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案

时间:2021-03-06 16:38:48 教案 我要投稿

晏子使楚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子使楚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晏子使楚教案

晏子使楚教案1

  设计思想:

  ⒈由于两篇故事人物相同、情节相似,为便于分析课文,把两篇故事看成一篇文章的两个自然段进行教学。

  ⒉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⒊重视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把握文意的方法。

  ⒋采用复述故事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⒌采取趣味性原则来设计思考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思考题注意分层次性、有梯度,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重点:初步掌握一词多义;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难读字音,流利通读文章。

  2、疏通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晏子故事两篇》叙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文章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晏子故事两篇》。

  (二)学习课文

  ⑴播放录音。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画出疑难字词。

  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⑵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a.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成阴 比肩接

  b.借助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以,因为; 坐,犯罪;

  短,身材矮小; 盗,偷窃;

  延,迎接,引进; 赐,赏赐;

  道,通“导”,引导; 诣,到……去

  辱之,羞辱他; 曷,同“何”;

  踵,脚后跟; 固,本来;

  宜,适宜; 席,座具;

  徒,只是; 其,它;

  然,这样; 熙,同“嬉”,开玩笑;

  取病,自取其辱; 焉,相当于“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翻译文章,读懂文章内容。

  2、学会复述文章故事。

  教学过程

  1、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翻译下列句子。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明确句意: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齐国的国都临淄有几千户人家,大家举起袖子来就阴了天,擦下来的汗就如下雨,他们肩并肩,脚跟脚而存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齐国根据所出使的国家的情况派遣使者,有才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开明的国家,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无能的国家。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然,这样。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得无,莫非。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3、集体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故事。

  4、小结

  第一篇:写晏子出使楚国的两件事,第一件写楚人欲辱晏子,晏子经过斗争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件写楚王因晏子身材矮小欲贬其缺点,晏子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击楚王。第二篇: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2、感受晏子说理艺术。

  教学过程()

  1、精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⑴思考问题幻灯片。

  思考题一: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二: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一:

  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文中的“使狗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把楚国与狗国等同。又如在第二则故事中他又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回击楚王。

  再次,他所采用的夸张手法,也让楚王生畏。如在讲到齐国人时,以“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形象的夸张,让我们感受到齐国人比比皆是,更有力地反驳了“齐无人耶?”的质问。

  第四,晏子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面对楚王提出“然则何为使子?”的质问,晏子降低自己的身份,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作答,又是一次以楚王的尴尬而结束。

  总之,课文中正是由于在晏子的外交辞令中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和以退为进的方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使晏子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⑷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⑸明确思考题二:

  晏子是齐国的大使,从外貌来看,其貌不扬,不够潇洒,从文中“楚人以晏短”,可以看出他身材矮小,因而成为楚人耻笑的把柄,但晏子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弥补这一不足之处,面对楚王的百般刁难,他非常镇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他并没有在其追问下退缩,而是反戈一击,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从晏子对楚王的三驳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6)深入探究

  思考题三:贯穿两篇故事的思想主线是什么?

  思考题四:从《晏子故事两篇》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思考题三:

  两篇故事贯穿了一条思想主线:文章通过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用辞令战胜楚国君臣蓄谋的记叙,表现晏子忠于齐国的品格与机巧善辩的才能。晏子作为一名使者,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出使楚国两遭戏弄。面对楚国君臣两次蓄意刁难、侮辱,若晏子翻脸,既显出使者笨拙无能,缺少风度,又会使两国关系形势紧张。因此,晏子不愠不火,机警设喻,使楚王自讨没趣,处于尴尬境地。晏子的对答措词委婉,柔中有刚,充满智慧大度,十分精妙,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过人的胆识及出众的辩才。

  明确思考题四:

  从晏子的角度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个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才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而要以真才实学来评价一个人的才华,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这个道理。

  从楚人这个侧面来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无论自己的势力、能力有多大,在待人接物这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无论对什么人,在什么地点都要注意运用礼貌性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广结良友,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体会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

  (三)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人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四)布置作业

  ⒈找出并解释出自这篇文章中的成语。

  ⒉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

  说明: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可以介绍后面扩展资料中的延伸阅读资料,供学生阅读。

  (五)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

  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

  3. “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2)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新词(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i 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fū”,是官职的称呼。)

  (2)请同学读读难读的段落,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2.(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楚王对晏子侮辱到了极点。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他身材矮小。说齐国没有人,就是说晏子无能。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而且从“瞅”、“冷笑”、“笑嘻嘻”等词也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及齐国的侮辱。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

  3.有感情地朗读。

  4.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

  6.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四、引向深入:

  那晏子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

  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这个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

  1.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

  3.汇报交流:

  (一)第一个故事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

  [这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因为这几句话包含的意思不难理解。]

  (2)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

  (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

  [设计意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领会其巧妙应答之根源。]

  (3)感情朗读: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二)第二个故事

  句一: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1)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2)“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3)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

  (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

  (4)感情朗读。

  句二: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

  (2)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

  (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

  (3)有感情朗读。

  (三)第三个故事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

  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及类比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

  2.学生自学后交流:

  (1)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

  ①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

  (2)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

  ①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

  ②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

  (3)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①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

  ②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

  三、角色朗读,课堂表演

  1.分角色朗读三个故事。

  2.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分组讨论,组织表演,教师提醒注意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的表演。

  3.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读《晏子春秋》,感受晏子的语言艺术。

晏子使楚教案3

  【教学目标】

  1、抓住“尊重、侮辱”这两个词展开教学,使学生体会晏子的聪明才智和爱国情怀。

  2、学习课文,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的意思。

  3、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懂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含义,理解”水土不同”的深刻含义,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教学准备】

  1、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2、晏子说的三个分句的学习和欣赏(举袖成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后来,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

  2、根据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出示自学思考问题:

  ⑴ 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读一读

  ⑵ 晏子是怎样反驳的?划出句子读一读。

  ⑶ 晏子反驳的语言哪句最精彩,为什么?

