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7 09:39:1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锦集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4、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5、教师小结。

  ①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6、信息反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非凡”的意思,明白这个词是课文的“文眼”,统帅课文的中心句。

  3.学习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及顽强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霍金不仅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称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关于霍金的资料;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指导写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感悟霍金不断求索、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读词“直奔中心”

  师:让我们继续走进具有传奇色彩的——

  1.指导读题。

  2.出示课后词语,学生朗读。

  3.在上述词中找出对霍金成就的最高评价的词。(非凡)

  二、走进“物理天才”

  1.过渡:对于这个词,文中有一段话高度概括了霍金这个“非凡科学家”魅力,请你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来。

  2.学生找过渡句。

  3.交流出示。

  4.朗读过渡句,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5.过渡:“联系上下文”是读书的法宝,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4~7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霍金是“物理天才”的词或句子,并且在书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6.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并开展交流。

  【预设一】

  (课件出示)“虽然他的身体没有离开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

  1.指导学生朗读。

  (1)试读

  (2)指名读

  2.通过“飞出……飞出……飞出……飞到……飞向……”的排比句式,引导学生理解霍金研究领域的逐步深入。

  3.引读。

  4.过渡:这样一位物理天才,他不断求索的精神,他卓越的研究成果确实非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8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

  5.指名读。

  6.理解“生活强者”的意思。

  三、体会“生活强者”

  1.生活强者一般指命运坎坷、生活经历坎坷,但是能勇敢面对的人。霍金面对的又是什么样的生活呢?下面请我们回到第3自然段,这次请同学们小组学习,可以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讨论对“生活强者”的理解。

  2.小组学习并讨论

  3.交流汇报

  【预设二】

  “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龇牙咧嘴’的样子。”

  (1)指名表演

  (2)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样子来体会霍金身体变形的程度。

  【预设二】

  “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读活页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平摊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引导学生体会身体变形使霍金的学习、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4.引导学生理解第3自然段的描写是为了突出霍金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对科学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

  四、再感“人格力量”

  1.过渡:是的,虽然疾病缠身,但是霍金仍然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战胜死神,他微笑面对生活,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一位物理天才,他的'“非凡”让我们震撼。现在让我们再读第8自然段,看看这次读,你会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2.(出示)第8自然段,学生齐读。

  3.学生交流新认识。

  五、感受“生命强音”

  1.过渡:他非凡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面对记者唐突而尖锐的提问,他叩击出了怎样的生命强音呢?

  2.老师配乐朗读霍金对记者说的一段话。

  3.这段话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叩击着我们的心,哪个词或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

  4.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动,并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

  5.指名读、齐读这段心声。

  六、拓展“霍金名言”

  1.过渡:一个被称为“宇宙之王”的人,一位物理天才,却是一个身患绝症在轮椅上坐了40年的人。他以乐观顽强感动了大众。我们再通过他的名言来领会他的非凡吧!

  2.出示名言,学生自读。

  3.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七、回首“非凡之处”

  是啊!在科学上,他不断求索,成为——物理天才;在生活上,他勇敢顽强,成为——生活强者。正如课文最后所说,他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他就是——轮椅上的霍金。

  八、表达“读书感触”

  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对学习,对生活有了更深地感触,请把自己的认识以读后感的形式表达出来。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比喻拟人,调动视觉听觉了解天目特征。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及“幽邃奇古”。

  2. 难点:字里行间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课文提示】

  1.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一篇,内容短小。它与一般的以介绍行踪和沿途景色的游记散文有所不同,重点介绍了天目的“七绝”,紧扣“幽邃奇古”这个特征。

  2.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公安派的理论核心是“独抒性灵”。

  【正音正字】

  邃suì 峭qiào 鲜xiǎn 迂yū 壑hè 缟gǎo 竦sǒng 逾yú 霁jì

  【积累词语】

  从下列句子找出通假字:

  ①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 颠:同“巅”,山顶。 )

  ②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 县:同“悬”,高悬。 )

  ③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 直:同“值”,价值。 )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用文中的词语作论据)

  从“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可以看出,游历天目共计三天。

  3.天目山有什么特征?(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

  天目山的特征:幽邃奇古。

  4.文中正面表达作者对天目山喜爱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富有情趣的文章。作者避开对游程和沿途景色的描写,重点归纳天目山与众不同的“七绝”,并且断然写出“大江之南,……无逾此者”,表达了自己对天目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袁宏道的生平及其学派。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翻译:天目山幽静深邃奇特古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从(天目山的山脚)双清庄到山顶,大约二十多里。

