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花教案优秀

时间:2024-09-12 12:17:5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识花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花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花教案优秀

认识花教案优秀1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马上要上小学了,为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准备。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认识时钟。

  2、学习认识整点和半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认识时间,并区分整点和半点。

  活动准备

  时钟模型一个。

  活动过程

  一、理解什么是时钟?

  1、开始时老师先唱一首时钟歌,听一听时钟有什么用途?滴答滴答当当当,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出示时钟模型,看,我们认识它吗?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时钟?

  二、 认识时钟

  1、 认识钟面,看时钟上面有什么?

  有1—12个数字,两颗针,长针和短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这两颗针都是顺时针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

  2、 认识整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指着1点、9点、12点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的`针。

  3、 认识半点,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点半。(指着1点半、9点半、12点半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半的针。

  4,幼儿都到钟面上进行练习,试着拨针认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我们把一天生活的作息时间也进行了演练,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学习时间,上学放学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认识花教案优秀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

  学生1:××高,×××矮。

  学生2:××轻,×××重……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

  学生1:……

  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闪动)

  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

  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

  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

  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

  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

  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

  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

  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

  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

  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学生1:2倍。

  学生2:3倍。

  学生3:1倍。

  教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可以用学具摆,用嘴说,动手写。4人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生独立活动后进行交流)

  学生1:我认为是3倍,因为对齐后,右边还剩3个。

  学生2:看几倍应该是看6里面有几个3这么多,不是看还剩几个。

  学生3:可以这样摆一摆。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让人一看就知道6是3的2倍。

  学生4:我认为应该是2倍,因为6÷3=2,6里面有2个这样的3,所以6是3的2倍。

  学生5:我是想口诀“二三得六”,说明6里面有2个3,所以是两倍。

  学生6:多了一个这么多,是不是1倍?

  学生7:我认为是多了1倍……

  教师:小朋友们运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真棒!正像大家所说的,看6是3的几倍,关键是看6里面有几个3,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倍。

  2.巩固练习

  教师:我们接着摆,第一排不变,第二排摆4个这么多。用倍比较怎么说?(4倍)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一看就知道。第二排里面有4个第一排这么多,所以是4倍。

  学生2:12÷3=4这个算式说明了12是3的4倍。

  教师:如果第二排是21个呢?

  学生1:不够摆,怎么办?

  学生2:能不能不摆?我能知道21是3的几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3:21÷3=7,说明21是3的7倍。

  教师:的确,当不够摆时,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更方便、更简洁。

  教师:现在将第二行多余的小棒去掉,两行都是3个,用“倍”可以怎么说?

  学生4:1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4:第二行只有1个3,所以是1倍。

  教师:当两个数一样多时可以用1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1)12÷312÷212÷1

  教师:看来生活中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常常用到“倍”这位朋友,你们看小叮当买水果时也用到了它。

  (出示情境图片)

  教师:小叮当家里买了水果,苹果有3个,草莓有12个,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算式是:12÷3=4。

  教师:小叮当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6倍。算式是:12÷2=6

  教师:小叮当再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12倍。算式是:12÷1=12。

  教师: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当草莓的个数不变,苹果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草莓与苹果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2)()÷()=3

  教师: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

  教师:你们喜欢吃糖吗?

  学生:喜欢。教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大一个小,我不知道里面各装了几颗糖,我只知道大盒子里的颗数是小盒子里的3倍,猜一猜大盒子里可能有几颗,小盒子里可能有几颗,猜中有奖。

  学生1:大盒子里有12颗,小盒子里有4颗。

  学生2:大盒子里有3颗,小盒子里有1颗。

  学生3:大盒子里有18颗,小盒子里有6颗。

  学生4:大盒子里有24颗,小盒子里有8颗。

  (3)()÷()=()

  教师:“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悄悄地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请两小组站起来。观察男生和女生用“倍”比较怎么说?

  学生: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

  教师:在他们中间你还能找出那些量是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的?

  学生1:戴红领巾的3人,没戴红领巾的3人。戴红领巾的人数是没戴红领巾人数的1倍。

  学生2:短头发的5人,长头发的1人,短头发的人数是长头发人数的5倍。

  学生3:没戴眼镜的4人,戴眼镜的2人,没戴眼镜的人数是戴眼镜人数的2倍。

  教师:小朋友们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4人小组相互说一说。

  (小组交流)

  学生1: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今年的年龄的4倍。

  学生2:教室里电灯有6盏亮着,有2盏灯没有亮,亮着的电灯数量是没有亮灯的3倍。

  学生3:我有4支铅笔,小明有2支铅笔,我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2倍。

  三、反思小结

  (出示饼干图与鱼图)想一想:鱼的质量是饼干的几倍?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结束语:小朋友们,只要你能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体会到数学王国里景色的迷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我们一起踏上幸福快车,去感受愉快的数学之旅吧。

认识花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1、巩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创造想象以及动手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能用平面图形拼图。

  教学难点:

  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关键:

  弄清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本质上的区别 课前准备 水彩笔及各种立体图形的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础知识

  1、复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你知道哪些立体图形?哪些平面图形?