  二、自主研读、体会智慧

  生自学,师检查自学情况。

  课堂交流,随即点拨,指导感情朗读。

  1、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出示巧填词语:

  举( )成( )、挥( )如( )、摩( )接( )

  在句子中找出与这三个词语相应的意思。(演一演的形式朗读。)

  2、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君之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教师:这一席话反映了晏子对敌斗争的高超艺术。“很为难”表现在“撒个谎”与“说实话”的选择上,但这种为难只是“装”出来的,说明晏子早已胸有成竹。晏子这样做是要楚王主动让他把要说的话说出来,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使对方陷入被动。

  3、“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训练:

  “最不中用”指_____。因为____,所以___________。

  教师小结:

  面对着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荣誉,晏子大义凛然,再次回敬楚国:齐国人多得快要装不下了,怎能无人呢?然后又一本正经地先贬低自己,再贬低楚国:我无能,我是下等人,我有资格访问的是你们楚国这样的下等国!真是精彩之极的对话。

  4、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训练:

  第一次的“水土不同”指_____________。

  第二次的“水土不同”指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

  教师小结:从这不卑不亢、不急不躁的话语中我们能感觉到晏子的质问声,同时晏子幽默的话语让楚王有苦难言,尴尬万分,甘拜下风。

  三次交锋,一心设计侮辱晏子的楚王只落得个:____________。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

  三、内化形象、扮演角色

  1、说说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板书:

  能言善辩

  师小结:晏子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

  (交流朗读情况。)

  3、分组合作学习,排练课本剧。

  (请两组同学上来表演。)

  四、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想象一下,晏子完成了使楚的任务后,楚王是怎样送他出城门的?

  2、晏子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有关他的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外收集阅读。

  【板书设计】

  11、晏子使楚

  访问狗国钻狗洞 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楚王只好陪笑

  楚国水土生盗贼 楚王只好赔不是

  赢得尊重 反被侮辱

晏子使楚教案4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欣赏晏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 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本文的文言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晏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教学重难点】

  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走进春秋时期一位个矮、国弱,在外交史上深受侮辱但能言善辩、不卑不亢的高智商外交家晏子的世界。

  说说你知道的背景?晏子,名婴,齐国的外交家。当时,楚强齐弱,楚国在外交场合处处刁难齐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婴是如何维护祖国的尊严呢?

  2. 注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⑴熟读

  ⑵对号入座的基础上 留、译、调、增、删

  ⑶整理文言知识

  【合作·探究·展示】

  1. 自己大声朗读,然后根据书下注释理解全文,最后看看下面的翻译哪些地方不准确?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学习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凭什么呢?”手下的人对楚王说:“因为他要来,我们就请人绑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大王您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做了小偷。”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谁呀?”(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顽固地喜欢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其实味道不相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呀。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盗了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可以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 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段内容?

  第一段:楚国国君密谋辱齐

  第二段:晏子机智粉碎楚王阴谋

  3. 思考:

  ①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什么?

  ②晏子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正气浩然。那么,楚王是否是一个恃强凌弱的昏君呢?你怎么看待?为什么?

  4. 注意积累以下文言知识:

  通假字

  者曷为者也?曷:同“何”,什么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古今异义词

  何坐 其实味不同 ③寡人反取病焉

  文言实词

  习: 诣: 辞: 视:

  方: 固: 坐: 徒: 赐: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齐人也

  圣人非所与熙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

  何以也? 以何也? 用什么办法?

  何为者也? 为者何也? 做什么的人?

  何坐? 坐何? 犯了什么罪?

  缚者曷为者也? 缚者为曷者也? 绑着的是什么人?

  固定句式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表揣测反问,“莫非…吗? ”或“难道…吗? ”

  5. 补充一篇鉴赏文章:

  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

  《晏子使楚》中对晏子的描写,虽然只有一个动作(避席)和一段对话,但表现力强,寥寥数语,一个机智沉着、能言善辩、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跃然纸上。

  一、面对挑衅,针锋相对。楚王策划阴谋在前,实施阴谋时更是露骨——“王视晏子曰”,一个“视”,写出了楚王目光的威逼和神态的轻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衅,晏子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尊严不可辱,他毅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瞬间思考后,机智地“避席对曰”。“避席”这一动作固然是表示郑重,但如果仔细体会,还能悟出晏子此时特有的一种抗拒侮辱的严肃和正义;“对曰”紧随“避席”之后,不仅凸现晏子反应之敏捷,而且传达着一种毫不退缩、针锋相对的豪气。

  二、巧设类比,尽显辩才。

  晏子反击时,没有直接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一观点,而是先说人所共知的一个自然现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接着用一个设问句“所以然者何”作一停顿,加强迫问语气,逼出原因——“水土异也”。至此,晏子的反击已有了无可辩驳的前提条件,使结论的出现呈水到渠成之势。由此可见,正是晏子巧设类比的辩才使其在交锋中占尽先机。

  三、戏中见庄,柔中寓刚。

  晏子的反击由自然现象进至社会现象,将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相似”而“味不同”与齐民入楚变为“盗”相类比,由自然现象之因——“水土异”推出社会现象之因——“楚之水土”(国情民风)不如齐,“使民善盗”。晏子在得出这一使对方无言以对、深感难堪的结论时,用了“得无”这一较为委婉的语气,但读者分明从“戏”中读出了庄,从“柔”中读出了刚,就连晏子的对手楚王也只能自我解嘲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四、详笔铺垫,反衬晏婴。

  楚王“欲辱”晏子,先设下计谋而后又导演,笔墨的确较为铺展,这种结构安排正是为主题服务的。楚王与“左右”共同设计了阴谋,时间、场合、人物、对话都预设得很周到,似乎志在必“辱”,可是就是这精心策划的挑衅被晏子一席逻辑严密的推理轻而易举地击得粉碎。其策划过程写得越详细,就越能让读者感到晏子将难以应对,哪里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样就能反衬出晏子的巧妙机智和能言善辩。另一处对照性描写——楚王的先“视”后“笑”,也是极妙的衬笔。由咄咄逼人、傲气凌人的“视”转为充满难堪和尴尬的“笑”,分明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解嘲,这不正说明晏子雄辩的威力吗?晏子“避席”时的郑重严肃、不畏强权与楚王的苦笑相比,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不就鲜明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了吗?

