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热】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所看到的图形分别是从什么位看的。
2、能正确搭出要求的图形。
教学重点: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教学难点: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教法:观察、发现法。
学法:动手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在桌面上摆学具(文具盒和杯子)。
分别从正面、左面、右面观察这一组物体,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情景。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根据课本课本55页笑笑的指令分别动手摆一摆,并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看,小组交流你们的看法。
(二)小组展示成果
四、点拨升华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图形。我们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56页第2图。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
七、知识拓展
2、在课桌上摆放水杯、文具盒、橡皮、铅笔,从不同角度说一说你看到的物体的情景有什么不同?先独立做。最后全班交流。
八、作业布置: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探索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被减数减小数需要补0的计算方法,应用小数的性质可将计算结果简化(去0)。
教具准备:课件,作业纸,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385+48=()(说说方法)。
(2)0.79的计数单位是(),“9”在()位上,表示9个();0.4的计数单位是(),“4”在()位上,表示4个()。
(3)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小数加减法)
3、情景: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请看大屏。(课件显示买东西的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学习小数的加法、减法
1、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①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我们选一题来计算一下,课件显示:一双运动鞋的价格是38.5元,一根跳绳的价格是4.8元,这两样东西一共多少钱?(生说师板书:38.5+4.8=)
②这就是小数加法。该得几呢?请每个同学拿出一张纸来试着列竖式算算看。(生独自演算,请一生板演竖式,教师巡视。)
③交流。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加你们感觉陌生吗?(引导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
④同学们真是善于带着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发现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板书:从低位算起。)小数加减法除了上面的的情况以外,还会有哪些不同的新情况呢?
2、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①师生合作报数:请你说出你想的数写在纸上(师板书一个如:0.79)老师也想了一个数(如:0.4),这两个数你想加还是相减?(预设板书:0.79-0.4=一起读一读)请一名学生试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笔算,可也交流。适当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②引导学生总结。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强调“相同”。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板书:计数单位)可让学生讲道理、举例子,教师用小棒演示。
③用相同的教学法探索。如:1.3-0.47= 3.76+1.24=(学生板书,适当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设计目的:A、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根据什么?)B、得数中小数部分末尾有“0”时,一般要去掉“0”,化简。(板书:添“0”、去“0”。)
3、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课件)
4、游戏强化“小数点对齐”
①开卡车:5.23+0.7=(课件演示)
②开卡车:12+0.43=(课件演示)
③比一比(读题,说结果)3.33+0.02= 3.33+0.2= 3.33+2=(课件呈现)
这三道题挺像的,都有3和2,怎么结果不一样呢?(随着学生回答,2和对应的3变成红色),CAI呈现竖式,难怪结果不一样。同样都是2,但2所在的数位不同。
三、巩固
1、错例辨析。
2、计算并验算(课件出示P97“做一做”第1题,由学生任选1题即可)
方法;
①课件出示,学生选题。
②一生板书,集体练习,提示验算方法。
③订正板演的计算过程,学生互相检查。
3、P97“做一做”第2题第二问。(与开头照应)
四、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添“0”;去“0”。
(相同数位对齐)(以下为预设)
38.5+4.8=43.3(元)0.79-0.4=0.39 1.3-0.47=0.83 3.76+1.24=5
四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能整理这个阶段(三个单元: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的学习内容,发展自我反思、整理知识的能力。
2.对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复习巩固。
3.能根据这三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对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这三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通过整理,发展学生自我反思、整理知识的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的内容和练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们来自本地的农民家庭,虽然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有些孩子很聪明,喜欢动脑,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对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掌握得比较好,只有个别学生在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仍出现错误,本节课要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四、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观察物体、小数除法和游戏公平这三个单元里学习了哪些内容?先想一想,然后与同伴交流。
生1:我们学习了如何辨别从不同位置拍摄到的物体的形状。生2:我们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
生3: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生4: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有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循环小数。生5:我们还学习了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位整理的最好的同学介绍自己整理的方法。
生1:
小数除法
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除整数商是小数小数除小数
生2:
小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整数商是小数
小数除法小数除小数
循环小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生3:
整数循环小数
数小数
分数不循环小数
(二)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根据这三个单元学习的有关内容,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比一比看一看谁做得最好。生1:计算小数除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2:什么是循环小数,像2.161616?、235888?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生3:在什么情况下,商大于被除数?什么情况下,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如,2.8÷0.14的商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如,2.8÷1.4的商小于被除数。生4:一辆汽车1.2小时行使90.6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90.6÷1.2=75.5(千米)。答:平均每小时行75.5千米。
(三)练一练
1.估一估,再计算。
师:下面哪道题的得数最接近2?先估一估,再计算。
21.6÷12 46.23÷23 2.88÷1.5 1.4÷0.8
4.95÷2.5 0.55÷ 0.25 7.56÷1.8 0.303÷0.15
2.直接写出得数。
师:根据240÷16=15,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2.4÷0.16 24÷1.6 2.4÷1.6
2.4÷16 0.24÷0.16 0.24÷1.6
3.解决问题。
课本83页第5题。(先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
师:先研究第一个问题。
生:先求出2盒药多少元,再加上挂号费,我的.列式是19.8×2+5.5师:第二个问题同学们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组仔细研究了说明书,因为问题是林林一天至少应服用多少克感冒颗粒,因此我要按体重每千克服用0.015克计算,林林的体重是33千克,33×0.015=0.495(克)他一天服用0.495克。
师:根据说明书,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说明书上说“每包0.25克“我想求林林一天吃几包?
