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教学思路: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学生都称赞这幅画画的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如何高于生活的,只要将"生活中的原型"与作品加以对照,再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部分学生亦可准备语言表演或肢体表演的节目。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
齐白石是我国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教材P4)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4、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图例: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
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四)其他艺术作品赏析。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提示1:实例可以是美术作品,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作品,还可以是文学作品。
提示2:学生展示时,可出示实物,也可出示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还可进行语言或肢体上的表演
(五)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毛泽东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3、映示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六)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起享受美吧!
(七)课后拓展
一、写一篇相关主题的小评论
二、出一期相关主题的墙报
三、开一个相关主题的班会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2
一、单元目标
(1)从古今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中,感受各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和自然现象。
(2)通过学习研究,探讨,学生能对绘画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和美感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3)通过对本单元绘画作品的欣赏,加深对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认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与态度。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围绕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这个主题展开,改变了以往绘画欣赏以学科,画种,时代或地域划分内容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程综合性的特点,提出了从多角度认识欣赏艺术作品的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建议
教师可根据本单元美术欣赏教学主题,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在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教学的同时,贯穿审美教育的主线,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美感特征的同时,简要穿插介绍作品常识。学习活动可多样化,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教学活动应尽可能直观生动,采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因此,教师课前应对教材作认真学习理解,对教学活动进行周密设计和准备,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本单元教学,可用二课时完成。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对作品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
2、对作品艺术表现的理解和欣赏。
难点:多角度理解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
五、课前准备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图片或课件制作。
学生:课前有关作品资料的收集和学习。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课题引入(5分钟)
通过作品数幅(投影、幻灯或图片)展示充满生命活力的绘画作品。
学生思考讨论。
作品中主要描绘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
教师点评并引入本单元学习课题:
(1)绘画作品形象丰富,相当一部分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2)生命产生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 活动一:欣赏与评述、对作品的基本认识(15分钟)
1、观赏作品数幅(课本第2页。可作适当增补)
你是否能对作品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也可将自己课前收集准备的资料作讲稿)
2、学生讨论:
3、学生对作品描述发言。
4、教师讲评,并作个人发言。
(1)重点描述作品形象中生命的活动及与自然融洽的关系。
(2)适当提示作品的构图,艺术风格等所传达的效果。
(三)活动三:分析与研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22分钟)
请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课本第3页,可作适当增补)。
研究问题:
1、联系生物学科所学知识,说说作品中描绘了哪些物种?与生命物种,生命活动相关的自然形象是什么?
学生分析思考、讨论研究:
学生发言:
教师发言(结合作品回放及局部观赏)。
2、问题:
(1)作品中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2)作者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增强效果,产生美感的?
学生讨论研究:
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发言:重点对《孟特芳丹的回忆》作补充发言。
3、研究思考:
(1)联系作品思考:自然对生命活动有哪些作用?
(2)如何保护自然,促进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作业要求:(2分钟)
1、选择课本中第2-3页作品一幅,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2、试写一点对《孟特芳丹的回忆》一画的感悟。
(五)学习活动小结:(1分钟)
第二课时
(一)简要回顾讲评前一课美术欣赏学生作业(由学生讲读)引入本课。
(二) 活动三:讨论与解释、作者的感情与艺术创造。
1、作者感情的体会(10分钟)
欣赏作品(课本第4页,可作增补)。
将课本作品与内容相似的.内容其它绘画作品作比较。
讨论解释:
(1) 为什么类似的内容,不同作者的作品,风格不同?
(2) 课本作品分别体现出何种感情?
学生讨论,并试对比作出解释。
教师发言:感情因素对作品的影响。
肯定学生对作品所包含的感情的解释的理解。
2、艺术创造的理解:(12分钟)
研究问题:
(1) 艺术是什么?
(2) 优秀美术作品是否就是客观形象的再现?为什么?