晏子使楚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4、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5、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内容,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1)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全班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有关句子与背景,作深入地探讨。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3)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5、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6、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6、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可以边讲课文,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学完三个小故事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作业设计:

  必做题:

  1、生字组词

  2、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选做题:

  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

  实践创新作业:

  收集晏子的故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钻狗洞下等人押强盗晏子

  (失败) (胜利)

  狗国 下等国生盗之国

晏子使楚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

  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

  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对课文的理解:

  这是一篇课文历史故事,选自林汉达主编的.中国历史故事从书中的《春秋故事》。

  课文讲的是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前后三次企图侮辱、取笑晏子,显楚国的威风。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楚王陷于自讨没趣,十分尴尬的处境,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故事表现了晏子聪明、才智过人和极力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插 进去。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

  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

  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作业 指导:

  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课后思考”第1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

晏子使楚教案7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4、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讨论“使”字的意思。“使”是“出使”,就是一个人代表一个国家去访问另一个国家。

  2、提问:本课写的是谁,代表什么国家,去访问哪一个国家,主要会见了谁?

  二、初读全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说说文章大意。

  三、体会晏子出示楚国所处的困境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打算怎样“接待”他?

  四、抓关键词,理清脉络

  1、楚王的想法实现了吗?(为什么?找出体现楚王打算落空的句子。

  让学生通读全文,画出带有“只好”的三句话。

  (1“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第2节);2 “楚王只好陪着笑”(第3节)3“楚王只好赔不是”(第4节)。)

  五、品读故事、体会晏子的智慧

  (一)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课件)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明确推理过程。

  (1)推理性填空: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现在楚国要晏子钻狗洞,那么( )。

  (2)完成作业: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 ) 那么( )

  (3)如果晏子不采用这种说话的方法,而采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该怎么说? 想想这两种反驳的方式哪一种好?为什么?(讨论、悟理)

  4、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5、反馈诱导。我们来看晏子究竟是怎样说的?

  小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让我们一起冷静地来读读晏子的反驳。

  6、接待的人把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听了只好??(指导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一个词语集中体现了楚王毫无办法。

  7、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再次认识一下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晏子!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故事、体会晏子的智慧(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如雨、举袖成云、摩肩接踵、欺君之罪等。

  2、面对楚王的再次侮辱,晏子针锋相对,巧妙反驳,这样的场面真是既紧张又精彩。各位出使楚国的小记者,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要把你们当时观察到的晏子和楚王等人的动作、神态、语气通过表演体现出来。)

  3、学生表演,师生相机点评。

  二、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学生自读、自悟,自由交流学习体会。

  三、分析人物

  1、师: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个庆功宴,你也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2、指名回答。

  四、发展智力、加深对晏子的认识。

  1、谁能想出比晏子更好的办法来对付楚王的侮辱?

  2、学生小组讨论、点评。

  五、拓展阅读:读晏子的故事《鸟》。

  附板书:

  11、晏子使楚

  进城门 狗国 狗洞

  见楚王 访问下等国家

  赴酒宴 水土不同

晏子使楚教案8

  教学要求:

  1、了解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内容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这期间,各国争战。其中齐楚两国国力强大,激烈争夺霸业。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2、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3、预习中画出了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来理解,段意是什么?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每次晏子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这样说?

  (3)后来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讨论。

  3、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晏子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记叙这一内容的?

  (课文按晏子访问楚国的顺序,讲楚王三次侮辱晏子。)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预习“读写例话”。

晏子使楚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3、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简介晏子。使什么意思?

  2、简介春秋:

  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二、按要求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2、自学生字,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大夫敝国、国势、安居乐业,饮酒取乐。

  3、想一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2、区别大(da )夫与大(dai )夫。

  (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

  3、注意敝、臣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

  4、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

  (只作为检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四、学习1、2、3自然段

  1、读课文,思考:

  ⑴ 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⑵ 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只好)

  ⑶ 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开城门?

  2、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势写话。

  3、扣只好,明关系:

  (楚王如果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承认了楚国是狗国;楚王当然不会承认,所以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4、小结:

  从中,你对晏子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五、做作业本上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话。

  2、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

  3、进一步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从瞅、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

  2、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3、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说说他的话外之话。

  4、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老师的板书,学生自己板书归纳,理解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出结论。

  5、教师点拨:

  如果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不承认,当然他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陪着晏子笑。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2、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

  3、重点指导学生填些结论:

  (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搁强盗国。)

  4、教师点拨:

  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只好赔不是。

  三、课堂小结

  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让学生自由发言。)

  四、作业本上3、4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2、深刻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6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点明事情的结果,照应开头,说明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

  2、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句,比较语意:

  (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书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

  二、深刻认识晏子

  1、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晏子吗?为什么?

  (有过人的才智,善变的口才,不畏强权,热爱自己的国家。)

  2、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写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出使到出国的晏子。(起因)

  第二段(3至5自然段):晏子针锋相对,三次反驳了楚王对它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经过)

  第三段(第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结果)

  三、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三第5、6题。

晏子使楚教案10

  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晏、淄、敝、臣、枳)。

  2. 再读课文,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肃、押、嘻、赔、淮、橘、柑、罪)。

  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侮辱、安居乐业、面不改色) 。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大意及自己的初步感悟,体会“侮辱”和“尊重”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5.试着排演课文剧。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熟练运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3.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4.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的内容,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教学重点]

  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如何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熟练运用。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尊严

  (课件1:晏子图片)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有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他就是――板书:晏子。

  2.生介绍搜集的有关晏子的资料和故事。(老师补充出示课件2)

  3.完成板书----使楚。让学生讲讲意思。

  4.过渡:晏子出使楚国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练习读课文。

  2. 检查自读情况

  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课件3)

  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囚犯:被拘禁的人。

  面不改色:脸上不改变颜色,形容沉着镇定。

  安居乐业: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c、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3﹑自学生字 ,交流:你觉得哪些生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简短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侮辱

  三、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文章分为了几部分来写的?小组讨论。

  2﹑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晏子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写晏子拜见楚王,回击楚王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楚王设宴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四、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一节课就学会了那么多知识,既掌握了字词,又了解了故事内容。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课堂检测]

  1、形近字组词

  压 ( ) 淮( ) 罪 ( ) 臣 ( ) 敝( )

  押 ( )准( ) 置( ) 巨 ( ) 敞( )

  2、把词语补充完整

  ( )强盛 实( )实( ) ( )洋洋

  又( )又( ) 又( )又( )

  安( )乐( ) 面( )改( )

  3、写出反义词

  矮小—( ) 严肃—( ) 罕见—( )

  4、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 )

  (2)大伙都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

  (3)指人的气魄与度量很不一般。( )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的内容,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快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在小组内交流。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课件4出示):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一句话往往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你认为横线上可以写些什么?