师;同学们试一试算一下。
生:我算出0.495÷0.25=1.98≈2(包),他每次服1包就可以了。
4.数学游戏。
师:一个口袋里装有2个黄球和2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游戏的规则是:
(1)两人一组,轮流从口袋中摸球,每次摸一球后放回。
(2)摸出黄球的甲得1分;摸出白球,乙得1分;
同学们先猜一猜、想一想,你认为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想好以后学生两人一组做游戏,验证自己的猜想结果并做好记录。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说一下。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为了防止练习的单调性,我采用了多种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说一说”同学们畅所欲言,当小老师的同学介绍的非常精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案例点评
这是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对第四、五、六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复习课是一种比较难上的课型之一,设计者只是对复习课作了一种大胆的尝试,课中也有几个方面需提出来供大家借鉴:一方面为防止练习中的单调、乏味,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练习题目作了适当调整,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练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体现这一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过程中构建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结论。最后还有一点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真阅读说明书,尝试解决林林一天“至少”服多少药,选用0 .015~0.03哪个数据比较合适的研究,最后学生根据说明书中的信息,提出每天至少服多少包的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部门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创设“打电话”的情境,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与应用
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
补充练习:
.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
2.笔算。
6.84÷0.91225.84÷1.7
99.6÷41.5220.5÷147
3.判断。1.44÷1.8=811.7÷2.6=454.48÷3.2=1.4
四、总结。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有针对进行讲解。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高涨的情绪中渗透对比、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教具、学具:
小棒、直尺、三角板、方格纸、七巧板、平行四边形纸、梯形纸、剪刀、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闯关激趣。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李老师邀请同学们去数学王国遨游,你们想不想去呀?师:去数学王国遨游之前,先要闯关。你们有没有信心呢?
2、复习旧知识,闯关激趣。
同学们,现在闯第一关,【分别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指名说说它们的特征。
你们真的太厉害了!恭喜你们,已经成功闯了第一关!
【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温故而知新,根据学生已有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复习旧知识而自然的引入新知,同时激发学生的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二、闯第二关:认识梯形。
1、你们已经顺利闯了第一关,现在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出示一个普通梯形,问:谁告诉我这个是什么图形呢?它有哪些特征呢?
预设(1):如果没有同学回答出来就马上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梯形有哪些特征。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认识。
预设(2):如果有同学回答出来就马上设疑引出课题。
同学们真是他说的那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梯形有哪些特征就知道了。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认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梯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设闯关,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从而揭示课题。
三、闯第三关:生活化知识再现。
同学们,太了不起了,又顺利闯了第二关,下来我们闯第三关:认识生活中的梯形。
1、说说生活中一些梯形的物体。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梯形。(指名学生说说)
2、课件欣赏生活中的梯形物体。
课件显示(自动播放):屋顶、袋子、水渠的横截面、大坝的横截面、梯子等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现生活的画面,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感悟,加深了对梯形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感悟梯形的特征。(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
(1)认识已有材料。(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
(2)活动要求:(显示师讲解。)
①组长先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打算选择哪些材料,怎样做一个梯形?
