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教案

时间:2024-10-15 12:31:4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声律启蒙》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律启蒙》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声律启蒙》教案

《声律启蒙》教案1

  1.《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等。从单字对到双字对、多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和修辞的练习。在诸多版本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2.《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

  《对韵歌》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

  2.会写“虫、云、山”3个生字和提、撇折、竖折3个基本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

  【难点】读准“风、虫”的字音。

  《对韵歌》课文解析

  本课是根据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编写而成的韵文,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课文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借助对韵歌的形式,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初步感受汉语的音韵节奏,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对韵歌》共3句。第一、二两句以单字对的形式,包罗自然现象“云、雨、雪、风”和动植物“花、树、鸟、虫”。第三句是双字对的形式,呈现山清水秀和柳绿桃红的美丽景色。整篇课文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对韵歌》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7个生字中6个字是对韵歌中呈现的事物名称。“花”是第一次出现的上下结构的字。“虫”是翘舌音,需重点正音。南方地区的学生受方言的发音影响,容易把“风”读错,教师需要重点示范。由于学生还未学习拼音,主要靠多种形式的示范朗读来正音。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趣味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1)示范朗读,跟读正音。对韵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创设朗读的氛围,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跟着读,再模仿边拍手边读韵文,在诵读中掌握字音。

  (2)合作对读,认读生字。7个生字都出现在前两句的单字对中,特别是6个生字是两两相对的事物名称。教师可以借助生字卡片,与一位学生示范边对对子边找生字,然后引导学生同桌对对子。通过师生、生生找生字对对子,既认读生字,又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1)图文对照,理解字义。“鸟”字可回顾前一课的连线练习感受象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呈现象形字“云、雨、风、虫”的图片及古今汉字,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找到对应的图片和字。再引导学生结合字形,理解字义。

  (2)抓特点,形象化识记。引导学生在整体识记汉字的基础上,抓住每个生字的特点来识记。如,“雨”的四个点好像雨点从云朵里飘落下来;“风”中间的撇和点就像刮风的情景;“鸟”中间的一点好像它的眼睛,促进字形识记,字义理解。

  (3)组词拓展。如“花”,可以列举“玫瑰花、荷花、桂花、牡丹花、菊花、梨花”等词语,还可以列举生活中样子像花的词语“浪花、雪花、棉花、火花、礼花”等,在拓展中识记。其他词语列举:

  云:乌云、白云、彩云

  雨:暴雨、毛毛雨、雷雨

  风:东风、南风、北风

  可以结合生活,积累由熟字组成的新词,如“风雨、风云、对手、水花、火花、山花、花鸟”。

  2.写字。

  结合“虫、云、山”的书写,认识提、撇折、竖折3个新笔画。教师在示范时,要边示范书写,边说新笔画名称,让学生也跟着书空,帮助学生巩固笔画名称,记住笔顺。

  本课3个字书写要点:

  二、课文学习

  这是一篇节奏明快的对韵歌,读出节奏韵味是本课朗读的重点。同时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对子间的'对应关系,感受对韵歌呈现的美景。

  1.朗读指导。

  教师在范读时,可以把对应的事物名称略读重一点儿,“对”字轻读,让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感受汉语言的音韵美。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拍手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方式诵读。示范朗读时,要把声调读清楚,特别关注“风、虫、红”的韵母是后鼻音。在听读、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桌之间诵读,读准字音。

  2.理解运用。

  借助图画,感受对应关系。本课分单字对和双字对两种形式,分句朗读理解时,可根据课文内容出示相应的图画,引导学生发现对子间的关系。还可根据同一类别组成新词读一读,如“云雨、风雪、花鸟、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图文对照,想象理解。最后一句双字对,是本篇韵文学习的难点。对于“山清水秀、柳绿桃红”这两个词语的内涵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图片或微课分别呈现。让学生看着图,说说画中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教师重点点拨“清”和“秀”。

  通过单字对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对子间的相互对应,教学双字对时可以将“山清、水秀、柳绿、桃红”拆成“山、水、清、秀”等单个生字,借助生字卡片,引导学生单个认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单字对。例如,“山”对“水”、“清”对“秀”、“柳”对“桃”、“绿”对“红”,最后将生字组合成词语。

  对对子与成语、对联和古诗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可以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积累,在古诗、对联中寻找对子,尝试在不同的语境中诵读对子。

  《对韵歌》插图:做游戏(图片见word附件)

  《对韵歌》一至三句教学片段

  一、学习第一、二句,体会单字对

  1.教师朗读第一、二句,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呈现简笔画的“云、雨、雪、风、花、树、鸟、虫”,出示生字卡片“云、雨、雪、风、花、树、鸟、虫”,学生选择对应的汉字在画下摆一摆,初步理解字义。

  3.引导学生归类。教师出示“自然现象”“动物”“植物”3个词语,请学生将生字卡片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归类,发现“云、雨、雪、风”都是自然现象,“花、树、鸟、虫”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在听读、选图中理解文本。

  二、学习第三句,感悟多字对

  1.教师朗读课文第三句,让学生说说听到的事物。

  2.出示山清水秀水墨画和柳绿桃红水墨画,引导学生看图找对子。(山对水、柳对桃、红对绿、清对秀)

  3.引导学生发现柳对桃是植物对植物,绿对红是颜色对颜色,山对水是事物对事物。教师小结:同一类的字才可以对对子。

  三、迁移运用,尝试找对子

  1.出示课文《金木水火土》,请学生跟着音乐拍手读。请学生在其中找单字对。

  2.提问:花对鸟外还可以对什么?学生尝试对对子。

  让学生做游戏,在文中找对子,迁移运用。

  四、生生合作,熟悉课文

  1.学生诵读课文。

  2.借助板书,师生合作对对子。

  3.借助板书等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声律启蒙》教案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三、教学重点