  (课件5提示:起初,楚王 ,后来晏子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5、同学们真了不起,把长长的一篇课文读短了。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咱们还得好好研究。今天,咱们就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6、师: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二、学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关了,让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

  (2)指名回答。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1)师:该怎样读这句话(瞅、冷笑)。

  (2)指名读,全班读。

  (3)师:这句话表达了楚王对待晏子是什么态度?

  (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1)师:楚王说这句话是要侮辱齐国人什么?联系上下文解释。

  (2)指名回答。

  (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过渡:

  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三、学习晏子反击

  1、师: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是哪个句子?

  2、指名回答。(课件6“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3、师:晏子为什么这么回答?他这么说的结果如何呢?

  4、生: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狗国。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5、师: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从这次的回答中,我们又进一步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把这种侮辱还给了楚王,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番话的确巧妙。

  6、小结

  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好戏还在后头。现在请大家利用这种方法学懂之后的二次反击,四人为一组,读二、三次反击的话。

  7、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8、全班交流完成习题。(课件7)

  A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师:请大家思考,课后的第二个问题。它说的故事是文中的哪个部分?

  10、指名回答。(第五自然段)

  四、分析人物

  1、师: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个庆功宴,你也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2、指名回答。

  A、晏子才智过人,有善辨的口才。

  B、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目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C、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他才会理直气壮。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

  [课堂检测]

  1、小组排演课本剧。

  2、抓住主要内容及人物神态对话,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

  3、下面的句子含着什么意思?在正确答案后打“√”。

  (1)、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a我不中用,没有什么才能。( )

  b嘲笑楚国是个下等的国家。( )

  (2)、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强盗吧!

  a齐国人到了楚国做起盗贼来,是因为他喝了楚国的水。( )

  b嘲笑楚国是个培养盗贼的国家。( )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赔不是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陪着看

晏子使楚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能读懂有关词语的意思。

  2、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楚国的尊严。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楚国的尊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简介人物和时代背景

  1、春秋时期,各国争夺霸权,外交方面的活动往往成为胜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齐楚两国国力强大,争夺霸业很激烈。

  板书:

  晏子使楚

  这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齐,楚两国外交中的故事。(幻灯片1)齐读课题,使:出使。

  关于晏子或跟课文有关的资料,相信同学们知道不少吧 谁来介绍一下。

  二、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听一听录音朗读,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提出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幻灯片2)

  (学生提问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幻灯片3):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

  三、讨论解决思考题

  1、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显显楚国的威风,所以楚王要侮辱晏子。

  2、板书:

  楚王侮辱 晏子反驳

  幻灯片4: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3、晏子说“楚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理解晏子的推理方法:

  访问狗国得钻狗洞,楚国开的是狗洞,所以_________。

  4、楚王听到传话,为什么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楚王当时是怎样想的?

  (如果让晏子从狗洞进来,那么楚国就成了狗国,楚王也成了狗国之王了。所以他只好吩咐打开城门。)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小故事。

  四、阅读理解第2、3两个故事

  1、默读思考:

  这两个故事中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回击楚王的,结果怎样?

  结合填空理解晏子话的含义:

  ⑴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我最不中用,所以派我来访问楚国,因为楚国是_______。

  ⑵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却做起了强盗,因为_____。这句话中的“水土不同”是指_____。

  2、有感情地朗读两个小故事。

  五、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朗读全文,读后讨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机智果敢,善于言辞,热爱自己的国家。)

  2、复述故事:

  每人选择一个小故事,准备后复述。

  3、按要求摘录课文中的词语:

  ⑴ 写动作的:__________。

  ⑵ 写神态的:__________。

  ⑶ 写外貌的:__________。

  六、延伸

  1、把《晏子使楚》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读《晏子春秋》。

晏子使楚教案12

  一、对教材的理解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本文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对于这样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来说,该怎样处理教材呢?我认为通过反复的研读,读懂楚王对晏子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反驳,在此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人物的个性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我摒弃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淡化了情节教学,采用板块式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设计及主要特点

  1、突出训练重点,摒弃繁琐的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谈化故事情节,将课堂中有限的时间用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上:即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读读课文,想想: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他的反驳巧妙在哪里?在读和思考的基础上然后四人小组说一说,再集体交流。这样想给学生有读、想、说的实践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体会句子的含义。

  2、强调务本求实,深刻理解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工具性决定了要以学习语言、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为目的。我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搞创新教育就是在深刻认识小学语文学科的目的、性质、任务的基础上,在务本求实的训练过程中,做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纲,目中有人,重学情,重学法,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想主要通过以下2个小点:

  ⑴采用了“板块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力。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从三次反驳中任选一次最感兴趣的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从课堂上来看,学生先是选了楚王第二次侮辱晏子,晏子第二次反驳楚王。这次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句子深刻含义的基础了,进行分角色地朗读、体验。然后学生选了第三次,第三次的重点是在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基础上理解“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最后学生选了第一次。就这样,根据学情灵活地处理。

  ⑵注重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能够运用语言,必须积累丰富的语言。在设计教学中,我是这样想的:一是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如“不中用、水土不同、安居乐业”等等。二是以课文为载体,积累语言,如课文中晏子说的话“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可以用成语“挥汗如雨”来说,“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可以用成语“摩肩接踵”来说。

  3、进行课外延伸:

  在设计教学时,我还要求学生去看课外书《春秋故事》和《二十六史故事,东周篇》。

晏子使楚教案13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流畅翻译全文。

  2.学习文中人物的艺术性语言。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晏子春秋》是记述 春秋 末期 齐 国著名政治家 晏婴 言行的一部著作。大约成书于 战国 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 政治主张 和思想品格。

  晏婴,字 仲 ,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莱州)。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

  2.《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 三 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 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 高超的语言艺术 。

  3.文中哪一句话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一句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酒酣(hān) 吏二缚一人诣王(fù)

  橘生淮南则为橘(jú)(huái) 寡人反取病焉(guǎ) (yān)

  5.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图示。

晏子使楚教案1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扣课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三次侮辱晏子的异同点;2.学习生字晏,理解出使、侮辱、强盛等词语。

  操作目标:1.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的含义;体会晏子反驳的巧妙;2.能表情朗读晏子第一次反驳的话。

  情感目标:1.初步激发学生对晏子的智慧和勇气的敬佩之情;2.重点: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的含义,体会晏子反驳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

  1.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师指春秋形势图)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教晏字,并向学生介绍晏子原名晏婴,子是古代对男人的一种尊称。)由此而引出课题。

  2.读题:

  二、扣题默读课文

  围绕晏子、使、楚这三个词语,解决三个问题。

  1.(1)晏子是个怎样的人?(2)使是什么意思?(3)楚国是个怎样的国家?

