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

时间:2024-05-15 13:34: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读后感

桃花源记读后感1

  最近几日,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偶有所感,付与笔端,倾于纸上。

  夹水两岸,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正是此番美景,使得渔人“欲穷其林”,也让陶渊明陶醉其中,不可自拔。步入桃源,仿佛若有光,这光照亮了路,使渔人豁然开朗,让身处尘世的陶渊明心中有了希望。“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环境安适宁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渔人目之所及,便是陶渊明心之所向。

  陶渊明,那个才溢志高,偏生于末世的靖节先生,在亦仕亦耕中挣扎了十余载,终于抛却五斗米的束缚,躲进自己构建的“象牙塔”中,开始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他以为是脱俗,实则也是一种逃避。社会不会因为他的离开而停止动乱,也没有一方势力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百姓也不曾过上他所期望的桃园生活。当世外世界与凡尘俗世的对比愈来愈强烈,在理想与现实间来回挣扎,却不懂得作出行动来争取,伤的'最深的仍是浊世中的清醒者。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讲,世外桃源并不存在,因为所有的和平都是通过斗争而来的。若是一味选择逃避,就永远无法触及真正的美好。在虚构世界里自我解脱,独守一方天地,终究没有奔赴正义来的实际,终在荒凉中落下人生的帷幕。

  这个世界向来不是至纯至美,“独善其身”是一种生活态度,也要有“革弊端,济天下”之宏愿壮举。

桃花源记读后感2

  三四月里看到桃花,往往都只会想起两样事来:林黛玉的《桃花行》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然往往想起前者更多些,因为《桃花源记》令我印象至深能蓦地一下想起的未必是桃花满园的景象,而是有很多攒积汇聚在一起,成为我对它的理解和记忆。

  小的时候读《桃花源记》,认认真真翻译下来以后,只是觉得有趣。直到现在,都觉得与其说它是一篇散文,倒更不如说它是一部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不一定如所有小说般严格分明,但每一句都精彩,每一句都读着有感觉、有味道。再说了,陶渊明本就随性嘛。

  迫不得已的随性。

  小时候没想这么多,只是总觉得神秘、好奇,好奇几乎都源于“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那大约是神光吧,“小口”后面是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些人的'思想可真封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听着就让人愉悦的景象。

  甚至傻乎乎地去问母亲:“自刘子骥后为什么没有人再去寻了?真是可惜。”当时我是向往的,后来听说全国有好多地方都称自己那里是“桃花源”,并不觉得高兴,潜意识里觉得桃花源不该是以一个旅游景点的形式存在,理解它的人方能进去,渔人只是好运气而已。

  妈妈微笑着说:“自然寻不到。肯定作者不愿让人知道这个地方啊。”

  寻不到,或是,根本不存在。

桃花源记读后感3

  现在思考,可能不会用像去年那么尖锐的方式了,非求一个结果。

  其实感觉读《桃花源记》真得就是一个成长和思考的过程。

  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哪拍风雨飘摇,我们也应该在心中构建一个可以栖身的宁静桃源,不是说让桃花源成为你逃避世俗的一个幌子,而是在看人看事,处理问题时想起它,想起你的这个理想之地,那么世俗再乱,你的心中仍会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请记住,只要你愿意,不论外界环境如何,你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恬然自适、怡然自乐的境界,若论合适,没有比桃花源这个地方更合适了,

  可能多年以后在阡陌相通之处回首,发现曾经埋怨过的'萧瑟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罢了。

  关于本文、环境、人心的一点感悟陈述至此,可能和教科书上所理解的那个《桃花源记》不大一样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4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是出自这篇课文。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欢的就是二三段,因为它描述出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桃源里的人都很勤劳、好客。里面的人都很孝顺父母,疼爱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快乐,这是我们现在的人也很难做到的`一点,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抚养自己的父母,上父母自己抚养,有些大人还将成绩或体弱多病的孩子交给老人带,却不支付一点钱给老人。更有些大人还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里的人遇到远方的客人,他们“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皆出酒食”他们都会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这也是我们现在人做不到的一点,经常来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对待。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的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通过《桃花源记》,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滑剥削,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黑暗实实也是一种批判和否定。

