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
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
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
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 、盖被子 ----- ?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指导思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口语交际课的基本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有活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初步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关于桥的课件;
2、学生搜集桥的图片;
3、学生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图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这几天大家都忙坏了,又是搜集桥的图片,有是画桥,那大家肯定
道我们今天这节课是与什么有关的啦?
生:桥
师:好,那我们就给这节课起个名字叫:桥。(老师板书:桥)老师也搜集了不少桥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呢?
生:想
2、播放有关桥的课件(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等)
师:刚才你们都看到哪些桥呀?
生:木桥,竹桥,石桥--------
师:是呀,桥的世界真是太丰富了,在这么多桥中,你最喜欢什么桥呢?(先同桌练说,再指名说;引导学生先说喜欢的桥的名称,再说喜欢的原因)(引:1、她是怎么把这座桥说得好的?2、她说的好这座桥有什么秘密呢?3、她又是为什么说的这么好,引起了你们这么热烈的掌声呢?4、她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3、小结过渡:小朋友你们精彩的发言让黄老师了解了你喜欢的桥,随着科学的发展,桥也不断在变化,同学们你们充满想象力的小脑袋瓜里,想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未来)请你们把设计的“未来的桥”的图纸高高举起吧!
二、语言训练,传授方法
1、指名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师生、生生模拟对话。
师:某某同学,你设计的桥是什么桥呀?
生:我设计的桥,名字叫“避难桥”只有我们小朋友才看的见,每次爸爸妈妈打我的时候,我就躲进去吃零食,打电子游戏、睡觉。
(下面的同学对他的设计提问)
生:它有什么特点呀?(或什么用途呀?)
生:我给你提一个建议,可以把它设计的更美观一些!
(再找几个同学说说,然后小组交流)
(1)我设计的`桥,名字叫“动画城桥“,如果你想见动画世界里的明星,就来我们的动画城吧,它会让你一夜之间美梦成真,与你的偶像零距离接触,你瞧,这是蜡笔小新、哈里波特。
(2)我设计的桥,名字叫“美食桥”,桥身是用巧克力做的,桥栏杆是冰淇淋,其它部分都是各式各样的美食——哇,香死我了!
(3)ufo桥,我在上面安放一个高科技装置,瞧,就在这座桥的底部,每当发大水的时候这座桥就会向飞碟一样飞起来。
2、引导学生归纳交际的基本方法:先介绍桥的名称,再说桥的特点或用途。
3、在小组内评出“最佳设计者”
师:好,各位,下面我们将在这里举行一个隆重的,惊心动魄的奥斯卡桥梁颁奖典礼,下面所有的孩子都荣幸地获得本届奥斯卡桥梁比赛的入场券,在这样的盛会上,我们可以颁什么奖呢?各位,下面我们将在这里举行一个隆重的,惊心动魄的奥斯卡桥梁颁奖典礼,下面所有的孩子都荣幸地获得本届奥斯卡桥梁比赛的入场券,在这样的盛会上,我们可以颁什么奖呢?谁来提一提?(1、你得意思是说给他平一个美观奖;2、你想的太特殊了,黄老师备课的时候都没想到这一点,黄老师把它记下来。3、你和黄老师想到了一块,对于这些表现突出者我们一定要设一个特殊奖项,“小小桥梁的设计师”是不是也能代表你们心中的想法)[
三、再创情境,扩展训练。
1、师:在黄冈市长江河面上,不久还可能会建起鄂黄长江二桥,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设计推荐给市长伯伯呢?以小组为单位,把评选出来的“未来的桥”图样讨论以下,该怎么样向市长伯伯介绍,才能让他采用你们的设计方案。
2、各小组汇报,交流。
3、小组间交流
(1)每组选一个向市长伯伯(一生扮演),介绍本组的“未来的桥”设计方案,介绍后将图贴在黑板上。
(2)其他小组对他们进行质疑(从桥的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
4、颁奖仪式。
四、回顾历史,升华感情。
1、总结这节课,老师给学生寄予希望。
2、欣赏黄冈各地的桥(多媒体演示桥的图片并配乐以及书法“桥”字)让学生在音乐中即感受历史,有能欣赏书法。
五、课后延伸
将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方案介绍给家人或好朋友,并动手制作桥的模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 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5.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6.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设计理念:
引发质疑,以疑导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同时注意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引导学生领悟关键语句,把握文本精髓。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自学法、情感教学法情、导读教学法
一、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1.教师导入:《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投影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xx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
二、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
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2、认识蜻蜓等带虫字旁的字,会写蚂蚁两个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模仿课文编儿歌。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蜻蜓等带虫字旁的字,会写蚂蚁两个字。
3、难点:(1)学编儿歌。(2)解释宫殿这个词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夏天快到了,你们喜欢吗?谁来说说夏天有哪些有趣的事?
2、是啊!夏天的确非常有趣,一些小动物也觉得夏天很有趣出示课件(课文里动物活动的场面)
你们仔细看看,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3、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有位小诗人把它们有趣的活动编成一首儿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识字4》。请大家打开P57
过渡:看到这么美的儿歌,你们一定很想读了。那在读课文的时候,如果碰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请你们找出儿歌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小动物?用你们喜欢的符号把它画出来。
3、边提问边贴动物图
过渡:刚才你们读得很认真,不知有没有把字音读准确,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
(三)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
2、全班齐读
过渡:要是老师给这些生字宝宝换个位置,你们还认得它吗?(出示课件)
3、看课件读带音节的五个动物名字。
过渡:如果老师把这些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你们还认得它吗?
4、出示课件没带音节动物的名字。
过渡:请你们擦亮眼睛,仔细看看有什么发现?
