你会说些什么?
4、师:小牛没找到朋友就去找老牛,它对老牛说了些什么呢?它当时的心情怎样?指名说说。讨论:你在什么时候会对别人诉苦?引导孩子体会小牛一个朋友也没找到时的伤心、失望、难过心情。(4、5自然段的学习)
(1)同桌互读,体会小牛心情。
(2)师生齐读。
5、师:于是小牛又贴出了第二张启事。这次它找到朋友了吗?小牛和小动物们的心情怎样?(8—13自然段的学习)
(1)让孩子们说一说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高兴事,演一演当时的表情和动作。引导孩子们体会小动物们看到启事和交到朋友后高兴的心情。
(2)小组内分角色读。
(3)指名分角色读。学生评价。
(4)戴着头饰表演读。
5、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师引导:为什么小牛开始一个朋友也没找到,后来就有了许多朋友?(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如果你能既想到自己的需要,又能考虑到别人的爱好,那么一定能交到许多好朋友。
6、师生一起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读整篇课文,再整体感悟。
三、拓展延伸
你也来写一张征友启事。(先分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动笔写)教师指导一下格式。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组词。
教学反思
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因而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孩子们的朗读训练,我将教学中的朗读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感受、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比如在指导孩子们读小牛向老牛诉苦这一段的时候,开始他们总是读不好,后来我问:“你一般在什么时候会去找别人诉苦?”他们有的说:“在遇到难题时会抱怨诉苦。”有的说:“别人欺负我时我会诉苦。”有的说:“我受委屈时想诉苦。”说出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全是他们亲身经历,切身感受过的事情。这时我再让他们读,发现很多孩子都是皱着眉头读的,他们自然而然的就读出了小牛那种伤心、失望的心情。在后来小动物们看到启事后高兴地和小牛交朋友时有许多对话,需要带着高兴的感情来读。我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我告诉他们:“上次诗歌朗诵比赛我们得了第一名。”(这之前他们不知道)他们听了后立刻欢呼、跳跃起来。这时我引导他们读这一部分时,他们个个都是满脸微笑,神采飞扬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理解校长奖励小女孩的原因,体会小女孩和校长的美好、善良的心灵。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在表达人物品质方面所起的作用。让学生在感悟与体验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学会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揭题质疑。
1、学生欣赏各种玫瑰花图片。
2、读题,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凋谢”一词的意思。
3、质疑,“永不凋谢的玫瑰”指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永不凋谢的玫瑰”指的是什么?
2、出示词语“小女孩—摘花—气愤—校长—奖励”,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感悟,体会情感。
1、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提出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A、小女孩摘的玫瑰花什么样子?
B、小女孩为什么摘玫瑰花?
C、小女孩摘了玫瑰花,校长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还奖励了她?
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1)读描写玫瑰花样子的句子。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导用喜爱的感情读这些句子。
(2)这么美丽的玫瑰花,一位小女孩竟然把最大的那一朵摘下来了,在一旁看见的同学是什么反应,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想些什么,会对他说些什么?
(3)小女孩摘下了玫瑰花,校长为什么没有批评她,反而还奖励了她?谁来谈谈你的体会。
(4)走进小女孩与校长的对话,师生分角色读,同桌读,抽生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交流,校长是一个什么样了人?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6)读到这里,你对小女孩又有什么样的看法?读小女孩的话。
(7)校长又是怎么做的呢?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8)读校长考奖小女孩的话。
4、读课文最后一段。学生交流体会和感受。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读到这里,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写一写,说一说。
2、发挥想象,小女孩摘下玫瑰花来到医院,故事会怎样发展呢?(分角扮演奶奶和小女孩。)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象小女孩那样拥有美好心灵的人及事。
4、看一组画面。
小结:让我们也行动起来,播洒爱的种子,让爱无处不在。
语文教案 篇8
课前准备:
1、欣赏早春的景色。找一找,画一画。
2、准备一些小燕子、蝴蝶、蜜蜂、小草、月季花等剪纸,作为奖品。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说话提示)
二、指导看图。
1、 指导有顺序的欣赏。
出示:欣赏顺序:从上到下
(注拼音)从远到近
2、 说话练习。
A、上面(空中)有些什么春天的景物?