②商量好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梯形。
③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做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你们所做的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④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作品。
(3)学生制作梯形【播放音乐】
【师巡视了解】。
(4)学生汇报做法,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给予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五、闯第五关:考考你的眼力。
1、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
【方法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们所做的梯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谁愿意说说?
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方法二】在做与画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了梯形有哪些特征呢?谁来说?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生有可能这样汇报):
①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处对边不平行。
②梯形也是四条线段围成的,有四个角等等。
2、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别之处,呈现出梯形的概念。
(1)【课件出示】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相同的地方?和你的同桌互相说说。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桌互说)
(3)学生回报结果(指名学生说)
预设生有可能回报:
相同点:
①有四条边,有四个角,都是四边形。
②都有对边平行。
不同点:
①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相等且平行。
②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验证梯形的特征。
①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发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与不同指出,那么谁能完整的说出梯形有什么特征吗?
生可能:有一组对边平行。(师根据当时学生情况给予相应的提示,引导学生完整说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②师集体小结梯形的特征,强调:“只有”这个词语。
总结梯形特征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全班齐读一次。)
3、练习:以下的图形是梯形吗?
请学生判断,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只要能用以上的特征老师不要重复学生的说话】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经历尝试、探索、观察、比较、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的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六、闯第六关: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认识上、下底和腰。
(1)师指着梯形问:梯形中平行的这组对边叫做什么?不平行的这组对边又叫做什么?梯形的`高又指什么?想知道吗?生:想。师:请打开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就能找到答案。
(2)学生汇报。
2、小结:无论梯形怎样放着,位置有了怎样的变化,上底和下底、腰会变吗?平行的这组对边永远都是它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这组对边永远都是它的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索,从而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七、闯第七关:给梯形作高。
数学王国小精灵说你们太棒了,恭喜你们顺利闯过了第六关。你们有信心闯第七关吗?
1、认识高
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高怎样画吗?指名说。
请同学们把练习纸上的梯形画出它的高。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梯形的一条高。
展示一生:你能说你是怎样画高的,谁能说得更完整。
〖板书:从梯形的上底的任意一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梯形的高。〗
问:“有谁画的高与他的不同,请拿来展示。”
使学生体会到高可以这样画(标准的画法),体会到梯形的高有无数条。
同学们,高能画在腰上吗?(突出:高只在平行的一组对边上画)
2、对应练习:(想想做做)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引发思维共振,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通过整体的认知,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感知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很自然的通过练习(截取两种梯形)过渡引出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为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作铺垫)
3、认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1)认识直角梯形。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生:直角梯形。
师说:为什么?
生:因为有直角,且有一组对边平行。(学生答不出来时,师适当给一些提示)。
〖贴出图并板书:直角梯形〗
同学们,你知道直角梯形的高在哪里呢?谁来说说?
(2)认识等腰梯形。
同学们的眼睛真明亮!你们再来看看这个梯形的边,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书上也有一个这样的梯形,我们现在一起打开书本,来验证一下你们的发现是否正确。
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个梯形的两条腰的长度,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动手量梯形的腰。
②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两腰的长度是相等的。
引出:等腰梯形。
〖贴出图并板书:等腰梯形〗
(3)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进一步探索了梯形的知识,知道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梯形,认识了梯形各部分名称并会画梯形的高。还会根据梯形的角和边的特点认识上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经历了尝试、交流、探讨及验证,使学生认识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并理解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征。
八、闯第八关:巧手专家。
【显示题目】
1、动手做一做:你能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
九、闯第九关:当小医生。
1、小小医生。(面的每个梯形的高作对了吗?)
师:请同学认真看。
2、上面是用七巧板拼成的小船图。在这个图形中,你能找到梯形吗?你能在七巧板中选出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吗?先拼一拼,再在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从而深化知识,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不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梯形的认识,而且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理智的愉悦,整个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师生在互动交流中进行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激情求知欲望,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
十、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体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个环节是你学得最开心的?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归纳中获得成就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把知识进行课外延伸,提高了课外知识学习数学的欲望。
十一、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亿以内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后面学习含亿级数的基础。教材首先呈现20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大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人口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计数器拨珠数数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接着教材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一边拨数一边数数,体会“满十进一”,培养学生数感,第2题利用两个直观形象的素材,使学生通过想象感受1亿有多大。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学生平时通过观察和发现,已经接触过生活中大数乐,具备利用已有学习经验学习新知的能力,能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沟通万以内数和亿以内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进一步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认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理解“位值”的概念,感受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习惯。。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以及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难点】:利用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计数器)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老朋友。认识它吗?(计数器)
1、复习计数单位:
提问:计数器上的个、十、百、千、万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对,计数单位!
