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集锦(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教案 篇1
教学科目:《彩虹桥》
教学时间:一小时
教学目标:培养儿童对色彩的认识能力,提高儿童的记忆能力和观察力,以及提高儿童对颜料的兴趣感,让儿童了解部分颜色的调合,并开发儿童的想象力来装饰“彩虹”。
教学重点:两种不同色彩的颜料混合后所变成另外一种颜色的过程,变后的颜色是由那两种颜色相结合的。
教学难点:儿童对色彩的'理解,动手能力相对较弱。
教学方法:以彩虹的颜色和形状的形式开头,以此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提及到本节课所讲课程的重点,或部分重点,主要以学生动手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
教学过程:
1.彩虹有几种颜色?彩虹的形状?彩虹是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什么地方?(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先让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讲解和补充)
2.介绍画材:排笔、颜料、调色盘等(主要以学生能够理解的话)
3.动手绘画
A:画彩虹(单个色彩的绘画)
B:彩虹有几种颜色?只有红、黄、蓝三种颜色如何调出其他颜色来?(老师以变魔术的方法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或让孩子自己用两个手指沾上不同的颜色,和在一
教学材料:起变出的颜色)黄加蓝——绿、黄加红——橙、红加蓝——紫、绿加蓝——青 C: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在彩虹上画一些东西(如:云,小鸟,太阳等等,老师记住他们在画面上画出的有特点、有意思的东西,到时候给家长讲解)
4.儿童自己讲解自己画面上的内容。(给家长讲解) 排笔、水粉颜料、纸、水桶、画板、透明胶布(窄)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5的分解组成,找出互补规律。
2、能进行合作性游戏,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3、发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
地毯20块每人一朵花(点子与数,2朵花有*)纸、笔各8件,地图一张黑板、粉笔数卡0—5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花",找出5的组成
1、5人一组开花(根据花的颜色找出5的分解组成)。
2、讲述记录结果。
3、5的分合方法,得出互补规律。
二、游戏"找朋友"
1、两个点子合起来为5的,找一对好朋友。
2、两个数字合起来为5的,找一对好朋友。
三、游戏"打扮祖国妈妈"
1、按花色分两组坐好。
2、交待游戏玩法。
花插在地图的`边线上,红花往上接,蓝花往下接,数字与数字、点子与点子相接,比比哪队快。
3、比出结果,看哪组地毯多。
四、游戏"猜数"
1、翻出6个数字(0—5)给幼儿看。
2、交代玩法,看数字记住其位,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3、幼儿游戏,教师出题,奖给幼儿一定的奖品。
五、得出竞赛结果,稍做。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在探索过程中,能正确判断并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毛绒玩具三个、橙子两个、苹果一个、牛奶两盒(一盒空的);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相同的围棋。
活动过程
1.出示两盒牛奶(一盒空的、一盒有牛奶的)
让幼儿从表面这两盒牛奶那一盒是空的,那一盒是有牛奶的?讨论用什么方法辨别?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出示大小不同的娃娃、水果等让幼儿用掂一掂、抱一抱、提一提等方法,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3、运用天平秤比较物品的轻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橙子,让幼儿说说哪一个重,然后引出利用天枰比较)
认识天平:当天枰的一边下沉表示这边的东西是重还是轻?当天平一边的东西上扬时,代表这边的东西是重还是轻?(如果孩子不能确定上扬表示请到轻的物品饿下沉表示重的物品时,可以通过两个体型比较大的物品让孩子确定分辨)
4、操作练习:
(1)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师:请拿出两块积木,是一样大吗?掂一掂,哪块重,哪块轻?
(2)比较同样大小的硬币的轻重。
师:试一试,两个一样大的硬币会怎样?
教师小结:在天平两端放同一种形状、大小、重量一模一样的物品,那边多,那边重,那边少,那边轻。
(3)引导幼儿讨论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东西,放在天平的两端,放得多的一边会怎样?放得少的会怎样?