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中贴上
lántiān báiyún yànzi
蓝天 白云 燕子
(1)谁来用“蓝天、白云”说一句话?
说得美一些。
(2)谁能用“小燕子”说一句话?
说得有趣一些。
(3)谁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B、下面的景物我们可以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找一找。(方法同上)
gāoshān màimiáo xiǎocǎo chūnsǔn
高山 麦苗 小草 春笋
liǔshù táohuā háizi
柳树 桃花 孩子
逐一说好每一种景物。
C、指导将整个内容连起来说话。(开头句:春天美极了!结束句:我爱春天!)
三、游戏:《春游》。
1、 出示路线图:渡“春之河”、穿“成语林”、爬“标点坡”、进“故事亭”,去欣赏美丽的春天。
2、 渡“春之河”:律动《小雨沙沙》
3、 穿“成语林”:(摘写有成语的树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春华秋实 春风化雨 春风满面 春寒料峭
4、 爬“标点坡”:
学生脱去了厚厚的.冬衣快乐地在草地上跑来跑去笑着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5、进“古诗亭”:吟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四、作业:
把找到的春天画下来,并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为什么?你们都读过谁写的哪些童话呢?请你告诉大家。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读了故事的名字,你最想知道什么呢?这篇文章将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们带着思考进入故事。
二、整体读文,把握。
1.自已读课文,边标自然段,边画出生字新词,自学生字词。
2.小组互相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再指名提出不懂的词句。重点解决:
洋溢(指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喧闹(喧哗热闹)、训斥(训诫、斥责)、
叱责(用严厉的言语指出别人的错误或罪行)。
这几个词在理解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句子解决,如洋溢一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句子,孩子们在花园里玩时是什么样子?使学生体会孩子们在玩时的快乐。再联系生活,什么时候洋溢着欢声笑语?然后让学生自已说句子。
还有“隆冬、瑟瑟、冷酷”可能学生也有不懂,也可联系句子,或是用换词法,或让学生想象、做一下动作,马上就可以理解。
4.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指名分段读故事,思考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纠正个别读音如:“火辣辣”后两个字读平音。
5.指名说说课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是围绕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还写的。
三、朗读感悟
1.请小朋友们自读故事,分别画出,巨人回来前,巨人回来后,巨人醒悟后花园里的情景。
2.交流巨人回来前和回来后的句子。指名分别读这些句子。
A、指导回来前的句子。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呀?是呀,花园里多美呀,用你陶醉的样子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回来后呢?请同学们把惨状突出出来,冷。指名读,指名评,再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巨人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生气地把孩子们赶跑了,请同学们找出巨人赶孩子们时说的`话。
4.读一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巨人说这些话时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时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他的动作、神情如何?根据学生的想象,指导学生分组比赛读,再指名做动作读。
5.读了这三句话有什么感受呢?
6.当巨人把孩子们赶孩子们时,在桃树下有一个小男孩却没有跑,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八自然段想象一下: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指导学生想象劝说巨人回心转意的语言技巧,例如开始对巨人说话要婉转,然后再让他醒悟)下面我们就来读读下面的部分,请划出巨人醒悟后的句子,指导学生体会巨人这时说的话,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呢?该怎样读呢?读好巨人的心情变化。
7.读了这篇童话后小朋友们是否有什么体会或发现。请谈一谈。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四、拓展练习
1.先择自已喜欢的部分进行再次体会,可以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再去读读有关段落,也可以与同学就哪个人展开评论。并把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在课下搜集自已喜欢的童话。
课后习题
搜集自已喜欢的童话并阅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精选)11-19
[精选]语文教案10-03
语文教案(精选)10-28
(经典)语文教案10-16
语文教案【精选】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