  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我们将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同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四、教学措施

  1、知诗人,主要是了解诗人的姓名,朝代和诗人的简历,这一些可以事先让学生查阅资料,最好让学生自己回答。

  2 、解诗题,一般也可以有学生回答,太难的可以有老师讲解。

  3 、读诗句,先跟随录音机读,然后配音乐,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朗读。

  4、明诗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拆分,把诗句分为独立的词。(2)解释,解释词语,师生合作,学生自己能解释的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说。(3)合并,把经过解释了的词进行合并,产生一个初步的轮廓。(4)添加,主要是把缺少的成分添加进去。明诗意是一种直译的方法。

  5、悟诗情,在直译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诗的意境,对直译的东西进行加工,成为一篇现代的小散文。当学生加工成小散文的时候,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因为这一小散文有了学生自己的感情和见解。追求过分的标准和完美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 、背诗歌,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和背诵诗歌。一般情况下,学生当堂都能背诵。

  五、注意问题:

  添加,主要是把缺少的成分添加进去。明诗意是一种直译的方法。

  悟诗情,在直译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诗的意境,对直译的东西进行加工,成为一篇现代的小散文。当学生加工成小散文的时候,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因为这一小散文有了学生自己的感情和见解。追求过分的`标准和完美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背诗歌,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和背诵诗歌。一般情况下,学生当堂都能背诵。

  五、注意问题:

  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2、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3、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六、教学进度

  每周一课时

  第1课《声律启蒙》(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把握经典诵读的方式,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点:

  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准备:

  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二、简介《声律启蒙》。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长处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传统备课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2页

  七、活动广角:第3页

  八、成长袋: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_yu fu)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弘扬国学,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和进步所应承担的责任,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背诵能力最强,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让孩子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的拾遗补缺,更重要的是补上了人文教育这一大课在一个多月的《声律启蒙》教学中,使我更加意识到,应该倡导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经常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对学生会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给了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投身到中华民族心灵的深处,去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此外,在学习中,更应该注意的是:要剔除糟粕,留其精华、古为今用。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即将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声律启蒙》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和诵读,学生能够正确、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达到熟练地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教材注释,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教师的点拨与讲解,了解联句的对仗方法,以及知道属于"冬"韵的都有哪些字。

  3、在多种读中感悟句子对仗的方法,在反复读中领会课文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图片,引入故事《登幽州台歌》。

  二、音读。把课文读通顺。

  1.学生自由读课文。(积极主动地读)

  要求:自由读,轻声读,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方法:不会读的字或读音把握不准的.字,看注释找拼音或查字典解决。还可以在小组内请教解决。

  2.学生小组(四人一小组)内读。

  要求:一人读,三人听,正音。读通,读顺,扫除读音障碍。

  方法:先让后进生读,大家正音。再让小组内的小老师示范读。

  3.全班交流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激情饱满,奋发向上地读)。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断句的方法。

  要求:熟读全文

  方法:(1)轮流读,你一句我一句地读。可以是同桌对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与小组对读,大组与大组对读,也可以是单人与众人对读等,利用多种形式读。轮流读上一联句,对出下一联句。

  (2)学生领读(榜样效应,规范学生经典诵读)。让音色好,普通话好的学生,朗读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班内领读。

  (3)齐读:学生一齐读,熟读成诵。

  三、意读。领悟联句中的词的对应,理解课文大意。

  要求:读中领悟联句中的词的对应。

  方法:(1)读上一联句,对出下一联句。

  (2)找出联句中的对应词。

  (3)借助教材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先自主学习,

  1.教师介绍文中的人物故事及发生事件的背景。

  2.教师点拨与讲解,你在读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时,发现什么规律?

  四、情诗。领会课文的文化内涵。

  1.思考:从陈后主与汉中宗、曹植与刘勰的故事中,你得到了那些启发?

  五、美读。以赏析的眼光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

  1.合读:同桌合作读。对读、击掌读等,在两人游戏中读。

  2.赛读: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3.全班配乐诵读。

  板书设计

  陈子昂登幽州台

  对仗工整(上联与下联 ):

  单字对:仁——义

  双字对:芙蓉——芍药

  三字对:陈后主——汉中宗

  五字对: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

  七字对: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

  十一字对: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

  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声律启蒙》教案4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把握经典诵读的方式,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点: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从小做人,休坏一点。覆水难收,悔恨已晚。

  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当喜。

  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传统备课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0页

  六、活动广角:第11页

  七、成长袋:第12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一些道理,要多联系学生的生活,以规范他们的行为。

《声律启蒙》教案5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把握经典诵读的方式,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点: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传统备课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

  六、活动广角:第15页

  七、成长袋:第16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后反思:

  国学启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内容来看,很多字学生没有学过,仅题目就有两个字不认识,所以这节课需要把认字放在首位,在识字的基础上,再知道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再就是古文与现代文有一点的差距,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阅历本来就比较少,如何找到理解的突破口,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就需要考虑从学生的角度,找到理解句子的身边的事例,通过具体的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事例,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学生理解了句子,诵读就变得轻松多了。

《声律启蒙》教案6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把握经典诵读的方式,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点:

  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准备:

  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故国对他邦。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页

  六、活动广角:第7页

  七、成长袋:第8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后反思:

  在学习中,更应该注意的是:要剔除糟粕,留其精华、古为今用。

  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即将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声律启蒙》教案】相关文章:

月光启蒙教案09-30

《月光启蒙》教案03-27

《月光启蒙》教案必备【15篇】05-08

月光启蒙教案范文集合5篇10-29

《月光启蒙》读后感05-20

教案06-23

卫星比武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04-13

关于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案例02-03

大班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