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中物理教案[锦集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物理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四节,从重力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认识重力。对万有引力只需让学生明白天上的物体跟地面上的物体一样都受到万有引力作用,对万有引力定律不必补充和深入讨论。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是通过探究得出的。要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不要急于给出结论。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思考,自己通过实验总结规律。教学中可以按照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这样的顺序安排教学。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重力》的相关教学材料,找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学习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上。跳高运动员也要落到地面上、飞机投下救援物资从空中落到地面上,在地球上,一切物体最终都会落到地面上。这是为什么呢?物体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都要向下降落。——————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二)重力的产生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苹果。
(三)重力的大小
1、实验:五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100克。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观察不同质量的砝码对应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PPT演示)
2、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从实验数据和图像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g的值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牛/千克。为了计算方便,平时计算用10牛/千克。
4、G=mg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
(四)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
五、板书设计
一、重力的由来————万有引力
施力物体:地球
受力物体:地球上的一切物体
二、重力的概念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符号:G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4、重力的大小叫重量
5、区别:质量(物质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三、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1)重力大小与质量有关
(2)G=mgg=9、8N/kg
2、方向————竖直向下
3、作用点
六、总结
1、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七、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若干、铁架台、细线、金属组、多媒体课件
初中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3)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第一章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第二章研究物体的受力情况,本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问】:那么力和运动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演示实验】:在桌面上轻推小车,使小车从静止开始缓慢运动,撤掉推力,小车很快停下,为什么?(提问学生:为什么运动?为什么停下来?)
一、力和运动的关系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本内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他凭什么得出观点的?(小车停下来)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观察和直觉。
(2)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刚才运动的小车没有推力后,会怎么停下来?事实呢?
没有力小车会立刻停下来,事实上小车会运动一段后才停下。
【过渡引导】一边解说引导,一边用小车演示
其实,最先悟出这一原因的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观察到,在推力作用下运动的小车,撤去推力后,小车并不是立刻停止,而是运动了一段时间才停下来的。撤去推力,小车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并不是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为了找出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伽利略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把他深邃的思想和超人的睿智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
2、伽利略的实验
(1)实验过程
(实验展示:层层设问,步步深入,让学生经历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体验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装置介绍】:两个对接的斜面,一边的斜面可以变化倾角。
【师】:让小球从一个斜面的某一个高度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试描述出来。
【生】: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到不了原来的高度就返回了,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高度越来越低,最终停在斜面的'低端。
【师】:小球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且最终又停下来呢?
【生】: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师】:设想斜面光滑,没有摩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达到跟原来同样的高度,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永不停息。
【师】: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在该斜面上运动的路程与原来相比如何?
【生】:经过的路程会变长。
【师】:推想:如果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在该斜面上运动的路程与原来相比又会如何?
【生】:走的路程会更长。
【师】:继续推想: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水平面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沿着光滑的水平面一直运动下去,永不返回。
【师生总结】: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由此得出结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学生活动】:填表、练习
【过渡引导】
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提问学生),所以说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那么什么是理想实验呢?