观赏一组自然形象图片,再与相似内容的绘画作品作比较。试找出艺术形象与自然形象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观察思考发言:
教师适当提示:
艺术形象源于生活,但比生活更高,更典型,这是艺术创造的特征。
再请学生联系作品数幅,谈谈对艺术创造的理解。
(三)活动四:体验与评价、创作与审美
1、创作活动的体验:(10分钟)
通过观赏课本作品和增补作品思考:
是否是作者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活动?
体会方法:
(1)学生亲自实践作品局部与体会感受。
(2)教师师范作品局部加强感受。
(3)请有绘画经验的学生谈感受。
2、审美体验与评价:(10分钟)
结合本单元内容学习,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生互谈感受:
作业要求:
选择作品一幅,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能力写感受,大胆发表见。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3
教材分析
盛情邀约,即呈递请柬,邀请校领导、老师、各班同学及学生家长等参加学校艺术节中的某个活动,这是艺术节实施中的一个必要流程。
请柬,作为感情联系纽带的礼仪性书信,经过古老文化的积淀,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寄托着深情厚谊,彰显着独特的视觉美感。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的海报设计和小学阶段贺卡设计教学内容的梯级延伸;因此,可适当弱化“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相关知识、制作技法的学习,适当加强“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研究。可积极挖掘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请柬文化的体验与传承当中,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在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在内容的编排上没有过多地涉及涉及和制作方面的知识,而是侧重于介绍请柬设计的独特要求,为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进行协调统一的设计练习。拓展环节通过同一主题系列作品的展示,为下一单元——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欣赏学习进行了适当的铺垫。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请柬的内容、意义、书写及制作方法,设计制作一张校园艺术节请柬。
2、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请柬的设计制作过程和具体步骤,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
3、使学生了解重大活动的基本礼仪,培养学生的.基本礼仪规范,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请柬的一般知识,学会请柬的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并制作出有创意和特色的校园艺术节请柬。
教学方法
直观感受、讨论、欣赏、观察、发现、情景、讲授、演示、比较等。
评价要点
1、是否掌握了请柬的书写格式要求和设计技巧。
2、是否利用所掌握的请柬知识和技能,设计、制作出符合校园艺术节主题的请柬。
3、是否热心参与学习活动且学习兴趣持久。
4、能否将所学请柬知识及设计制作方法运用于学校艺术节的实际活动中。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软件及设备、请柬实物、卡纸、彩笔等。
学具:卡纸、铅笔、橡皮、彩笔、剪刀、固体胶棒、其他各种装饰辅助材料。
教学设计示例
一、动画导入
播放动画经典故事《森林音乐会》,请学生思考:小动物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音乐会的消息的?进而导入本课课题:盛情邀请——请柬的设计。
二、新授内容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环节一】了解并掌握请柬的内容、意义、书写格式等基础知识。
1、请柬的意义。
(1)设问:举行活动为什么要送请柬?(引导学生说出请柬的意义)
小结:请柬又叫邀请函,也称请帖,是单位、团体或个人邀请有关人员出席隆重的会议、典礼等活动时发出的礼仪性书信。
(2)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就要召开了,同学们能否试尝自己动手制作一张精美的请柬,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柬的类型。
设问:同学们都知道,请柬来源于生活。那么在生活当中,你都见过哪些类型的请柬?