  二、完成书中相关习题

  1、36页1说说这图中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请你按书上的颜色图色。

  2、36页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图形?填上个数。四人小组自由用立体图形搭积木,交流自己用了几个什么立体图形?

  3、3 6页3数一数各平面图形有几个?你是怎么数的?教学生要按一定顺序数,才不会漏数。

  4、3 7页4自由拼平面图形,看谁拼得漂亮,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是用什么几个平面图形拼成的。

  5、3 7页5一组一组出示图形,圈出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出示实物来验证。

  提问式复习学过的知识,勾起回忆。

  辨认及操作中进一步巩固知识。

  交流中学会数的方法。

  加深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联系的认识。

  三、出示实物,动手操作。

  1、出示立体图形,说说你能看到哪些平面图形?

  2、同桌自己摆各种图形,请对方数数各有几个什么图形?

  3、做习题册中练习。

  四、小结

  拼摆中加深。

认识花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3. 进一步发展同学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4. 培养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丈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课件,纸尺,直尺,卷尺,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了!你现在有多高,知道吗?

  生1:我1米32厘米。

  生2:我1米37厘米。

  ……

  师:请大家估一估,××有多高?

  生1:××大约有1米30厘米吧!

  生2:××高1米35厘米。

  ……

  答:答案不统一,要想准确地知道他的身高怎么办呢?

  生:量一量。

  师:谁能帮他丈量一下?(指名3人用卷尺丈量,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丈量结果。)

  板书:1米39厘米

  师:刚才谁估测的比较接近1米39厘米?

  师:这里面有我们学的几个长度单位?

  生:两个,米和厘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米长的纸条)

  1厘米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厘米长的纸条)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米等于100厘米。

  [评析:本节课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由谈话引入,围绕着同学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亲切、自然,切合实际,同学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只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又巧妙地进行了旧知的复习,为后边的新知研讨打好了知识基础。]

《认识花教案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认识花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认识时间教案[优秀]07-08

《小数认识》教案优秀05-30

《圆的认识》教案优秀07-19

《倍的认识》优秀教案07-31

圆的认识教案优秀07-29

《花钟》优秀教案11-30

(优秀)《金色花》教案06-17

认识比教案12-11

倒数的认识教案02-11

认识蔬菜教案01-08

认识花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花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花教案优秀

认识花教案优秀1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马上要上小学了,为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准备。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认识时钟。

  2、学习认识整点和半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认识时间,并区分整点和半点。

  活动准备

  时钟模型一个。

  活动过程

  一、理解什么是时钟?

  1、开始时老师先唱一首时钟歌,听一听时钟有什么用途?滴答滴答当当当,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出示时钟模型,看,我们认识它吗?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时钟?

  二、 认识时钟

  1、 认识钟面,看时钟上面有什么?

  有1—12个数字,两颗针,长针和短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这两颗针都是顺时针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

  2、 认识整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指着1点、9点、12点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的`针。

  3、 认识半点,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点半。(指着1点半、9点半、12点半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半的针。

  4,幼儿都到钟面上进行练习,试着拨针认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我们把一天生活的作息时间也进行了演练,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学习时间,上学放学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认识花教案优秀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

  学生1:××高,×××矮。

  学生2:××轻,×××重……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

  学生1:……

  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闪动)

  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

  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

  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

  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

  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

  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

  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

  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

  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

  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学生1:2倍。

  学生2:3倍。

  学生3:1倍。

  教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可以用学具摆,用嘴说,动手写。4人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生独立活动后进行交流)

  学生1:我认为是3倍,因为对齐后,右边还剩3个。

  学生2:看几倍应该是看6里面有几个3这么多,不是看还剩几个。

  学生3:可以这样摆一摆。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让人一看就知道6是3的2倍。

  学生4:我认为应该是2倍,因为6÷3=2,6里面有2个这样的3,所以6是3的2倍。

  学生5:我是想口诀“二三得六”,说明6里面有2个3,所以是两倍。

  学生6:多了一个这么多,是不是1倍?

  学生7:我认为是多了1倍……

  教师:小朋友们运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真棒!正像大家所说的,看6是3的几倍,关键是看6里面有几个3,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倍。

  2.巩固练习

  教师:我们接着摆,第一排不变,第二排摆4个这么多。用倍比较怎么说?(4倍)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一看就知道。第二排里面有4个第一排这么多,所以是4倍。

  学生2:12÷3=4这个算式说明了12是3的4倍。

  教师:如果第二排是21个呢?