  2.让学生默读课文,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来回答。

  3.反馈估计:针对学生可能选择的问题及回答,教师相机诱导。

  三、扣使再读课文

  导入 :刚才我们抓住课文题目,初步了解了晏子是个怎样的人,也初步领悟了使的意思和楚王侮辱晏子的原因。

  深入:

  1.课题中揭示这篇课文主要事件的关键词又是哪一个呢?让学生回答哪几个小节在写使的过程?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至5节,选择其中一个故事来谈谈晏子到了楚国以后就受到了楚王怎样的侮辱?(板书)面对侮辱

  3.反馈:你选的是第几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中晏子面临怎样的侮辱?

  第一个小故事:

  生:楚王让晏子钻狗洞。

  生:楚王开洞让晏子钻进去。(课件演示)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说明晏子面临的侮辱吗?(板书)让堂堂齐国大夫钻狗洞,这楚王真是太欺负人了!

  第二个故事:

  生:楚王说晏子不中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楚王说齐国没有人。

  师:你是从那句话中知道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改成陈述句怎么说?这儿的人指什么样的人?其实楚王的侮辱还是集中在另一个问句上?--既然齐国有那么多人,又为什么打发你这个晏子来呢?楚王的言下之意就是侮辱晏子怎么样?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

  第三个小故事:

  生:楚王说齐国人是强盗。

  师: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晏子面临的侮辱。

  四、抓重点句读议第三节

  导入 :刚才,咱们抓住了课题中的关键词,初步了解了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进行了三次针锋相对的斗争,但我们要全面地认识晏子,还需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好在这三个小故事间相互独立,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的较量。

  深入:

  1.请同学们默读第3节,划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反馈:(课件)这是晏子的反驳,也是这一节中的重点句。

  3.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4.反馈:让选择第一句最厉害的学生说说理由。(课件)

  生:这是一个狗洞,不是城门?--承认要钻的洞是狗洞。(板书)

  生: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由狗洞推想到狗国(板书)

  生: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还击,向楚王质问(板书)

  师:哪个句子在反驳中是晏子转守为攻的关键?--不错,晏子由狗洞推想到狗国,正是晏子由劣势转为胜势的转折点!

  5.明确推理过程。

  A.推理性填空:

  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现在楚国要晏子钻狗洞,那么()

  B.完成作业 :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那么()

  C.如果晏子不采用这种说话的方法,而采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该怎么说?

  比较: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我不钻!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自由朗读这两句话。

  (2)想想这两种反驳的方式哪一种好?为什么?

  (3)小组讨论。

  (4)反馈:从刚才的句子比较中,我们又进一步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把这种侮辱还给了楚王,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番话的确巧妙!

  6.那么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7.反馈诱导

  (1)选怒气冲冲。

  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如果真像你说的,晏子大叫大嚷,怒气冲冲地说这番话,会产生什么后果?晏子那么聪明,会这样说吗?

  (2)选心平气和。

  你为什么选择心平气和?什么叫心平气和?晏子面对楚王如此的侮辱,他心里能不气愤吗?但是他能把这种气愤表现出来吗?心里感到愤怒但又要努力克制这种愤怒,我们应选哪个提示语比较合适?

  (3)选冷静。

  谈一谈你为什么选择冷静?而不选择其它两个呢?

  我们来看晏子究竟是怎样说的--(课件演示)

  8.小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让学生一起冷静地来读读晏子的反驳。

  9.接待的人把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听了只好--(引读)

  教师指导朗读:把只好迎接两个词读重音,再试着读(板书只好迎接)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一个词语集中体现了楚王毫无办法。

  五、小结延伸

  1.看来晏子这番话的确说绝了,把威风八面的楚王反驳得无话可说。

  刚才我们就是用:

  (1)找出重点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含义。

  (3)通过比较,朗读体会晏子反驳的巧妙。

  这种方法来学习课文的,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这一方法来读懂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三个回合的交锋。

  2.最后让学生一起大声朗读1至3节,再次认识一下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晏子!

晏子使楚教案15

  《晏子使楚》实录与点评—— 第一课时

  主题:尊重

  步骤: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

  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

  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尊重的思考。

  第一课时

  一、抓课题,隐含主题

  生:背古诗……最后背《墨梅》。

  师:“不要花开好颜色,只要清气满乾坤。”看你们,坐得大大方方,规规矩矩,说得更是字正腔圆。我呢,也是这样精精神神、大大方方地站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吧,彼此之间鼓励一下自己,送给自己牌匾上的一句话。(出示:规圆矩方。学生齐读。)

  [看似简单地交流,其间,教师那充满深情的语言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正所谓“入境始与亲”。]

  师:注意观察“矩”字,和你平时写的有什么不同?

  生:“矩”的笔画都是横平竖直的。右边的“巨”里多了一点。

  师:想像一下,为什么要在“矩”里多加一点?

  生:是不是要强调自己规矩多一点?

  生:是要告诉自己一定严格要求吧。

  师:这个“点”正如同学们说的一样要规矩多一“点”儿。对外呢,要更要讲规矩,懂礼节。比如对这个人(晏子)——本来他叫晏婴,为什么称“晏子”?

  生:古代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我是女性,假如窦老师是古代值得尊重的人,那就叫我“窦子”?(笑)

  生:啊,我明白了,是指对古代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牌匾的解读既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又巧妙地组织了教学,引出了本课教学的课题。]

  师:晏子的故事很多。

  生:我知道《二桃杀三士》,《越石父》。

  师:还有《金壶箴言》等。同学们可以读读《晏子春秋》,你会知道得更多。今天,我们就走进晏子的一个故事——“晏子使楚”。(题目出示,学生读出)

  [介绍晏子的同时也介绍相关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这跟窦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

  师:“使”是——(生答“出使”);“楚”指——(生答:楚国)。让我们读读课文。

  生: “春秋末期……显显楚国的威风。” (读一二自然段,内容略)

  师:自评一下自己读得如何?