(引导学生说出常见的请柬类型:结婚请柬、生日请柬、会议请柬、活动邀请函等,课件出示图片)
3、请柬的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打开桌面信封观察分析手中的请柬具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从请柬的类型、色彩、图案、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说出请柬的结构形式:单贴、双贴、组合贴)
4、请柬的内容。
结合请柬欣赏,总结出时间、地点、邀请人和被邀请人等相关内容。
5、请柬的书写格式
出示两种不同书写格式的请柬,在观察和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请柬书写格式: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
拓展介绍: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而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片状,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阅读,所以,书写也就形成自上而下、从右往左的顺序。后来,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随着中西文化的涌入,拼音文字与中文混写现象的增多,人们横向阅读和书写的习惯逐步养成,请柬的书写也出现了横式。根据人们的喜好,竖式写法还常被运用在请柬上。
6、请柬作品欣赏。
课件出示3—5幅作品,分析其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
【环节二】合作探究请柬的设计制作步骤。
1、小组合作分析手中的请柬,探究制作步骤。
2、教师示范制作步骤。
(1)构思,确定活动主题和结构形式
(2)剪出衬底图形
(3)装饰美化
(4)写上请柬文字内容
3、小组展示请柬,总结请柬的制作方法。(剪刻粘贴、绘制、电脑设计等)
【环节三】小组合作进行请柬的设计制作。
1、提出设计制作要求。
(1)为学校举办的校园艺术节设计一张请柬。
(2)可用绘画、剪刻粘贴等方法。
(3)内容要与设计统一,信息准确完整,书写格式规范。
(4)设计新颖,别出心裁,色彩搭配和谐。
(5)注意刀具安全,保持教室卫生。
2、学士制作,教师巡视指导,计划书展示典型作业,指出优缺点以供借鉴。(播放背景音乐,展示以往学生优秀作品,自动切换)
【环节四】作业展示评讲。
1、组内互评,推选本组1—2件优秀作品。
2、班级小组展评,讲解设计思路及制作过程。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请柬知识和制作技巧,总结精彩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2、教师总结教学情况。
四、知识拓展
运用计算机常用应用程序——windows中的“画图”或Photosshop软件等,设计制作请柬。
五、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的海报设计和小学阶段贺卡设计教学内容的梯级延伸;因此,可适当弱化“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相关知识、制作技法的学习,适当加强“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研究。可积极挖掘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请柬文化的体验与传承当中,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在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4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
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格尔尼卡牛头:德国法西斯马;西班牙无辜百姓课后反思: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型:欣赏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三、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部分学生亦可准备语言表演或肢体表演的节目。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第2课花手帕的教学活动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制作花手帕的基本方法与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
2、培养同学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3、同学自主完成一张花手帕。
教学重点:
让同学学会手帕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
同学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同学:水彩颜料和生宣纸。
2、教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手帕与我们平时的手帕有什么不同?然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述自身的想法与感受。
师:既然同学们都觉得老师手重的手帕非常的漂亮,那你们想制作一张这样的手帕吗?(想)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制作一张这样的手帕吧!
老师板书:花手帕
二、欣赏感受
1、在同学们制作话手帕以前,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以下其他同学制作的手帕吧!并边看边想怎样才制作成这样的话手帕?
2、同学们欣赏。
3、抽同学说一说制作话手帕的步骤。
教师小结:制作花手帕需要两个步骤,一是折纸,二是染色。
三、方法指导
1、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折纸,看一下这里边有那些学问。
我想知道同学们能用几种方法把这张纸折起来。每个同学试一试,然后老师抽同学起来折给大家看看,希望同学们想到的。方法不一样。
2、同学展示自身的折法。
3、教师小结:从同学们刚才的折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折纸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等会儿同学们在制作花手帕时,请同学们根据当时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折法。
4、教师:现在我们来学习染法。
染法的种类很多,根据教材,我们今天着重介绍两种,一种是浸染,一种为点染。
(1)我先为同学们介绍浸染。浸染就是把折好的纸放入调好的颜料中浸一下,其具体的操作方法请同学们看课件。(课件展示)
老师:现在同学们明白什么是浸染了吧?(明白了)那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种染法,点染吧!
