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旋转》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旋转》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旋转》教案1
设计说明
1.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持。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通过观察与操作、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注重操作活动与数学思考相结合。
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使学生认识、理解图形的运动这样抽象的概念,必须结合现实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轴对称图形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同时要注重操作与思考相结合。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本设计让学生在玩一玩、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中理解轴对称图形,认识图形的平移及旋转现象;在学一学中感受其特征;在说一说中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做一做中不断深化体验。同时通过有效地提问做引导,便于在操作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长方形的纸 剪刀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引入: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从中发现许多的知识。(课件出示教材28页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学生观察,自由回答)
2.过渡: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和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涵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王国,去探索有趣的数学知识吧!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场情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并说一说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认识对称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树叶、蝴蝶、城门图片。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预设
生1:树叶以中间叶脉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生2:蝴蝶以中间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生3:城门图片以中间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3)根据同学们的汇报,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这些图形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所在的直线对折,折痕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4)理解“对称”的含义。
像图中的树叶、蝴蝶、城门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2.列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1)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谁能举例说说?
(2)欣赏对称图形。(课件出示:五角星、京剧脸谱、蜻蜓、雪花、剪纸等等)
(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运用对称的知识,跟老师一起剪一件衣服。(同步完成课堂活动卡)
(1)折一折: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后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剪后展开,会得到一件上衣的图形。
2.剪其他图形。
(1)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自己动手剪一剪。
(2)学生操作,集体评价。
小学数学《旋转》教案2
教学目标:
进一步利用平移、旋转的知识把七巧板各图形拼成鱼图。
教学过程:
一、 独学:请观察下图,同位说一说第2个三角形是由第1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再说一说第1个三角形是由第2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二、对学、群学
1. 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得到了鱼图,请在鱼图中画出相应的每块板的轮廓线,标出序号同时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2.我有多种方法得到的.
三、群学:(巩固提升)左图是被打乱的4张图片,怎样才能还原成右图?
四、检测:P88第1、3题。 文章
小学数学《旋转》教案3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在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进活动”。让学生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在活动中学会质疑,体现了建构数学思想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在新课的设计中,主要通过转一转、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总结平角和周角的概念,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概括出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在新知的探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发现并获取知识。在活动设计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这些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大胆表现,积极探究。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三角尺、活动角、小棒、硬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而且其中有不少还和数学有关。今天,老师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老师设计的人物图案,这些图案是由许多数学密码组成的,这些数学密码都是我们学过的图形,你能看出来吗?
(学生指出这些图案主要是由角组成的)
师:刚才我们从图案中发现了角,但是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出示时钟模型),在时针和分针不停地旋转过程中,它们也组成了不同的角,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研究旋转变化中的角。(板书课题:旋转与角)
⊙获取新知
1.感知旋转成角的过程。
(1)指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条和图钉,照着书上的样子,自己动手做一个活动角。
(2)引导学生借助自己做好的活动角,说一说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组织学生旋转这个活动角,并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让学生体验角的大小在变化,发现开口越大,角就越大)
2.转一转,回顾锐角、直角和钝角。
指名将操作过程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在旋转过程中形成的角的名称。
(学生展示角的变化过程: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3.认识平角。
(1)在操作中发现问题。
教师旋转活动角的两条边,使其在一条直线上时,提出质疑:当旋转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还是角吗?想一想,将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能不能说服其他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预设
生1:不是角,因为角的两条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了,没有角度了。
生2:是角,因为这个图形也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的,符合角的基本特征。
(3)命名。
师:旋转到此状态时,所形成的图形也是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角,你觉得这个角叫什么名字合适?
(学生自由为“平角”命名)
(4)摆一摆,感知平角与直角之间的关系。
①学生动手操作,并展示摆好的角。
②明确平角与直角之间的关系。
(1个平角=2个直角)
(5)试一试,画出平角。
①教师板演画平角,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半圆形的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并标出旋转的方向。
②学生试着画平角。
(学生练习画平角,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画法)
小学数学《旋转》教案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一课。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基础上,教材从旋转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为下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基础。改变了传统教材中仅依靠观察图形推出概念的方式,改静态观察为动态描述,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独立学习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角的学习经验,头脑中也有旋转的概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生活中的观察,相信学生能很快掌握本课知识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与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知道各种角的形成过程,了解各种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角的动态美。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法学法:
我使用的是引导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助,使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采用的教具有钟表模型、课件、芭比娃娃;学具有活动角、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复习学过的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老师拨动钟表模型,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不停的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小夹角是什么角,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可以得到角,导入课题《旋转与角》。当6时整时,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角学生不认识,这时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 新授
1、学习平角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固定其中一条边,旋转另一条边,边旋转边说自己旋转出了什么角。继续旋转,当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
(1)提问: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角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得出它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
(2)这时提出质疑:它还是一个角吗?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它符合角的条件,是一个比钝角还大的角。
(3)追问:能说它是一条直线吗?
