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

时间:2024-05-27 10:22:28 教案 我要投稿

【荐】小学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荐】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知识目标: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实验器材:

  分组:酒精灯、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放大镜

  1组—4组砂土、5组—8组粘土、9组—12组黑土、湿抹布、小盘

  演示:滴管、装有土壤溶液的锥形瓶、玻璃片、试管夹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谈话:【出示泥塑图片】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些手工作品,你知道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其实制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么特点吗?

  2、学生随问题依次交流:

  3、教师小结: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强,除此之外粘土还具有颗粒细、耐火度高等特点。所以人们经常利用它来制作泥塑。

  【教学过程、评价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师从不同的环境中取来的土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面前的土壤,根据你生活中的观察,判断一下这些土壤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开始吧!

  2、学生汇报:哪个同学来说说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师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

  3、教师小结:究竟这些土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1—4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花坛里取来的;5—8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的种植园取来的;9—12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树底下取来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些土壤里都有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用眼睛观察土壤

  1、谈话:你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观察你面前的土壤里有什么?看不清的话,可以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放大镜来观察,观察过程中要可别忘记填写记录单。听明白了吗?开始吧!(发记录单1)

  2、学生观察:

  3、学生汇报:哪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们发现了土壤中有什么?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沙;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黏土;还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腐殖质。

  (二)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土壤中还会有其他的物质成分吗?

  2、学生猜测:你认为土壤里还有什么?说说你的理由。【随学生回答板书】

  3、谈话:这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要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4、学生交流:

  生1:查电脑【网络可以帮助我们验证这些猜想,但课堂上老师没给大家准备,我们怎么验证这些猜想?】

  生2:做实验。

  5、教师小结:因为有时我们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判断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要想获得正确科学的结论需要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认识实验材料】

  1、谈话:为了便于观察和实验,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土壤和实验材料,看一下,认识它们吗?【生:认识】谁来介绍一下?

  2、学生交流。

  【设计实验方案】

  1、谈话:利用这些实验材料,你想怎样验证这些猜想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注意,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不要动手去操作,讨论开始。

  2、学生分组商量实验方案、记录:

  3、学生交流:

  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里有什么?你们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

  【验证空气:我们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空气,我们想把土壤放在水中,看看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里面有空气,如果没有气泡,就说明没有空气。这个实验方案有没有道理?生:有道理。师:好!实验方案通过!】其它的猜想我们怎么来验证?

  【验证水:我们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水。我们想把土壤放在易拉罐中加热,看看是否有水蒸汽。如果有,说明含有水,如果没有,说明没有。师:其实,这个同学的方案没问题,但是描述的有点问题,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水蒸汽,看到的是水蒸气凝结成的白汽。2、如果土壤里含水多,全班一起捏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含水少怎么办?】

  【验证腐殖质:我们想知道土壤里是不是有腐殖质,我们的方法是把土壤放在易拉罐盒里,用酒精灯烧,如果有烧焦的气味,说明里面有腐殖质,如果没有那种气味,则说明里面没有腐殖质。师小结:其它的猜想我们怎么来验证?

  【验证砂和黏土:师:哪个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砂和黏土?生:我们小组想验证砂子和黏土。我们想把土壤放在烧杯里,加入水搅拌均匀后,静置一会儿,观察烧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师:也就是说看看土壤会不会分层。老师提醒你——等待一会儿,实验现象会更明显。

  【验证养料、养份:师:养料、养分的验证实验比较难,这样吧,我们先来验证前面的四项内容,最后再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温馨提示:

  1、土壤分层沉淀(dian)需要一段时间,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先做分层沉淀的实验,把它放在一边沉淀着,再做其它实验,等其它时间做完了,沉淀也完成了,再进行观察。

  2、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触加热后的实验材料,防止烫伤!

  3、观察时,要及时把发现写在记录单上。

  4、谈话:那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同学们交流的都很好,老师也有几点提示请看大屏幕(投影)

  【实验探究】

  1、谈话:大家听清楚了吗?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实验时先做哪个实验?为什么?做土壤分层沉淀实验时,一直不停的搅拌吗?那应该怎么样呢?还有不清楚的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想到的方法开始实验吧!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与交流:

  解决难题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砂、黏土、水、空气。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土壤里是否含有养料、养份。

  2、师边演示,边讲解:我们知道养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够看到的是一些比较大的杂质或腐殖质等,因此我们必须利用过滤装置过滤掉这些杂质,由于时间的关系,上课前,老师已经过滤好了土壤的溶液,在这。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将玻璃片夹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待溶液蒸发后,观察一下玻璃片会出现什么?怎么样,会做了吗?注意不要用手接触加热的玻璃片,下面请小组长到前面来取实验器材,其他组员点燃酒精灯,按照老师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学生操作:

  4、学生交流: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大家发现了吗?

