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优秀

时间:2024-08-27 11:11:5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优秀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优秀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p63~65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过程,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初步形成计算周长的能力。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并能理解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不相等。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大的、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硬纸片每小组20张。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重社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鼓励算法多样化,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

  (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形象感知逐渐深入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用权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举例以及指一指知道了周长的意思,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 、“理清题意。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

  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通过指一指、想一想使学生认识到求篮球场的周长实际上就是求篮球场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

  (这里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26+14+26+14=80(米)

  (2)26+26+14+14=80(米)

  (3)26x2=52(米)

  14x2=28(米)

  52+24=80(米)

  (4)26+14=40(米)

  40x2=80(米)

  师:大家已经总结了四种方法,用这四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篮场的周长都必须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这里求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这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话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要注意调控课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各人喜欢的方法肯定有所不同。在讨论四种方法时可能对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不屑一顾,从而有些不耐烦,教师要及时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肯定并重复,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渗透体现新课标“鼓励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交流后请一名学生总结一下。)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对个别差的可稍作指点。集体订正后可粗略统计正确情况。)

  5“试一试”。

  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尝试一下自己解答呢?

  [这里由学生自己作主,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更进一步说明老师心目中有学生,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

  (学生练习,静等几分钟。)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讨论后请一组派个代表汇报,其它组如有不同意见可补充。)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答,集体订正时注意了解全班的正确率。)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要求学生先默看题目,然后说说对题目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第4题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的周长。第5题实际上就是求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这里可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有针对性地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

  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

  (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教师可参与其中一组。)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这里让学生稍作讨论,努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因为拼出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同,所以周长也就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短有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优秀2

  1.电脑出示:三个花坛(图略),三个小朋友先后绕各自的花坛(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花坛)走一圈。之后——

  师:假如三个小朋友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动身绕各自的花坛走一圈。你猜,谁最先走完一圈?请用1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三角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2个手指示选择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用3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五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在经过观察和考虑后,大家用打手势的方法表示出自身的选择。大多数同学选择了1,也有选择2或3的。

  师:看来,大家的选择不尽相同。面,请前后6人为一个小组,说说各自选择的理由。

  生1:三角形花坛虽然只有三条边,但是,它的每条边都是很长的,而五边形花坛虽然有五条边,但是每条边都是很短的,所以,我认为绕五边形花坛走的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生2:我也觉得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因为五边形花坛的一条边是三形花坛一条边的一半,三角形花坛还多出半条边,所以,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师:假如五边形花坛的边长真的是三角形花坛边长的一半,那么,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可是,我看上去好像是超越一半的。

  生3:我认为绕四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会最先回到起点,因为四边形花坛的四条边都比较短的。

  大家互相争执着,谁也不让谁。这时,教师让电脑演示,同学们的眼睛注视着屏幕上的三个小朋友。随着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的瞬间,同学中发出“耶——,我猜对啦!”的欢呼。

  生2:老师,我刚量错了。

  师:你刚才是怎样量的呢?

  该同学重新进行演示。原来,他是举着一把直尺,手指指着尺上的刻度,按着同一角度,眯着小眼睛在进行着远距离的丈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优秀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活动,进行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有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理解了周长概念,掌握了简单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周长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行的周长有了初步的认识,不排除有部分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不透彻,为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一些阻力,可以通过旧知复习来排除。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进行猜想验证,通过归纳总结,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抽象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直尺、绳子、方格纸。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相机导入

  1、回忆旧知

  (1)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能运用教室里黑板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指名说一说,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倾听。让其他同学看清从哪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头尾相接,手指要紧贴黑板的边缘。如告诉学生不能说黑板的周长,而应该说成“黑板面”的周长。

  (2)课件出示:例4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指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周长。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周长的相关知识,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学生在用手比划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同时,悄无声息地搭建了新旧知识间的桥梁,为接下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好了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1、操作活动

  (1)观察猜测

  ①看课件:

  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进行比较,你认为是什么结果?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

  a、长方形的周长长一些,b、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c、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②我们认为可能出现这3种结果,到底谁的猜测正确呢?我们必须要进行验证。

  (2)动手验证

  ①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和例4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验证的工具。

  ②先和同桌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里的长度,再同桌合作验证并做好记录。

  (3)汇报小结

  ①交流汇报。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的验证结果,并说说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进行验证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用绳子绕图形一圈,测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把图形放在尺子上滚动一圈,读出尺子所对准的刻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将图形放在方格纸中,数一数周长有多少格就是多少厘米。

  用尺子分别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算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②比较优化。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先量再计算的方法,测量起来比较快,结果比较准确,使用起来更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先观察猜测,再动手验证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测量周长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

  2、探究活动

  (1)探究长方形周长

  ①测量数据。师课件出示新的长方形:

  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只要测量出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长方形,动手测量。

  ②计算周长。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呢?请你自己在随练本上算一算。

  ③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有:10+10+6+6,10+6+10+6,10×2+6×2,(10+6)×2。

  ④观察分析。

  师: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出这些算式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根据学生回答,用箭头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课件动态演示:复制出长方形四条边,然后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四种不同算法。

  在理解前三个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第四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⑤比较优化。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请说说你的理由。

  ⑥得出结论。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历思考与分析,运用箭头图展示分析结果,学生很快就明白那种计算方法最好,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⑦即时练习。

  经过探究,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了,在实际练习时,要根据具体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但无论运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计算,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方形的长和宽)

  课件出示:学校有一个花坛,长10米,宽7米,求花坛的周长。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及时练习巩固,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强化学习效果,并为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做准备。

  (2)探究正方形周长

  ①课件演示:将上面的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正方形的过程。

  现在是什么图形了?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正方形。

  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那只要测量它的几条边呢?请你自己测量并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②交流汇报。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法?