2、复习“满十进一”:
提问:在计数器的某一位上最多能拨几颗珠子?强调:满十进一。
3、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及组成:
提问:在屏幕的计数器拨出3003,怎么拨?
回顾拨法:从高位起,哪一位上有几就拨几。
追问:2个“3”表示的意思相同吗?指出:3在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二、沟通联系,建构知识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数,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出示例题图,提问:看到这些数你有什么感觉?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大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出示北京市人口:13819000
1、认识计数单位
(1)提问:在屏幕上的这个计数器上能表示出北京市的人口数吗?为什么?
谈话:看来,要表示出比万还要大的数,计数器要进行拓展。
(2)我们一万一万地数,这是2万、3万、4万……9万再添一颗珠子就是多少?满十进一,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它是什么?十万!十个一万是十万。
继续十万十万地数,二十万、三十万……九十万,再添十万,一百万!满十进一,1 0个十万是一百万,现在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两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十个一千万是一亿。
(3)通过拨珠数数,我们又认识了几个新的计数单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们之间的关系。
(4)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对!满十进一。
2、认识数位顺序表
(1)谈话: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计数单位增加了,数位也相应地要进行拓展。
(2)拓展数位顺序表
提问:根据新增的几个计数单位,说出它们对应的数位?
填好后一齐读一读。
(3)提问:学了这么多数位,怎么才能很快地记住它们呢?
(4)介绍数级:利用数位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方便计数,人们把从右往左数每四个数位分为一个数级。
追问:你知道个级包括哪些数位吗?万级呢?亿位等4个数位分为?
3、拨数,并说出数的组成
谈话:计数单位增加了,数位也进行了拓展,我们再来研究刚才的数。
(1)你能在拓展后的计数器上拨出北京市的人口数了吗?拨之前先想一想,根据以前的经验,怎么拨?对,哪一位上有几就拨几颗珠子。
动手拨一拨。
(请你来,一边拨一边说你是怎么拨的
拨完后提问;8在哪一位?表示多少?9呢?谁还能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2)西藏人口数:2616300人,一边拨一边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四川人口数:83290935人,拨好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3)谈话:。北京市人口数:13819000包含了几个数级?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说来说说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提问:西藏人口数92560000和四川人口数19250000分别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呢?
(4)独立拨一拨河南、新疆、黑龙江的人口数。
同桌互相检查拨对了没,互相说说每个数各表示多少个万。
提问:仔细观察,这三个数有共同点吗?
小结:这些数的个级上都是0,是整万数,都可以说成由多少个万组成。
4、回顾整理,建构新知
谈话:学了这么多有关数的知识,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
回顾小结:为了研究更大的数,我们一起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还学习了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从右往数,每4个数位分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分为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分为万级,接下来的4个数位分为亿级……利用数位顺序表我们能计数器上拨出大数,并且知道大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三,练习提升,培养数感
下面就用咱们学到的知识,继续拨一拨数一数。
1、做一做第1题。
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六万数到一百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十万数到一亿。
师生一起边拨边数,数完后提问: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巩固数位顺序表的认识。
提问:回顾数位顺序表,你能独立地填一填吗?
3、感受大数的大小。
四、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还有更大的数吗?
出示我国总人口数:1295330000人
这个数你认识吗?数一数,它是一个12位数,关于它和更多数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去学习!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含义。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
1、复习导入: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现在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
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伸(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
师:在你刚才所画的直线旁边随意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
预设: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平行与垂直。
2、整理明标
(1)认识平行
(2)认识垂直
二、明确路径,合作探究
问题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现什么是平行。
问题二:通过学生观察,教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馈,对抗质疑
问题一:认识平行
(1)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
(3)汇报: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提出问题:你从刚才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汇报:①同一个平面内②不相交
(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在同意平面内?不在同一平面内行不行?
(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平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平面展示。
(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线吗?
(10)小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问题二:认识垂直
(1)操作: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情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对抗:你从刚才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汇报: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
(7)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检测总结,拓展延伸
1、练习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
(1)判断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③、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的平行线.
(2)下面的图形有平行和垂直的情况吗?
