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

时间:2024-07-08 15:16:35 教案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xx的'创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三、学生自学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xx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2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3、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志:做记号。 诣:拜见,卧…·怯。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4、小结

  古今词义

  鲜美 :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其:这、那 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作为 捕鱼为业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细读课文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

  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研读

  组织学生讨论:

  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 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提问: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提问: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明确: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提问: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明确: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提问: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明确;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明确:

  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

  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

  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

  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

  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

  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

  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

  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提问:你是怎样评价作者描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

  明确:

  (言之有理即可,如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拓展延伸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

  教师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试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生动的故事,可以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注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的描写。

  2. 完成书后研讨与练习。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3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需用两课时。具体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

  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

  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时空连线”

  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学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以检查学生对目标2的完成情况。

  第三步、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问: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生:美,我没想去。师:那好。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正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第四步、四读课文,品位研读、主题探究。完成教学目标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2,思考: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3、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4、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第五步、拓展延伸:

  品读《桃花源诗》

  ○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第六步、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要:()咸()云()

  具()语()为()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四)布置作业:

  课下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作。

  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最球,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1、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3、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

  4、四读课文,品位研读、主题探究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xx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xx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走进陶渊明笔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三、读文感知

  1、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可以结合注释跟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出示字词检测)

  (2)随机抽查学生初读的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2、配乐范读:感知xx内容、感受xx魅力

  3、再读课文:学生自读,结合注释、工具书自行翻译,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

  四、品读赏析

  屏显“桃源访谈”: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五、合作探究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为什么?请到文中找出根据。

  六、总结全文

  结合现在社会安宁的局面,适当点结束。

【桃花源记教案】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教案05-13

《桃花源记》教案02-24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08-17

桃花源记的读书笔记02-23

《桃花源记》读后感04-01

桃花源记读后感08-23

桃花源记读后感05-15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04-01

桃花源记读后感经典(15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