  学生1:不够摆,怎么办?

  学生2:能不能不摆?我能知道21是3的几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3:21÷3=7,说明21是3的7倍。

  教师:的确,当不够摆时,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更方便、更简洁。

  教师:现在将第二行多余的小棒去掉,两行都是3个,用“倍”可以怎么说?

  学生4:1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4:第二行只有1个3,所以是1倍。

  教师:当两个数一样多时可以用1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1)12÷312÷212÷1

  教师:看来生活中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常常用到“倍”这位朋友,你们看小叮当买水果时也用到了它。

  (出示情境图片)

  教师:小叮当家里买了水果,苹果有3个,草莓有12个,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算式是:12÷3=4。

  教师:小叮当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6倍。算式是:12÷2=6

  教师:小叮当再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12倍。算式是:12÷1=12。

  教师: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当草莓的个数不变,苹果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草莓与苹果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2)()÷()=3

  教师: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

  教师:你们喜欢吃糖吗?

  学生:喜欢。教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大一个小,我不知道里面各装了几颗糖,我只知道大盒子里的颗数是小盒子里的3倍,猜一猜大盒子里可能有几颗,小盒子里可能有几颗,猜中有奖。

  学生1:大盒子里有12颗,小盒子里有4颗。

  学生2:大盒子里有3颗,小盒子里有1颗。

  学生3:大盒子里有18颗,小盒子里有6颗。

  学生4:大盒子里有24颗,小盒子里有8颗。

  (3)()÷()=()

  教师:“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悄悄地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请两小组站起来。观察男生和女生用“倍”比较怎么说?

  学生: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

  教师:在他们中间你还能找出那些量是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的?

  学生1:戴红领巾的3人,没戴红领巾的3人。戴红领巾的人数是没戴红领巾人数的1倍。

  学生2:短头发的5人,长头发的1人,短头发的人数是长头发人数的5倍。

  学生3:没戴眼镜的4人,戴眼镜的2人,没戴眼镜的人数是戴眼镜人数的2倍。

  教师:小朋友们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4人小组相互说一说。

  (小组交流)

  学生1: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今年的年龄的4倍。

  学生2:教室里电灯有6盏亮着,有2盏灯没有亮,亮着的电灯数量是没有亮灯的3倍。

  学生3:我有4支铅笔,小明有2支铅笔,我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2倍。

  三、反思小结

  (出示饼干图与鱼图)想一想:鱼的质量是饼干的几倍?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结束语:小朋友们,只要你能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体会到数学王国里景色的迷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我们一起踏上幸福快车,去感受愉快的数学之旅吧。

认识花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1、巩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创造想象以及动手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能用平面图形拼图。

  教学难点:

  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关键:

  弄清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本质上的区别 课前准备 水彩笔及各种立体图形的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础知识

  1、复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你知道哪些立体图形?哪些平面图形?

  二、完成书中相关习题

  1、36页1说说这图中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请你按书上的颜色图色。

  2、36页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图形?填上个数。四人小组自由用立体图形搭积木,交流自己用了几个什么立体图形?

  3、3 6页3数一数各平面图形有几个?你是怎么数的?教学生要按一定顺序数,才不会漏数。

  4、3 7页4自由拼平面图形,看谁拼得漂亮,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是用什么几个平面图形拼成的。

  5、3 7页5一组一组出示图形,圈出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出示实物来验证。

  提问式复习学过的知识,勾起回忆。

  辨认及操作中进一步巩固知识。

  交流中学会数的方法。

  加深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联系的认识。

  三、出示实物,动手操作。

  1、出示立体图形,说说你能看到哪些平面图形?

  2、同桌自己摆各种图形,请对方数数各有几个什么图形?

  3、做习题册中练习。

  四、小结

  拼摆中加深。

认识花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3. 进一步发展同学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4. 培养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丈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课件,纸尺,直尺,卷尺,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了!你现在有多高,知道吗?

  生1:我1米32厘米。

  生2:我1米37厘米。

  ……

  师:请大家估一估,××有多高?

  生1:××大约有1米30厘米吧!

  生2:××高1米35厘米。

  ……

  答:答案不统一,要想准确地知道他的身高怎么办呢?

  生:量一量。

  师:谁能帮他丈量一下?(指名3人用卷尺丈量,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丈量结果。)

  板书:1米39厘米

  师:刚才谁估测的比较接近1米39厘米?

  师:这里面有我们学的几个长度单位?

  生:两个,米和厘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米长的纸条)

  1厘米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厘米长的纸条)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米等于100厘米。

  [评析:本节课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由谈话引入,围绕着同学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亲切、自然,切合实际,同学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只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又巧妙地进行了旧知的复习,为后边的新知研讨打好了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