  要点:颠:同巅,山顶。 可:大约。

  原文: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翻译:凡是山偏僻的大多荒芜凄凉,陡峭的很少盘旋迂回;形状苍朴就不够新鲜艳丽,骨架磅礴就缺少精巧雅致,以至于山高大就流水贫乏,岩陡峭就树木稀少,这些都是山的缺点。

  要点:凡:凡是,一般。 鲜:稀少。 骨:骨架。 毛枯:草木枯败。 病:毛病,缺陷。

  原文: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翻译:天目山满山都是沟壑峡谷,飞泻的瀑布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丝绸,这是一绝了。

  原文: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翻译:石头的颜色深暗润泽,石头的棱角巧妙精致,石头的小路盘旋迂回,石头的悬崖陡峭耸立,这是第二绝了。

  原文: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翻译:虽然山谷幽深岩石险峻,但寺庙都很精致美妙,这是第三绝了。

  要点:县:同悬。

  原文: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翻译:我不喜欢听到雷声,而天目山的雷声很小,听到的好像婴儿声音,这是第四绝了。

  原文: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翻译:拂晓起来观看云彩,在峭壁的沟壑下,(云彩)洁白纯净得像棉花,飘荡腾越同浪花,整个大地是琉璃五光十色的海洋,各个山顶露出云上如同浮萍,这是第五绝了。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平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不可能完全明白它的形态。

  要点:悉:详知。

  原文: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翻译:天目山大的树木,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好像伞盖,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上万钱,这是第六绝了。

  要点:“围”是计量圆周的单位,但具体是多少,说法不一。 直:同值,价值。

  原文: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翻译: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的香味,远远胜过龙井茶;(天目山)竹笋的味道类似绍兴破塘的(竹笋),然而清淡远远胜过它,这是第七绝了。

  原文: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翻译:我说长江的南面,修身隐居的地方,没有超过这里的,于是有出家当和尚的念头。

  要点:修真栖隐:修心悟道,隐居深山。 出缠:出尘,超脱尘世。

  原文: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翻译:住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彩,九时之后登上顶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

  要点: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死关:天目山地名,以险峻出名。

  原文: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翻译:第二天,从活埋庵找到原来的路下山。几天的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把(它)当作异常的,都下山互相庆贺。

  要点:异:反常。 率:都。

  原文: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翻译:山寺中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谦卑恭敬地遵守礼节,争着请我们吃饭。

  原文: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翻译:临近走的时候,和尚们说:“天目山荒凉偏僻狭小,不值得贵客观赏,真不知怎么办”。

  原文: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翻译:我说:“天目山和我们也有些缘份,僧人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赞誉”。于是大笑告别了(天目山)。

  要点:子分:缘分。 面:当面。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

  1.文章第1句有什么作用?

  “幽邃奇古”,概括天目山的'总特点。“不可言”,极言天目山的奥妙。这句话,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2.第2段的内容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写一般山的种种弊病与不足。 作用:衬托天目山的完美。

  3.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②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④松形如盖

  排比: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②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

  ③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对偶: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

  ②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

  4.分别写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和类型。

  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本体:飞流;喻体:万匹缟;喻词:若。明喻。)

  ②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本体:雷声;喻体:婴儿声;喻词:若。明喻。)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 (本体:云海;喻体:绵; 喻词:如。明喻。)

  ④奔腾如浪 (本体:云海;喻体:浪; 喻词:如。明喻。)

  ⑤尽大地作琉璃海 (本体:大地;喻体:琉璃海;喻词:作。暗喻。)

  ⑥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本体:山尖;喻体:萍; 喻词:若。明喻。)

  ⑦松形如盖 (本体:松; 喻体:盖; 喻词:如。明喻。)

  5.概括“七绝”内容及其特点。

  一绝:水绝;特点:多而壮美。

  二绝:石绝;特点:俊秀陡峭。

  三绝:庵绝;特点:精致美妙。

  四绝:绝雷;特点:轻柔细小。

  五绝:云绝;特点:壮观多变。

  六绝:树绝;特点:茂盛名贵。

  七绝:食物;特点:清香新鲜。

  6. 第4段的内容是什么?用“余曰”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内容:简单交代游览的行程。 “余曰”是针对自己受到山僧礼待而言的,其作用:表达了对天目山的深厚感情,含蓄地赞美了天目山的绝美,并且回应文章开头的赞语。

