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实用(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夏天,把感受到的、了解到的夏天景物有重点地描绘出来。
3、培养观察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把观察到的自己喜爱的夏天景物有序的、有重点地描绘出来。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的眼中,夏天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季节有什么特点呢?
二、结合观察,描述夏天
1、你们都观察了夏天的什么景物,互相说一说。
2、选两名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夏天的景色。
3、从这两名同学的描述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4、首先要确定你想从哪个角度写你想描写夏天的什么景物,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印象最深刻的景物,最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再加上你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5、引导学生注意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夏天景物并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表达。
6、说说你确定的.描述范围或题目。
7、小组内练说。
8、选几名同学向大家描述,同学给予评价。
三、作业设计
收集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一、交流自己收集的好词佳句,并从中选择提炼自己使用的好词好句。
二、根据自己选择好的素材整理修改而起草习作。
先命题,注意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先想一想大致的写作顺序,拟定一下提纲。明确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最后按一定顺序写,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特点,把主要景物些具体。
注意用词准确,把自己对夏天景物的热爱、赞美、留恋的真情实感融于字里行间。
草稿形成后注意反复读,注意书写规范。
三、交流写作。
同学们相互修改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撰写习作
注意书写规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正音,积累字词:惬意(qiè)、裂缝、避难、穿梭(suō)、车轴、轨道、稀世珍宝、灵丹妙药、源源不断、健步如飞、世外桃源;用“多彩多姿”、“源源不断”、“世外桃源”造句。
2.口语训练设计目标:
分段朗读课文,感受科技类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科学性。
3. 阅读需要的核心问题目标:
理解科幻类文章基于现实,发挥想象的特点;感受科技类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科学性;体会作者对未来科技进步发展的美好愿望和乐观态度。
4.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这是一篇科幻类的文章,根基于科学,表现魅力源于艺术,关键要突出“幻”字,即想象力的展现。请同学们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写一篇“神舟七号”太空之旅的文章。(200字以上)。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相信大家从小就对神秘的天空或者宇宙抱有着幻想,渴望到太空中去旅游一次,我们虽然不能乘坐“神舟七号”上天去,但是让我们跟着作者莫幼群一起去游历一下这童话般的太空城吧!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同学散读,初步感知童话般的太空城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2、理清文章的思路(以游历前——太空漫游顺序为依据)
第一段:(1——5)漫游之前的神秘猜测,介绍了空天飞机的制造原理、功能和优越性。
第二段:(6——24)围绕“童话般”的想象展开对太空城的描述,具体从形状、具体设施、居民生活娱乐、气候、工农业等角度进行详细地介绍。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阳子想象不出来。”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即太空城。并且通过反问语气,引起读者兴趣。
2)文章题目是“童话般的太空城”,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空天飞机”?它有哪些特点?
答:因为他们必须乘坐空天飞机才可以抵达太空城。它是既能在大气层里,又能在太空飞行的飞机。有“水平起飞”、“适应不同需求”、“备有火箭发射器”、“飞行速度极快”四个特点。
2、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童话般的太空城?”
外形
像一个巨大的摩托车轮,车轮朝上,连着的车轴朝下。
运行
像地球一样,可以自转,也可以绕太阳公转。
光与热的供应
通过圆环壁上的窗口的关闭,调节阳光的进入和控制热量
人们的出行
1)穿太空鞋增加重力;2)穿鸟形服飘飞。
房屋建筑
不需要根基,用人造板搭建出各种神话般的宫殿
农场
在失重的条件下,植物生长得特别快,特别好。
气候
可以任意调解
工业
远离居民区,绝不会构成污染。
把生产出来的“稀世珍宝”和“灵丹妙药”,源源不断地送回地球,造福人类。
住宅区
生活设施完备,生活十分以惬意。
救治条件
设立了“避难所”,应对突发事故。
休闲娱乐
太空城剧场正在上演大闹天空,表演非常精彩。
睡觉
在太空中悬空睡觉,体力恢复比在地球上快上几倍。
3、比较太空上的生活和地球上的生活,你更喜欢哪一个呢?为什么?