  5、教师小结:这层白色的污渍就是养料的一种,我们把它统称为无机盐。(板书:无机盐。)土壤里的养料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了让植物生长的更好,农民伯伯会在适当的时候为土壤施肥、补充养料。

  三、拓展延伸

  1、谈话: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里有什么,下面让我们再通过视频了解一些关于土壤的知识。播放视频。

  2、学生观察:

  3、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砂、黏土、无机盐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长才会更加茂盛,任何一种物质的缺失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其实关于土壤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说,南方的土壤与北方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山上的土壤与平地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搜集有关资料,也可以采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观察一下它们的颜色和特点,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土壤里有什么

  石子砂微生物

  黏土

  树叶、草根腐殖质

  水

  空气

  养料、养分

小学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结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板书设计: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小学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的基本特征。

  2、能比较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的不同。

  二、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2、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

  3、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们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的物体的观察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的物体。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和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基于对物体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对人类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铅笔盒、作业本、词典、橡皮、铅笔、乒乓球、网球、海绵、木棒等物体。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学生说说这些物品是什么?建立简单的物体的`概念。

  2、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呢?”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观察物体

  1、明确任务。观察前要有明确目的,这样观察时就有了针对性,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今天我们先从外部形态上找找它们的不同。

  2、掌握方法比较的方法

  与学生交流,你想怎么观察,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观察比较。

  4、汇报交流

  5、得出结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很多方面不同。

  6、反思评价。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比较其他物体。

小学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观察、描述西红柿幼苗的形态特征,了解幼苗成长的过程。

  2.知道植物的根一般生活在地下,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等的作用。

  科学探究:

  1.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植物幼苗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整理幼苗生长过程中每部分的样子。

  3.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根的作用。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植物幼苗、研究根的作用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常见的盆栽绿植。

  学生材料:番茄或黄瓜幼苗生长记录,自己种植的番茄幼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呱呱坠地的婴儿经过幼儿、儿童时期会长成一位翩翩少年。种下一粒种子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幼苗长大了》来学习一下植物幼苗成长的过程及根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人的一生中早期的成长过程,抛出问题引发思考,点明主题。]

  二、认识幼苗

  1.师:寒假中,老师指导同学们种植西红柿种子,要求同学们观察记录西红柿幼苗的形态、高度等变化,同学们做的怎么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家的成果吧。(展示学生记录的番茄成长的数据和照片)

  2.师:你能说一下这些幼苗有什么变化吗?

  3.生:幼苗长出了叶,叶子变大了,幼苗长高了,变得健壮了… …

  4.师:是的,幼苗长出了茎和叶,幼苗长高变大了。同学们认真观察一周龄幼苗和两周龄幼苗新长出的叶子形态,你有什么发现?

  5.生:幼苗刚开始长出的两片叶子的边缘是平滑的,后来长出的叶子边缘不平滑。

  6.师:这位同学观察的非常认真!番茄幼苗最初的两片叶子是子叶,之后长出的叶子是真叶,我们生活中所见所说的都是真叶。观察一下你种的番茄幼叶长大后的形状像什么呢?

  7.生:像一片片羽(这些语言的意义何在?)

  8.师:非常棒,番茄的像羽毛一样的叶称为羽状叶,杨树的叶像心形,枫树的叶像手掌,每种植物的叶都有特定的形状,叶的形状是植物的重要特征。幼苗长大过程中,地上部分枝和叶生长的同时,根也在努力的生长。根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植株生长过程的照片和幼苗生长记录表,让学生直观感知幼苗长大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番茄叶的特征。设疑问引出根的作用。]

  三、根的作用

  1.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栽小葱》,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葱的生长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如土壤、水分、阳光等。同时我们还做过一个“小葱喝水的实验”,每天记录小葱喝多少水。同学们你还记得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吗?(这个有何意义?)

  2.生:小葱的根要发达,水要没过根… …

  3.师:不难发现“小葱喝水”与植物的哪个器官息息相关呢?