(2)理想实验
在学生稍加讨论后,给出理想实验的概念。
理想实验又叫想象实验,它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抽象思维深刻揭示自然规律。
【学生活动】:练习
举例说明:理想实验并不神秘。在我们下棋时,每走一步之前,总会先在脑海里布局一个假象的战场,我如何走,对手如何应付,我该怎样走,对手才无路可走。棋技越高,设想的布局方案也就越多,越深入,越全面。在这个过程,我们就在进行着理想实验。爱因斯坦曾用一列接近光速的列车做理想实验,非常有说服力地说明了相对论的概念。
(3)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气垫导轨(气垫导轨是一种现代化的力学实验仪器。它利用小型气源将压缩空气送入导轨内腔。空气再由导轨表面上的小孔中喷出,在导轨表面与滑行器内表面之间形成很薄的气垫层。滑行器就浮在气垫层上,与轨面脱离接触,因而能在轨面上做近似无阻力的直线运动,极大地减小了以往在力学实验中由于摩擦力引起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接近理论值。)
【过渡引导】
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推论。英国科学家牛顿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和总结,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一切: 体现出普遍性、共性;
总保持: 体现出物体的固有性、特性;
直到有外力:说明了外力的作用。
2、理解(意义):(结合开头引入小车的实验说明)
【问题1】: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处在什么状态?(强调水平方向不受力)
(1)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支持伽利略观点)
【问题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2)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其运动,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原因。(完善)
(3)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虽然不能用实验直接进行验证(不受力),但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理想状态。
【过渡引导】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得出惯性的定义。)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不是惯性定律,惯性定律是一种运动规律)
2、说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演示实验】:一切:固体、液体、气体;固有:静止、运动。
3、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避免“产生惯性”、“克服惯性”或“消除惯性”等字眼)
【举例】:刹车、启动等,完成“自主活动”
(三)小结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试卷上作业
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实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实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实验引动学生
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
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
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
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
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
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初中物理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力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站在同一片雪地上,站在滑雪板上的同学浮在雪面上,穿自己鞋子的小朋友却陷进了雪里,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穿的鞋子不同。
教师追问:鞋子不同为什么就相差这么多?那蚊子为什么能用口器很容易刺破皮肤,体型大的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地里?
通过追问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环节二:生成新知
(一)演示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过渡:我们来看几个小实验,认真观察,用心思考来回答老师接下来的问题。教师演示甲、乙两个实验: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一个小桌,甲图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图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
提问:两次实验的现象相同吗?哪里不同?
学生回答:小桌的下陷程度不同。
追问:两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因素?什么因素不同?
学生回答:小桌与海绵的受力面积都相同,但海绵承受的压力是不同的。
教师演示乙、丙实验:乙实验保持与上一次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再在小桌上放一个玛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
学生回答:两次实验小桌的下陷程度也不同。
追问:在这两个实验中,哪些实验条件相同,哪些实验条件不同?
学生回答:两次实验海绵的受力面积不同,海绵受到的压力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总结:上述实验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二)压强(板书)
教师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提问: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
学生回答:根据比值定义法,P=F/S,单位N/m2。
老师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转悠名称:帕斯卡(Pa),1N/m2=1Pa。
(三)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板书)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枕木,请同学结合上面学习的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来来说明其原因。
学生回答: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环节三:巩固提高
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
四、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合力、分力,理解力的合成概念;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或解直角三角形法计算合力。
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平行四边形定则;认识力的合成是一种等效替代方法;感受矢量求和与标量求和的不同运算方法。
3、通过有关力的合成的实际事例分析,感悟力的合成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重点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及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教学难点
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及运用该定则解题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或者__________ _可以相交于同一点得力叫_____________力。
2、求_______个力的______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这是一种______ ____的.科学方法。
3、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作___________,则合力F的______和__________就可以用F1、F2所夹的____ __来表示。合力F的方向可用与某个分力的___ ___来表示。
4、互成角度得力的合力可以通过______ __法和_____ ___法求得。
二、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58页,说出力的合成概念。
用等效替代的思想举例说明什么是合力。
2、完成课本59页“自主活动”栏目中相关问题。
已知F1=3N,F2=4N,它们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共点力。求它们的合力。
(1)若两力同方向,则F合=_________。
(2)若两力反方向,则F合=_____________。
猜想:若两个力互成90°角,合力是多大?
3、探索研究:互成一定夹角的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大小与分力的关系
实验步骤:
上述实验中是怎样做到等效替代的?________________ __。
实验结论:。
三、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例】已知共点力F1=4N,F2=3N,用作图法求出θ=30°,90°,120°时合力F的大小.归纳当两个分力夹角变大时,合力大小的变化情况
四、课后练习:
1、水平地面上放一物体,同时受到向南的60N和向东80N的推力,求推力的合力。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均为5N的拉力,合力有没有可能等于5N,如果有,须满足什么条件。
4、一个物体受到3N和4N的两个力,其合力的范围是什么?