桃花源记读后感5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向往的理想世界。那时的世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阶级压迫严重,对现实世界失望透顶的陶渊明,便以一位渔人的视角,写下了《桃花源记》。

  看过《桃花源记》的人,在读的时候也一定不由自主地向往那片安宁祥和的世界。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在我们伤心失意时,那是我们重振斗志,抛弃畏缩与畏惧的地方;在我们成功喜悦时,那是我们抛洒喜悦,再接再厉的地方。

  还记得在上网课时,有一次考试,我考的很差,差极了。考完之后,我十分消极,不愿面对现实,整天幻想着也许下次就能考好。但当我的父母批评我时,他们的`话打破了我的幻想,他们说:“考完后,你整天恍恍惚惚的,学习也不认真了。考试失利,伤心愧疚都可以有,但不可消极呀。这样下去,你永远也不会考好。考的不好,就该总结经验,面对现实,力争上游。”

  是呀,面对现实,我们不应该消极怠慢,去找借口、去躲避,而是要积极面对现实,改过自新。鲁迅曾经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不是父母的那一番话,将我拉回现实,我不就在消极中“灭亡”了吗?

  读完《桃花源记》,我认为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十分消极。虽然世间混乱不堪,但也应该为保家卫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满眼都是人间疾苦,就算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沉浸其中又有何意义?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让我明白,虚拟中的美好想象固然可以给我们鼓励和安慰,但我们更应该积极面对现实,勇敢地面对并努力克服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才能使自己越来越强大。加油,做勇敢的自己!

桃花源记读后感6

  世间果真有桃源吗?陶渊明并未挑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又或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可无论是荣华富贵的太守的“遂迷,不复得路”亦或是好游山泽之刘子骥的“未果,寻病终”都好像在说“世间是没有桃花源的”。这一切都不过是渔人所臆想的理想世界罢了。

  在那理想的桃花源中,人人平等,和谐融洽、人民生活幸福,却似乎忘记了外界,连今是何世都不知。也只是在说到外界战乱纷多时而露出些许兔死狐悲的`惋惜。自秦至东汉,漫漫时间长河,冲刷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不安和恐惧、淡忘了动荡生活的悲疾离苦,只在书本上看见那短短二字十六画,而无那数年奔波的思苦!那数百步的桃林,隔绝了桃花源人原本长远的目光,阻断了人们思想的奋发,却成为一个个沉沦于温柔乡而无法自拔的是乐不思蜀之人!

  因为那片桃林,而无了秦一扫六合、一统天下之轩昂大气;因为那片桃林,而无三分天下,乱世英雄之写意风流;因为那片桃林,也将更无千年以后中国的繁荣昌盛!在那屈辱的近代史中,我们不也曾固步自封吗?可后来呢?《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刮分中国狂潮……温柔乡已被打破,曾经太平人已不太平,曾经只为安乐者已不安乐,曾经叹惋者已成被叹惋者。于是开始“避秦时乱”,可哪里还有桃源,现实就在眼前,只怕他们在临死前仍要大喊一声”天要亡我!”。

  就在这九州无太平时,有人领着我们塑和平!平息战火、重建房屋、造大路,为民谋!他们不是求富贵的“太守”,游山水的“高尚士”,为己谋的“桃源人”或不诚信的“渔人”,而是人民中的一员、是革命的先驱者,时代的推进者,更是“新桃源”的缔造者。他们将理想的生活付诸于实践,将“桃林”换成历史,只为了有一天能真正的无忧无虑,可以放心看那柳绿花红、炊烟袅袅,可以安心闭眼听那欢声笑语,琐碎小事。