  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有:

  6+6+6+6,6×2+6×2,(6+6)×2,6×4

  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并让学生说说每种方法表示的意思。

  ③自主优化。

  师:用第四种方法计算的同学请举手。你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呢?(6×4这种方法好,因为比较简便,做起来快。)仔细观察这四种方法,他们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正方形周长=边长×4。师: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们的边长。)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经历了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有了一定的基础,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通过课件演示把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正方形的过程,学生已经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之间的内在联系,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通过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自主得出计算方法。看似教师“无为”,实则“有为”。教师想方设法设置好探究的环节,充分让学生感受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这样设计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研究能力。

  ④即时练习。课件出示: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8米,要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至少长多少米?

  先让学生明白:要求篱笆的长度,其实就是求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随练本上做一做。

  3、再次验证

  还记得刚开始上课时老师出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吗?现在你能运用我们刚学的知识,很快地比较出它们的周长吗?

  课件出示图形及表格: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

  (三)实践应用,综合提升

  【设计意图】再次验证,与课首相呼应,通过简洁明了的表格,引导学生有序思考,明确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既巩固了新知,又稍有提高,让学生感受了表格的特点,增加了一种习题答案的呈现方式。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85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互相说说,求花边的长就是求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2)完成教材87页第1题。

  让学生在测量时,尽量减少误差。

  2、提升练习

  (1)选择。课件出示

  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如果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A、(10+6)×2B、(10+6)×2—10C、10+6×2D、10×2+6

  “一面靠墙”“至少”是什么意思?怎样围才能做到篱笆长度最少?

  【设计意图】因为本节课刚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生的理解还不太透彻。通过选择,出示几个算式,引领学生不断思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另外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要具体思考,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87页的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可以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利用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还可以求出它的边长。重视知识的活学活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学生质疑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总结反思中,不断地成长,不断进步。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优秀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P42—43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测量、思考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探究周长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多种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算法优化。

  【教学准备】

  PPT课件,课堂作业纸,配套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和框架各一组。

  【教学流程预设】

  一、揭题解题:

  1、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引导复习析题:

  (1)、什么是周长?

  (2)、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二、展开学习:

  1、设疑激趣:

  华华想给自己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两张小卡片分别围上花边。哪张卡片需要的花边长一些?(作业纸长方形卡片长6cm,宽4cm,正方形边长5cm。)(板贴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各一张,各边长度放大5倍。)

  (1)、这是要比较两个图形的什么?(周长)

  (2)、请先选好起点,再用手比划或用笔描出两个图形的周长。

  (3)、观察、估计: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一些?

  2、探索新知:

  (1)、怎样才能准确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比较)

  (2)、你认为两个图形分别需要测量几条边的长度?为什么?

  (3)、学生准确测量相关边长,标明数据后集体核对。

  (4)、请独立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并进行比较。追问:你能分别用几种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同桌进行简单交流。

  (5)、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学生想法预设:

  长方形:

  A、6+4+6+4=20cm

  B、6×2+4×2=20cm

  C、(6+4)×2=20cm

  正方形:

  A、5+5+5+5=20cm

  B、5×4=20cm

  答:两张卡片需要的花边一样长。

  (6)、小结: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理由是什么?

  3、拓展延伸:

  (1)、师板贴两个图形的花边(外框)后设疑: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分别拉成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相机指名拉动)。现在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周长又分别是多少呢?

  (2)、生观察思考后组织交流:(要点:四边形拉动后形状发生变化,而周长不变。)

  (3)、你会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吗?

  ①、出示:张大爷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他想在菜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②、需要测量哪几条边的长度?(生思考作答后师相机出示一组邻边长度)

  ③、学生尝试完成后组织交流。

  4、走入文本:

  学生阅读教材P42—43的例题2和例题3,并将自己喜欢的、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做上标记。

  三、课堂巩固:

  1、判断正误:

  (1)、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长+宽)×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米,宽是2米,周长是10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8米,那么它的边长一定是7米。()

  2、新知应用:

  (1)、基本练习:P42做一做第1题、P43做一做第1题。

  (2)、补充:学校给每间办公室配了一面长方形的镜子(如上右图),这面镜子的边框一共用了几米长的铝合金材料?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2、课外思考及作业:

  (1)、请比较下面每组图形的周长。

  (2)、解决问题:

  ①、华华拿来一张长15cm、宽8cm的长方形纸,准备折一只千纸鹤,先将这张纸剪裁成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②、华华用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6cm的正方形框架,他想把这根铁丝改围一个长8cm、宽4cm的长方形框架。够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04-0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09-28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05-2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实用]05-2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15篇(精品)07-29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反思09-09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教案01-17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09-09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04-07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三年级下册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