(2)点染就是把水彩颜料直接滴在折好的纸上,其具体的操作方法请同学们看课件。(课件展示)
5、老师小结并提出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现在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花手帕的制作,但老师还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一些事。
(1)颜料自身要先调好,画面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度要有深浅变化。
(2)染色时要注意时间的控制,浸在彩色水中的时间越长则纸帕吸收的颜料越多,面积越大。反之则少,面积越小。
(3)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纸在吸收水分后会十分的脆弱,稍不小心就会接破前功尽弃,希望同学们尽量控制水分的吸收和展开时小心一些。
四、自主表示
1、同学分小组制作花手帕,将作业纸采用不同的的方法折叠,然后在彩色水中浸染或点染,制作2---4张美丽奇特的花手帕。
2、教师巡视指导,即使发现问题和纠正。染得好的叫同学适可而止。
五、研讨交流
1、将同学作品进行展示。
2、提问,你喜欢那一张,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老师小结结束课堂。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过程
一、导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讲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1)映示国画作品《虾》。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2)《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3)《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1)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2)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的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xx的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xx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3)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4)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5)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A、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B、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C、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D、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E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xx的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xx坐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4、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例: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三、其他艺术作品赏析: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提示1:实例可以是美术作品,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作品,还可以是文学作品。
提示2:学生展示时,可出示实物,也可出示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还可进行语言或肢体上的表演。
四、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述。
“艺术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毛泽东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独特的装扮》年级七年级下册
课时
2课时
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
1、导入
看视频《变脸》。展示四川戏剧中变脸的情节导入课题直观感受,激发兴趣。
2、观察了解
1、展示面具图片,学生欣赏。
【思考讨论】
有什么感受?你还见过那些面具?这些面具都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特定形象面具、剧情要求面具、娱乐活动面具。
2、面具知识简介(起源演变等)
教师:面具是一种古老的原始艺术,最早的面具起源与远古时代的原始部落里。
实物展示:摊舞面具。
【思考讨论】
你看到这些面具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这种感觉?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原始人为什么要带这么恐怖的面具?
教师总结:傩舞,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舞者佩戴形象狰狞的面具,装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
利用图片和提问,学生思考面具的相关知识,欣赏“傩舞”面具,分析其特点,古代面具的`共性特征。
3、探究分析
欣赏一组我国民族面具(边欣赏教师边作简要介绍)
1、对比探究三种我国民间面具。
◆贵州安顺地戏面具。
地戏,俗称“跳神”,是贵州省安顺市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汉族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
xxxx年5月20日,安顺地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变人戏面具
陕西社火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通称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民间艺术形式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通过各种高难度动作和严密构思显现出奇艺术感染力,特别这种艺术和陕西秦腔紧密地结合起来,源于古老黄土地文化,更具有独特魅力。
◆藏戏面具
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不同的面具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蓝色代表正义、勇敢,为勇士相,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等。
【思考讨论】
以上面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教师: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提炼概括,角色塑造典型化;造型装饰一般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色彩饱和、对比强烈。
2、探讨面具制作的方法
教师:设计过程大致可分为构思造型、选择材料、工艺制作等几个步骤;展示面具制作的步骤;学生收集各种素材及材料,为下节课面具制作做准备以点带面,对比探究我国三种地方面具的特征、背景,使学生了解民俗,感受传统面具的魅力所在。
4、拓展提高
展示国外各种不同面具及民俗
【思考讨论】
非洲、威尼斯、日本面具有什么典型的特征。
教师总结:面具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曾长期存在与世界各国各族的社会生活中,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折射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其他国家面具的特征,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面具造型。
5、设计制作(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根据艺术节演出活动的需要,设计一件有特色的面具,选择适当材料制作完成,注意面具与表演的功能匹配。
教师:展示面具制作的方法、步骤,交代注意事项,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践与展示,运用不同材料和方法,根据表演内容设计制作面具,小组合作完成。
6、展评表演
播放音乐,学生佩戴自己制作的面具进行集体表演。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化装舞会的单独表演学、玩结合,感受热情洋溢的校园艺术生活。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
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品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
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课后反思: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型:
欣赏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三、教学难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部分学生亦可准备语言表演或肢体表演的节目。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教材P4)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4、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图例: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
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四)其他艺术作品赏析。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提示1:实例可以是美术作品,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作品,还可以是文学作品。
提示2:学生展示时,可出示实物,也可出示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还可进行语言或肢体上的表演
(五)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毛泽东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3、映示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六)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起享受美吧!
