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07 11:46:0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汇总[8篇]

语文教案 篇1

  1、重点:

  ⑴ 理解课文题目“再塑生命”的含义,结合海伦简介资料和课文中“当时的我,经过几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的描述,弄清课题的含义。

  ⑵ 课文既展示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又凸现海伦自强不息的进取形象,叙述中有议论抒情,感情真挚。我们多读课文多去品析,那样我们才会较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⑶ 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一个残疾儿童,她心里想着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不妨在边读边想这些问题时,加深对语言的感受。

  ⑷ 海伦作为盲聋哑的残疾人,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那么,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快乐、光明、健康之中的人,该怎样从海伦身上汲取精神食粮呢?大家在阅读中,也要思索这个问题。

  2、难点: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⑴ “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

  ⑵ 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⑶ 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4、积累对联。

  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课时目标】

  1、第一课时: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第二课时: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第三课时:

  学会正确修改自己的作文。

  4、第四课时:

  ⑴ 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⑵ 积累对联。

  ⑶ 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渎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2、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4、积累对联。

  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

  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

  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

  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

  ⑴ 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⑵ 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2、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4、总结。

  二、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2、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生上台表演。

  4、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

  1、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⑴ 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⑵ 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⑶ 师生小结。

  ⑷ 再读。

  2、练习:

  ⑴ 生自由读:

  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⑵ 师生再读。

  ⑶ 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妈妈的爱》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并用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妈妈平日的`爱,懂得要尊重关心父母不让父母操心。

  教学重点:体会诗的感情,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并用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随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妈妈的爱”。

  二、自学初读课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识字。

  三、识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让我考考你”

  四、交流

  1、分小节感知

  2、妈妈的爱是什么?从哪儿能看出妈妈的爱?

  3、自主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自选小节读文。并讨论:妈妈的爱是什么?从哪儿能看出妈妈的爱。

  五、诵读通过朗读,背诵课文,感受妈妈的爱。

  六、评价。

  自主、全方位评价。

  七、写字

  1、认读生字卡片并扩词

  2、同桌合作,自认识较简单的字

  3、向困难挑战。

语文教案 篇4

  一、设计思路:

  《春雨的色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课文文质兼美,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色彩斑谰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根据教材特色和儿童的心理特点,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精神,我在教学上紧扣"自主——合作——感悟——积累"八个字,努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16个字。

  2、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喜欢春雨的思想感情。

  4、态度: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逐渐养成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制作的课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

  四、教学难点:

  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五、教学准备:

  1、课文录音。

  2、燕子、麻雀、黄鸳的图片和头饰。

  3、搜集描写春天的`成语、古今诗人的诗歌。

  4、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在课前口语交际时,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成语,把学生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好春光的意境之中。

  2、满怀激情地导入:春姑娘己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而且还带来了一位可爱的小妹妹,你们知道她的小妹妹是谁吗?

  3、春雨多美啊,它到底是什么颜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

  《春雨的色彩》(板书课题)。

  (二)自主读书,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先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手指课文,看谁听得最认真,指得最准确。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会认的生字打上五角星,圈出不会认的生宇,间同桌请教后多读几遍。

  3、学生按四人分组合作读书,会读的给不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棒!

  4、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抽学生试读课文。(实物投影课文内容)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同学读课文(激励评价)。

  5、谁愿意和他比一比?谁读得好?给他们评一评。

  6、小组合作识字。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互相帮助认识这里面的十二个字。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认得多,认得准

  7、你能给生字找找朋友吗?指名学生说。(丝线、有线、谈论、议论、有趣、兴趣、问题、题目、底下)

  8、开火车组词读生字。

  9、分组读课文。同学们真聪明,会认识这么多的字了,我们来进行分小组读课文比赛,每小组派一组读得最好的同学上来读,老师还送礼物呢!(出示五角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0、写字指导。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本课要写的六个字,有两个人字旁的字"你、们",两个绞丝旁的字"红、绿",两个草字头的字"花、草"。教师重点指导一个,掌握偏旁的写法,然后放手让学生揣摩、练习。

语文教案 篇5

  一、诵读歇后语,日积月累

  1.导言:喜羊羊今天给我们带来几幅图画谜语呢,谁能猜出每幅画的谜底?

  (1)出示图片:小葱拌豆腐。

  导学:大家看看这盘菜的颜色,用一个词来形容。

  预设:又青又白、绿白相间、清清(青青)白白……教师给出一清(青)二白。

  (2)出示:竹篮子打水、芝麻开花、十五个吊桶打水图片。师生交流共同猜谜语。

  2.引学:刚才我们猜的是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像谜底。

  (1)请你读一读教材中的歇后语,对照图片体会其中的含义。

  (2)同桌对读歇后语,一人读前一部分,一人读后一部分。

  (3)出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学生齐说后一部分。

  3.拓展其他歇后语。

  (1)出示几个课外歇后语,小组交流学习,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直到全组同学都会朗读为止。

  (2)借助图片指导学生边读边理解,最后熟读成诵。

  4.小结:歇后语的种类有很多,有谐音类、喻事类、喻物类、故事类等,内容广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集。

  二、共同阅读,感悟道理

  1.导言:一个晴朗的.日子,乌鸦找到了一片肉站在大树上,正准备回家喂宝宝,却遇到了树下寻找食物的狐狸。(出示:短文插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配图播放故事)

  2. 学生初步了解短文内容。教师出示字卡,指导学生学习发音易错的生字。

  3.指导朗读短文,把短文读得正确、流利。

  4.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狐狸几次对乌鸦说话?乌鸦有什么表现?画出狐狸的话读一读,想想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话,乌鸦为什么上当受骗,通过这个小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讨论交流:如果今后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回家和大人一起朗读《狐狸和乌鸦》这个小故事,并把你学到的内容讲给大人听。