  7. 为什么偶然游览天目山的作者发现了“七绝”,而久居山中的僧人却说“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

  作者具有积极的审美情趣,擅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山水中欣赏美;作者具有敏感的审美眼光,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景象中发现美;具有高超的文学造诣,擅长从表面纷繁无序的事物中归纳美。这些,不是凡夫俗子能够做地的。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模仿本文,写一篇紧扣特点、归纳几“绝”的游记。(200字左右)

  3.预习《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9个词语,小一语文 王二小教案。认识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义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的小英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的课文。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老师告诉你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叫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拼读音节,自由读课文。

  提要求:现在请你一边看图,一边读旁边的文字,不认识的字自己拼读音节,凭借拼音初步读懂课文。

  画出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四、检查初读情况。

  l.从读生字新词。

  2.分段朗读课文。

  3.小组交流: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什么。

  五、图文结合,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班内交流:我知道了什么?

  (1)王二小是儿童团员。

  (2)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2.理解词语:常常、放哨、一边……一边……

  (常常:经常、总是、不止一次的意思。放哨:站岗或巡逻,在本课指监视敌情,及时向八路军和乡亲们报告消息。一边……一边……:两件事同时做,这里指王二小同时又放牛又放哨,这么做既不耽误放牛,又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

  3.观察第一幅图。(王二小正在山坡上一边放牛,一边放哨,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一语文 王二小教案》。)

  4.教师小结:文章第一段是讲第一幅图的内容的,共有两句话,讲儿童团员王二小一边放牛,一边放哨。

  5.指导朗读。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放哨。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帮助八路军站岗放哨。

  二、图文对照,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投影片)。仔细观察,了解第二幅图的内容。

  提示:图上都有些什么人?(敌人,日本鬼子。)他们来干什么?(“扫荡”)他们要王二小干什么?(带路。)从图上能看出敌人的表情怎样?(很凶狠)。

  (2)找出讲第二幅图内容的句子,指名读,自由读。

  (3)理解课文。

  提问:这段共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①敌人走到山口迷了路。②敌人以为王二小是个放牛娃而不知道他正给八路军放哨。)

  理解词语:扫荡、山口

  扫荡:抗日战争时期,敌人派兵到他们认为有八路军的地方去打八路军。实际上常常借此机会杀害老百姓,抢东西,烧房子,无怨不作。给“扫荡”加了引号,指明这是引用敌人的话。山口:出入山经过的地方。

  (4)小结:第二个自然段讲第二幅图的`内容,共有两句话,讲敌人“扫荡”迷了路,指明王二小带路。

  (5)指导朗读。注意读准“有一天”的“一”滚“yì”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观察第三幅图。

  提示:①这幅图上画了些什么?画的是哪句话的场面?(图上有敌人拔刀的凶狠样子和王二小大声喊话的形象,画的是“突然,四面八万响起了枪声”那句话的场面。)

  ②敌人听到四面八万响起的枪声,他们怎么做的?(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王二小。)

  (2)找出与第三幅图相关的段落(第三、四自然段),让学生自由读。

  (3)熟读理解第三、四段课文。

  着重提示,理解如下几个问题。

  ①第三段讲了什么?(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

  ②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

  “装着顺从”:“顺从”是听从的意思,装着顺从是假装听从,为了让敌人相信自己,这样才能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消灭掉。这个重点词语体现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

  ③“埋伏圈”:指周围有八路军埋伏的一块地方。

  ④“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是八路军放枪的声音,是说周围都是八路军,敌人被包围了。

  ⑤“上了当”:上当就是受骗,敌人以为王二小真的给带路,实际上是把他们带进了埋伏圈。

  ⑤王二小是为什么牺牲的?他是个怎样的人?(王二小是为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的,他是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4)指导朗读。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这句话要读出喜悦的语气。“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当了。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前一句要读得稍快,急促,读出八路军向敌人进攻的“高兴心清”。最后半句“就杀害了……王二小”要读得低沉,表达沉痛、惋惜的心情。“就”后面稍顿,表示不忍说出后果。

  3.图文对照,学习第五段。

  (1)看图。提示:①图上画了些什么人在干什么?他们的神态怎样?②想象出他们在喊什么?