  生:还不错。(学生表情得意)

  师:的确不错,比如“大夫”,现在我们读dàifu,过去我们读dàfu。你读得很准。

  生:“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师:谁来评价一下读得如何?

  生:“我在这儿等一会儿”。这句有两个“儿”,儿化音,你读得也不错(该生对着刚才朗读的同学说)。

  生:“晏子见了楚王……楚王只好陪着笑。”

  生:刚才读的时候“临淄”的发音要准一些;“晏子拱了拱手”,不是“拱拱手”。

  师:大家很注意听。读人家的书一定要读正确,不能丢字落字。我理解刚才这位同学,她在创造性朗读呢。请你再规范读一次,以后表演或复述的时候你就可以尽情创造啦。(该生又读,读正确了)。

  生:“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学生评议,读得很流利。)

  师:注意,这里出现了两个成语,是哪两个?

  生:“面不改色”和“得意洋洋”。(要求学生把这两个成语画下来。)

  师:通过全篇朗读,我们发现,第一次,楚王让晏子钻狗洞。第二次呢?

  生:楚王瞅了晏子一眼,冷笑齐国没人了;第三次,楚王讽刺齐国人在楚国偷盗。

  师:晏子作为使节出使楚国,按理,双方一定要做到讲规矩,各方都要规矩多一点。然而却没有得到尊重。

  师:但,不管怎么样,最后的结果呢?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让学生再齐读课文的最后这句话,并板书。)

  师:尊重的意思就是——(生依次说出“敬重”、“佩服”之意。)

  师:那“不尊重”呢?

  生:尊重。(同学们啊了一声,该生一下子明白了)是瞧不起的意思。

  生:侮辱,蔑视。

  师:“不敢不尊重”呢?

  生:尊重晏子了。

  师:那就直接写了呗,为什么还要用上“不敢不”。

  生:不能不尊重。(教师让学生把“不能不”送进句子中变成“楚王不能不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必须尊重晏子了。

  [在教师的牵引和巧妙地点拨下,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不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牢牢地把握了文本的重点,紧扣“不尊重”和“不敢不”通过换词训练,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味极浓。]

  师:那楚王佩服晏子的什么呢?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认为楚王是不得不尊重晏子的才华。

  师:晏子靠什么来表现他的才华?

  生:表现在晏子说的那些话,也就是说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

  二、依文字,铺垫主题

  师:那好,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给大家读读,看看晏子的话给你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读。而后发言)

  生:我说说第二个故事中晏子的这句话:“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没有人了呢?”甩一把汗,真的就下一阵雨?袖子举起来,真的就一片云?用夸张手法啊。楚王不是说我们国家没人吗,这样一来,楚王没话说了。

  师:晏子的语文修辞手法用得真好(笑)。这是古文中晏子的话“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后人从中概括了三个成语,结合课文,看看是哪三个。

  生:有“张袂成阴”,意思是“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有“挥汗成雨”,意思是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师:快把这两条成语写在课文相应的意思下面。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还有呢,谁再说。

  生:“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的就是“摩肩接踵”。还可以说成“比肩继踵”(另一个学生脱口而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读别的书读到的,我平时看书看得多。

  师:唉哟,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们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同学们赶快把这同一意思的两个成语写下来。也要工工整整地写,一边写就一边记在心里啊。

  [既有词语的积累,又有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举多得。]

  生:第二个故事中晏子还说了这句话:“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晏子的理由真充分,你想啊,先说我们国家的规矩,然后再说我最不中用,最后呢,就得出结论——“楚国是最下等的国家”所以只好我就来了。

  师:晏子的话里有“所以”,既然有“所以”,那就必然有——

  生:“因为”。

  师:用上“因为”说说这句话。

  生:因为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师:这个“因为”还可以放在哪里说?

  生:“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因为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生:晏子说话真有艺术,避免了“因为”重复使用,语言不罗嗦,理由还充分。

  生:我说第一个故事中晏子说的话:“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绵里藏针,他的言外之意是既然给我开了一个小门,像狗洞一样,那我就将计就计,把它说成狗洞,推理出楚国是狗国。这样听着好像很有根据。

  师:那就请你给同学推理一下:(课件打出)“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狗国)。”(学生填出,大笑)

  生:我说第三个故事中晏子的话:“大王难道不知道吗?橘树种在淮南,结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盗贼吧!”晏子用生活中的现象说明环境水土不同,植物生长就不同的道理,人呢,也是这个道理。我觉得晏子的知识真丰富,拿这个比喻反驳楚王,挺好。

  生:晏子的意思是楚国的风气不好才使人变成盗贼。他没明着说,而是做了个比较,不能说是比喻。

  师:这叫类比推理。后人把晏子的话当作典故。老师给同学配的补充教材中就有这句话。

  生:我知道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师让学生把这句背下来,提示今后可以适当用上。)

  师:请总评晏子的语言。

  生:晏子口才非常厉害,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生:晏子运用夸张、类比,打比方、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

  生:晏子验证了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师: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补充教材上的这句话,在这里评价晏子,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学生回过头来读“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时语气很坚定。)

  三、品文学,深化主题

  师:不过,请同学们再看看晏子的有些话,难道都是事实?他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

  生:也是。他从墙角挖的洞,就说是狗洞,然后推理出,既然是狗洞就是狗国,的确有一些狡辩的意思。

  生:另外,晏子说自己国家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也不一定有这个规矩。

  师:谢谢同学们的思考。今天的一位外交官却这样认为(课件打出):

  晏子的语言,虽给人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是在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 某外交官。

  师: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己默读,静静思考一下,发表如下观点:(板书以下)

  (赞成/ 不赞成/ 说不准)

  生:我说不清。这位外交官考虑外交的含义,晏子如果得罪了楚王,楚国和齐国之间就会有矛盾,所以,晏子必须“绕口令”。不过外交官的话也有道理,晏子有点逞口舌之能。

  生:我怀疑这位外交官有些忌妒晏子的才能。(众笑)