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平行与垂直。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圆周问题的规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设疑引入
师:我们先做一个猜谜游戏。
老师板书
师:猜测老师在三角形后会写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转身又写
部分学生有意识猜测后面是三角形。
师接着写,黑板上出现
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后面是
由学生说出规律。
师:这样一组一组的往下写(边写边板书),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一样多。
生:因为每组里面正好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正好一个三角形对着一个正方形
师:我们可以说三角形和正方形是一一对应着的。板书“一一对应”
师在省略号后继续添一个
由生说这时的个数关系。
生:三角形多一个。
生:因为前面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都是一一对应着的,但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正方形和它对应了。
2、揭示课题
师:它们都是一个物体隔着另一个物体依次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现象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探究规律
1、研究场景图中的'三种排列。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从图中找一找,能发现和黑板上一样的间隔排列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这三组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同桌互相研究。
指出:夹子、白兔、树桩都可以看成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的物体),手帕、蘑菇、篱笆都可以看成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板书: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两端相同)
师:这属于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
讨论: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小组合作研究。
小组汇报。
课件出示:
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小兔比蘑菇多一个,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如果相同,两端的物体就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学生自选一组把实物图抽象成图形,并在黑板上板书。
3、进一步形成规律。
4、选中其中的任一组图形,并擦掉中间的物体。
师: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一个图形一个间隔,间隔数少一。
生:因为最后一个图形没有间隔和它对应,所以间隔数少了一。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师:是不是这样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在桌上沿直线方向间隔排列成一排,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片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些事物之间的排列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学生先观察,再回答)
2、欣赏老师找到的规律。
3、应用规律: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在这条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那么中间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2)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3)栽树问题
如果在河的一边栽1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如果在河的一边栽1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两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比较。
(4)规律延伸。
请10位女同学在讲台前站成一排。
师:请男同学站在每两个女同学之间形成一一间隔排列。
有9位男同学站在列中。
师:有请两端的两位女同学慢慢把队伍拉成一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这时没形成一一间隔排列了。
生:因为原来两端的女同学之间又出现了一个间隔。
生:还得在这之间站进一个男同学。
生:男女生一样多了。
(5)对比练习:
如果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1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两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14棵,有的同学说15棵,还有的说1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发现规律
c:汇报小结,和刚才男女生站队一个道理。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一样多
(5)提高练习。
小军从一楼走到三楼用了6分钟,照这样计算,他从一楼走到九楼要多少分钟?
时钟6时敲了6下,5秒敲完。那么,这只钟12时敲12下,几秒敲完?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些间隔排列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收获?
今后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第71-7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师:我们一起来看两幅图。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这两个图形呢?你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你准备怎么比较?把可以把格子补画完整,小组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
(1)数方格的方法,问:有人在皱眉,说说为什么?(这种方法麻烦、不准确)
(2)变成长方形进行比较。
怎样把它们变成长方形的?
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电脑演示。
问:现在可以准确判断面积大小吗?
(计算比较)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
生:通过平移、旋转都把它们变成长方形,再进行比较的。
师:像这样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叫它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我们曾经在推导很多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时用过转化策略。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结合课件演示。
a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把求三角形面积的问题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b一个三角形通过切割、旋转也能把它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等积变形),从而求出它的'面积。
c推导圆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切拼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
d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也把圆柱通过切拼转化成长方体求体积。
e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
师:不仅在求面积、体积而且在求周长的问题上,我们也曾经运用转化策略。
学生汇报,结合演示。
a求树叶的周长时,用线绕树叶一圈,再量出线的长度,也是把求树叶的周长转化为求线的长度。
b推导圆周长公式时,将圆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曲线的长就转化成了线段的长。
师:化曲为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转化策略。
师:不仅是在图形王国,在数与计算方面及数和图形结合方面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运用转化策略,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回顾和整理。
学生如有遗忘,教师可以即时激活,比如在计算1.3×2.4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列举时,教师引导学生举实例,并摘要板书。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板书:未知--已知
师:回顾和整理了这么多运用转化策略的问题,你有什么体会?
师:你们概括得真好!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学习转化的过程。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一练1可以通过折线中的4条线段分别向右或向上平移帮助理解。
2、练习十四第二题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其中第三个图形稍难些,如果像下图那样,分别绕A点和B点把两个直角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转化后的涂色部分刚好占10个小方格,是正方形的10/16即5/8。
3、练习十四第三题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正好与半径4厘米的圆的周长相等。
第二次数与代数的领域
4、试一试
师:观察加数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求和?(通分转化)
还有不同的转化吗?(可以化小数求和)
你对这种转化有什么看法?(化小数反而麻烦)
观察图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小组交流。
汇报:1-1/16中的1和1/16各表示什么?