  (2)借助拼音,自由读第五段。

  (3)熟读,理解第五段。

  着重提示理解如下问题。

  ①战斗结果怎样?(消灭了全部敌人。)

  ②“正在这时候”指哪个时候?(正在,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正在这个时候,是指上段而说的,指敌人杀害王二小的时候。)

  ③课文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为什么用“冲”字而不用“跑”字?你觉得这个“冲”字用得怎样?(“冲”写出八路军既勇敢又迅速,势不可挡的气势,用得非常恰当。)

  (4)小结:第五段是讲第四幅图的,写八路军冲下山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5)齐读第五段。指导重音、停顿。

  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三、整体回顾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四、听歌曲《歌唱二小放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劫夺”“嗥叫”“急不可耐”“故技重演”“心满意足”“群起而攻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马蜂和棕熊的特点。

  3、自主勾画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体会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材简析

  二、解释字词

  撩:挑弄,引逗。

  节日:这里指熊在夏秋两季可以大饱口福,犹如过节般高兴。

  第1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熊的特点是“爱撩蜂”,吃蜂蜜。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通过换词法理解“撩”,联系下文理解“节日”。

  蜂蛹:蜜蜂雄性幼虫封盖后到羽化出房前这一变态时期的营养体,是含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理想营养食物。

  劫夺:抢劫,掠夺。在学2段时先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词语。到教学4、5、6段时,再抓住对大棕熊撕蜂巢、抢蜂蜜时传神的动作描写,进一步理解“劫夺”。

  三、了解课文

  第2段主要介绍了马蜂的特点:体态大、毒性大、巢房大、蜂蛹大、攻击性大,而且专门偷吃蜂蜜。

  教学这一段时,可以结合课后题1,让学生带着“马蜂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读书,重点让学生抓住第2句话,感受被马蜂刺到的严重后果。抓住“攻击”和“抗击”,体会马蜂与工蜂战斗的激烈。

  猖狂:狂妄而放肆。

  紧扣第3句中“地上落了一层层的工蜂”,抓住“一层层”,进一步体会马蜂和工蜂之间战斗的激烈,以及马蜂在偷吃蜂蜜过程中的“猖狂”。在读爷爷的话时埋下悬念:熊能收拾如此猖狂的马蜂吗?

  这是一个过渡句。

  嗥叫:野兽吼叫。

  急不可耐:形容非常迫切的样子。

  第5段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熊的特点:在山崖下打转,吃不到蜂蜜时的“心急”,主要通过“急得团团转”“嗥叫”等描写来体现;想出妙招,从山崖往下滚时的“聪明”,主要通过“瞧了又瞧”“稳稳地站定”来体现;撕开蜂巢,吃蜂蜜时的“贪婪”,主要通过“得意”“一下”“撕开”“急不可耐”“大嚼”来体现。

  教学时引导学生勾画这些让人印象深刻,最能表现大棕熊特点的词句,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悟,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大棕熊的特点表现得如此充分?对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6段可以分作两个部分:第一是马蜂大战棕熊,棕熊劫夺成功。第二是棕熊故技重演,从山崖上滚下来,礼貌告辞。

  教学第一部分,学生勾画出对马蜂的描写后,可以紧扣“群起而攻之”这一关键词,从“数以万计”体会“群”的势力的强大,从“叮”“咬”“蜇”体会“攻”的气势的逼人,从“把大棕熊叮成了一团大蜂球”体会“群起而攻之”的疯狂。学习大棕熊吃蜂蜜的情景,可以和第2段中的“劫夺”结合理解。一个“任”字,表现出劫夺时的志在必得,无所顾忌,“护住”又表现出熊的聪明,而“大嚼”“足足”“心满意足”等动作、神态充分表现了大棕熊的.贪心。教学时让学生紧抓重点词句品读,既要通过朗读体会到战斗的激烈和棕熊的贪婪,更要在读中悟到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第二个情景时,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故技重演”,联系第5段内容理解,棕熊又用了和刚才一样的方法从山崖上滚了下来。也要提示学生,虽是“故技重演”,可是也有不同,思考:不同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读书,体会到棕熊的收放自如:刚才是“稳稳地站定”,现在是快要冲到小屋前时,它“突然刹住了身体”;刚才是“大声嗥叫”,‘连续转了两三圈”,现在是“似乎很礼貌地向我们大吼一声”,然后“摇摇摆摆地走了”。从熊吃饱以后的表现,又可以体会到它可爱、有趣的特点,于是棕熊的形象就变得丰满了。在朗读时,引导学生把我们的“紧张”和棕熊心满意足后的那种闲情逸致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把握大意