  师:有意思,我相信,你理解的妒忌是说晏子在你的心中——

  生:神圣不可侵犯的。

  师:人家有不同的意见,你就说是忌妒,是吗?(教师表情带有不同意该生意见)

  生:……是。(学生挠头,不好意思了)

  师:我尊重你的意见,但,我更相信你的观点不一定代表最后的观点。

  [正是课堂的民主平等,才会得以支撑学生袒露真实的心路历程。老师巧妙的引导正是教师育人的高妙之处。]

  生:我觉得每个人说话是通过大脑来思考的。在那种情况下,他有智慧,才能说出一番话,我认为晏子的口才也是智慧。晏子能随机应变,把楚王说得哑口无言,最后不得不佩服晏子。

  生:我赞成。晏子有做语言游戏的感觉,你想啊,真正的外交对话能那样吗?就是楚王逼的,要是我的话,我就保持一份沉默。

  生:我不赞成。晏子不是在耍嘴皮子,他既为自己的祖国赢得尊严又不伤害对楚王的尊重,他的做法令我佩服。要是我的话,我说不出来。那位外交官司怎么能这样说呢?

  生:我说不清楚。晏子说的的确是有依据的显示出了自己的智慧,但外交官说“晏子是在做语言游戏,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也许外交官说的也是对的,所以我说不清楚。

  师: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我们尊重你们的意见。有的同学不赞成,有的赞成,有的说不清。我们的确要思考:越说不清就越需要我们去说说看。如果说晏子的话感觉是语言游戏,那么,晏子的智慧肯定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的技巧上,那么,晏子的真正智慧在哪?

  师:好,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晏子说的这些话。我们先看这句话:“这是个狗洞……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是怎么说那番话的?(学生说,教师加上“晏子看了看,说”。)

  师:注意这个“看了看”,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生:这能表现晏子思维敏捷,随机应变能力强,压根儿就不用太长的时间想招儿。

  生:不用想了想,只是看一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生:其实,“看了看”说明晏子是亲眼所见事实之后才说的话,如果用“想了想”,就不知是不是“看了看”才说的。其实,这个“看了看”也包括“想了想”。

  师:原来这“看了看”藏着这么多意思啊。同学们再拿出《胯下受辱》。当无赖叉开双腿,让韩信从他裤裆下钻过去的时候,也是——

  生:韩信也是“看了看”。

  师:那么,晏子的“看了看”和韩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晏子“看了看”是想办法,韩信“看了看”也是考虑钻过去还是不钻过去?这受辱是对晏子和韩信都是一种考验。不过,韩信看到的是无赖欺负他一个人,而晏子不仅看到楚王侮辱自己,还看到了楚王侮辱他的齐国。

  师:你有多高?

  生:1米40。

  师:看课文,课文写晏子身高五尺。古代一尺相当于八寸。估算一下晏子多高?

  生:一米四几左右。

  师:“左右”用得好。(和该生的个头比较一下),也就这么高。

  生:晏子是矮了一点(笑)。

  生:矮是爹妈给的,模样不好是天生的。你说我没学问,我可以学,但这样侮辱我,还借着我的个头侮辱我的国家,要是我会很愤怒。

  师:可课文却是“晏子看了看”,没写出晏子的愤怒。

  生:韩信虽然看了看,但他没像晏子那样去反驳。因为韩信是一个忍辱负重、大智若愚,有非凡气度的人,他可能是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一个锻炼。所以韩信能成为一个将领。(教师顺势和学生读《胯下受辱》最后一段话。)

  生:无赖在韩信心里,根本不算回事。因为韩信有自己的志向,无赖只是针对韩信个人,所以凭韩信的性格,韩信忍受了侮辱。晏子呢,如果楚王侮辱是针对晏子个人的话,说不定晏子也会像韩信一样做,可是,晏子清楚自己的身份是使节,所以,晏子不能像韩信那样忍气吞声,他选择了马上反驳。

  师:好啊,从晏子的“看了看”,你看到了晏子的什么呢?

  生:晏子真了不起,太有智慧了!

  生:我觉得晏子的智慧是很冷静,而且也勇敢。你看,他受到楚王侮辱后,镇定自若,看了看,就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师:是啊,沉着是睿智的保证,勇敢是赢得尊重的前提。看似简单的“看了看”,让我们看到了小个子晏子的大智慧。也就是从这“看了看”,才使晏子的话有了底气,这是超越了晏子脾气和性格的勇气!回过头来读这句话。(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下面的两个故事中,晏子的语言背后,体现的智慧究竟在哪?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联系上下文读读晏子的话,看看这语言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力量。

  《晏子使楚》实录与点评——第二课时

  师:请同学们交流。大家注意倾听,看看他的见解与你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可以补充,可以升华。

  生:我说第二个故事。你看,楚王嘲笑齐国没人,就是说齐国没有人才,怎么派你这么个拿不出手的人来了呢。晏子是“拱了拱”手说,既是礼貌,又是不卑不亢。也许在“拱了拱”手的时候,低头想对策,但不让楚王发现。(板书“有礼”)

  生:请同学们注意,晏子用夸张的方法说自己国家人多的时候,确是“严肃地说”的,你看,本来夸张的事实就不是真正的,可晏子严肃地夸张,就不得不相信齐国的人多。

  生:还有,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回答楚王的。这是故意的,让你楚王先得意,一会就让你哑口无言。同时,还是给楚王足够的面子。

  生:再有,不但如此,晏子还说“敝国有个规矩”,不但把自己国家放在低处,还要说,不但我讲规矩,我们国家也懂规矩,不像你,作为一个国王竟然这样不懂规矩。

  师:那意思就是晏子和齐国做到了“规圆矩方”了。哈哈。再读读晏子说这句话的前后表现,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故意笑了笑”。我认为晏子故意笑了笑,是晏子笑楚王太狂妄了。但只是笑,不是发脾气。这就不是正面在讽刺楚王,他是在拐弯抹角地讥笑楚王。

  生:“故意”是说我们有目的地去做给别人看的事,所以,刚才晏子是“看了看”,现在是“笑了笑”,说明他缓解紧张的气氛,笑得非常轻松。

  生:晏子的笑也是自嘲呢。晏子承认自己个子矮,不中用,因为不中用的人派到下等国家,所以说楚国是一个下等的国家。

  师:而我们的国家人才多啦!用刚才学的成语,那叫——

  生: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

  师:我们看了多少广告,你看那些形象代言人,什么漂柔洗发广告的靓女啊,什么雅戈尔西服广告的酷男啊,总之一句话,要做广告代言人,那得——

  生:帅。而且要是国家外交官更是风度翩翩。可晏子个子就这么高,要形象,没形象,要个头,没个头。

  师:楚王啊楚王,你笑吧,你冷笑,嘲笑吧,你不是说我不中用吗?这是敝国的规矩,就让我这不中用的人——

  生:访问你这样的国家。(大笑)

  师:我就笑着和你说,一点都不生气。(笑)大胆想象,当时晏子的表情会是什么样?