小结:要求阴影部分的和可以从空白部分着想,看来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反面入手。
如果再加上1/32呢?加上1/64呢?
4、练习十四第一题第1题是解决问题方法的转化,从数出比赛的场次到算出比赛的场次。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单场淘汰制: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
(1)看图数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
师: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2)理解16支球队中只有1支球队是冠军,其他15支球队都要先后被淘汰,所以一共要进行16-1=15(场)比赛。照此类推,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进行64-1=63(场)比赛。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爱迪生灯泡的容积
五、总结
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你发现有什么好处?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学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2.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以及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能把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你家有几口人?”
“我们班有多少学生?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
这些问题太简单了,通过数数就可以实现.但全市有多少人?全国有多少人?是怎样知道的呢?今天我们就共同了解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统计表.
出示例1.学生住家的分布挂图(例1图).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巷有这班学生.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巷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巷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将各街人数分别记录下来)
我们可以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
街巷名称
学生人数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
3.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然后将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街巷名称
合计
和平一巷
和平二巷
胜利一巷
胜利二巷
东大街
学生人数
41
7
8
6
9
11
4.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5.教学条形统计图.
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并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6.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条形统计图.
7.看条形统计图,回答:住和平一巷的比住胜利二巷的少几个人.
8.反馈练习:
下图中是同学投垒球的成绩.
姓名
小芳
小丽
小玉
小红
小梅
成绩
14米
16米
12米
18米
15米
(1)左图每格代表多少米?
(2)用图表示每人的成绩.
(3)谁投的最远?
(4)谁投的最近?
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其他人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并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四年级一班同学,每人从家里带来一本课外书,办起小小图书室.共有连环画13本,故事书15本,科技书6本,其他书5本.把书的本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种类
合计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
数量(本)
同学们一共拿来了多少本书?根据本数制成条形图,画在下面的方格图上.
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格代表多少本?
(2)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
(3)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4)故事书是其他书的几倍?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马拉松比赛的路程是42千米195米.一名运动员用2小时25分跑完全程.这名运动员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提示:先统一单位,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怎样整理数据,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用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有什么好处?(可以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整理数据.好处是清淅,直观)
五、布置作业.
活动性作业:调查一下四年级各班的人数,填入下面统计表.
班 别
合计
一班
二班
三班
人 数
(1)哪个班人数最多?
(2)二班和三班比,哪个班人数多?多多少?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54-5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除法分配律的应用。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教学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设计理念:从具体情境出发,感知乘法分配律,体验它的合理性;逐步抽象,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验证其适用的普遍性,进而抽象成字母表达式。在这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快到“六一”儿童节了,老师准备买一些衣服作为礼物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计算一算吗?
出示挂图:
短袖衫32元/件裤子45元/条
夹克衫65元/件
提问:老师要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
学生看图,独立思考。
动手算出要付的钱数。
二、探究新知掌握规律
1.全班交流
2.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65×5+45×5
=325+225
=550(元)
(2)(65+45)×5
=110×5
=550(元)
3.谈话:虽然这两个算式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4.如果老师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8件......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求吗?
5.谈话:这样的情况是巧合还是有规律呢?大家再举几个例子来算一算。找一找规律。
6.揭示规律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你们发现的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这个规律怎样写?
板书:(a+b)×c=a×c+b×c
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指名说出算式,再说说你先算的什么?