  1. 默读课文,想想每段的意思。

  2. 交流、点拨。

  3. 试着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1. 学习第1、2段,初步感知马蜂和棕熊各自的特点。

  (1)自读、勾画能表现马蜂、棕熊特点的句子。

  (2)交流、引导:重点抓“劫夺”体会熊的贪,抓“三针刺”体会马蜂的毒性大,攻击性强。

  2. 学习第3段,着重体会马蜂攻击性强的特点。

  (1)默读思考:在马蜂与工蜂的战斗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马蜂的“攻击性强”?

  (2)交流。

  3. 学习第4、5、6段,勾画描写生动的词句,着重体会马蜂“群起而攻之”的强劲和棕熊“劫夺”过程中的聪明、贪婪、可爱。

  (1)勾出描写生动的词句,自读体会。

  (2)交流感受,指导朗读,重点围绕“劫夺”,从上山崖时的聪明、吃蜂蜜时的贪婪、下山崖时的可爱三个方面了解熊的特点;围绕“群起而攻之”,体会马蜂攻击性强的特点。

  (3)师引读5、6段。

  三、总结全文,悟得方法

  1. 读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马蜂与熊的特点写得生动、传神?

  2. 交流、总结:抓住极具特点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

  四、课外作业,加强练习

  1. 布置小练笔。

  2. 反馈修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19.观舞记。

  2、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9.观舞记》。

  教法分析:

  1、诵读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深入体悟语言的内涵。

  学法要求:

  1、充分预习

  2、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CAI课件、关于印度舞蹈和中国舞蹈的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评价:

  1、小组竞争

  2、教师的语言评价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古老的民族造就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是记录人类文明历史的宝库。本学期我们感受了来自迅哥儿家乡带有呢土气息的乡村戏剧——“社戏”,那月下神形兼备的绘画艺术——“竹影”。还有那巧舌如簧的高超表演——“口技”,这一切无不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今天,著名的冰心女作家又给我们带来一场美幻绝伦的异国风情表演——印度舞蹈,不相信?还是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二、整体感知:

  1.运用自己喜爱的朗读方式,自主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 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之后,让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3.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抢答}

  a 卡拉玛姐妹表演的是哪个国家的舞蹈 {印度}

  b 作者从哪个角度欣赏这个舞蹈 {3} {1}画家 {2}舞蹈家 {3}纯粹的欣赏者

  c从历史流派看,她们的舞属于 舞 {婆罗多}

  d请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作者对这个舞的评价{飞动的美}

  e文中那些地方体现印度舞的特点

  教学小结: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一次观赏印度舞蹈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印度舞蹈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三、课文探究

  (一)探寻“舞蹈美”

  课文中作者说到:“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到的飞动的?美?!”作者认为

  卡拉玛姐妹的表演是一种“飞动的美”,同学们,我们也是欣赏者,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她们姐妹俩的表演,但是印度舞蹈的美已尽在作者的笔下了,请仔细研读文中有关卡拉玛姐妹表演的语段,请同学们用“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们的 ”这一句式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现自主阅读,勾画圈点。 小组前后四人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全班交流。 教学小结:例如:13段:这一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 16段:这一段从衣饰方面写出了舞蹈的美。 17段:这一组排比句,它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 18段:这一段也是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的。

  本文就是从卡拉玛姐妹俩的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来写这印度舞蹈“飞动的美”。

  (二)探寻“语言美”

  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俩那“飞动”的印度舞蹈美,这一感受让我们久久不忘!这都源于作者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再次细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句段,体会一下这些语段的“精妙”所在。

  1.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寻找“精妙”句段,仔细体会。

  2.全班共同交流,教师倾听引导。

  小结:这一篇文章作者注重将“视觉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感受”相结合,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言摇曳多姿。

  四、质疑解惑。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对于文章内容,尤其是对一些富有深意的句子的理解,你还有什么不懂吗?请提出来,我们一同来解决。

  1、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因为好的舞蹈不仅要动作美,还要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是好的舞蹈。 2、说说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的? 衣着、神态、动作这三个方面

  3、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在作者观看时,即看不懂,为什么会起共鸣?

