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虎教案

时间:2024-10-20 07:44:21 教案 我要投稿

华南虎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华南虎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华南虎教案

华南虎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坚持阅读的个性体验,要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诗歌创作的象征手法,及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2.过程和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诗歌的象征意义去思考一代知识分子在特殊时期的生存状态,并且鼓舞自己在人生的困境中永不低头。

  教学重点

  联系创作背景理解对诗歌进行解读。

  教学难点

  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共同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华南虎,牛汉),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揭示了一个规律: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理解的角度可能有差异,其实一切文艺欣赏皆如此,自古以来我们就提倡这种阅读观念。对于这首诗歌,老师就鼓励你们说出自己的见解。

  首先请同学们出声自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请教同桌或老师。(教师下去巡查指导)

  二、初步感知诗歌

  学习诗歌,读好诗歌首先要理解,理解了才能读进自己的感情,所以首先来谈一谈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

  1.先从内容上谈整体印象。

  2.再细致地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对于“华南虎”形象的理解。

  3.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自己所结合的诗句进行朗读。

  4.教师针对同学们的发言,做出总结。

  5.抛出讨论的问题:这只老虎被囚禁,他想要冲出这个牢笼的束缚,并且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他的生活应该是很不开心的。但是诗歌中有这样的两处句子“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还有“又长又粗的尾巴,悠悠地在拂动”,“安详”、“悠悠”两个词语好像写出老虎很享受的样子。你们怎么理解呢?

  ……(同学发言)

  总结:不管老虎当时在想什么,他的安详和悠然绝不是向人类的一种屈服,决不是和人类的合作,他没有沦落成一个为他的敌人表演的小丑,他活他自己。老虎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他固守着的是灵魂的高贵,精神的自由。(点出虎的形象意义的核心)

  6.自古就有诗言志,诗言情的说法,那么你怎么看待这首诗歌的主题,作者描写华南虎要表达什么思想?

  (此处学生的理解没有涉及到诗歌的创作背景,很有可能是表面化的,停留在对虎的解读。)

  7.关注文中的“我”,读最后一节诗歌,谈谈作者想法。然后从内容上关照到第二节,对两节诗歌同时阅读。解决问题:作者对虎的境遇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对虎有怎样的期望?

  作者对虎的遭遇同情,感到痛心,他希望看到虎坚强不屈地继续反抗下去,相信精神的自由终究会战胜世俗的卑劣。

  三、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含义

  1.读完第二节、第四节诗。问:如果作者是一只被囚禁的虎,他会像老虎这样做吗?(此问题将对虎的解读由动物的层面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

  结论:作者也会像这只华南虎一样去奋争,不会屈服。那么诗歌就不是单纯在写一只华南虎的生活,而是有人的影子。含有象征。

  2.华南虎象征什么样的人?

  象征着在压迫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的人;永不言败的人;生来高贵而不会被任何的困难吓倒的强者;象征能保持精神自由的人……

  3.诗歌中其他象征体的分析。“铁笼”“栅栏”“水泥墙壁”“山林”“火焰”(由学生找学生分析,不全面教师再做补充)

  四、结合背景,解读作品内涵

  1.介绍诗人资料和创此诗创作背景。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每首诗都应该写明创作的.时间,这对了解诗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也就是说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我们看诗歌的写作时间,是1973年,那是中国历史上没有诗意的年代。(引导学生阅读的深入和细致,从诗附带的创作时间谈起)

  介绍诗人资料以及创作背景。

  2.讨论:桂林山水甲天下,诗人为什么没有写到桂林的山水,而去写了动物园里的一只华南虎呢?

  是借老虎的精神来象征自己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人格的固守。

  3.启发:这只老虎仅仅象征了诗人自己吗?