  4.生:“小葱喝水”与根有关。

  5.师:没错,“小葱喝水”靠的是根,这个实验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6.生:“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能吸收水分。

  7.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时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被根一起吸收。所以说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根吸收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能够维持植物的生命,使幼苗不断长大,根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8.师:你印象中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哪里?

  9.生: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中。

  10.师:这是玉米的不定根,不定根属于根的一种类型,同学们观察一下玉米的不定根生长部位和特点什么?

  11.生:玉米的不定根从茎的下部长出,数量很多,像一个个铁钉将玉米的茎牢牢的'固定在土壤里。

  12.师:小组内讨论一下这样的根会有什么作用?

  13.生:根具有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14.师:有一种食物物美价廉被称为“小人参”,你知道是谁吗?

  不错,它就是萝卜。我们常吃的萝卜、胡萝卜、甘薯都属于根。有句俗语说的好: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潍坊萝卜脆甜爽口、美味多汁。同学们想一想这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15.生: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16.师:谁能总结一下根的主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的思考,让学生感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四、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2.生1:我知道了幼苗的生长过程,观察到西红柿的叶是羽状叶,不同植物的叶形态上有稳定的差异。

  生2: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生3: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里。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能维持植物的生命。

小学科学教案5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流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习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学习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学习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学习流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流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小学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小学科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题目,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题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题目。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教学预备: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塑料杯碰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进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猜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书中先容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板书设计:

  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小学科学教案8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交流考察成果,认识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2、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们认识到蔷薇花丛中的动植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含义。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讨论中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会分析蔷薇花丛中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蔷薇花丛与动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花丛,并做好记录。请几个小组汇报一下。

  二、探究过程

  1、交流考察记录。

  ·请1—2个学生汇报展示考察记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对他们的考察情况进行简要的评价,总结评价学生的考察活动。

  2、讨论蔷薇花丛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

  ·蔷薇花的生长需要什么,它的食物和营养来自哪里?

  ·蔷薇花的邻里们生长需要什么,它们的食物和营养来自哪里?

  ·谁能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和粪便,使它们成为植物需要的肥料?

  ·采用提问的方式,全班研讨交流。

  ·谁能用图画的方式表示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

  如:肥料蔷薇

  蔷薇蚜虫

  蚜虫瓢虫

  能把这些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连在一起吗?

  ·学生在记录本上表示各种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蚜虫鸟

  蔷薇

  微生物肥料

  3、了解动植物间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

  ·问:除了食物关系,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

  蔷薇花丛是蚜虫、瓢虫等动物遮阳避雨的场所;

  蝴蝶为蔷薇传粉;

  瓢虫为蔷薇花丛除害虫;

  蚜虫等动物的粪便是蔷薇等植物的肥料。

  ……

  ·如果蔷薇花生长不好,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蔷薇花旁边的小草等植物长得太繁茂,会发生什么现象?

  ·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知道草地、森林、沼泽、农田、城市和矿区等区域都可以看做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4、小结。

小学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这样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小学科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彩泥制作学会揉、压、搓等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2、能随意取橡皮泥,通过分泥、团圆、压扁、挤捏等技能,塑造不同样式的花朵形状。

  3、通过学生用彩泥制作花朵,激发学生爱护植物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彩泥、硬纸板、彩泥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让我们一起拍拍小手吧!

  2、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朋友,它的名字叫圆圆,它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你们愿意吗?

  二、基本部分:

  1、游戏:《彩泥变变变》

  ①揉一揉:彩泥变成汤圆

  ②压一压:汤圆变大饼,比一比谁的饼大。

  ③搓一搓:汤圆变面条,比一比谁的面条长。

  让幼儿自己变一变,说一说变成了什么。

  2、同学们,彩泥好玩吗?今天是圆圆的生日,圆圆有一个生日愿望?

  圆圆:我最喜欢夏天五颜六色的花朵,可是现在是冬天,花朵都枯萎了,我想看盛开是美丽花朵,你们能帮我实现生日愿望吗?

  3、老师边播放课件边动手演示花朵的制作过程。

  讲解彩泥花朵的制作的过程:

  制作一个黄色的小球,五个红色的.小球,两个绿色的小球和绿色的长条。按照顺序粘在白纸板上。

  师:让我们一起用彩泥做出漂亮的花朵,帮小彩泥实现愿望把!

  4、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结束部分:

  1、让大家和老师来欣赏一下你们的作品。

  2、我们一起去洗洗小手吧!