学生讨论平角与直线的区别
然后告诉学生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角。
(4)接着说说平角的特征。
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平角,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接着老师示范,学生学习平角的画法。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周角
三、练习
1、看一看
请学生用芭芘娃娃来演示芭蕾舞蹈演员“大跳”和“旋转一周”的动作,引导学生欣赏舞蹈中平角和周角的动态美。
2、说一说
说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角的普遍存在。
3、画一画
请同学们在点子图上画出学过的五种角,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队。进一步体会五种角的大小关系。
4、折一折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片,对折两次,发现折成了一个直角,再展开一下,发现:平角和直角的关系:1平角=2直角,接着再展开成原来的样子,又发现:1周角=2平角=4直角。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四、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希望他们今后能仔细留心身边的事物,发现更多美极了的数学知识。
最后是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点,突出重难点。
小学数学《旋转》教案5
第一学段里初步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本单元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单元结束时有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
1、 以折和画为学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第62页例题以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画出它的对称轴。通过折和画再次体会什么是对称轴以及它的位置。学生对折长方形会出现两种折法,理解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不会有困难。例题两次安排学生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第一次沿着自己对折的长方形纸的折痕画,只画出1条对称轴。第二次在长方形上画,要画出2条对称轴。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有利于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对称轴的含义,它是对折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二是对称轴一般画成点划线,即一条短线、一个圆点,一条短线、一个圆点
试一试继续用折、画等方法认识正方形的对称轴。由于对折正方形的方法比对折长方形的方法多,所以正方形对称轴的条数比长方形多。如果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是学生在交流中知道的,那么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应在自己的活动中发现。
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是折图形、画对称轴。教材把6个图形既画在方格纸上,又画在第119页里,要求这道题分两步完成。先剪下第119页里的图形,折一折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一步能加强对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理解。然后认一认方格纸上的6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让学生又一次辨认图形和确认对称轴的位置。在教学第4题时,可以告诉学生这4个图形分别是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这些名称有助于学生发现如果一个图形是正几边形,它就有几条对称轴。
2、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把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
第64页例题教学把简单图形连续平移两次,教学过程设计成两段: 第一段让学生体会变换图形的位置,有时需要把它平移两次。方格纸上的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如果按斜向既看不清楚、更难以操作。如果沿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把斜向平移分解成一次水平平移(即左右平移)和一次竖直平移(即上下平移),容易表达也容易操作。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怎样把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这个问题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经历上述体验过程。第二段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亭子图连续平移两次,使它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至于先向右再向下平移还是先向下再向右平移都是可以的。
想想做做第3题的三幅图是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曾经在四年级(上册)里教过,学生能够看懂这些图的意思。现在让他们从平移的视角解释现象: 三角尺沿直尺在平移,画出的两条直线平行。从而充实对平行线的体会,并增加了平移多少距离的知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旋转,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
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只是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本单元教学把平面图形旋转90,这之间的跨度比较大。为此,教材作了十分细致的考虑和安排。
(1) 首先认识旋转的方向。第66页上面的一道例题以公路收费站转杆的打开和关闭的照片展现了转杆两次旋转的方向不同,让学生首次感知旋转是有方向的.。联系钟面上时针的旋转方向,讲解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想想做做第1题继续利用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钟面的时针等实例巩固旋转的方向和度数。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例题和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增加一些练习,如下面的线段绕它的哪一个端点各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又如把线段绕A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线段到了什么位置?绕B点旋转呢?
(2) 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尺,体会图形的旋转。第66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有两个特点: 一是把实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旋转,不是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尺;二是三角尺旋转方向是开放的,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都可以。这样设计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旋转实物比画图形容易,在旋转三角尺时能体会到实物的旋转是整体进行的,它的两条直角边都绕直角顶点旋转了90,整个三角尺就旋转了90;其次是可以比较三角尺顺时针旋转90与逆时针旋转90后的位置是不同的。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五点: 一是为每一名学生都准备一张足够大的方格纸,要求三角尺在旋转前、后都能完全放在方格纸上;二是要帮助学生领会绕A点旋转90这个要求的意思,并自己选择旋转的方向;三是在旋转前把三角尺放在方格纸上,两条直角边分别对齐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直角顶点对齐方格纸的交点,还要在方格纸上沿三角尺的边画出它的图形,便于和旋转后的三角尺进行比较;四是旋转以后要分别看一看两条直角边原来在哪里,现在在哪里,是不是都旋转了90,整个三角尺是不是也旋转了90;五是想一想,如果不是旋转三角尺,而是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形应该怎样画图。
(3) 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想想做做第2题旋转小旗图和长方形,题目的要求是做一做,画一画,为不同学生设置了不同要求的学习过程: 空间想像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后的小旗图和长方形;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照样子先做一面小旗和一个长方形,按旋转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第3题有助于巩固平面图形的旋转,发展空间观念。每组都有两个图形,而且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完成这道题可以分两步: 先看图想一想、说一说,把哪一个图形、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就能使同组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每组各做一个同样的图形去转一转、拼一拼,验证刚才的想法是不是正确。
小学数学《旋转》教案6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卡纸,小三角形,90度扇形。
【小学数学《旋转》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旋转与角教案04-03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5-18
小学数学教案01-20
小学数学教案05-15
小学数学简单教案05-20
(优)小学数学教案08-09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09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8-19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08-19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