本课重点小结:
作业:
必做:练习册A组
选作:练习册B组
初中物理教案6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核能发电的大致情况.
2.介绍我国核能发电的发展远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具
核电站的原理挂图或录像.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前面的教学,我们知道重核裂变时可释放出巨大的核能,而且我们已经掌握了控制裂变链式反应速度的方法.利用核能发电的电站叫做核电站.目前已建成的核电站都是利用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释放的能量来发电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核电站的大致情况.
2.进行新课
板书:<第四节核电站>
(1)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教师结合课本图14—10或挂图讲解:
核电站的核心是核反应堆,世界上第一座铀核链式反应堆是在物理学家费米领导下于1942年12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体育场建成的.目前常用的反应堆的结构原理如课本上图14—10所示.它以铀235为核燃料,为了有效地利用反应堆中释放的核能,设计建造了两个循环回路.
①第一回路
在第一回路中,先用泵把水或其他液体压入核反应堆,在那里获得铀核裂变释放的核能,被加热,然后进入热交换器,在那里把热量传递给第二回路中的水,再被泵压回反应堆重新被加热.
②第二回路
在热交换器内,第二回路中的水被加热成高温高压蒸汽后,进入汽轮发电机推动汽轮机做功,把内能转化成电能.做功后的蒸汽温度和压强都降低了,它将进入冷凝器冷却成水,再由泵压回热交换器重新加热成高温高压蒸汽.
③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通过两个回路的不断循环,把核反应堆中铀核裂变释放的核能,源源不断地转化成第二回路中水的内能,去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电能.这就是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板书:<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第一回路——核能→内能
热交换器:把第一回路中的内能转换成第二回路中的内能
第二回路——内能→电能(推动发电机发电>
(2)核电站的特点
①消耗的“燃料”少
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能产生大量的电能.例如一座10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每年要耗煤三、四百万吨,而相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只需核燃料三、四十吨,这就大大减少了燃料的运输.
②成本低
虽然铀燃料的开发和提炼比煤要复杂得多,但是最后核算下来的成本仍然要比火力发电站低20%以上.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核电站.全世界运行中的核电站已有434座,总装机容量约32000万千瓦,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17%,预计到本世纪末,核能发电将达到世界总发电量的30%以上,核能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之一.
(3)我们的努力目标
我国虽然有丰富的煤炭、水力和石油资源,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并不高,而且资源分布很不均匀:水力资源的70%以上分布在西南地区;煤炭已探明的储量有80%都分布在北方,而江南8省只占2%;江南8省,再加上山东、河北、辽宁、吉林及河南共13个省的能源蕴藏量只占全国的13%,而人口却占全国的63%,能量消耗约占全国的65%.这种能源储藏和消耗上的不平衡,迫使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
要用来运送煤炭.所以在交通紧张的华东、华南和东北地区发展核电站是迫切需要的.
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反应堆是在1954年6月建成投入运行的,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已经运行发电了;广东大亚湾电站第一期工程也已建成,并运行发电了,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度.同学们都是21世纪的建设人才,希望在你们身上,同学们好好努力吧.
因为铀核裂变有放射性污染,因而建设核电站时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护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避免造成放射性污染,以保证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我国对核电站的安全非常重视,有专门负责安全监督的核安全局,保证核能的安全应用.
3.总结(略)
4.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了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初中物理教案7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
力的测量原理。
【 教学难点 】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 实践活动 】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 教学反馈 】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中物理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质量的概念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1) 讲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 、你身体的质量 、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初中物理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过以上分析,概括出密度的定义.
2.培养运用 物理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良好品质.
通过密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单位.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 物理 量.从上节实验中学生已经看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在 数学 中虽然学过比例的知识,但是用到 物理 中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是有困难的,所以课文中对此作了解释: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表示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帮助学生把 数学 知识用到 物理 中来,理解比值的 物理 含义.考虑到用比值定义 物理 量比较抽象,教材在说明比值的含义之后,仍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以便于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然后通过例题说明利用公式求密度的方法.并且在例题计算的基础上讲述密度的单位,使学生对密度的单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 学习。
教法建议
建议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一、重点、难点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 物理 概念,也是今后 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 教学难点 .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1.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 物理 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上节实验学生已测量出体积相等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利用测量的结果可引导学生认识铁块、铝块、木块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上的差别,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还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对每种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 物理 意义,可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公式
为了加深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在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公式的 物理 意义,明确三个 物理 量间的关系.