5、让同学说说有什么新发现?(都是虫字旁,都是形声字)
过渡:看来你们的眼睛真亮,一下子就被你们发现了。其实带虫字旁的字很多,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动物,它们也带虫字旁,你们看出示动物带名字的课件
6、请一个同学带领全班同学读一遍(读完强调同学再查查带虫字旁的字,下节课交流)
过渡:同学们真棒,一会儿就学了这么多字,现在让你们再读读课文,一定能读得更好。
(四)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问:你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不理解的?(重点解释宫殿这个词)
3、指名读
4、小组读
5、分角色读
6、引读老师指着课件的动物。如:师读蜻蜓,学生读半空展翅飞。
7、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自己喜欢的动物,想想怎样配上动作,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8、请六个学生带着头饰上台表演读
过渡:看到你们表演得那么棒!老师想当一回记者来采访一下
9、记者采访蚂蚁和蝌蚪:如蚂蚁你好,我是电台的记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蚂蚁?(教育孩子要团结友爱;要爱护益虫。)
10、全班表演读
过渡:这位小作家真是太棒了!能写出这么美的儿歌,要是让你们也来编一编怎么样?如什么动物在那里干什么?
(五)学编儿歌(如果学生不会的话,可让学生先讨论,再交流。)
过渡:看来我们小朋友不输给那位小作家,可称得上是一位小作家了,要是把你们今天编的收集起来,也是一篇很美的儿歌了。
(六)写生字
老师手里有两个生字宝宝,我们不仅要能认识它,还要会写。
问:那怎样才能写好它呢?(看准每个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
1、老师示范,学生书空
那你们在写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强调写字姿势)
2、学生练写(写完同桌互相交流,如果对方写的比你好,你要向他学习,如果写得不好,你可以给他提个建议,哪一笔应该怎样处理,才会写得漂亮)
(七)小结
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学会很多带虫字旁的字;课文又读得那么好;还学会了编儿歌,真是很了不起。回去把你们今天编的儿歌写下来,读给爸妈听一听。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考虑,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通过回顾,让同学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维护环境。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维护环境?还从课文内容中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
师:本组课文,作者以环保为主题,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维护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身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实际,深入考虑”的读书方法,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联系《只有一个地球》,小组内交流自身的读书收获和体会,体会联系实际,深入考虑”的读书方法。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走入文里,披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读书方法。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身的体会和感悟,如何掌握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深入考虑去理解课文内容。
[评:对本组课文进行了回顾,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同学课外查询资料情况,了解到同学的`知识掌握情况。]
日积月累
(1)在许多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关于节约和珍惜方面的名言警句,给我们启发很大,从以前我们的学习积累中,你积累了哪些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抽生背诵。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缺乏。)
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维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身。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a同学自由吟诵。
B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身体会或感受,明白环境维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教师展示搜集的资料。(略)
(3)背诵并积累这些标语版和口号。
(4)交流课外收集的环保宣传标语。
[评:教学循序渐进,遵循了同学的学习规则,放手让小朋友自身考虑,留足了空间,让同学自主学习,受到教育]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是玻璃的种类不仅仅是我们见到的最普通的那种,还有许多新型的玻璃,你知道有哪些吗?它们又有什么用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几种新型玻璃。
二、板书课题
提问:“新型”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生字词
1、注意读音:殊、即
2、字形:碎。
3、形近字同音字:
4、教师结合课文,理解文中的词语:陈列、博物馆、企图、犯罪、特殊、即使。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一课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教师板书:
夹丝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提问: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总结:
全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及它们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思考
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它们的特点,作用是什么?在文中画出。
三、学生分小组交流,并填表。
四、全班交流并展示图表
五、结合表格内容,读课文,概括段意。练说几种新型玻璃的自述。
六、练习朗读一至五段。
七、学习第六段,理解“正在、将会”两个词。
八、提问:
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对全文起什么作用?
九、教师总结全课。
学习了本课我们应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后为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词语的作用。
2、想象炮手当时的心情。
3、理解炮手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理解炮手与将军对话时的复杂心情。
2、 理解重点词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看图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觉得炮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明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他为什么还要开炮?
二、细读感悟
1、作为一个炮手要亲手炸毁自己世界上仅有的`一点财产,这是件多么痛心的事,那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炮手痛苦的心情?自渎课文,画出有关词语。
2、为什么炮手的神态由苍白到煞白最后变得惨白?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笔画下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3、仅仅是因为炮手当时害怕炸了自己的村子而紧张得脸色变得苍白了吗?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原因?
4、那为什么炮手的脸色又由苍白变为煞白、惨白?
5、当将军让他对准那个房子开炮时,他的脸色为什么一下子又变得惨白了?
6、出示句子
裹着大衣…… 炮手的前额……
读一读这两句话,边读边体会,为什么一样的天气却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学生畅所欲言,边读边画词语 ,找句子画下来。
7、多么残酷的战争,面对这痛苦的抉择和无奈,炮手必须执行这个命令,因为他是一名军人,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体会不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就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身临其境的去体验一下战争的残酷吧!
8、分角色朗读。
9、这时候不开炮行不行?如果不开炮会怎样?
10、随着一声炮响,炮手的家消失在浓浓的硝烟中,硝烟过后将军和炮手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11、看图体会将军的动作。
12、此时你想对炮手说些什么?
三、总结
正因为有了这样伟大的炮手和像他一样为了国家的利益甘于默默奉献的爱国战士,战争才取得了胜利。让我也向这些伟大的士兵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精选】08-18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经典】05-06
[经典]语文教案09-23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