  我们看不懂的是舞蹈背后的故事,但是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技,让人可以感受到一切悲欢离合,让观众随舞蹈的起伏而起伏,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4、作者为什么只描写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动作,为什么不描写观众?

  作者完全被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吸引,根本没有注意到观众的反应。从侧面写出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精彩。

  5、舞蹈是一种娱乐,为什么这次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印度舞是印度的传统文化之一,表示着对印度古老文化的尊重,所以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明确:这是一种宗教舞蹈。)

  6、我心中的“咿呀”指的是什么?

  作者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7、为什么开头作者说“难以形容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文中也说“我实在描写不出”,文章作者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描写却又生动形象,请问矛盾吗?

  不矛盾,文章作者对于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描写却又生动形象,实指卡拉玛姐妹的神态。而“我实在描写不出”实指心灵的舞蹈,真正的舞蹈。 8、文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假如”?

  因为作者觉得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实在太美了,但自己贫乏的文字又不能描绘得那么好,她想从多方面来描绘舞蹈的美,说明作者非常想把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

  五、小结

  同学们,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我衷心祝愿大家每天都活得如这舞蹈一样精彩。

  六、知识迁移,课堂拓展

  分析《安塞腰鼓》与《观舞记》的同异之处

  同:1、题材相同,都是描写舞蹈

  2、都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舞蹈。

  异:1、在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表现了阳刚之美;《观舞记》表现的是阴柔之美。

  2、都写了舞蹈的文化背景。(《安塞腰鼓》的文化背景是这么厚这么厚的黄 土高原;《观舞记》卡拉玛舞蹈的文化背景是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六、课堂小结,情感延伸

  同学们,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请问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

  (学生可能会答:有。如果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提示:春节联欢晚会上你们看到过这样的舞蹈吗?)有的,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吗?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能够分辨乐曲的结构。

  2.哼唱乐曲的主题,记忆主题旋律,并感受乐曲主题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1.记忆第一主题旋律。感受主题音乐的情绪。

  2.分辨曲式结构。

  教材分析

  《快乐的女战士》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四场中《女战士与炊事班长的舞蹈》的音乐,旋律轻快、活泼,有中国的《四小天鹅舞曲》美称。乐曲由引子和带再现的三段体组成。

  在弦乐音的背景下,双簧管奏出了优美的“万泉河”主题旋律,使人联想起万泉河畔美丽的景色。

  1=G 4/4

  在竖琴的刮奏之后,单簧管以二重奏的形式奏出了欢快活泼的主题。女战士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表现了女战士欢快、活泼的形象。

  1=A 4/4

  接着,这个主题由弦乐和小号在不同的调性上反复之后,乐曲进入了较为抒情的第二部分。在小提琴和木管的伴奏下,大提琴和大管奏出了舒缓、优美的旋律,然后长笛和小提琴在高音区演奏,力度渐强,把情绪推向了高潮。表现了女战士与炊事班长争夺水桶时欢乐、嬉戏的场景。

  1=D 2/4

  最后,音乐进入了再现部分,单簧管二重奏的活泼旋律再次响起,最后在上行的半音阶旋律中结束全曲。这段音乐结构完整,形象鲜明,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还被改编成钢琴、手风琴等乐器独奏,流传很广。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复习《军民团结一家亲》歌曲。

  师:优美的旋律把我们又一次带到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情节中。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被誉为中国的四小天鹅舞曲美称的《快乐的女战士》舞蹈音乐。

  二、欣赏乐曲

  1.观看舞蹈视频《快乐的女战士》。

  师:在舞剧的第四场中,有一段《女战士与炊事班长》的舞蹈音乐──《快乐的女战士》。请同学们观看舞蹈视频。

  师:请同学们感受一下这段乐曲的旋律,它和《军民团结一家亲》有什么联系?