先算买夹克衫和裤子各用多少元。
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钱。
学生动手写。
65×5+45×5=(65+45)×5
每组选择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式计算,并列成等式。
学生动手举例,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
学生口答。
三、组织练习应用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口答结果,全班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集体评讲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读题,说出题意。
个别板演。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每小题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计算比较简便?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全班共同评议。
学生自主思考、填写。
独立判断。小组交流。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并说说用这两种方法列式的原因。
学生自主计算。
学生口答。
学生阅读题目。
学生独立计算
四、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提问:
谁来说说这堂课的收获?你对自己这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指名回答,自我评价。
作业设计:(补充)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材分析
教材的小标题为“探索与发现”,说明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并发现有关三角形内角和性质。
教材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探索活动。首先,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内角”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大多数学生会想到用测量角的方法,此时就可以安排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可以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填写在教材提供的表中。最后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正好等于180°呢?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因此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二是把三个内角折叠在一起,发现也能组成一个平角。每个活动都要使学生动手试一试,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体验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另外,教材还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是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二是直角三角形里的两个锐角和等于90°,钝角三角形里的两个锐角和小于90°。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分类,并且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知道了平角是180°;学生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所以在学生具备这些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性质。
要让学生明确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后,每个三角形内角和还是180°,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度,会求出第三个角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认识三角形内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有三个角,…。)
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
形的内角。(这里,有必要向学生直观介绍“内角”。)
2、设疑激趣
现在有两个三角形朋友为了一件事正在争论,我们来帮帮它们。(播放课件)
同学们,请你们给评评理:是这样吗?
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还有部分同学认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都是一样的。那么到底谁说得对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由于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所以能够很快求得每块三角尺的3个角的和都是180°)
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2、探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可能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
(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测量计算,是吗?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计算吧!
老师让每个同学都准备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量出了每个内角的度数,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每种各选一个求出它们的内角和,把结果填在表中:
(3)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3继续探究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
(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大家的办法都很好,请你们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学生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剪拼、撕拼、折拼)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使学生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测量计算有误差。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有的180°。)
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发现: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三)小结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1)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2)在三角形中,已知∠1=98°,∠2=49°,求∠3。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90°、75°、25°。()
(2)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等于90°。()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看谁能找到最佳方法。
学生汇报,在图中画上虚线,教师课件演示。
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5课时应用广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1、能读懂题意,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类型的题目的含义。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3、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本册书知识的掌握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
周期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引入内容
1、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2、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二、组织练习
1、简单的周期现象P105页第25题。
指名学生读题,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从图中看出第4、5秒照明灯是亮的还是暗的?
几秒后亮灯的情况开始和前面重复?照明灯发光的规律是什么?
第39、40称照明灯是亮的还是暗的?
如果让照明灯每5秒以固定的规律变化,你会设计吗?像上图那样画一画。
2、学生独立完成P104页第23、24两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说他每步的运算想法
综合算式是如何列的`,符合题意吗?
3、调查你们小组同学每家的图书本数,制成统计表。
你能说说小组同学家图书本数的平均数最少不会少于多少,最多不会大于多少?并算出这个平均数吗?
三、自我评价
回顾自己本学期学习的表现,能得几个★,就把几个☆涂上颜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简单的周期现象:
亮亮暗亮暗暗亮亮暗亮暗暗亮亮暗亮暗暗
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会 熟练的进行重量单位间的换算。
2、能正确判别日常生活中称 物体重量所使用的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重量计算。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
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吨”这个计量单位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的'进率。
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一般都有重量,你知道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吗?
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感知:
一个两分硬币重量是1克
一个一元硬币重量是6克
一瓶1.25升的可口可乐重约为1千克
出示重量单位:克与千克
2、师:你知道他们的进率是多少吗?
出示克与千克的进率:1千克=1000克
3、揭示课题:师:我们知 道克这个单位是比较小的,那么在重量单位中你知不知道其它的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吨”(板书:从克到吨)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1)学习吨的字母表示:师:1吨可以用1t表示。
(2)感受1吨重量
师: 这里有一桶水重10千克,你觉得你能提起这桶水吗?
师:10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你一次能提得动1吨吗?(学生回答)
师:可见1吨很重。你能说说生活中的事物那些重一吨?
(学生回答)
师:我们班的某某同学体重约40千克,那么多少个某某同学重1吨?