明确: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够说出两件事物的区别。
四.口语训练 感受说明文句子的精准性:
1、说说这篇说明文中,哪些句子是炼字用词很好的`?
说明文的语言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
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
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
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例句:
1)现在的太空城据说能容纳一万多人呢。
2)太空城坐落在离地球38万公里的轨道上,飞机能飞那么远吗?
3)空天飞机的速度极快,是音速的二十五倍。
4)车胎其实是一个空心的大圆环,直径约为1600米。
5)在太空城里,一切物体的重量都只有地球上重量的十分之一。
6)据统计,约有400种的面上无法制造的合金,能在太空工厂里制造。
7)时而飞到四五米高的空中,真好像天仙下凡一样,精彩极了。
8)由于太空中没有白天黑夜,所以窗口是可以调节的,只要调整采光的角度,就可以调节昼夜的长短。
五.艺术手法
科幻类的文章,根基于科学,表现魅力源于艺术,关键要突出“幻”字,即想象力的展现。文章运用比喻等,从多角度展开想象,带领读者领略了一个多样化、可感的童话般的太空城。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写一篇“神舟七号”太空之旅的文章。(200字以上)。
七、作业
1.基础题:
1)抄写:惬意(qiè)、裂缝、避难、穿梭(suō)、车轴、轨道、稀世珍宝、灵丹妙药、源源不断、健步如飞、世外桃源;
2)用“多彩多姿”、“源源不断”、“世外桃源”造句。
2.选做题:
1)书p76阅读的第一题。
2)书p76阅读的第四题。
八、质疑教材:
文章的语言不够生动形象。
九、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以“神舟七号”太空之行为话题,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一起“参观”童话般的太空城。
上课:阅读沉浸,圈划讨论太空城有哪些特点(从生存条件、生产条件、生活条件、救治条件讨论),句子赏析。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写一篇“神舟七号”太空之旅的文章。(200字以上)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挂图。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 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 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 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板书:春去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
2、试着背诵。(以最先用红笔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
2、找搭当背诗句,说诗意。(一人背一人说)
二、自学生字。
1、学习新的偏旁。
2、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3、分析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1) “画”半包围结构。上面是“一”,下面中间是“田”,外面是“”。组词:画画,图画、画笔。
(2) 色:上下结构,上面是“”,下面是“巴”。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等。
(3) 听: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斤”。斤的笔顺是:
(4) 无:无一天,“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天”第四笔是“”。
(5) 春:上下结构,上部是“”,下面是“日”,组词:春天、春色、春光。
(6) 人:“人”可以与“八”比较。“人”撇笔长即捺笔低于起笔。
4、巩固生字。
(1) 抽读卡片。
(2) 口头组词。
5、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语文教案 篇4
一、谈话激趣
小朋友,看谁来了?一向聪明的一休今天可碰到难题了,我们一起来帮帮他。版书课题。
二、初读谜语
1,初读全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不足。
3,指名逐节度,同时正音。
4,学习谜语
(1)同学们,和你的同桌一起想一想,那么是什么呢?
(2)看----多媒体出示人------从------众------和老师想的一样吗?
(3)读好第一行,二行句子。
(4)读读下面两句,大家猜的谜语正确吗?仔细推敲一下。
(5)读读“团结,力量”,学习“团,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两个字并组词,在小小组内交流。
(6)指导朗读。男女赛读,同桌赛读,及时作好评价
5.学习谜语
(1)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替一休解决了第一困难。我们不但猜出了谜底,还学会了一种学习的方法:
读——把这小节认真读会。
想——展开想象,体会句子表达的内容,想办法猜出谜底。
认——认识生字朋友。
(2)用刚才我们共同的学习方法,分小组选择一首你喜欢的.谜语来学一学。
(3)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和作出色的小组。
(4)全班交流、讨论。
交流谜语2小时,请学习谜语3的小组质疑。
学习谜语3的小组负责释疑,师做适当的补充。
(5)同样的方法交流谜语3。
三、指导朗读
四、巩固识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选卡片填空
五、练习写字
1、描一描,观察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练写
3、交流
六、扩展
1、三个谜语出给别人猜
2、收集一些谜语,准备搞一次猜谜活动.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鲜果飘香”“洋溢”“允许”“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方面的突出特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巨人的花园》故事原著。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童话故事吗?童话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英国的《典雅》杂志将王尔德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说他的《巨人的花园》(师板书课题)堪称“完美之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尔德笔下的童话世界,去感受童话的无穷魅力吧!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品读全文,让我们在字里行间寻求答案好吗?