  象征了当时深受迫害处于困境中的无数有良知没放弃人格和尊严的知识分子。

  4.讨论:“我终于明白了”作者明白了什么?(对“我”形象的解读,对诗歌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气氛、政治气氛中,自由是乞求不来的,只有争取,那么争取不来的只有超越,像老虎一样超越了肉体而固守精神上的自由,虽然孤独但不会堕落。这种俯视、蔑视现实中芸芸众生的高贵,只有经历磨难的纯粹的知识分子才会写出这样的文艺作品,这是发自他们灵魂深处的声音,是超越了时代,超越了现实的精神的大自由!所以他们是生活的强者!(板书)

  5.探讨诗歌的现实意义。

  6.带着理解;朗读诗歌。(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五、教师总结,留作业

  出声读诗歌,解决字词障碍。

  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中间可能有不同的声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学生发言。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

  自谈理解。要结合诗句。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组讨论

  代表发言

华南虎教案2

  教材分析

  《华南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牛汉于“动乱”期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时创作的,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欣赏简单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篇文章是一首描写动物的诗歌,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按照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设计理念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本首诗,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交流体验,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及感情。

  2 、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的形象。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课前准备

  生:1 、熟读课文,解决字词。

  2 、收集有关华南虎,虎的资料、图片。

  3 、收集有关虎的成语和咏虎的诗歌。

  师:1 、选择适合本诗的背景音乐。

  2 、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比赛激趣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抒情的素材。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猛虎图,咏虎诗及关于虎的成语,展示一下(同学们分组比赛,看哪组展示的多,教师总结比赛结果。)

  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人们的心灵,但是,笼中之虎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感受它的内心世界。

  本导语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搜集、积累材料的能力。此外,以竞赛的形式来进行,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二、朗读课文,营造气氛

  1 、范读,配放背景音乐(背景投影显示)

  (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语气、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

  (可采取多种形式读,进行朗读比赛,要求学生要投入感情,这样,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受,进一步把握诗的内容。)

  配乐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参与的热情,使其有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良好习惯,规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诗的理解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

  三、问题探究,整体感知(投影显示)

  1 、华南虎在诗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诗句加以说明。

  2 、怎样理解本诗最后一段的意思,说说在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理清结构,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代表交流,教师适当进行背景介绍。)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主题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回答问题,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创见、独见。明确华南虎的象征意味,它所代表的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诗人借虎喻人,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从而了解这首诗表达的深层含义。

  四、赏析品味,质疑问难(投影显示)

  1 、如何理解加线词语的含义

  ①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②还是想用尾巴鞭挞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点?

  ③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④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进一步把握全诗主旨,逐渐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从而品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把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或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交流。

  (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互相解答,共同交流。教师则适当点拨,宏观调控。)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样做,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新思路,又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比较差异,拓展延伸(投影显示)

  阅读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老虎》,加以对比;看看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布莱克一诗的主要内容是赞叹老虎的威武和力量;《华南虎》主要是借虎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的灵魂的颂扬。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两首同一题材的诗的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体会《华南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借此机会,开阔学生视野,扩大新诗的阅读范围。

  六、口语交际,巩固提高

  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课上时间有限,未必写完整首诗,交流几句即可,课后书面完成。)

  此环节的设计既对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其表达能力,又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七、多角反思,课堂小结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反思、总结,以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一课时完成。课堂结构比较紧凑,问题的设计也很精炼。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是由老师一段一段的讲读,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对于诗歌教学,我重视朗读课文,在读中学,读中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课堂中,不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学生关爱动物,善等生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中力求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比如采取比赛方式,讨论交流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节课,我真正尝到了探究式学习的甜头,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己。有一名平时特别不爱发言,非常腼腆的女生不但主动举手要求代表全组参加竞赛,而且发挥出色,博得阵阵掌声,并为本组赢得一枚宝贵的小红花。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评析

  新课标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讨论过程,李刚老师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本节课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少数尖子生或照顾大多数尖子生的观念。教学流程的设计清晰,上课伊始,便以竞赛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新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在朗读环节中,配放背景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练读比赛,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探究也是教师精选出来的,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品读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比较阅读和口语交际,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达到能力的迁移和提高。整个课堂都力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已初步具有了欣赏诗歌的能力,初步领悟了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不再是舞台上的牵线木偶受人摆布。“质疑问难”和“朗读比赛”是这节课的亮点。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比较到位,宏观调控,适时适中,善于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容易接受。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受到熏陶和启迪。

  总之,作为一节课改课,我觉得符合“新课标”要求,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华南虎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06-23

卫星比武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04-13

关于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案例02-03

购物的教案06-01

《大树》教案08-11

(经典)小班教案02-18

《养花》教案02-19

(精选)大班教案03-02

中班教案【精选】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