  世间是有桃源的,无论是现在的万家灯火,抑或是以后的温馨小家,都是。

桃花源记读后感7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晚年所写的《桃花源诗》之序言,该序描写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人们过着安宁、和睦、自给自足的淳朴生活。这虽然是一个空想的社会,但它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美好社会的向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摆脱剥削压迫和频繁的`战乱、追求幸福和安宁生活的愿望。这当然是对黑暗腐朽社会的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批判。

  正因为如此,“世外桃源”在千百年的封建社会中,成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文章笔调流畅,描写逼真,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桃源仅只晓秦朝,魏晋当然领汉标。断代隔山观世变?同时聚首写神交。抨击黑暗题材妙,向往光明理想高。否定君权砭世弊,陶潜绝唱续“离骚”。

桃花源记读后感8

  桃花源记是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桃花源是当时人们最神往的地方。

  桃花源记主要写了:一个渔夫发现桃花源里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远离战争的纷扰,过著安逸和谐的生活。就回去告诉了太守,太守派人一起前往却找不著去桃花源的路,就迷失在了林子中,还有一个人去找过桃花源,但却途中病发身亡,从此就没人再过问了。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反抗。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是描写桃花源里面村民是怎样生活的,当时的人们十分向往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个山洞里面宁静的生活;一个是战火纷飞的时代。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我读了桃花源记后,认识了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希望同学们找时间读一读像《桃花源记》这样的半文言文,试著自己理解文章的意思。

桃花源记读后感9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吧。这个故事出自《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古时候人们多战乱,没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没有战乱。贫困,有的只是幸福,快乐。作者通过想象,把“桃花源”这个地方的景致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几处写的非常好。

  第一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这句中可看出这里的人已经很久没有出去了,见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惊奇。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如果说是因为战乱的话,那他们早就出去了,因为战争是不会一直停在一个地方的。

  所以说,他们留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地方仿佛人间仙境,树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居住。再加之这个地方又极少知道,所以他们决定留在这里,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第二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段话让我们心生猜忌:渔人不是去壹次了吗?他应该还记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记号呀!再看下面一段内容:

  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终没有找到,这是为什么呢?

  不过,这篇课文真的写的不错。把这个桃花源写的亦真亦假,作者的这个结尾倒是提醒了我们,若我们也想有这样一个真正的桃花源,就应该保护环境,不准滥砍滥伐,共同建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10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我追寻着陶渊明的脚步,来到了属于他的桃花源。

  有人不懂,李白追寻了一生也没有求得一个好的仕途,他陶潜有一个好官不当偏偏跑到田园隐居。公元421年,陶渊明望着周围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场景,毅然选择了归隐田园。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他无法像苏东坡,只轻轻一挥手,便“也无风雨也无晴”那般的决然,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但也深知自己是一朵傲然的菊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便借酒消愁,用文字来描绘出他心中那份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从从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桑树伸展出油绿绿的枝叶,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那般美好: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让人魂牵梦萦。

  陶渊明虽然舍弃了官职,却赢得了一片桃花源。

  飞鸟南山,如今门前早已没有了当初车水马龙的盛况,他看到飞鸟归巢时划过的完美弧线,鸟就像人一样,飞得再远,还是要回家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他款款而来,带着一缕散发千年的.淡淡菊香;木欣欣向而荣,泉涓涓而始流,他轻轻离去,留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壮语。他低眉,眉梢眼间都是笑意,他颔首,举手投足都是释然。

  世人会了解他的心事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其实已经赢得了一片属于他自己,梦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11

  学习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在平时也要将空闲时间利用起来。

  在今天的午后时间,我就阅读了文言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讲述了在东晋孝武帝在位时期,有个武陵郡的'人靠打鱼为生。一天捕鱼人碰巧遇到了一片桃花林,在林子的尽头他发现了一个自秦时到此的古老村子,里面的人十分好客,请渔人吃饭还让他不要将这里说出去。但是渔人却反悔,报告郡守,可最后没再次到达的故事。

  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那里民风淳,这正是陶渊明的理想世界,表明了作者对社会的希望,也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而文章的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采用了虚写、实写相结合的手法。让我学习到了更多写作时的应用写法。

  在文中的捕鱼人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能背信弃义,不然再多利益也会像桃花源一样,成为黄梁一梦。

  今天的我收获颇丰,阅读书籍使人进步!