小学科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小学科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小学科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小学科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影子变化柱状图:

小学科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板书设计:

  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荐】小学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案05-22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范文01-02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精选)10-20

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8

科学教案[经典]12-06

科学教案(经典)12-24

【荐】小学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荐】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知识目标: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实验器材:

  分组:酒精灯、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放大镜

  1组—4组砂土、5组—8组粘土、9组—12组黑土、湿抹布、小盘

  演示:滴管、装有土壤溶液的锥形瓶、玻璃片、试管夹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谈话:【出示泥塑图片】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些手工作品,你知道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其实制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么特点吗?

  2、学生随问题依次交流:

  3、教师小结: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强,除此之外粘土还具有颗粒细、耐火度高等特点。所以人们经常利用它来制作泥塑。

  【教学过程、评价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师从不同的环境中取来的土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面前的土壤,根据你生活中的观察,判断一下这些土壤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开始吧!

  2、学生汇报:哪个同学来说说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师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

  3、教师小结:究竟这些土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1—4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花坛里取来的;5—8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的种植园取来的;9—12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树底下取来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些土壤里都有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用眼睛观察土壤

  1、谈话:你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观察你面前的土壤里有什么?看不清的话,可以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放大镜来观察,观察过程中要可别忘记填写记录单。听明白了吗?开始吧!(发记录单1)

  2、学生观察:

  3、学生汇报:哪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们发现了土壤中有什么?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沙;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黏土;还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腐殖质。

  (二)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土壤中还会有其他的物质成分吗?

  2、学生猜测:你认为土壤里还有什么?说说你的理由。【随学生回答板书】

  3、谈话:这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要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4、学生交流:

  生1:查电脑【网络可以帮助我们验证这些猜想,但课堂上老师没给大家准备,我们怎么验证这些猜想?】

  生2:做实验。

  5、教师小结:因为有时我们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判断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要想获得正确科学的结论需要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认识实验材料】

  1、谈话:为了便于观察和实验,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土壤和实验材料,看一下,认识它们吗?【生:认识】谁来介绍一下?

  2、学生交流。

  【设计实验方案】

  1、谈话:利用这些实验材料,你想怎样验证这些猜想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注意,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不要动手去操作,讨论开始。

  2、学生分组商量实验方案、记录:

  3、学生交流:

  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里有什么?你们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

  【验证空气:我们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空气,我们想把土壤放在水中,看看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里面有空气,如果没有气泡,就说明没有空气。这个实验方案有没有道理?生:有道理。师:好!实验方案通过!】其它的猜想我们怎么来验证?

  【验证水:我们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水。我们想把土壤放在易拉罐中加热,看看是否有水蒸汽。如果有,说明含有水,如果没有,说明没有。师:其实,这个同学的方案没问题,但是描述的有点问题,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水蒸汽,看到的是水蒸气凝结成的白汽。2、如果土壤里含水多,全班一起捏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含水少怎么办?】

  【验证腐殖质:我们想知道土壤里是不是有腐殖质,我们的方法是把土壤放在易拉罐盒里,用酒精灯烧,如果有烧焦的气味,说明里面有腐殖质,如果没有那种气味,则说明里面没有腐殖质。师小结:其它的猜想我们怎么来验证?

  【验证砂和黏土:师:哪个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砂和黏土?生:我们小组想验证砂子和黏土。我们想把土壤放在烧杯里,加入水搅拌均匀后,静置一会儿,观察烧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师:也就是说看看土壤会不会分层。老师提醒你——等待一会儿,实验现象会更明显。

  【验证养料、养份:师:养料、养分的验证实验比较难,这样吧,我们先来验证前面的四项内容,最后再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温馨提示:

  1、土壤分层沉淀(dian)需要一段时间,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先做分层沉淀的实验,把它放在一边沉淀着,再做其它实验,等其它时间做完了,沉淀也完成了,再进行观察。

  2、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触加热后的实验材料,防止烫伤!

  3、观察时,要及时把发现写在记录单上。

  4、谈话:那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同学们交流的都很好,老师也有几点提示请看大屏幕(投影)

  【实验探究】

  1、谈话:大家听清楚了吗?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实验时先做哪个实验?为什么?做土壤分层沉淀实验时,一直不停的搅拌吗?那应该怎么样呢?还有不清楚的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想到的方法开始实验吧!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与交流:

  解决难题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砂、黏土、水、空气。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土壤里是否含有养料、养份。

  2、师边演示,边讲解:我们知道养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够看到的是一些比较大的杂质或腐殖质等,因此我们必须利用过滤装置过滤掉这些杂质,由于时间的关系,上课前,老师已经过滤好了土壤的溶液,在这。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将玻璃片夹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待溶液蒸发后,观察一下玻璃片会出现什么?怎么样,会做了吗?注意不要用手接触加热的玻璃片,下面请小组长到前面来取实验器材,其他组员点燃酒精灯,按照老师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学生操作:

  4、学生交流: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大家发现了吗?