探究二:
(1)出示课本第20页 上各种动物的体重。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这些大型动物体重非常大、非常重都可以用“吨”来表示他们的重量)
(2)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说说哪些物品的重量要用“吨”来作单位?其它物品用什么重量单位比较合适。
(3)实例介绍新浦东号:
上午10点30分,随着“新浦东号”的命名,我国这艘集装箱“巨无霸”在沪东中华造船公司大型船坞缓缓出坞。这艘集装箱船可一次装载5668个标准集装箱,是目前国际航运市场最具先进水平的第六代集装箱船,其技术和附加值远远高于前几代集装箱船。船长279.9米,宽40.3米, 航速26节,载重量为6.6万吨,并配有610个冷藏箱插座,集装箱箱位达到5668个。超大型特大型集 装箱船被国际造船业公认为是最具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之一,目前仅日、韩等少数国家有能力建造。
探究三:
(1)100桶10千克的水大约重1吨
那么1吨=( )千克
电脑出示:1吨(t)=1000千克(kg)
(2)口答:
5t=( )kg 20xxkg=( )t
师 :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出示图片和实物:
师:请你把这些东西和下 面的重量配配对
学生汇报,要求说出理由。
苹果 西瓜 洗衣粉 大象 乒乓球 卡车
5克 180克 5千克 5吨 500克 5吨
师:你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吨表示、用千克表示、用克表示。
练习二:填空
8t=( )kg 12000kg=( )t 6000kg=( )g
3t=( )g 23kg=( )g 4000000g=( )t 8t-4500kg=( )kg 3700kg+4t=( )kg
练习三:
大小比较
500千克( )1吨 8吨( )3500千克
1200米 ( )12千米 300毫米( )3分米
2t15kg ( ) 2150kg 1230m( )1km230m
师:请你说说你是如何比较的?
练习四:
应用
(1)仓库里有795吨钢材,如果每辆货车可装6吨,需要多少货车才能把这些钢材全部运走?
(2) 一桶纯净水重19kg(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知道了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重量的问题。
1吨(t)=1000千克(kg)
1千克(kg)=1000克(g)
1吨(t)=1000000克(g)
“吨”这个单位用来表示较重物体。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查找日常生活中用克,千克,吨来表示的物体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第71-7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师:我们一起来看两幅图。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这两个图形呢?你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你准备怎么比较?把可以把格子补画完整,小组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
(1)数方格的方法,问:有人在皱眉,说说为什么?(这种方法麻烦、不准确)
(2)变成长方形进行比较。
怎样把它们变成长方形的?
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电脑演示。
问:现在可以准确判断面积大小吗?
(计算比较)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
生:通过平移、旋转都把它们变成长方形,再进行比较的。
师:像这样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叫它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我们曾经在推导很多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时用过转化策略。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结合课件演示。
a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把求三角形面积的问题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b一个三角形通过切割、旋转也能把它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等积变形),从而求出它的面积。
c推导圆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切拼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
d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也把圆柱通过切拼转化成长方体求体积。
e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
师:不仅在求面积、体积而且在求周长的问题上,我们也曾经运用转化策略。
学生汇报,结合演示。
a求树叶的周长时,用线绕树叶一圈,再量出线的长度,也是把求树叶的周长转化为求线的长度。
b推导圆周长公式时,将圆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曲线的长就转化成了线段的长。
师:化曲为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转化策略。
师:不仅是在图形王国,在数与计算方面及数和图形结合方面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运用转化策略,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回顾和整理。
学生如有遗忘,教师可以即时激活,比如在计算1.3×2.4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列举时,教师引导学生举实例,并摘要板书。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板书:未知--已知
师:回顾和整理了这么多运用转化策略的问题,你有什么体会?
师:你们概括得真好!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学习转化的过程。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一练1可以通过折线中的4条线段分别向右或向上平移帮助理解。
2、练习十四第二题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其中第三个图形稍难些,如果像下图那样,分别绕A点和B点把两个直角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转化后的涂色部分刚好占10个小方格,是正方形的10/16即5/8。
3、练习十四第三题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正好与半径4厘米的圆的周长相等。
第二次数与代数的领域
4、试一试
师:观察加数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求和?(通分转化)
还有不同的转化吗?(可以化小数求和)
你对这种转化有什么看法?(化小数反而麻烦)
观察图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小组交流。
汇报:1-1/16中的1和1/16各表示什么?
小结:要求阴影部分的和可以从空白部分着想,看来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反面入手。
如果再加上1/32呢?加上1/64呢?
4、练习十四第一题第1题是解决问题方法的转化,从数出比赛的场次到算出比赛的场次。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单场淘汰制: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
(1)看图数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
师: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2)理解16支球队中只有1支球队是冠军,其他15支球队都要先后被淘汰,所以一共要进行16-1=15(场)比赛。照此类推,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进行64-1=63(场)比赛。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爱迪生灯泡的容积
五、总结
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你发现有什么好处?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12-12
四年级数学教案画角04-0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12-2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田忌赛马》数学教案01-16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07-22
四年级数学教案:《小数的读法和写法》04-03
人教版数学教案11-08
初中数学教案02-23
小学数学教案01-20