(七)课后拓展
一、写一篇相关主题的小评论
二、出一期相关主题的墙报
三、开一个相关主题的班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立体的表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对立体物象的表达方法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特别是透视的表达方法。
(2)、通过学生练习进一步讨论,使学生对透视的表达方法(成角)能做到基本掌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成角透视中的视点确定。
(2)、准确的描绘透视图中物象的结构。
三、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具准备:16开图画纸一张,HB铅笔、橡皮等。
2、教师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丽动人的景色,富于生活气息的农家小院、层层叠叠的城市建筑、绿荫与鲜花簇拥的街道、峰峦起伏的风景等等,我们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表现生活中的动人的景色呢?下面就请有勇气的同学大胆的来抽取表现的题目,根据给出的元素把物象的空间关系表现好。
1.太阳、山、水、树
2.街道、两排树
3.氢气球、天空
4.6个人物在拍合影
(同学们想出了很多表现物象空间的方法,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物象空间?)
(二)、欣赏分析,掌握新知:
1.物象空间概念:指包含有具体事物形象的三维立体空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
例如:我们上课的教室就被称作室内空间;游戏、运动的草坪和操场通常又被称作室外空间。
2.运用手绘线条图像表达出的物象空间显得清晰、简洁、美观,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9
一、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物象空间的描述与表达。
解决方法:应用自制教具让学生描述教具中物品的位置,从而让学生了解三度空间的特点及与二度空间的区别。并应用于绘画中。
教学难点 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景物的三度空间位置在纸上的表达方法。
解决方法: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及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二、教学目标 :
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 (罗丹语)。
教学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初步了解绘画过程中景物之间的层次关系,指导学生运用绘画知识表现自己生活的环境。
能力渗透点: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教具准备:
自制教具、风景画(数张)、茶杯、瓶子、书本等生活日用品(数件)
四、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室内课:
1、风景画欣赏导入 。
教师出示一幅风景画学生欣赏导入
2、师生初步探究物象空间的表达。
提问:谁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里边都有些什么,都在哪里?
学生思考
3、师生共同探讨总结物象空间表达的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欣赏,谁说一下我们该如何描绘景物的上下、左右、远近呢?
(学生开始分小组边议论边发言,各抒己见。)
老师将探讨结果板书到黑板。同时,每种表达方法各拿出一幅作品让学生欣赏。
学生看作品,进一步系统的了解物象空间的表达方法
4、老师总结本科教学内容。
(老师边总结边板书,并给与一定的补充。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 室外课:
1、堂内传递本科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我们先来看几张画,看看画的都是哪里。
(老师展示自己在校园内写生的美术作品。)
2、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老师组织、协调。
(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师生共同活动。)
3、课堂内学生自我评析,老师点评总结。
(学生分组出示优秀作品,自我评析,共同欣赏。)
(老师组织、协调并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
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
上下、左右、前后——三度空间 上下、左右、?—————二度空间转换到
1、前后遮挡表现法 (大多数写生作品)前后、远近
2、平摆是表现法 (一些装饰画)下边近、上边远
3、透视的表现法 (《最后的晚餐》) 近大远小
4、移动式的表现法 (《清明上河图》) 视域广阔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课的具体内容是学习面具的设计制作,并进行表演活动。
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是一种纵贯古今、遍及全球的重要文化现象,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形式。我国事面具产生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直到今天它的原型和影子仍然在我国民众心理上、民俗上、文化上和艺术上发挥着作用。
面具的制作和表演是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很好的切入点,因此,本课的编写改变了以往只侧重于面具的制作技法而忽视美术文化学习的做法,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的起源、演变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情感态度和审美习惯等,通过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材料特点、人物特征,认识面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面具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尊重、保护和发展意识。
本课内容可安排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以“收集、交流、欣赏、探究、评价”为主,广泛、深入了解面具文化;第二课时以创作实践为主,根据校园艺术节表演需要,引导学生准备材料、确定方案、分工合作、完成作品,并进行小型模拟表演,为演出做准备。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处理。
教材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第一个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收集各类民俗活动中的面具资料,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认识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认识面具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面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
2、能分析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了解面具在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方法,初步学会面具的设计与制作。
3、通过自编自演面具表演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领略面具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体验面具带给人们的乐趣,提升关注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面具的由来和演变发展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不同理解。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及表现形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教学方法
直观感受、讨论、欣赏、观察、发现、情景、讲授、演示、比较等
评价要点
1、能否自觉地以艺术的眼光关注并分析具有民族特色的面具。
2、能否运用美术术语对面具作品进行评述。
3、能否按照所学的方法步骤细致地完成面具制作过程。
4、能否联系以往所学的设计内容积极交流。
5、能否积极参与面具表演活动,并体现出对这一古老艺术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表、面具实物及范作、相关图文资料等。
学具:制作面具的各种纸、胶水、剪刀等工具材料,面具表演用的道具和音乐光盘等。
教学设计示例
第1课时
一、游戏导入
课前让几个学生戴上面具,交换服装,伴着上课铃进教室,其他同学猜其姓名。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起学生探究面具的兴趣。
二、面具知识的介绍
1、引导学生把搜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展示,师生交流对面具文化的了解。
(1)古代面具的由来、意义和功能。
(2)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面具的造型特点及风格。
(3)面具的材料及色彩特点。
(4)现代面具的功能。
2、提问:现代社会中,面具都运用在哪些方面?