5、学习三个物体的推理比较轻重。
如橙子比牛奶重、牛奶比苹果重,从而得出橙子比苹果重,橙子最重、苹果最轻,牛奶不重也不轻。
6、操作幼儿用书,完成练习。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在设计的时候想得比较简单,只是涉及相同物品数量的多少与重量成正比的规律。但在跟孩子上课的时候,对活动的重难点掌握不够明确,造成活动的'过程中越讲越多,涉及的内容太多,如量的守恒,三个物体的推理比较等,孩子难以消化,造成活动过程中老师讲的多,孩子探索少。另外,教学具的选择不够精确,造成在操作的时候有偏差,难以完成操作。特别是孩子制作的天平不够精确是造成这个活动不能顺利进行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总之,关于测量或重量等等这种类型要求比较精密的操作活动,我们马虎不得,无论是测量的工具或准备的材料老师都要精密考虑是否方便孩子的操作,是否能做到准确等,因为培养孩子对科学认真探索的态度尤为重要,而在这个探索学习的、操作的过程中是最好培养孩子认真做事的良好时机。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情景表演,了解睡觉的正确睡姿,知道睡觉时不能随便玩玩具。
2.乐意参加歌表演,能运用自己掌握的正确的健康知识指导玩具娃娃睡觉。
3.引导幼儿初步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
4.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小狗玩偶一个,任何形象的玩偶幼儿人手一个。
2.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表演的方式,向幼儿提出问题,引发幼儿对不健康的午睡行为的思考
(如情景表演有困难,可引导幼儿观看教学挂图)
提出问题,请幼儿思考:
⑴为什么不能蒙头睡觉?
⑵睡觉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玩玩具?
⑶为什么不能趴着睡?
二、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水,了解睡觉的正确姿势
(1)教师:怎样睡会发生危险,怎样睡才能让自己睡得更舒服呢?我们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睡的。
(2)教师在幼儿阅读后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睡法?今天午睡的时候你准备怎么睡?
三、游戏“宝宝睡觉了”
1.老师这里有很多小宝宝要睡觉了,请小朋友选一个宝宝,带他去你的床上睡觉。想一想,宝宝怎么睡才更舒服。
2.宝宝睡觉了,我们来给宝宝唱首《摇篮曲》哄宝宝睡觉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中,幼儿积极性很高,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活动中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优美的配乐散文诗及背景图,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地感觉,通过各种感官感受到了夜晚的宁静与恬美,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得到美的享受。
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肯定的目光,微笑的'神态、赞许的语言,鼓励幼儿探索、表现。在理解动词睁、停的时候,师生互动,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幼儿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理解了动词的含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知识积累比较丰富,知道许多动物睡觉的习惯,因此在最后一个讲述环节中,幼儿能大胆讲述、表现,情绪及活动气氛达到高潮。
大班教案 篇5
课堂游戏:
泥娃娃
活动目的:
1.感受音乐的旋律,在初步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学做动作。
2.能按照音乐的节奏模仿泥人动作,并能进行大胆改编。
活动准备:
不同动作的泥人(玩偶)、动作卡片。
活动过程:
1出示泥人,引发小朋友兴趣.老师:瞧老师这儿有一个什么?你们看它好玩吗?它是怎样来跳舞的?我们一起来学学好吗?
2.听音乐,熟悉乐曲旋律,模仿木偶的动作。老师:说了这么长时间,泥人着急了,它想邀请小朋友一起来跳舞,我们看看泥人是怎样听着音乐跳舞的'。
3.老师:小朋友想不想和泥人一起跳舞啊?那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听音乐,引导幼儿按节奏,做出泥人的动作来。
4.引导幼儿选卡片,做动作。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够大胆想象各种飞行的方法,掌握画飞行中的人物的技能,激发对想象画的兴趣。
2、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飞行人和直立人图片、背景图片两张、水彩笔、画纸、双面胶带
活动过程:
1、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引导幼儿想象各种会飞的物体或人物。教师:“有什么,他们会飞?”幼儿“小鸟?”“小鸟它为什么会飞?”“因为有翅膀!”……“还有什么也会飞?”“奥特曼”“阿童木”……
2、引导幼儿观察飞行人的动作特征。教师:“昨天晚上,我给自己画了两幅画像,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幼儿:“一个是飞着的,一个是站着的。”教师:“飞着的和站着的身体的部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用你们的小手指当画笔,来画画飞着的人!教师:“不行不行!我还飞不起来!帮帮我吧,帮我加上能让我飞起来的工具吧?”幼儿:“给你加翅膀!给你加竹蜻蜓!给你加魔法棒……”
3、引导幼儿观察飞行在天空时看到的事物,丰富幼儿绘画的背景。“我飞呀飞!”“看看我在哪幅里更象在天上飞?”
幼儿“有云!”“有蓝天……”
教师:“啊?这棵树怎么了?怎么这么矮?”幼儿猜……教师出示一棵完整的大树!“其实这棵树有这么大!画上只有一个树顶,为什么?”教师引导幼儿猜测房顶
教师:“我在天上飞还能看见什么?”