  5、教师小结:这层白色的污渍就是养料的一种,我们把它统称为无机盐。(板书:无机盐。)土壤里的养料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了让植物生长的更好,农民伯伯会在适当的时候为土壤施肥、补充养料。

  三、拓展延伸

  1、谈话: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里有什么,下面让我们再通过视频了解一些关于土壤的知识。播放视频。

  2、学生观察:

  3、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砂、黏土、无机盐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长才会更加茂盛,任何一种物质的缺失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其实关于土壤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说,南方的土壤与北方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山上的土壤与平地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搜集有关资料,也可以采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观察一下它们的颜色和特点,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土壤里有什么

  石子砂微生物

  黏土

  树叶、草根腐殖质

  水

  空气

  养料、养分

小学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结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板书设计: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小学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的基本特征。

  2、能比较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的不同。

  二、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2、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

  3、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们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的物体的观察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的物体。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和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基于对物体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对人类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铅笔盒、作业本、词典、橡皮、铅笔、乒乓球、网球、海绵、木棒等物体。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学生说说这些物品是什么?建立简单的物体的`概念。

  2、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呢?”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观察物体

  1、明确任务。观察前要有明确目的,这样观察时就有了针对性,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今天我们先从外部形态上找找它们的不同。

  2、掌握方法比较的方法

  与学生交流,你想怎么观察,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观察比较。

  4、汇报交流

  5、得出结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很多方面不同。

  6、反思评价。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比较其他物体。

小学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观察、描述西红柿幼苗的形态特征,了解幼苗成长的过程。

  2.知道植物的根一般生活在地下,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等的作用。

  科学探究:

  1.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植物幼苗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整理幼苗生长过程中每部分的样子。

  3.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根的作用。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植物幼苗、研究根的作用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常见的盆栽绿植。

  学生材料:番茄或黄瓜幼苗生长记录,自己种植的番茄幼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呱呱坠地的婴儿经过幼儿、儿童时期会长成一位翩翩少年。种下一粒种子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幼苗长大了》来学习一下植物幼苗成长的过程及根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人的一生中早期的成长过程,抛出问题引发思考,点明主题。]

  二、认识幼苗

  1.师:寒假中,老师指导同学们种植西红柿种子,要求同学们观察记录西红柿幼苗的形态、高度等变化,同学们做的怎么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家的成果吧。(展示学生记录的番茄成长的数据和照片)

  2.师:你能说一下这些幼苗有什么变化吗?

  3.生:幼苗长出了叶,叶子变大了,幼苗长高了,变得健壮了… …

  4.师:是的,幼苗长出了茎和叶,幼苗长高变大了。同学们认真观察一周龄幼苗和两周龄幼苗新长出的叶子形态,你有什么发现?

  5.生:幼苗刚开始长出的两片叶子的边缘是平滑的,后来长出的叶子边缘不平滑。

  6.师:这位同学观察的非常认真!番茄幼苗最初的两片叶子是子叶,之后长出的叶子是真叶,我们生活中所见所说的都是真叶。观察一下你种的番茄幼叶长大后的形状像什么呢?

  7.生:像一片片羽(这些语言的意义何在?)

  8.师:非常棒,番茄的像羽毛一样的叶称为羽状叶,杨树的叶像心形,枫树的叶像手掌,每种植物的叶都有特定的形状,叶的形状是植物的重要特征。幼苗长大过程中,地上部分枝和叶生长的同时,根也在努力的生长。根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植株生长过程的照片和幼苗生长记录表,让学生直观感知幼苗长大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番茄叶的特征。设疑问引出根的作用。]

  三、根的作用

  1.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栽小葱》,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葱的生长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如土壤、水分、阳光等。同时我们还做过一个“小葱喝水的实验”,每天记录小葱喝多少水。同学们你还记得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吗?(这个有何意义?)

  2.生:小葱的根要发达,水要没过根… …

  3.师:不难发现“小葱喝水”与植物的哪个器官息息相关呢?