思考交流:家具装饰、表演、狂欢节、物品的设计等。现代面具是人们去旧迎新、欢歌劲舞、交流情感时常用的装饰。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现代面具图片,加深对面具的了解。
三、讲解面具设计的制作方法
按照以下步骤讲解面具的设计制作方法:确定角色——选择材料——设计形象——剪裁部件——拼接组合——添加装饰——调整完成。
四、学生制作面具
在教师介绍面具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进行设计与制作。
学生思考:
1、设计什么风格的面具?(粗犷、奔放或细腻;写实或抽象)
2、运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色调统一或对比强烈)
3、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方法?(平面或立体)
要求:面具造型色彩夸张独特,符合表演角色个性。
五、教学反思
面具的制作和表演是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很好的切入点,因此,本课中我改变了以往只侧重于面具的制作技法而忽视美术文化学习的做法,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的起源、演变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情感态度和审美习惯等,通过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材料特点、人物特征,认识面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面具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尊重、保护和发展意识。
第2课时
1、才艺展示。
分别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本组设计好的节目,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为了使节目更生动,可以考虑分组设计音乐、旁白、服装、道具等。
2、互动点评
发给每人一张评价表,对每组节目给予评价。
3、交流体会
将全班同学的面具贴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同学评价(从面具及表演两方面)提问: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设计的面具?为什么?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表演的节目?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赞美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
4、教师总结评价。
本课应体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学生的探究和体验。另外,在设计面具和表演节目环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流露及情感的表达。节目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所思所想。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
2.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教材重难点:
重点:
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难点:
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课堂教学(目测学生工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以学生的文具盒为例,说明你喜欢它的原因。(材料和感受)
2.活动一:教师选取四件物品(黑板擦、校服、窗户玻璃和黑板),请二位学生说明他们给你的感受。
三、讲授新课:
1.问题:“你如何理解“质感”一词?”请学生回答。
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绘画中对不同材质运用不同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材质真实感,是画家笔下的质感。
学习质感、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的概念。
2.活动二:四件物品(玻璃碗、笔筒、紫砂杯和贝壳),请一位学生说明哪些属于天然质感,哪些属于人工质感。
四、感受质感:
1.不同的材料给人的质感不同。欣赏六组图片(柔软与坚硬)、(透明与浑浊)、(光滑与粗糙)、(干枯与润泽)、(粗壮与细小)、(寒冷与炎热)。
小结:当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给予的美景时,心中可能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留下永恒的记忆。你是否很想知道怎样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表现质感的方法:(结合图片来分析)
第一、色彩表现。欣赏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作品,同时介绍它们的不同特点。
第二、明暗、线条。素描作品欣赏,体会由明暗和线条带来的真实感。第三、运用材料。
五、领悟材料美:
1.欣赏油画《根》,(黄土高原的雄厚与苍茫)。
2.欣赏邵增虎的油画作品《任弼时》,(茅草屋、石头地、发白的军装等)。
3.欣赏杨志坚油画作品《冠军的诞生》,体验质感的描述与表现。
4.欣赏素描作品《手套》,体验材质的表达。
5.欣赏课本第15页,各种物体的.材质对比。
6.欣赏课本第17页,各种线条的运用对比。
六、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1.初步尝试绘画出一张富有材料和质感的作品。
2.要求:独立完成,并能体现材料的美感。
3.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教师评价。
七、教学拓展:
1.在建筑(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灯具(水晶灯)、家具(沙发)和陶瓷用品(茶具)说明材料和质感知识的运用广泛。
2.从摄影艺术、生活用品和造型设计方面说明。
3.广告设计和服装设计都要运用材料和质感的知识。
八、教师小结:
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留心观察、细心地体会,还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进行研究,为生活创造更多更美的图形,为学习增添更多的乐趣。
九、教学反思: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教学难点:
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
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
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一)版块设计:
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一:仕女画(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五:思考与讨论
(二)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解决,总结。
(1)从美术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直接信息)
内容分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色彩;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
(2)从历史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间接信息)
主要通过画中唐代妇女经济;
文化;政治;民族关系:地理角度(信息综合)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收集西方古代人物画资料。
四、学习结果检测、呈示。
1、随堂检测
由教师出题或学生出题,学生抢答,检验学习结果。(题目如下:)
作者及年代;《捣练图》属于什么画种;
采用什么构图样式;采用哪些绘画技法;
色彩特点;作品风格等
2、版块评比。
将网页上传到校网站或因特网,对各小组设计制作的版面进行评比,设以下几个奖项:组织奖、创意奖和技术奖,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撰写感受或美术论文。
将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结论及制作网页的经过等记叙下来
将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或对其中较感兴趣的一点撰写成美术论文。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其学会辨识同类色与邻近色。学习运用同类色、邻近色的相关知识去完成一幅装饰画或生活用品设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与特点。利用信息化教学,通过欣赏感受和讨论交流等合作学习,学会辨别和运用同类色与邻近色。通过艺术实践掌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调配与搭配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细致地观察生活的习惯,感受同类色与邻近色的美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态度,能运用所学知识主动美化生活、表达情感。提高色彩美感意识,促进正确审美情操的建树。
教学重点:
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与美感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差异。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由复习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复色以及色彩的三要素等色彩知识回顾导入,启发学生分析得出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基本概念。
课件展示。
同类色:色相性质相同但深浅不同。
邻近色:在色相环上相邻近的不同色彩。
二、新课。
课件展示同类色和邻近色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图片,分析其中的色彩关系。启发学生思考同类色与邻近色在色彩上效果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虽然邻近色与同类色都具有和谐的'色彩效果,但邻近色搭配显得活泼强烈些,而同类色则更加柔和统一。它们的美感有相似之处又不是完全一样的。
小结再次强调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二者的特点。
三、练一练。
找出教材图片中的色彩,分析它们用了哪种色彩关系?
1、小水壶;
2、小盒子;
3、青蛙皂盒;
4、电吹风;
5、烛台花瓶。
通过色彩模板与学生作品加强学生对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感受。
课内作业:发放模板,让生选择一个模板并用喜欢的同类色和邻近色填充,看看两组效果。
课外作业:应用同类色或邻近色给家人设计一套生活用品,或给自己设计一件日用品。
四、课堂拓展。
1、学生作品展评。(先自评,后互评,再师评)
2、网络链接电脑涂色小游戏,让学生尝试用鼠标涂色,拓展课堂内容,增强学习乐趣。
教学反思:
在分析图片时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尽量启发学生思考、找出答案,形成知识,并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同类色与邻近色丰富和谐的美对于美化生活的重要作用,使本课学习有益于学生一生。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反思09-01
七年级美术教案06-08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6-13
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04-01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06-22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4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教案01-25
(精选)美术教案09-27
美术教案(精选)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