  生:旋律轻快、活泼。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乐曲开始用的就是《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旋律。

  师:乐曲的引子用的就是《军民团结一家亲》开始的旋律,也是《五指山歌》的旋律,我们把它叫做“万泉河”主题。

  2.欣赏乐曲第一主题。

  师:让我们来熟悉乐曲的第一主题,听听这段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聆听欣赏乐曲一部分。

  师:乐曲引子以后接着就出现了以单簧管二重奏形式演奏的欢快活泼的“女战士”主题。

  这段旋律轻快、富有朝气,与《四小天鹅舞曲》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来哼唱这个主题。

  学生跟琴哼唱主题。

  3.再次聆听第一主题。

  师指导学生用X 0 X 0的节奏为主题伴奏。

  4.欣赏乐曲第二主题。

  师:听辨这段主题,说说这段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师:这段音乐由大提琴和大管奏出了较为舒展的旋律,和第一部分的主题形成了对比。请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师指导学生做较为舒展的动作感受音乐的情绪。

  5.欣赏全曲《快乐的女战士》。

  师:听听这第三部分出现的是第几主题?

  师:最后又反复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在热烈的情绪中结束。

  6.再次欣赏全曲《快乐的女战士》。

  师:我们完整地欣赏全曲,请同学们仔细分辨“女战士”主题出现了几次,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女战士”的主题。

  学生欣赏全曲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乐曲的结构。(如图形拼摆法、动作对比法、画旋律线的方法等。)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片段。这是一部经典的艺术作品,这部作品的经典音乐至今还脍炙人口。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整部舞剧,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和背诵对子,能够读准韵脚,读出节奏。

  2、理解短文内容,了解作者叙述的顺序,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短文叙述的顺序,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现在我们开始积累运用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二、读读背背

  1、请大家看看今天读读背背的内容是什么?(出示读读背背的内容)请你们读一读,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2、学生发言,互相交流。

  3、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些句子有个名字叫做对子。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每组的前两对对子:

  来对往,去对回。

  潮涨落,月盈亏。

  “来-往,涨-落”都是意思相反的词。

  每组的后三对呢?

  雨雪对风雷,松梢对竹叶,草舍对柴扉。

  暮色对朝晖,窗前莺共语,帘外燕双飞。

  “雨雪-风雷,草舍-柴扉”是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词,而“暮色-朝晖,窗前-帘外”是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进行配对。

  4、指导朗读:对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节奏感。请大家试着在相对的词语处停顿,读出对子的节奏。

  5、背诵:请大家熟读这两组对子,看看谁最先把它们背下来。

  三、阅读

  1、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一篇短文──《四季的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文章描写了四季中哪些美丽的景物。

  2、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汇报。

  3、作者认为每个季节什么时候、什么景物最美?随着学生的回答。

  4、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体会,你认为哪个季节最美呢?

  5、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短文的叙述顺序有什么特点?可以小组讨论后发言。

  6、教师总结:短文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的,每一个季节一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并列,每个自然段都是先总写结论,后分写原因。

  7、同我们学过的课文相比,比如同《高大的皂荚树》相比,两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呢?

  8、同学发言,教师总结:两篇文章虽然同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的`,但是《高大的皂荚树》一文是针对皂荚树一种景物来写的,而本文是写了四季的不同景物。

  四、扩展

  你认为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最美呢?请仿照《四季的美》写成一段短文。

  【板书】

  积累·运用四

  四季的美

  春──早晨的朝霞 夏──萤火翩飞的夜晚

  秋──乌鸦归窠、大雁齐飞的黄昏 冬──落雪的早晨

  并列 先总后分

  第二课时

  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2、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能组织好语言,有针对性的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希望在一个清洁、美丽、舒适的环境里生活,却不是每个人都在为美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很多问题,那么,你想知道我们都面临着哪些问题吗?今天,老师先请大家认识一下我们的生活环境。

  二、教学新课

  1、出示录像:《认识我们的环境》

  2、教师:通过这段录像,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我们的环境,那么,你能具体地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现象吗?

  3、同学自由发言。

  4、老师:是的,我们周围的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同,所出现的现象也不一样。那么,针对你们刚才说,我们选出几个急待解决的、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5、小组讨论、交流。

  6、学生推选发言,大家护评。看哪个小组把情况说得最清楚,提出的建议最可行。

  三、拓展活动

  从学生提出的最可行的建议中选出一个,开展一次环保活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10-16

语文教案(经典)11-1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经典】语文教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