  2.把搜集到的歇后语和同伴交流一下,看看谁记得多。

语文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我的信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随笔。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

  本文是对玛丽居里一生的回顾,内容简单。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搜集整理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确立三个目标。(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对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提出“还要练习朗读”的要求。朗读课文既能矫正语音,提高阅读水平,又可以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把握内容,领悟语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新课标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与崇高,心灵会受到感染,荡起以她为楷模,向她学习的涟漪,从而立志献身科学。

  3、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写作与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因此确立该目标。

  三、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对居里夫人的简介采用问题“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导入,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作形象感知。

  出示第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检查预习:

  问题是:(出示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茧 蹂躏 懊恼 猝然 奢望 魅力 获益匪浅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字词的检查主要为课文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交流玛丽居里的材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也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五名学生分段读,让学生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教师就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点评指导。(如: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迹?线索是什么?

  (2)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 的人。

  这样带着问题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课程标准(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四)问题探究:

  新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名人精神,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新课标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理念相吻合,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提出两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

  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2、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新课标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展示更全面,完美,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是: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申请专利,仅第24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有8项专利通过初审,即将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报批。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对中小学生申请专利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发表建议。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关心学校、本地区的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的理念相吻合。这一环节能衡量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对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作业:(多媒体出示)

  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作业的设置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基础,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基本内容导入,帮助学生回顾知识。齐声朗读课文既可检验学生读的能力,又可为本课时的目标达成做铺垫。

  (二)多媒体出示目标:

  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三)问题研讨:

  问题是:

  1、本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找出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给自己触动最大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把握语言特点,品味体会语言的涵义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开始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两个自主性的问题,直奔目标,学生也易掌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语言实践活动:

  问题是:请朗读体会下列可作为格言警句的句子,体会语言特点,模仿其中的任何一句写出自己的名言。(请2—3名同学到黑板写出自己的格言,并注上名字。)例句:

  1、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2、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3、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4、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设计这个拓展练习,意在落实本课的工具目标,检验一下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本文质朴平实的.语言特点。另外学生自由选择一句进行仿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和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并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梳理存入自己的资料库。

  2、积累摘抄并背诵文中有关可作为名言警句的句子。

  这一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丰富自己的素材,拓宽知识面,为写作打基础。积累语言,背诵一些经典名言,也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自评:

  在说课之前,我曾组织学生试讲过。通过试讲,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整个教学过程都较成功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课内外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以居里夫人的自述为主,但关于居里夫人的其他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课外各种媒体中去采集。另外作业的设置,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也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果通过这样的组织养成学生会采集信息、爱阅读报刊、能根据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的习惯,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受益匪浅。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如“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怎样看待中学生申请专利的现象”都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他们有话可说,氛围很是浓烈。写的训练体现在模仿句子写名言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体现学生的不同个性,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

  2、遵循认知规律,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学生对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感受由占有文字材料到内化为学生自己献身科学的激情,由品味语言特点到模仿运用,层次明晰,目标较易达成。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自主性除表现在课前搜集资料外,在“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 怎样的人。”“模仿例句写名言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回答其中的问题除了要把握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其次,无论是对语句的理解还是简要地说明理由、评价现象,都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自主选择进行表达。

  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的问题上,只有相互合作讨论得出的答案才能表述得更全面,更完整,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探究性学习更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及各个问题的回答,都是由陌生到熟悉,由未知到已知。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爱动脑,不断深入探究问题的结果。

  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在整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起到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作用。

  以上是我实施《课程标准》,实践《我的信念》一课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亿”“旗”“洁”4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还记得刚过去的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国庆节)

  2、是呀!十月一日国庆节是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大家都开开心心地在愉快的假期中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呢!

  3、出示课题:欢庆

  过渡语: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欢庆》

  (1)出示“庆”:哪位同学能读准这个字?

  (2)细心的小朋友们,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读音?

  (3)请你跟老师读:

  qìng——庆

  (4)开火车读

  (5)同学们读得真好。整齐地把课题开心地读一读(9、欢庆)

  二、初读识字

  1、教师示范读

  过渡语: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回味一下国庆假期中的欢乐。想想,你仿佛从课文中看到了人们怎样的.欢乐场面?

  2、学生自由读文,拼读生字

  过渡语:同学们说得真好。生字宝宝们都争着想认识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呢!我们快来和他们交朋友吧!

  请大家自己把课文读一读,将黑板上的生字多拼读几次,把字音读准。

  3、小老师带读生字

  4、汇报生字学习情况:在这些生字里,你发现哪些音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5、齐读词语(去拼音)

  6、同学们学习生字真快。请同位轮流读课文,相互检查能不能读准生字的读音。数一数诗歌一共有多少行?

  7、每人一行,(指名)开火车读,其余同学检测读音。

  8、齐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整体感知:整齐拼读生字。

  过渡:同学们掌握生字真快。相信“我会写”的内容一定难不到你们。

  2、指导书写

  (1)亿:右边是“乙”

  (2)洁:有什么好方法记?(加偏旁、换偏旁)右上写“士”

  (3)旗:不漏撇横头。

  3、评讲书写。

  4、继续完成写字练习。

  四、组词练习

  过渡语:我们知道,一个生字能于很多其它的字交上词语朋友;一起来看“读读写写”这一部分,为这些生字找更多朋友吧!

  1、读字词。

  2、口头说

  3、写书上

  五、小结教学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 具:PPT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与“山东的蓬莱阁”并成“四大名楼”)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①屈 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许 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⑤杜 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⑥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⑦诗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问题:“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概括简析: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问题:“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概括简析: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问题: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问题: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习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如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复习教案08-23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经典)语文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