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
对于公式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定值(即密度不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即当 一定时, .
(2)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当 V 一定时, .
(3)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当 m 一定时, .
3.密度的单位
可引导学生认识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应使学生懂得密度单位的意义和读法.
二、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
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2.模式结构: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
六、 教学过程
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教师展示酒精、煤油、清水、木块、铁块、铜块实物,分别让学生进行区分辨别.指出: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
教师拿出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颜色都是白色,问学生:你们怎么能鉴别出哪种是铁块,哪种是铝块?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感觉一下轻重.提示: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从而引入新课.
学生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的质量.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结论.
表一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
铜块
铝块
表二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实验一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实验二结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质量不同.即: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投影显示)
设疑:以上两个实验,客观事物不同,有没有共性的东西?
很自然顺势提出为表述这样的客观现象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 物理 概念—密度.
(二)新课教学
1.密度概念的建立
学生实验三:测三个铝块的质量.最大的铝块体积是最小的铝块的三倍.较大的铝块的体积是小铝块的两倍.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三个铁块的质量.(也可以不是整数倍)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表三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铝块1
铝块2
铝块3
表四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实验三结论: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 物理 量.
2.密度的概念教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 物理 知识的 学习,尤其是一些 物理 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 数学 方法研究 物理 问题.
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 物理 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 生物 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
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 ,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两节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定义及公式教学说明:
(1)通过设计实验尽量使 物理 概念形象化,使学生顺利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2)密度是用比值描述物性的概念,不能不管具体条件,单纯用 数学 公式讨论问题.
(3)建立正确的 物理 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
4.用投影打出下面的例题
一块铝,它的质量是 0.675t,体积是 25 ,求铝的密度.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也要按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答.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
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练习后用投影打出下面解题过程:
已知:
求:铝的密度
解
答:铝的密度是
教师边讲解要求及过程,边分析巡视中发现的学生计算中的问题,提醒同学今后注意.
由例题的讲解进入密度单位的介绍.
5.密度的单位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到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与体积单位复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kg”、体积单位是“xx”,则密度的单位是“xx”,常用单位还有“xx”.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比如
(三)总结、扩展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 ,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 .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 m / V 的值即 并没有发生变化.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金属的一些属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通过实验,探究几种金属和塑料弹性、密度、硬度,说明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物质的这些属性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理解重力势能的意义及表达式,会用表达式进行计算。
3.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4.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标矢性、系统性。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标矢性和系统性。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质量相等的两个钢球和体积相同的一个塑料小球、沙盆、导学案、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①播放视屏: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②学生演示实验:钢球从高处自由落下,在沙盆中砸出小坑。
总结:①重锤把水泥桩打进地里,说明重锤对水泥桩做了功。据功和能的关系,既然重锤可以对水泥桩做功,表明重锤具有能。实际上重锤在下落过程中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再对水泥桩做功,把其打入地里。
②钢球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在下落过程中转化为动能,再对细沙做功,砸出小坑。
提出问题:打桩、钢球下落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打桩、钢球下落实验说明:物体由于 被举高 而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 重力势能 。(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进一步提出问题: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观察实验:重力势能实验。
学生思考回答: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 质量 和 高度 有关。
那么,怎样定量分析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高度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共同学习本节内容。
(二)新课教学
1、重力的功:
先让学生预习,完成导学案复习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力的功”部分。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导学案知识。通过老师推导重力在这几种不同情况下做的功,得出以下结论:(完成导学案填空)
(1)特点: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其中、分别表示物体起点和终点的高度。
由可见,物体的'重力mg与它所在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2、课堂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对重力做功的掌握情况。
某游客领着孩子游泰山时,孩子不小心将手中的皮球滑落,球从A点滚到了山脚下的B点,高度标记如图7-4-1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A到B的曲线轨迹长度不知道,无法求出此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B.从A到B过程中阻力大小不知道,无法求出此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C.从A到B重力做功mg(H+h)
D.从A到B重力做功mgH
3、重力势能: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重力势能”一段,完成导学案知识。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2)大小: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