  4.生:“小葱喝水”与根有关。

  5.师:没错,“小葱喝水”靠的是根,这个实验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6.生:“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能吸收水分。

  7.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时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被根一起吸收。所以说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根吸收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能够维持植物的生命,使幼苗不断长大,根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8.师:你印象中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哪里?

  9.生: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中。

  10.师:这是玉米的不定根,不定根属于根的一种类型,同学们观察一下玉米的不定根生长部位和特点什么?

  11.生:玉米的不定根从茎的下部长出,数量很多,像一个个铁钉将玉米的茎牢牢的'固定在土壤里。

  12.师:小组内讨论一下这样的根会有什么作用?

  13.生:根具有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14.师:有一种食物物美价廉被称为“小人参”,你知道是谁吗?

  不错,它就是萝卜。我们常吃的萝卜、胡萝卜、甘薯都属于根。有句俗语说的好: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潍坊萝卜脆甜爽口、美味多汁。同学们想一想这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15.生: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16.师:谁能总结一下根的主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的思考,让学生感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四、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2.生1:我知道了幼苗的生长过程,观察到西红柿的叶是羽状叶,不同植物的叶形态上有稳定的差异。

  生2: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生3: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里。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能维持植物的生命。

小学科学教案5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流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习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学习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学习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学习流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流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小学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小学科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题目,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题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题目。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教学预备: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塑料杯碰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进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猜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书中先容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板书设计:

  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小学科学教案8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交流考察成果,认识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2、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们认识到蔷薇花丛中的动植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含义。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讨论中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会分析蔷薇花丛中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蔷薇花丛与动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花丛,并做好记录。请几个小组汇报一下。

  二、探究过程

  1、交流考察记录。

  ·请1—2个学生汇报展示考察记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对他们的考察情况进行简要的评价,总结评价学生的考察活动。

  2、讨论蔷薇花丛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

  ·蔷薇花的生长需要什么,它的食物和营养来自哪里?

  ·蔷薇花的邻里们生长需要什么,它们的食物和营养来自哪里?

  ·谁能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和粪便,使它们成为植物需要的肥料?

  ·采用提问的方式,全班研讨交流。

  ·谁能用图画的方式表示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

  如:肥料蔷薇

  蔷薇蚜虫

  蚜虫瓢虫

  能把这些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连在一起吗?

  ·学生在记录本上表示各种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蚜虫鸟

  蔷薇

  微生物肥料

  3、了解动植物间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

  ·问:除了食物关系,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

  蔷薇花丛是蚜虫、瓢虫等动物遮阳避雨的场所;

  蝴蝶为蔷薇传粉;

  瓢虫为蔷薇花丛除害虫;

  蚜虫等动物的粪便是蔷薇等植物的肥料。

  ……

  ·如果蔷薇花生长不好,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蔷薇花旁边的小草等植物长得太繁茂,会发生什么现象?

  ·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知道草地、森林、沼泽、农田、城市和矿区等区域都可以看做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4、小结。

小学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这样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小学科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彩泥制作学会揉、压、搓等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2、能随意取橡皮泥,通过分泥、团圆、压扁、挤捏等技能,塑造不同样式的花朵形状。

  3、通过学生用彩泥制作花朵,激发学生爱护植物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彩泥、硬纸板、彩泥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让我们一起拍拍小手吧!

  2、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朋友,它的名字叫圆圆,它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你们愿意吗?

  二、基本部分:

  1、游戏:《彩泥变变变》

  ①揉一揉:彩泥变成汤圆

  ②压一压:汤圆变大饼,比一比谁的饼大。

  ③搓一搓:汤圆变面条,比一比谁的面条长。

  让幼儿自己变一变,说一说变成了什么。

  2、同学们,彩泥好玩吗?今天是圆圆的生日,圆圆有一个生日愿望?

  圆圆:我最喜欢夏天五颜六色的花朵,可是现在是冬天,花朵都枯萎了,我想看盛开是美丽花朵,你们能帮我实现生日愿望吗?

  3、老师边播放课件边动手演示花朵的制作过程。

  讲解彩泥花朵的制作的过程:

  制作一个黄色的小球,五个红色的.小球,两个绿色的小球和绿色的长条。按照顺序粘在白纸板上。

  师:让我们一起用彩泥做出漂亮的花朵,帮小彩泥实现愿望把!

  4、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结束部分:

  1、让大家和老师来欣赏一下你们的作品。

  2、我们一起去洗洗小手吧!

小学科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小学科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小学科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小学科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影子变化柱状图:

小学科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板书设计:

  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