  生:晏子一脸得意。

  师:但没有忘形。那就请你得意地说。(该生读“敝国有个规矩……”)

  师:表情没跟上去。注意,要通过声音让我们感受到晏子的得意,当然要有表情更好,这有促动思考的作用。(该生真的得意洋洋地读起来。掌声)

  生:幽默地笑。

  师:我们可要听听你的幽默啊!(生幽默地读起“敝国有个规矩……”来,还加了笑声。掌声热烈)

  师:你的幽默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们感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真是一笑解千“丑”,一笑解千愁。

  生:晏子是笑里藏刀(笑)。

  师:这个词我们要好好斟酌。你先想想,究竟笑里藏着什么。

  生:我觉得晏子有点故意傻笑,他是装出来的。(该生表演朗读。)

  生:我觉得可能是冷笑,因为楚王你冷笑我,我的笑是反攻、回敬。

  师:那就是说,这“冷笑”中是一脸严肃,请读。(该生的朗读很有特色。)

  师:就是这笑了笑,笑得那么轻松,那么潇洒,那么自信。谈笑间——

  生:樯橹灰飞烟灭。

  师:用今天的时髦词,那叫笑傲——

  生:江湖!(笑声)

  师:就是这笑了笑,我们感到,小个子的晏子也是潇洒倜傥,风度——

  生:翩翩,气质非凡。(掌声)

  生:晏子哟,才1米4左右,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我魅力无穷。(众大笑)

  师:刚才你说晏子笑里藏的是刀(对着刚才说“笑里藏刀”的学生说),晏子笑里藏着的究竟是什么?

  生:是剑!(大笑)

  生:(老师做了一个思考的表情)是晏子的智慧。

  师:所以,晏子的话才透着他的骨气!

  生:我想谈第三个故事。楚王故意叫武士押着齐国的囚犯从晏子面前走过,想让 晏子难为情。哪知晏子面不改色,非常冷静,而且用举例的方法反驳楚王,楚王又失败了。

  师:好,晏子是“面不改色”说这些话的。你发现的好。晏子不改的是什么?

  生:不改的依然是那份沉着和从容。(让学生用沉着的语气说晏子的那句典故“橘生淮南……”。)

  生:晏子一次次面对楚王的侮辱毫不胆怯,一次次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

  生:不改的是他对国家那种热爱的情怀。当楚王这样侮辱齐国的时候,他面不改色地和楚王对话,可以说做到了有礼有节。

  师:那就是说晏子由勇气,到骨气,上升到民族气节。

  生:因此,我认为不改的是他作为使节的这一重大责任。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的启发,我明白了,晏子还是原原本本的晏子。他什么都没有改变。是晏子的智慧和自重,赢得了自己的尊严,以及国家的尊严。总之,晏子作为个人也好,使节也罢,不改的是他的气节!(板书“有节”)晏子一次次受到侮辱,都面不改色,谁改了?(采取引读的方式)第一次,楚王让晏子钻狗洞,结果只好——

  生:吩咐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生:第二次,楚王冷笑说齐国没人了,怎么让晏子来。结果在晏子精彩的反击中,楚王只好陪着笑。

  生:楚王说齐国人在楚国偷盗,晏子用类比推理,结果楚王只好赔不是。

  师:相同一个“只好”,不同的是楚王越是侮辱晏子,就越一次次没面子,最后只好——

  生:赔不是。

  师:(课件)“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想象一下,楚王会怎么赔不是?

  生:楚王苦笑着说:“我原来想取笑……”。(生苦笑着读)

  生:楚王叹了一口气说:“我原来……”。(生读略)

  生:楚王后悔地说:“我原来……”。(生读很有味道)

  生:楚王惭愧地低下头说:“我原来……”。(生读略)

  师:(抓住该生追问)堂堂一国之君,你为什么说人家惭愧地低下头说?

  生:楚王能在大庭广众前承认自己错误,说实话,楚王毕竟是一国之君呀。

  师:能够在大庭广众面前承认错误,可爱之中也透着可敬,好难得的一国之君啊。(师用了几种不同的语气范读,掌声)

  生:说不定楚王会说,我再也不狂妄自大啦 ,你真聪明,我认输啦!(一片掌声)

  生:这是因为晏子真正做到了有理有据、有礼有节,才导致这个结果,不然楚王不会这么受教育的。

  师:是啊,世上没有一边倒的真理,强者不可以恃强,弱者也不可以示弱。弱者赢得尊重,不是靠施舍,不是靠等待,需要个人的实力争取。

  师:我们感到:一个人(板书)要获得尊重,不仅要讲外在的道德智慧,更要有内在的实力。(回扣这句:“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教师把这句话的句号变成叹号。引导读自己的味道。有的强调“尊重”,有的强调楚王的态度……)

  [摒弃技术化痕迹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跟人物形象作跨越时空的对话后,有效地张扬了个性,文本的语言成了学生自己内心情感的发抒。]

  师:晏子的使命最终胜利完成。虽然一波三折,但我们从中深深感受到作为个人的他,赢得了历史的尊重,所以,参考书这样评价晏子使楚的意义——(课件:“晏子在这次外交活动中表现出的智慧,给齐国赢得了尊重。”)

【晏子使楚教案】相关文章:

1.识字教案

2.《草》教案

3.《假如》教案

4.《对鸟》教案

5.《计算》教案

6.小班语言教案:古诗——春晓教案

7.大班美术活动教案

8.有趣的算式教案

9.高粱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