(3)表达式:Ep=mgh。
(4)单位:焦耳,与功的单位相同。
(5)相对性:重力势能总是相对选定的参考平面而言的(该平面常称为零势能面)。
(6)系统性:重力势能是地球与物体所组成的系统共有的。
重点讲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1)表达式:WG=EP1-EP2=-ΔEp。
(2)两种情况:
4、重力势能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完成导学案内容:
1.相对性:重力势能总是相对选定的参考平面而言的(该平面常称为零势能面)。
2.标矢性:重力势能为标量,其正负表示重力势能的大小。物体在参考平面上方时,重力势能为正值;在参考平面下方时,重力势能为负值。
3.系统性:重力势能是地球与物体所组成的系统共有的。
5、课堂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对重力势能的掌握情况。
下列关于重力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位置一旦确定,它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也随之确 定
B.物体与零势能面的距离越大,它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C.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从-5 J变化到-3 J,重力势能增 加了
D.在地面上的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4、典例探究
(三)课堂小结
目的是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内容。内容如下:
一、重力做的功
1.特点:
只跟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表达式
WG= mgh=mg(h1-h2),其中h1、h2分别表示物体起点和终点的高度。
二、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2.大小: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表达式为Ep= mgh 。
3.单位:焦耳。
4.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1)表达式:WG=EP1-EP2=-ΔEp。
(2)两种情况.
(四)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课后达标”作业。
板书设计: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图片、讲解等方式,讲述我国科学家,利用科学技能,为国家科研、航天等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反思:
略
初中物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 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 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 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三、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板 书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
初中物理教案12
复习目标
1.能说出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能阐明弹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知道其原理。
3.知道重力概念、方向,能说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记住G=mg。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1.自学指导:阅读本章教材,完成“中考新突破”54、55页“考点解读”部分。(15分钟)
2.学生自学
3.教师精讲与点拨:(5分钟)
二、典型事例,抽取规律(25分钟)
考点一:力及其作用效果
例1: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练习1: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A.桨对水的推力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推力
考点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例2: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练习1: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考点三:重力:
例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之比,约等于___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_____N.
练习1: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
练习2: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C.物体将失去质量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面
三、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验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的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实际:
本节课的重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质量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教法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理解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3)讲授法:通过语言信息的传递,使学生准确的掌握物理科学知识。
(4)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设置问题:铁锤和铁钉两个物体都是由铁制成的,但是它们含铁的多少一样吗?通过设置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环节:演示实验
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认识托盘天平以及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
看完视频后,用天平做演示实验,用天平测量一个铁块的质量。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分组实验,用不同的`铁块、铝块、木块进行实验,学生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熟悉和正确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新课探究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由生活例子引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练习3-5个小题,列举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让学生学会用质量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
并且设置实验探究的题目,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掌握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这个环节设置目的在于:传授学生知识,并使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小结内容:
1、质量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m
3、天平的使用方法。
第六环节:学后反思。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和大家分享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初中物理教案14
知识目标
1、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静;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产生的条件以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与滑动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称为滑动;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存在值——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和静两部分。重点是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三、讲解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和静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
主要强调:是接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四、有关讲解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动摩擦因数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4、静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值,当外力超过这个值时,物体就要开始滑动,这个限度的静叫做静()。实验证明,静由公式所决定,叫做静摩擦因数,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的大小小于静,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初中物理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 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初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06-28
物理教案05-15
物理教案:电阻01-19
高中物理教案02-04
高中物理教案05-24
高一物理教案12-20
高一物理教案01-20
人教版高二物理教案11-03
高中物理教案锦集[15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