桃花源记读后感12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由此进入。在一片纯粹的桃花林中,没有任何的障碍物,没有杂乱的植物,也没有斗艳的姿态。有的只是,一个“净”字。

  这样的素净,恰好能为桃花源的出现埋下伏笔。渔人走到桃花林的尽头,就找到了一个洞口。渔人弃船而入,走完一段狭窄的小路后,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新世界中,没有战乱,没有灾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景色优美。其中的人们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才搬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村民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可令人倍感奇怪的是,他们的'衣着与劳动方式竟然与外界没有丝毫不同。一个与世隔绝了几百年的地方,究竟是怎么知道外界的情况的呢?在这样一个隐秘的地方,老人和孩子却“怡然自乐”,没有任何怨声。这些可谓是《桃花源记》一文中的谜团。

  文中有一句话十分令人匪夷所思,那就是村中人所说的:“不足为外人道也。”这样的一处世外桃源,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才会使得村民如此担忧,唯恐被外界所知呢?最终作者也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当渔人从这处世外桃源出来时,他并没有将村民的话听进去,而是将这一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守。可无论是太守一行人,还是后来的刘子骥,都没有找到桃花源的入口。或许是桃花源中的村民在渔人进入后,就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威胁。他们认为外人的到来会对他们全村人不利,且他们知道,若再不做防御措施,他们很快就会暴露在世人眼前。因此,他们或许搬走了,搬到下一处无人之地;又或许利用“障眼法”,封闭了桃花源的入口。这一切,我们不得而知。

  关于《桃花源记》的另一种说法,即桃花源这一地方,其实是人死后的世界——冥界。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渔人在进入桃花源前看到的洞,据文中描述,其实是一个“小口”,有着隐秘的光亮。渔人靠捕鱼为生,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只有这一次望见了这个小洞呢?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呢?当渔人进入桃花源时,必定看到了桃花与竹子这两种景物,且它们都处在最茂盛的时期。桃花在三月时最茂盛,但竹子在六月最茂盛。若要造成这样的景象,势必需要不同的海拔。也就是说,桃花源最好是山地地形,才能营造这两种植物的最佳生长状态。可是,据文中提到,桃花源中“土地平旷”,那就意味着,桃花源是平原地形的可能性最大。那么桃花源是如何做到这一奇特景象的呢?难道说,是其中的植物种类不同所造成的吗?但桃花源与世隔绝几百年,不可能去引进外界的植物新品种了。还有,为什么只有桃花源有这样的景色,而外界却见不到呢?也许说,是桃花源的时间与外界不同吗?时间在世界上是个奇迹,这种情况虽说很诡异且不真实,但也不应完全被否定。

  渔夫在走出桃花源后,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太守。可最后的结果是,太守和随从并没有找到桃花源。而后来去寻找桃花源的刘子骥,也没有找到此地。等他归来不久,却因病而终。再也没有后人去寻找桃花源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作者要设置这样一个结局呢?就算刘子骥去世后,后人也同样可以去寻找桃花源,可结果却是“后遂无问津者”。刘子骥真的只是简单的因病亡故吗?作者是否在暗示我们什么?刘子骥的死,会不会是村民的所作所为?因为外人会找到真相,所以被杀人灭口了?这是一种可能。回到文中,“未果”真的是“未果”吗?倘若当年刘子骥真的找到了桃花源,但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令这位品行高洁的读书人,绝口不提找到此地的事实。而后再寻此地,却再无所获。从此心病缠身,抑郁而终。这同样也是一种可能。