二、初读感知
(一)出示自读要求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其他学生提出的哪些问题。
(二)学生自由读书
给学生一个选择的空间,让其在没有约束的情境下自主阅读,获取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三)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训斥”“凝视”等词语。
3.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理解词语的。
4.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直线标出巨人叱责孩子们的话。
(一)学生勾画,教师巡视。
(二)学生汇报。
四、指导书写
师:本课有许多难认、难写的字,同学们快找一找,想一想哪些字容易出错?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固板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楸S樱屡淹不死?A)
二、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有关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趣。
二、理解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内容。
二、讲清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导入课文,可从讲故事入手,也可做实验比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扑朔迷离、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有的谜底至今未曾解开:如安哥拉有条长达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飘传百里开外。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有的奥秘已经揭开,像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加黑字板书,下同)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想,看看这“海”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标题又为什么称为“不死”的呢?
导入课文也可以实验开始,一杯白水,一杯浓盐水,分别放入鸡蛋进行比较。
二、范读课文。
一)借助工具书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游弋2安然无恙3氯化钠4告诫5干涸6执迷不悟
(1)yì,(兵船)巡逻。文中指游来游去。(2)yàng,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优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3)nà,食盐的化学名称。(4)jiè警告、规劝的意思。(5)hé,水干,枯竭。(6)wù,执,固执;迷,迷惑,对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二)运用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1安然无恙2告诫3大惊失色4猜测
三)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概括大意。
四)数字,一般分为确数和约数两种。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表确数和约数的语句,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讨论作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怎样划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成。本文共8小节,有几种划分层次的方法,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第一段:1节,写死海得名的由来。
第二段:2 ̄4节,说明死海不死的缘由。
第三段:5 ̄6节,写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节,写死海的现状和未来的情景。
六、新课
1、提问:关于死海的知识,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触过,请大家回忆一下,举手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1-3自然段。
提问:作者说是死海,又称之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证明“死海不死”呢?
小结:死海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称之为“死海“。但人浮于水面,不会淹死,因此说“死海不死“。作者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叙说了历史传说,证实了第二节论断的正确。
3、齐读第4自然段。
提问:1公斤棉花和1公斤铁,谁重?
补充:从数量上看是一至的,但质量上就不相同了。这里有个比重问题。比重是物理学名词,是物体的重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显然铁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课文第4节谈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就不足为怪了。据有关资料介绍,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咸7倍,氯化钠储量够40亿人吃两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浓盐水腌咸鸭蛋,鸭蛋为什么不下沉?就是盐水的比重大于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缘故。
4、要求学生自读5、6自然段,简要说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讲述课文插图内容。
学习第四部分;讲析说明方法;布置作业。
1、提问:人们是怎样开发死海海水资源的?为什么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们在“死海”边修建工厂、游乐场所,利用海水治病。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追问:除了课本上谈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哪些作用?此问题意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随机点评。)说“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渐消失,干涸。
2集体朗读7—8自然段。
四、讲析说明方法。
1、提问: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主要有两种:举事例、列数字。
2、提问:假如把举例的两个神话、传说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如去掉两段事例,读者也可从中了解到有关“死海“的知识,但可读性就减弱了。写文章总是要给人看的,特别是说明文,仅注意科学性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
3、运用列数字说明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大家划出有关表确数和约数的句子,思考数字说明的好处。指名学生朗读、回答问题。
小结:说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确数,这是经科学测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积也是确数。运用约数的:“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具体可信,去掉有关数字。或都运用约数,就会使文章的可读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揣摩、运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义。
2给课文插图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200个字。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语文教案 篇7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庄子有关资料学生交流)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2、做“导学案”“基础达标”1——4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做导学案自主检测题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08-09
语文复习教案08-23
语文教案【精选】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