4、幼儿绘画。
教师:“今天我们就画,我在飞!先想想你准备画你用什么方法飞上天,然后在画,你在天上看到的东西。”
5、幼儿交流自己的作品。
活动反思:
故事《我想飞》是《我想飞》主题里的一个语言教学内容,通过小纸人为实现自己“想飞”的心愿,而不言放弃的态度和形为来体现幼儿想飞的迫切心情。
通过对教材深入地理解,我通过谈话导入活动:“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要飞啊?为什么想飞?”随着简单的导入,孩子们的思维被紧紧地吸引到课题上来。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敏感到这个教材的特点:写出了孩子的心愿。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象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在蓝天上飞翔。因此,孩子们理解小纸人的心愿和行动。基于这样的发现,我在课中引用了第一人称进行教学,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小纸人,当伙伴们讽刺嘲笑你时,你会怎么说?当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当你飞上蓝天时,你的心情怎样……我发现,这样的教学很快地使孩子将自己融入到角色中去,以自己的经验理解着角色的`心理变化,仿佛是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当看到斌斌张天双臂,仰着头喊着:“我想飞、想飞、想飞!”时,当看到胤胤表演着一头载到地上时的情境,当鑫瑜和淼淼说着对白时,我发现,这已经不是书本上的故事,而是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在这样的教学中,书本上文本中的语言、词汇已经显得不精彩也不重要了,更多的是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维组织着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抒发着情感。
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了活动中,孩子们在讲述、表演、讨论中表达着自己的感受,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之所以能成功,我想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1、教材的把握正确。我很好地将孩子的愿望与小纸人的愿望融合在一起,直接提取了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图片来想象讲述小纸人的想法,用表演来再现这样的场景,让幼儿有感而说,有感而发。
2、教师的激情投入。我在引导幼儿表现小纸人时,用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肢体,表达了小纸人真切的愿望和情感,孩子们深受感染,并由此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孩子们不仅加入自己的想法,并能有感情地进行表演。
3、教学策略的适当运用。第一人称式的讲述,并不适用于每一个故事。只有能令孩子身在其中,深有体会,才能成功实现角色转换。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形特征进行有规律排序。
2、能初步尝试设计不同的规律(AB、ABB或AABB)来排序。
3、体验有规律排序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鸡盖的新家、展板(见资源包)。
圆形、正方形、半圆形和长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见资源包)。
《铺小路》游戏卡(见幼儿操作包)。
活动过程
观察展示小鸡家和门前用图形卡片铺好的小路,引导幼儿感知图形排序规律。
教师:小鸡家门口铺了一条小路,这条小路有什么形状的砖?
是按照什么规律铺的呢?
操作
1.出示《铺小路》游戏卡,引导幼儿尝试按不同规律的排序方法设计小路。
教师:帮助小鸡多设计几条小路。用圆形和正方形的砖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小路?
还可以怎样设计?
2.请幼儿将自己设计的小路粘到展板上,感知不同的排序规律。
游戏
1、出示不同形状的砖,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小鸡给小朋友准备了圆形和正方形的砖,还准备了一些其他形状的砖,看看都是什么形状的?
2、将小鸡家图片固定在场地中间,引导幼儿以小鸡家为中心,呈四射状有规律的铺小路。
教师:我们从小鸡家开始,向外铺小路,要连着铺出一条有规律的小路。
体验
1.请幼儿站在自己铺的小路终点,集体观察铺好的小路。
教师:看看谁的小路铺的有规律,是什么样的规律?
2、请幼儿自由走不同的小路,互相学习,体验有规律排序活动的乐趣。
教师:一边走,一边说出你踩到的`砖的形状。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按规则排序经验,即从物体排的序列中找出简单的排列规律,然后按照规律接着往下排。本活动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的难度,选择两种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在感知规律的基础上,让幼儿运用这两种图形来设计不同的排序规律。
教师引导幼儿集体观察小路时,要让幼儿从头说说每块砖的形状,自主发现小路上的砖是有规律来铺的,初步感知有规律的排序。幼儿通过操作卡片来为小鸡家设计小路,所以活动前教师要在《铺小路》游戏卡贴上塑封膜,制作成插入式操作卡,方便幼儿操作图卡。对幼儿设计好的小路进行展示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分类摆放,将有一定规律的摆在一起,对没有规律的进行指导和纠正。在"铺小路"游戏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半圆形和长方形的,以便当幼儿需要时自由地去选择,将其拼成自己需要的形状继续铺小路。天气好可将本活动放在户外进行,如果班级幼儿数量较多,可以采用分组活动的方式进行。
活动后,教师在区域中投放《图形宝宝排队》操作单(见幼儿操作包),引导幼儿通过连线帮助图形宝宝排队,丰富幼儿排序的经验。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大班教案07-30
大班教案(经典)11-04
大班教案[精选]12-02
大班教案【经典】11-26
【经典】大班教案08-30
大班教案07-20
(精选)大班教案03-02
(经典)大班教案04-23
大班教案(精选)07-31
[精选]大班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