  《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或许只是作者陶渊明心中的理想乐土。但他体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全文是作者心中的一种寄托,一种向往的愿望。同时,作者也留下了许多的疑问,等待我们去探索,给予了我们无尽的遐想。

桃花源记读后感13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渊明选择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是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们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选择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可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解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片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人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桃花源记读后感14

  我们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一词,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陶渊明借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可随着我的阅读,却发现了几处不寻常……

  第一个疑点:衣服。

  《桃花源记》中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明了桃花源中的人已有许久未和外面的人来往了,但“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却表现了桃花源里的人紧跟潮流。这与前面矛盾了,过了几个朝代却衣着紧随潮流,完全不合理。

  第二个疑点:食物。

  文中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也不合理。怎么可能每家每户的人都有酒肉来接待渔人呢?就算那里物资丰富,可也有懒人的存在。

  第三个疑点:桃树。

  文中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意思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在古代,桃树有辟邪的功能,种一大片桃林,确定不是阴阳两界的屏障吗?所以不合理。

  第四个疑点:桑树。

  文中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而郭璞曾在《葬经注》中写道:“门前桃桑,大患之兆。”所以古人是不会在自己家附近种植桃树和桑树的。所以不合理。

  以上种种不合理,让我十分困惑。我想,桃花源里的人是不是纸扎人或鬼魂,因为每年清明节都有人烧纸人,烧衣服,烧纸饭菜,烧金元宝等。这样也就能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桃花源里的人与世隔绝了这么久,却紧随潮流,且每家每户都有大鱼大肉吃;门前还敢种桃树、桑树。

  所以,我认为《桃花源记》讲的是——阴阳穿越记。记叙的是:渔人误穿阴阳两界,在阴界待了几天后发现不对劲,然后急忙告辞离开。渔人在返回路上做记号,并报告给太守。太守遣人随其往,却迷了路。南阳刘子骥, 在寻找时,也因病去世。

  《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蕴含着《道德经》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的思想,呈现出人们生活安康,心情舒畅,安静自足的理想境界。

  虚构的故事,表达了陶渊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向往桃花源中人生活——有美景可供欣赏且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973字)

桃花源记读后感15

  作者对通往桃花源的过程描述十分科幻,“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等都很写实。那么最后见到的理想国是怎样的呢,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都是物,从这天来看,土地代表空间,屋舍也许就是高楼大厦,良田是农业,美池能够垂钓,能够洗浴,能够泛舟,桑竹都是可用的东西,而鸡与犬,都是家中必备的东西,就像是此刻的电脑和汽车。理想国里的人,都忙着种作,显然都不是闲人,衣着吗,很潮,很哈秦,老人小孩都很快乐。

  然后就是相遇了。乃大惊,外星人见到地球人也会惊恐的,但是十分有礼貌,十分豪爽,杀鸡作食。很温暖的是“村中闻有此人,感来问讯”说明大家都很相识。然后大家竟然都不明白外面朝代的更迭。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真是好客,都争着邀请到家中来,招待他。但最后还是有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他们也是很满足于此刻的生活。

  那么离开的时候,渔人还是不舍这个地方,期望能回来。所以“处处志之”最后他很功利地叫太守来,但是迷路了,理想不适宜于功利。

  刘子骥,高尚士也,这一段只是为了增加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就像电影的最后要加上一段,某某多少年后怎样样了。

  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

  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构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搞笑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能够说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此刻许多人向往不已。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我的理想王国。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桃花源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教案02-24

桃花源记教案05-13

《桃花源记》读后感04-01

桃花源记读后感08-23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08-17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04-01

桃花源记读后感经典(15篇)07-20

桃花源记的读书笔记02-23

厚黑学读后感_厚黑学读后感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